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内生型复杂肾囊性病变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2017年2月诊治的7例内生型复杂肾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超声(laparoscopic ultrasonography,LUS)协助下行LPN。男2例,女5例;年龄33~59岁,平均41.2岁;2例位于肾中部,2例位于肾上极,3例位于肾下极;囊肿直径2.5~3.5cm,平均2.9cm。Bosniak分型:Ⅱ型1例,ⅡF型3例,Ⅲ型2例,Ⅳ型1例。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在LUS协助下成功进行LPN。手术时间65~110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20~80 ml,平均42 ml;肾动脉阻断时间16~24min,平均19.2min。手术前后血肌酐无明显变化。术后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7例,所有切缘均阴性。结论:对于位于肾实质内部的内生型复杂肾囊肿,LUS可以协助手术医师行LPN,能完整切除肾实质内部的内生型复杂肾囊性病变,无论病理结果为良性还是恶性,均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BosniakⅠ型肾囊性占位病变发生癌变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BosniakⅠ型肾囊性恶性病变的B超、CT、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男3例,女2例;年龄42~72岁,平均54岁。患侧腰酸1例,体检发现4例。囊腔直径5.5~8.0cm。术前B超及CT均诊断为肾囊肿。结果:5例均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透明细胞癌,再次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随访6~33个月,4例无瘤存活,1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结论:重视BosniakⅠ型肾囊性病变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术中行冷冻切片病理检查是提高BosniakⅠ型囊性肾癌诊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央型肾肿瘤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经验. 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对12例中央型肾肿瘤(肾细胞癌1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施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结果 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经腹腔途径5例,腹膜后腔途径7例,手术时间120~240 min,平均172 min,肾动脉阻断时间25~61 min,平均32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均未输血.术中结扎三级血管者9例,需缝合集合系统者7例.病理报告:肾细胞癌10例,切缘均阴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结论 中央型肾肿瘤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三级血管的分离结扎和腔内实时超声可能有助于此项术式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早期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11年1月对47例早期肾占位性病变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其中恶性病变43例,可疑恶性病变4例。结果:47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05±21.4)min(75~140min),平均肾动脉阻断时间(24±6.5)min(17~40min),平均出血量(160±74)ml(70~600m1)。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透明细胞癌39例,其中1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切缘阳性;肾嫌色细胞癌2例;肾嗜酸细胞瘤2例;肾脏囊性病变4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迟发性出血1例,尿瘘2例。随访1~78个月,平均(32±10.6)个月,均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对于腹腔镜技术熟练的操作者而言,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可以作为治疗早期肾脏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手术过程中的一些焦点问题仍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LUS)在中央型肾肿瘤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LUS协助下行LPN的10例中央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B超、CT和/或MR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肾肿瘤,肿瘤均位于肾实质内,无明显外凸。男6例,女4例,年龄10~62岁(平均45.4岁),5例位于肾中部,1例位于肾上极,4例位于肾下极,肿瘤直径1.1~3.5cm,平均直径2.6cm。结果:腹腔镜术中超声对肿瘤位置、大小、边界和血供进行实时定位,确定肾肿瘤切除的范围,切除后再次复查超声,保证切缘阴性。术后病理回报:肾细胞癌9例,肾素瘤1例,所有切缘均阴性。结论:术中LUS可提供实时影像,协助手术医师准确定位包埋于肾皮质的中央型肾肿瘤,对肿瘤进行实时评估,减少术中出血,保障切缘阴性,为手术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的治疗原则. 方法 2005-2008年手术治疗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68例,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23~ 78岁,平均40岁.病变位于左侧37例,右侧31例;病变直径2.1 ~9.5 cm,平均5.1 cm.BosniakⅡ类囊肿31例,其中ⅡF 13例,Ⅲ类囊肿37例.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49例,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其中5例术中冰冻切片提示恶性病变行根治性肾切除,4例术后病理切片提示恶性病变行二期根治性肾切除.术前诊断为恶性病变19例,其中行肾部分切除术14例,一期行根治性肾切除5例. 结果 68例患者中,病理报告恶性病变21例(30.9%),良性病变47例(69.1%).BosniakⅡ类囊肿中恶性病变3例(9.7%),Ⅲ类囊肿中恶性病变18例(48.6%).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而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行根治性肾切除9例(18.4%,9/49),术前诊断为恶性病变而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7例(36.8%,7/19).4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8 ~ 65个月,平均31个月.其中恶性病变15例,良性病变27例.恶性病变患者术后1~4年出现肿瘤复发和(或)转移3例,良性病变术后2~5年出现复发性囊肿6例. 结论 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手术时应尽可能行部分肾切除,也可以将囊肿完全切除后行冰冻切片,因为仅取部分囊壁组织有可能漏诊其他部位的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肾囊性病变特点建立差异性手术径路,使用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微创治疗肾囊肿;通过临床疗效评估研究,探讨输尿管镜在肾囊性病变治疗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008年3月~2013年12月,对70例肾囊性病变患者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微创治疗。其中肾外周囊肿32例,15例囊肿位于肾盂前方靠腹侧,肾盂被囊肿推向背侧,选择经"皮→肾盂→囊肿"路径;17例囊肿位于肾盂后方靠背侧,肾盂被囊肿推向腹侧,选择经"皮→囊肿→肾盂"路径;肾盂旁囊肿38例,18例囊肿位于肾上极,选择经输尿管硬镜"尿道→肾盂→囊肿"路径;20例囊肿位于肾中、下极,选择经输尿管软镜"尿道→肾盂→囊肿"路径。所有病例囊肿直径4.5~7.0cm,平均5.75cm。49例患侧有腰背胀痛症状,21例为体检发现。术前均行B超、IVU、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肾囊肿,术后留置双J管。结果:7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0~90min,平均60min,术中失血5~100ml,平均52.5ml。无中转开放手术及术中大血管损伤、误伤。术后2~3d拔出导尿管,住院时间5~9d,平均7d。经皮肾路径患者均无尿漏及尿外渗发生,术后2个月拔出双J管。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3~24个月,经B超或CT检查68例未见囊肿复发。2例术后1年复发但直径均小于2.0cm,输尿管镜检查证实囊肿内切开引流口再次闭合。结论:根据肾囊性病变的特点,制定差异性、个性化的手术路径,采取经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复发率低的微创新术式,是输尿管镜在临床应用的拓展。与其他肾囊性病变的治疗方式对比,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央型肾肿瘤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技巧及结果。方法 :2006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对8例中央型肾肿瘤施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术中通过仔细游离肾蒂血管,选择性阻断或结扎滋养肿瘤的三级血管,以减少正常肾单位的热缺血时间和术中的出血。结果: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50~300min,平均220min,肾血管阻断时间22~45min,平均33min。肿瘤大小为2.0~6.0cm,平均为2.8cm。需集合系统修补6例(75%)。术中出血量100~400ml,平均为130ml,均未输血。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6例(75%),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术中及术后切缘均阴性。术后随访3~46个月,平均22.3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肾肿瘤安全有效,选择性阻断或结扎滋养肿瘤的肾动脉三级分支可以有效减少正常肾单位的热缺血时间和出血,有利于该术式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23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应用范围和经验。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5年10月,对23例患者施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其中肾细胞癌14例、错构瘤5例、重复肾4例,孤立肾1例。结果22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肾肿瘤因仅阻断肾动脉前支时出血而行腹腔镜肾切除.手术时间60~240min,平均121min。肾动脉阻断时间20~55min,平均32min。术中出血量100~300ml,均未输血。病理报告肾细胞癌14例,切缘均阴性;错构瘤5例。1例重复肾因切除不彻底,术后发现肾上极囊性肿块而再次开放手术行肾部分切除。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选择性的肾脏病变是一种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期开放血流技术在肾门部中央型肾肿瘤保肾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为18例肾门部中央型肾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肿瘤最大径(2.8±1.1)cm,R.E.N.A.L评分(8.5±1.2)分。术前行智能型定性定量分析三维重建明确肾动脉分支情况及与肿瘤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2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34.5±18.4)min,平均热缺血时间(19.1±3.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8.5±10.2)mL。16例患者中3例术后发生严重出血,2例经血管造影及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后痊愈,1例保守治疗无效行开放肾切除术;1例患者术后出现漏尿,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患肾肾小球滤过率,绝大部分患者术后患肾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幅度不明显,提示患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早期开放血流技术的核心理念是"2+1"缝合技术,其技术准备是智能型定性定量分析三维血管重建,其技术革新是序贯血流阻断技术。对于肾门部中央型肾肿瘤而言,包含一系列技术保障的早期血流开放技术对患肾功能的远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本中心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内生性肾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因内生性肾肿瘤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都明确诊断为内生性肿瘤,内生性肿瘤定义为被正常肾实质完全包绕。患者年龄34~83岁,平均53.2岁;男11例,女12例。左侧病变9例,右侧病变14例,其中孤立肾1例。体质指数(BMI)19.1~27.7kg/m2,平均23.7kg/m2。术前肾小球滤过率(eGFR)40.3~158.6ml/min,平均92.4 ml/min。肿瘤直径为1.0~4.7cm,平均2.2cm。术前中山评分(ZS score)结果:低度复杂4例,中高度复杂19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Ⅰ级13例,Ⅱ级9例,Ⅲ级1例。手术方式:小切口开放肾部分切除术(MI-OPN)20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LPN)1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RALPN)2例。其中肾动脉阻断11例,未阻断12例。结果:23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为60~210min,平均103.7min。肾动脉阻断时间9~37min,平均22.8min。术中出血量50~1 000ml,平均233.5ml。术后住院时间4~14d,平均7.7d。术后并发症3例,迟发性出血2例,尿漏1例。所有手术切缘阴性,术后病理:透明细胞癌11例,乳头状肾癌3例,错构瘤6例,囊性病变1例,炎性肾瘤1例,肺癌肾转移1例。术后复查eGFR 35.5~124.5ml/min,平均76.3ml/min。随访6~48个月,平均16.5个月。1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2例获得随访,均无瘤生存。结论:肾部分切除术可作为治疗内生性肾肿瘤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术中操作仍需谨慎,尽量减少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全内生性中央型肾肿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的20例完全内生性中央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35~71岁,平均(51.6±10.3)岁;肿瘤位于左侧12例,右侧8例;BMI 20.8~27.1kg/m~2,平均(24.1±2.0)kg/m~2;肿瘤最大直径1.0~4.0cm,平均(2.5±0.8)cm。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8~130min,平均(106±12.0)min;肾动脉阻断时间18~31min,平均(21.5±3.3)min。术后均未出现漏尿、血尿及出血。病理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血清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3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20例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是治疗内生性中央型肾肿瘤的有效手段,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及长时间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osniak分类在肾囊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2至2007年手术治疗497例肾囊性病变患者资料.男284例,女213例.平均年龄42岁.病变位于左侧212例,右侧265例,双侧20例.病变直径1.8~11.5 cm,平均5.4 cm.按照Bosniak分类,I类囊肿339例、Ⅱ类49例(其中Ⅱ F 23例)、Ⅲ类44例、Ⅳ类65例.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372例,肾部分切除术51例,根治性肾切除术74例.结果 病理报告为肾恶性肿瘤89例(透明细胞癌74例、乳头状癌12例、低分化癌3例),良性病变408例(单纯囊肿382例、囊肿伴出血6例、囊肿伴感染6例、多房囊性肾瘤5例、纤维囊壁组织9例).I类囊肿中恶性病变3例(O.9%)、Ⅱ类中5例[10.2%,其中非ⅡF为7.7%(2/26),ⅡF为13.O%(3/23)3、Ⅲ类中23例(52.3%)、Ⅳ类中58例(8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75例恶性病变患者中术后1~5年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和(或)转移9例;328例良性病变中,术后2~5年出现囊肿复发26例.结论 Bosniak分类I类和Ⅱ类肾囊肿一般并不需要积极的外科处理,但ⅡF类囊肿和直径进行性增大以及形态变化明显的囊肿需要引起重视;Ⅲ、Ⅳ类肾囊肿恶变率较高,具备明确手术治疗指征,建议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肾癌的安全性与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T1aN0M0的肾癌患者110例,均接受肾部分切除术,其中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52例(LPN组),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OPN)58例(OPN组).评估患者的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和手术切缘情况.结果 LPN组和OPN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77.8和126.7 min(P<0.01),肾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8.3和21.9 min(P>0.05);两组各有2例(3.8%)和1例(1.7%)需要输血(P>0.05);手术前后肌苷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有6例(11.5%)和8例(13.8%)需缝合集合系统(P>0.05);分别有6例(11.5%)和8例(13.8%)术后出现血尿(P>0.05);未出现尿瘘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手术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PN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与OPN相同,但术后恢复快于OPN.对于经选择的患者和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可以考虑将LPN作为治疗T1aN0M0肾癌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肾门部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探讨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门部肿瘤的可行性及相关技术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行肾部分切除术的66例肾门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8例,平均年龄(52.6±11.0)岁,平均肿瘤最大径为(4.0±1.8)cm,平均R.E.N.A.L.评分为(9.1±1.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为(1.8±0.4)分。分析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切缘阳性率、术后病理结果及肾功能变化等指标。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行开放手术12例,行腹腔镜手术18例,行机器人手术36例,无一例中转根治,无切缘阳性。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08.8±62.0)min、平均阻断时间为(24.0±8.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47.8±97.7)ml,术后1周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率11.1%。其中1例术中出血1 000ml,输血后治愈,另有3例因尿漏延长放置负压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病理示:透明细胞癌47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嫌色细胞癌6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嗜酸细胞腺瘤、TFE-3基因融合相关肾癌、梭形细胞癌、单纯性囊肿各1例。6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期间均无瘤生存。结论:对于有经验术者,行肾门部肿瘤肾部分切除术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围术期肾功能变化小,未见肿瘤复发转移,提示手术安全可行,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定位输尿管软镜治疗肾囊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6月27例输尿管软镜治疗肾囊性疾病的资料。单侧肾囊肿5例,双侧肾囊肿3例,肾盂旁囊肿伴同侧肾结石14例,单发肾盂旁囊肿4例,双侧肾盂旁囊肿1例。囊肿直径3.5~7.8 cm,平均5.1 cm。结石直径0.5~1.2 cm,平均0.6 cm。超声监控,输尿管软镜下应用钬激光对肾集合系统的囊壁行开窗引流,使集合系统与囊壁相通并留置双J管引流。合并结石者先处理结石后处理囊肿。结果 27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1~53 min,平均35 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取出双J管,继续随访2~24个月,平均9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16例囊肿消失,其余11例囊肿由术前3.8~6.7 cm缩小至1.2~3.0 cm,未见囊肿复发。14例合并同侧肾结石者,结石0.2~0.4 cm。结论超声辅助定位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切开内引流术治疗肾囊性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不阻断或短时间阻断肾动脉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阻断或短时间阻断肾动脉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9月~2006年11月,采用不阻断或短时间阻断肾动脉对29例肾肿瘤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25例采用经后腹腔途径,4孔法操作,游离出肾动脉,血管束带绕过肾动脉后经套管引出体外,暂不阻断肾动脉,切除肿瘤表面及周围的肾脂肪囊,超声刀沿瘤体边缘外0.5 cm处分离,由浅入深,边切割边止血,直到完全切除肿瘤.若切除肿瘤过程中肾脏创面出血过多影响操作,可暂时阻断肾动脉并计时,迅速切除肿瘤,双极电凝止血后,即可开放肾动脉.止血纱布块填压肾脏创面,2-0可吸收线间断全层缝合肾实质创面,表面喷洒生物蛋白胶.4例采用经腹腔途径,肾下极找出输尿管,挑起后向肾门处游离,找出肾动脉,余步骤同腹膜外途径. 结果 29例均完成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20例未阻断肾动脉,9例阻断肾动脉,平均阻断时间14 min(5~20 min),平均手术时间165 min(105~240 min),平均出血量90 ml(20~800 ml),2例输血,无尿漏等其他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 d(7~17 d).18例肾癌平均随访9个月(1~26个月),肿瘤无复发. 结论 不阻断或短时间阻断肾动脉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安全可靠,但应选择未侵及肾脏集尿系统的外周型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浅在小肿瘤(3cm)剜除术中不阻断肾动脉的可行性。方法 2005年4月~2009年4月对12例肾单发直径1.2~3.0cm的小肿瘤行后腹腔镜肿瘤剜除术。术中游离肾动脉,预置血管夹,以备肾动脉阻断;常规不阻断肾动脉情况下,距离肿瘤边缘1cm以上褥式外翻缝合1~2针,收紧缝线打结,预先缝线阻断肾肿瘤区血供;距离肿瘤边缘0.5~1cm,剜除肾肿瘤。结果 12例后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3min;1例剜除肾肿瘤时出血较明显,需阻断肾动脉,时间约20min。术中出血量80~400ml,平均150.6ml,无大出血输血病例。3例术后出现肉眼血尿,均在术后3d内消失。住院时间5~7d,平均6.7d。术后病理:肾脏透明细胞癌10例,错构瘤2例,切缘均阴性。12例术后随访3个月~3年,平均15.5月,复查肾功能正常,B超、CT检查无肿瘤复发,无肾脏萎缩。结论后腹腔镜肾小肿瘤剜除术中预先缝线阻断肾局部肿瘤区血供,不阻断肾动脉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期微创手术治疗肾肿物合并膀胱肿物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2011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同期治疗肾肿物合并膀胱肿物10例。膀胱肿物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3例肾囊性肿物行后腹腔镜肾囊肿开窗术,术中分离囊肿后切除囊壁; 7例肾实性肿物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中游离肾动脉及肾脏,阻断动脉后切除肿物并缝合创面。结果 3例经尿道膀胱肿物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后腹腔镜肾囊肿开窗术,手术时间分别为77、81、228 min;出血量分别为2、5、100 ml,无输血;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7、10 d;术后病理为肾囊肿合并膀胱尿路上皮癌。7例肾实性肿瘤合并膀胱肿物行TURBT+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127~281 min,平均180 min;出血量5~100 ml,中位数20 ml,无输血;术后住院时间5~18 d,平均10 d;肾脏术后病理:5例透明细胞癌,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膀胱术后病理:5例尿路上皮癌,2例腺性膀胱炎。1例术后肾周血肿,对症治疗后好转; 1例术后发现为浸润性膀胱癌,1周后行膀胱癌根治术。10例随访1~91个月,中位34个月,术后1年1例膀胱癌复发再次手术治疗,余无复发。结论对于肾肿物合并膀胱肿物的患者,可以考虑行TURBT,根据肿物性质同期行腹腔镜肾囊肿开窗术或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评估后腹腔镜分支肾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对13例肾癌患者行后腹腔镜分支肾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4.0cm)。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支肾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120~170min,平均135min;分支肾动脉阻断时间14~40min,平均26min;术中出血量50~190ml,平均95ml;术后住院时间8~10d,平均9d,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肾透明细胞癌10例,嫌色细胞癌2例,乳头状癌1例,肿瘤切缘均阴性。随访5~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转移。结论:后腹腔镜分支肾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出血少、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最大限度保留肾功能单位。初步观察该手术安全可行,是后腹腔镜下肾动脉主干阻断肾部分切除术与开放手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