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基于营养风险评估表(NRS-2002)联合炎症反应标志物构建预测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预后的Nomogram模型.方法 选取129例MOJ患者,均接受胆道支架植入术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收集患者NRS-2002、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等资料.观察患者生存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和微型营养评定法简版(min nutrition assessment short form,MNA-SF)对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筛查情况,并评价两种工具适用性.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选取2012年3月1日-2012年4月1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外科(普外科、骨科、胸外科)和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和神经内科)65岁及以上新入院患者,使用NRS 2002和MNA-SF两种方法评估营养风险,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410例患者中,内科、外科及总体的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NRS 2002分别为45.8%,46.4%,46.1%,MNA-SF分别为43.7%,41.9%,42.7%;总体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NRS 2002高于MNA-SF (P<0.001).单独使用NRS 2002和MNA-SF方法对于内外科营养不良风险检出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21,0.764).单独使用BMI、Alb、CC均低估临床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均较高,NRS 2002和MNA-SF两种工具对于老年住院患者均适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梗阻性黄疸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48例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血清的内毒素(ET)、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等进行检验。结果谷氨酰胺干预组和梗阻性黄疸对照组相比,谷氨酰胺干预组血清中的sIL-2R较梗阻性黄疸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ET和sIL-2R水平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谷氨酰胺对良性梗阻性黄疸术后的免疫功能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对入选3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n = 18)、rhGH组(B组,n = 18),B组加用rhGH,检测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8 d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4+/CD8+)、体液免疫指标(IgM、IgA、IgG)和免疫调节因子(IL-2、IL-6、TNF-α)的动态水平,并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B组治疗后8 d与A组比较,CD3+、CD4+、CD4+/CD8+指标升高水平明显(42.32%±4.19% vs 31.51%±4.42%;26.36%±4.25%vs 19.29%±4.27%;1.22±0.20 vs 0.95±0.12,均P<0.05);IgA、IgG和IgM浓度明显升高(2.42±0.11 g/L vs 1.41±013 g/L;6.88±0.18g/L vs 4.89±0.15 g/L;1.84±0.18 g/L vs 1.28±0.24 g/L,均P<0.05);IL-6和TNF-α下降明显(0.42±0.11 mg/L vs 0.86±0.10 mg/L;11.04±1.52 pmol/L vs 18.24±1.22 pmol/L,均P<0.05),IL-2浓度显著升高(1.92±0.15 mg/L vs 1.14±0.12 mg/L,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A组(22.22% vs 44.44%,0.00% vs5.56%,均P<0.05).结论: rhGH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具有直接的调理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梗阻性黄疸分为良性及恶性。恶性梗阻性黄疸由于起病隐匿,初诊时多已丧失根治术机会,因此外科姑息性治疗对于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尤为重要。本文就当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各种外科姑息性治疗作一阐述。选择合适的外科姑息性治疗方式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并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肝硬化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引流术(PTCD)术后并发症特点。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伴肝硬化患者25例,均行PTCD及胆管支架置人术。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1个月内出现再梗阻及胆管感染1例,引流管移位并出血1例,引流管堵塞4例,腹水3例,严重低蛋白血症5例,电解质紊乱3例,经治疗后出院,无院内死亡患者。结论恶性胆管梗阻合并肝硬化患者PTCD术后腹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58例胆总管结石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急性胆管炎,分为急性胆管炎组(n=223)和梗阻性黄疸组(n=135)。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合并症,评估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与急性胆管炎发生的关系。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对急性胆管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急性胆管炎组血清糖链抗原(CA)19-9、CA12-5水平明显高于梗阻性黄疸组[(82.33±23.01)k U/L vs(36.75±12.58)k U/L,(30.21±9.59)k U/L vs(18.62±5.27)k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28、8.597,P值均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A19-9、CA12-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0.705,对应诊断准确度最高的临界值分别为61.01 k U/L、22.56 k U/L,敏感度分别为82.1%、77.6%,特异度分别为79.8%、69.5%。结论血清CA19-9升高对胆总管结石合并梗阻性黄疸发生急性胆管炎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2002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发布营养不良筛查指南(NRS-2002)调查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情况,探讨NRS-2002营养评价结果与体格检查指标和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COPD患者218例,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同时进行体格检查,计算对应指标,测定血生化指标,分析NRS-2002营养评价结果与体格检查指标和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18例住院COPD患者营养不良(NRS-2002≥3分)发生率31.7%,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肺功能分级患者间营养不良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RS-2002营养评价结果与2个体格检查指标[体质指数(BMI)和去脂体重指数(FFMI)]和2个生化指标[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住院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尤甚。NRS-2002适合作为住院COPD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工具,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体格检查指标和生化指标进行全面综合营养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道金属支架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MOJ)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至2009年2月的241例MOJ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评价预后以死亡为研究终点,随访时间截至2010年2月,统计学分析比较患者生存期及治疗前后各实验室指标改变,评价疗效.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生存率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评估各危险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 结果 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支架置入术后4周内血清胆红素下降明显(P< 0.05),术后院内死亡11例,失访28例,20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8~ 193周,其13周、26周、39周、52周的生存率分别为87%、66%、56%、41%,中位生存期为43.55周.同期支架通畅率分别为70%、46%、36%和24%,平均通畅时间为27.57周.Cox回归分析示:术前胆红素< 221 μmol/L(P=0.01)及术后胆红素下降比例超过50%(P=0.002)者预后较好.结论 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MOJ技术安全、可行,可有效缓解黄疸症状,延长生存期.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下降程度低于50%是影响MOJ患者生存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早期肠内营养(EEN)可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维持肠道固有菌群的正常生长;有助于肠道细胞分泌IgA,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容量,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EEN可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肠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金属支架联合塑料支架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对42例行十二指肠镜下放置金属支架联合塑料支架的患者,与单纯放置金属支架41例及单纯放置塑料支架39例做比较,观察其生存时间及更换支架的次数。结果十二指肠镜下放置金属支架联合塑料支架42例生存时间较后两者明显延长,同时可以更换金属支架内的塑料支架。结论十二指肠镜下放置金属支架联合塑料支架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解决了过去不能更换支架的困难,同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超声和MRCP检查,并给予手术治疗。结果 B超联合MRCP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正确率为92.4%,其中对13例胰头癌的诊断正确率为100%,13例壶腹部癌的诊断正确率为84.6%,19例胆管癌的诊断正确率为84.2%;对15例胆管结石的诊断正确率为100%,6例良性胆道狭窄为100%。结论 B超联合MRCP检查对诊断梗阻性黄疸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癌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后发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5月至2014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胰腺癌梗阻性黄疸行PTBD治疗患者。共241例纳入研究, 其中男性192例、女性49例, 年龄30~89岁, 中位年龄61岁。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血红蛋白、总胆红素水平、胰管扩张程度、胰腺萎缩程度、术中器械通过梗阻段难易程度、胰管是否显影及引流方式等9项因素与PTBD术后并发胰腺炎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扩张、胰腺萎缩、胰管显影、引流方式与PTBD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显影(OR=6.33)为发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 胰管扩张(OR=0.14)、胰腺萎缩(OR=0.12)、外引流(OR=0.11)为发生胰腺炎的保护因素。结论胰腺癌梗阻性黄疸行PTBD治疗, 术前影像提示胰管扩张、胰腺萎缩术后并发胰腺炎的概率相对较低, 而术中胰管显影、选择内外引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免疫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方法 4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生态免疫肠内营养(EIEN)组、普通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各16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7~10 d。术前、术后1、7 d分别检测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 d三组患者体液免疫指标下降,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指标升高明显(P0.05);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降低,CD8阳性细胞数升高(P0.05)。术后7 d,EIEN组体液免疫指标和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且高于EN组和PN组(P0.05,P0.01),而3组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仍较高(P0.05),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P0.05)。结论早期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老年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免疫和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医院2009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例。A组患者PTCD术后接受肠内营养支持,B组患者PTCD术后接受全静脉营养支持,分别于术前1 d、术后7 d比较两组患者的退黄效果、营养状况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50例接受PTCD术患者中39例引流效果理想,占78%,11例患者引流效果欠佳,占22%,其中A组5例(10%),B组6例(12%)。两种营养支持方法治疗后其营养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治疗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TCD以及营养支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均得到提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之间的免疫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患者经过PTCD术后退黄效果不明显,这部分患者的虽然也接受相同方案的营养支持治疗,其免疫能力的提升幅度较术后退黄效果好的患者小(P均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退黄效果与PTCD术密切相关,与何种途径的营养方式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MRI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肝外恶性黄疸病人行CT及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相近定位诊断价值,对于显示肝外胆管呈软藤状或枯树状扩张较特异征象,MRCP最有意义,在定性上,CT,MRI在各段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断上各有优势,对于肝门段和胰腺上段,梗阻胆管部位显示,CT,MRI大致相近,在胰头段,对于显示梗阻胆管部位胆壁增厚,胰头增大,钩突形态,增强薄层CT显示较好,而对于无胰头和钩突增大情况下,肿瘤侵及胰头和钩突,MRI显示较好,对于胰头癌患者,MRCP还可显示较特异的扩张胰胆管呈分离状态;对于壶腹区小肿瘤所致梗阻性黄,在屏气口服造影剂情况下,CT薄层扫描有意义辅以低张十二指肠造影。结论:判断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部位,性质,侵及范围,切除可能性评估,有无转移,CT,MRI检查相互结合,必要时辅以它检查,起着决定性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全程多维度皮肤管理对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MOJ)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预防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行ERCP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48例,试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ERCP围术期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下肝胃造瘘引流术(EUS-HG)在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6例,其中男29例、女27例,中位年龄72岁。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EUS-HG组(20例),应用EUS-HG治疗;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组(36例),应用PTC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疗效、并发症、手术费用及观察塑料双猪尾支架的中位畅通期。 结果 (1)两组患者的操作成功率均为100.0%。(2)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总胆红素(TBIL)在EUS-HG组为(362.15±138.27)、(56.85±28.57)μmol/L,在PTCD组为(356.47±130.69)、(60.93±25.79)μmol/L;碱性磷酸酶(ALP)在EUS-HG组为(896.57±357.29)、(146.59±48.63)U/L,在PTCD组为 (883.65±364.32)、(151.57±49.73)U/L;谷丙转氨酶(ALT)在EUS-HG组为(252.36±38.77)、(60.29±31.57)U/L,在PTCD组为(246.26±32.57)、(62.56±32.87)U/L;谷草转氨酶(AST)在EUS-HG组为(259.37±30.64)、(62.28±26.58)U/L,在PTCD组为(242.37±29.52)、(60.28±29.57)U/L,组间下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C反应蛋白(CRP)在EUS-HG组为(52.57±31.95)、(16.95±8.77)mg/L,在PTCD组为(53.42±35.79)、(25.13±14.77)mg/L,组间下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纳差、腹胀症状缓解率,EUS-HG组80.0%(16/20)和PTCD组52.8%(19/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皮肤瘙痒、腹痛症状缓解率,EUS-HG组90.0%(18/20)和PTCD组91.7%(33/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EUS-HG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0.0%(4/20)低于PTCD组47.2%(1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EUS-HG组手术花费(22 685.26±2 356.16)元稍高于PTCD组(20 529.57±4 135.63)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随访EUS-HG组患者双猪尾塑料支架中位畅通期为102 d。 结论 EUS-HG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方法,可作为常规ERCP失败后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逆行胰胆管造影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32例梗阻性黄疸做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与B超和CT进行对比,探讨对其定位与病因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胆道梗阻18例(56.3%),良性梗阻14例(43.7%)。ERCP、B超及CT定位诊断率分别为93.7%、87.5%与81.3%,三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因诊断率分别为90.6%、62.5%与56.3%,ERCP与B超和CT比较差异显著(P<0.05);误诊率分别为9.4%、9.4%与3.1%,三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率明显优于B超和CT,对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且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逆行胰胆管造影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32例梗阻性黄疸做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与B超和CT进行对比,探讨对其定位与病因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胆道梗阻18例(56.3%),良性梗阻14例(43.7%)。ERCP、B超及CT定位诊断率分别为93.7%、87.5%与81.3%,三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因诊断率分别为90.6%、62.5%与56.3%,ERCP与B超和CT比较差异显著(P<0.05);误诊率分别为9.4%、9.4%与3.1%,三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率明显优于B超和CT,对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且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