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股四头肌神经入肌点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后下肢痉挛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股四头肌神经入肌点针刺疗法。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同时以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对照组及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记录并比较组织弹性图和杨氏模量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BBS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肢改良Ashworth及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患侧与正常对照组相应一侧下肢相关肌肉的杨氏模量比较有显著差异(均P<0.01),观察组患者患侧治疗后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杨氏模量值比治疗前下降(均P<0.05),治疗组患侧下肢比对照组相应侧下肢下降的更明显(均P<0.01)。结论:股四头肌神经入肌点针刺法能够明显缓解脑卒中后偏瘫侧痉挛下肢的肌张力,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FES康复踏车联合太极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本体感觉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单中心的研究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88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基本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FES康复踏车联合太极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6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群(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偏瘫侧本体感觉各分区PROM偏差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i EMG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iEMG值和对照组股四头肌iEMG值均明显大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以及腓肠肌iEMG值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胫骨前肌iEMG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本体感觉PROM偏差度3个区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下肢评分、BBS评分、M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FES康复踏车联合太极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功能,提高患者下肢肌力、本体感觉以及ADL,最终达到优化整合各种康复干预方法,可以更早、更高效的介入康复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习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下肢被动踏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66例,随机分为直立组35例和坐位组31例,2组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直立位和坐位的下肢被动踏踩训练。分别在训练前、训练30min及4周后对患侧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腘绳肌进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结果:治疗30min后,2组患者仅患侧小腿三头肌的Ashworth痉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除坐位组患侧股四头肌外其余各肌肉痉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直立组患侧小腿三头肌痉挛评分分值降低较坐位组更显著(P<0.05)。结论:直立和坐位下肢被动踩踏训练均能降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的痉挛,其中直立下肢被动踏踩训练对缓解患侧小腿三头肌的痉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对脑梗死偏瘫痉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2010年~2014年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采用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方法。连续治疗2周。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评定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评价痉挛疗效、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12,P=0.030),CSI评分低于对照组(t=2.514,P=0.014),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288,P0.001),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970,P=0.004)。结论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可以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水中运动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水中运动疗法+常规康复治疗+电针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电针治疗),每组31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MWS)、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肌肉力量、MWS、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5),MAS分级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下肢肌肉力量、MWS、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AS分级评分、CS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水中运动疗法联合电针疗法可有效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改善患者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超肌肉测量值评估肌肉痉挛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卒中单侧偏瘫患者,屈肘肌肉痉挛组20例,无屈肘肌肉痉挛组20例。采用B超对肱二头肌关键点两侧肌腱、肌腹处及肌膜处进行测量,同时进行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不同组B超测得值进行比较,并与改良Ashworth值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肱二头肌B超测量值中,痉挛组患侧肌膜厚度较健侧明显增厚,痉挛组肱二头肌肌膜患侧与健侧比值较非痉挛组明显增高(P0.01)。肱二头肌肌膜与Ashworth测得值中度相关(r=0.608,P0.01);肱二头肌肌膜患健比与Ashworth测得值高度相关(r=0.742,P0.01)。结论:B超测量值中肌膜厚度与肌肉痉挛的常规评估指标高度相关,可作为肌肉痉挛即时、精准的简易辅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序贯性轮椅使用结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12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2组在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常规自选轮椅使用,观察组给予序贯性轮椅使用,持续干预8周,比较2组干预后下肢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FMA)]、平衡功能[脑卒中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表面肌电图[患侧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差异。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4周、8周时,下肢痉挛MAS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平衡功能PASS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胫骨前肌及股四头肌iEM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M...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动态评估动留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痉挛效果的价值。方法 纳入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根据病情予以改善代谢、循环等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以动留针术对患侧上肢肩前穴、青灵穴及尺泽穴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7、14、21、28天对患侧上肢行SWE,测量痉挛肱肌和肱二头肌的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并以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第7、14、21、28天,2组肱肌和肱二头肌Emean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治疗第21、28天,观察组肱肌和肱二头肌Emean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1)。治疗第14、21、28天,观察组MAS评分低于治疗前,对照组MAS评分于治疗第21、28天低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第21、28天,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SWE可早期、动态评估以动留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效果,且较常规MAS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和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入组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康复组、电针组、督脉电针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电针,督脉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督脉电针治疗,30min/次,1次/天,5次/周,共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图测试、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电针组、督脉电针组较康复组RMS(root mean square)值和改良Ashworth(MAS)均有所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督脉电针组较电针组RMS值和MAS均有所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3组协同收缩率在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3组之间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督脉电针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对两者之间的协同收缩率影响不明显,同时显著改善患者患侧上肢肘关节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吴澄  朱玉连  刘强  陆蓉蓉 《中国康复》2017,32(2):131-132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辅助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康复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前后检测2组股四头肌徒手肌力测试(MMT),小腿三头肌Ashworth评分,Berg平衡量表和起立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分。结果:治疗5次后,2组MMT及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改良Ashworth及TGU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辅助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有较好的疗效,能够为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训练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袁松  刘飞  张保  李梦莹  王俊华  高峰 《中国康复》2019,34(5):231-234
目的:基于表面肌电(sEMG)观察蝶形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蝶形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改良Ashworth量表(MAS)来评估2组患者患侧肘关节及腕关节的肌张力大小,采用简易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肱三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肘、腕关节屈肌M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蝶形浴疗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减轻因痉挛导致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水中平板运动对亚急性期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偏瘫患者34例,分为观察组17例接受水中平板运动及陆上运动训练,对照组17例接受陆上运动训练;选取13例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健康参照组。研究开始前、4周后,测量2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两侧腹横肌厚度,患侧下肢股直肌、胫前肌和腓肠肌厚度,计算两侧腹横肌厚度比及患侧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增厚比。腹横肌厚度、BBS评分等计量资料进行参数检验,腹横肌厚度比、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增厚比等比值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BBS评分与下肢抗重力肌群增厚比进行非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两侧腹横肌厚度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观察组患侧腹横肌厚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2组患者腹横肌厚度比均低于健康组(均P<0.05) 。治疗后,2组患者及健康组3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患侧下肢主要肌群增厚比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下肢股直肌增厚比与胫前肌、外侧腓肠肌增厚比呈负相关(P<0.05) ,胫前肌与外侧腓肠肌增厚比呈正相关(P<0.05),2组患者BBS评分与各下肢肌群增厚比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水中平板运动和陆上运动训练均可以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水中平板运动可以有效提高患侧腹横肌厚度,改善异常的腹横肌形态,增强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力量,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3.
重复性下肢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改善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复性训练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肌痉挛的作用。方法:51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及对照组26例,均采用平衡协调训练,体位转移及步行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MOTOmed(类似踏车)智能训练系统进行重复性训练。2组治疗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及Ashworth痉挛分级法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AC及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shworth评分明显下降(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重复性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改善和整体功能的恢复有更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定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肘屈肌群痉挛患者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的杨氏模量值,分析其与改良的Ashworth量表间的相关性,通过检查来确定对肘关节屈曲痉挛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探讨剪切波弹性超声在确定痉挛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脑卒中所致的单侧偏瘫并且肘屈肌痉挛患者(17例女性和19例男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某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腘绳肌、股四头肌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腘绳肌、股四头肌评分与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下肢肌力,利于恢复平衡功能与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偏瘫侧下肢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均12分,随机分为综合组、针刺组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组分别配合综合康复(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与针刺治疗(取患者下肢穴)。治疗前、治疗10和20d时测定2组患者健患侧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同时进行下肢CSS评分及下肢运动功能Lindmark评分。结果:治疗20d时,综合组患侧腓肠肌RMS值、CSS评分比治疗前和针刺组明显下降(P0.01)。Lindmark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综合组上升幅度高于针刺组(均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肌痉挛。表面肌电测试中RMS值可作为评价脑卒中患者腓肠肌痉挛的量化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足下垂的疗效.方法: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2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因子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偏瘫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NMES),同时进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关节量角器法测量下肢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GMFM-88之D、E区评分及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十二井穴麦粒灸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5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十二井穴麦粒灸治疗,两组患者均拟治疗四周,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分级、Barhtel评分及CSI临床痉挛指数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二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Ashworth痉挛分级、Barhtel评分及CSI痉挛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十二井穴麦粒灸法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的肌肉痉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应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步态时空、对称性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患侧下肢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连续3周,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安慰性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三周全部治疗结束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分,以及患侧下肢的Fugl-Meyer(FMA)评分。 结果:在第三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幅、步频、步速、步态周期、步长偏差、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患侧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1,P<0.05)。 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运动学、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同时可以降低患侧下肢的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超声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组则在观察组干预基础上辅以踝足矫形器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后发现对照组CSI、FMA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rt;0.05);治疗组与观察组CSI、FMA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发现对照组、观察组CSI评分较治疗1个月时增加,治疗组CSI评分则较治疗1个月时继续降低(P<0.05);各组患者FMA、FIM评分均较治疗1个月时增加,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观察组CSI、FMA及FIM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组患者BBS评分在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在上述时间点均显著优于观察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超声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痉挛、提高其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