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目的 评价近10年来常州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4- 2014年常州市血防工作报表,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 评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效果。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 常州市 累计查病215 368人次, 人群血吸虫病血检总阳性率为0.24% (478/198 356), 无粪孵阳性者。完成家畜查病11 935头, 未 发现病畜。2004-2014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92.27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34.75%、 34.82%、 30.43%; 新发现有螺面积34.40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2.62%、 71.22%、 26.16%。全市共解剖钉螺 8 511只,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 全市血吸虫病重点项目地区共建造无害化厕所24.26万户, 家畜圈养270.47 万头次, 河流治理5.82 km; 兴建重点防护林2 250.11 hm2 ; 完成药物灭螺625.79 hm2 , 改造有螺环境149.58 hm2 。2004- 2014年共540万人次接受血防健康教育, 2014年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为96.00%。结论 结论 常州市存在钉螺输入扩散和血 吸虫病再流行风险, 但在持续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条件下, 该市血吸虫病疫情稳定, 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南京市螺情变化趋势,为控制钉螺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4年间南京市钉螺面积、分布、密度及感染率资料,观察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螺情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0~2014年全市有螺面积分别为2 366hm2、2 416hm2、2 372hm2、2 243hm2和1 787hm2。对查出的活螺全部解剖,均没有发现感染性钉螺,阳性钉螺面积均为0。2013年、2014年复现面积109.7hm2、21.81hm2,2011年和2013年新发现钉螺面积1.25hm2、2.3hm2。江滩型钉螺依然是全市有螺环境的主要类型。2014年平均活螺密度较2010年下降了66.7%。 结论  全市钉螺密度已降到很低水平,连续6年未发现阳性钉螺,但有螺面积基数仍然较大,且下降缓慢,局部螺情仍有反弹。应积极探索新的灭螺方法,进一步压缩现有有螺面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了解长江下游洲滩湿地和钉螺分布情况, 探讨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对策。 方法 方法 现场调查长江润洲段主江 堤外洲滩湿地分布, 并按照我国湿地分级式分类系统进行湿地分类; 调查2004-2013年润洲段沿江洲滩湿地钉螺面积、 钉 螺密度及灭螺资料, 分析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消长趋势。 结果 结果 长江下游润洲段洲滩属河流湿地, 除永久性水域外, 历史上 均有钉螺孳生。现有自然湿地1 303.0 hm2 , 人工湿地1 479.0 hm2 , 功能改变为非湿地1 059.0 hm2 ; 2013年查出钉螺面积 181.40 hm2 , 均分布于自然湿地。2004-2013年共计开展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4 624.55 hm2 , 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下降率分 别为66.53%和77.66%。现有钉螺均分布于自然湿地。 结论 结论 人工湿地有助于钉螺控制, 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必须重 视湿地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钉螺新发现、复现规律,为制订有效的螺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查阅历史资料及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2006-2009年安庆市的新增钉螺资料.结果 2006~2009年全市新增钉螺面积14340 117m2,新发现钉螺环境150个,复现钉螺环境数117个,两者钉螺面积比值为2.21:1.钉螺新发现和复现均以内陆、湖滩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邻近有螺区钉螺扩散引起.钉螺复现环境数的74.4%( 87/117)可归用于邻近有螺区钉螺扩散.钉螺复现距钉螺消灭年份最短的1年,最长的是35年,平均是10年.结论 螺情受自然、社会经济诸多因素影响,易出现反复,血防工作应加强螺情监测与灭螺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开展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扩散情况调查,为全省钉螺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建议。方法 采取环境抽查法和系统抽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41个受洪涝灾害影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进行钉螺调查,通过压碎镜检法鉴定钉螺死活及血吸虫感染情况,分析钉螺扩散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等螺情指标。结果 2021年钉螺调查发现,湖南省4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有11个县(市、区)96个环境出现钉螺扩散,扩散有螺面积1 084.09 hm2,有螺框出现率7.41%,活螺平均密度0.183 4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湘江、资水、澧水和洞庭湖流域均出现螺情扩散,其中澧水流域钉螺扩散的环境数及面积最多,分别为81个、970.44 hm2(占89.52%)。扩散性质以新发环境为主,新发钉螺面积754.54 hm2(占69.60%);扩散环境以滩地为主,扩散面积968.74 hm2(占89.36%);植被以杂草为主,扩散面积883.76 hm2(占81.52%)。结论 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钉螺扩散,需要加大查螺灭螺、环境改造和螺情监测力度,巩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 2016—2020 年丹阳市螺情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血吸虫病消除后钉螺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 2016—2020 年丹阳市螺情监测和钉螺控制数据并进行分析。 结果 2016—2020 年,全市 12 个乡镇(街道)累计查螺 7 611. 92 hm2,在 9 个乡镇(街道)累计查出有螺环境 138 个,累计查出钉螺面积 250. 59 hm2,未检出感染性钉螺。 钉螺面积最多的 3 个镇(街道)依次为丹北镇、陵口镇和曲阿街道;有螺环境最多的 3 个镇(街道)依次为曲阿街道、陵口镇和吕城镇。 有螺环境类型主要为江滩和内陆,其中江滩有螺环境集中在丹北镇,江滩钉螺面积占当地钉螺面积的 83. 39%;内陆地区陵口镇、曲阿街道和吕城镇的螺情较重,钉螺面积分别占内陆钉螺面积的 35. 24%、27. 89%和 10. 53%。 全市钉螺面积呈先升后降趋势,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钉螺面积得到有效压减,至 2020 年底仅剩 19. 73 hm2,较 2016 年下降了 71. 78%,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下降了 48. 59%和81. 25%。 结论 近年来丹阳市因地制宜实施血防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控制了螺情,今后应继续加强钉螺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理有螺环境,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结果,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安徽省根据《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开展钉螺全面调查,调查环境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6年安徽省共调查了22 848处环境,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历史有螺环境17 927处,其中环境类型未改变的占71.2%、部分改变的占19.3%、彻底改变的占9.5%;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4.10 亿m2。全省现有钉螺环境共4 830处,分布于7个市38个县(市、区),有螺面积2.65 亿m2,其中2016年新发现有螺面积1 287.65 hm2、复现1 375.32 hm2。全省平均活螺密度0.392 0只/0.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2.93%。有螺环境中,湖沼型和山丘型环境数分别占22.4%和77.6%,有螺面积分别占86.7%和13.3%;杂草为有螺环境中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在环境数(占82.2%)、有螺面积(占57.3%)和活螺密度(0.413 9只/0.1 m2)方面占比均较高。按环境类型统计,沟渠型在有螺环境数(占56.8%)、平均活螺密度(0.570 3只/0.1 m2)和平均活螺框出现率(18.57%)方面占比较高,滩地型有螺面积(占87.8%)占比较高。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为1950年和1952年,最近一次发现感染性钉螺的年份为2012年。现有螺环境主要沿长江水系分布。结论 首次建立了安徽省钉螺分布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全省钉螺分布历史与现状,可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苏省金湖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消长趋势和存在原因,探讨今后钉螺控制策略。方法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历史螺区和重点环境进行监测查螺,框距内陆5 m,湖滩10~20 m。捕获钉螺采用压碎镜检法解剖观察有无血吸虫感染。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钉螺扩散监测。结果 1998-2012年投入查螺工日43 432个,查螺面积23 991.48 hm2,查螺框数2 769 271个,累计查出有螺条块8个,有螺面积0~15.43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村1个,有螺条块4个,新发现有螺面积28.18 hm2。新发现钉螺有螺框出现率高于复现钉螺有螺框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4,P0.01)。解剖钉螺3 88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打捞漂浮物5 972 kg,投放稻草帘560块,均未发现钉螺。结论金湖县螺情时有反复,且出现新发现有螺村、镇,钉螺控制依然是金湖县血吸虫病防治的一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变化趋势, 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2009-2014年, 在全省13个地市共设立207个监测点 (行政村), 并开展螺情监测工作, 对6年来各项螺情监测指标进 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9-2014年累计调查钉螺面积80 963.47 hm2 , 查出有螺面积45 309.77 hm2 , 感染性钉螺面积 364.93 hm2 ; 共捕获活螺1 646 125只。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由2009年0.493 3只/0.1 m2 下降到2014年0.339 3只/0.1 m2 , 降幅为31.22%; 感染螺密度由2009年0.000 7只/0.1m2 下降至0, 降幅为100%; 钉螺感染率由2009年0.14%下降至0。不 同疫情类别和流行类型中, 三类村和垸内型流行区钉螺感染率最高; 不同环境类型和植被类型中, 沟渠和杂草环境钉螺 感染率最高。 结论 结论 湖北省螺情稳步下降, 但全省钉螺孳生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 需加大药物灭螺和工程灭螺力度, 以 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江苏省邵伯湖南端滩群切滩整治工程灭螺效果。方法 调查了解邵伯湖南端滩群切滩工程概况,比较切滩工程前后钉螺分布,分析切滩工程灭螺效果。结果 江苏省邵伯湖南端滩群切滩面积928.33 hm2,切滩土方为1 717.00 m3,弃土堆填面积为425.76 hm2,切滩高程为3.2 m,降滩至常水位下1.0 m。2011年切滩工程前有螺面积为44.69 hm2,2018年残存钉螺面积为1.78 hm2,较2011年下降96.02%,残存钉螺分布在未切滩面。结论 江苏省邵伯湖切滩工程通过“抬洲降滩”消除了原呈“冬陆夏水”的湖滩钉螺孳生环境,是湖区灭螺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宿松县钉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21年宿松县螺情资料,统计钉螺面积、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等指标,分析全县及不同类型流行区钉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1年,宿松县钉螺面积为1 672.60~2 171.57 hm2,总体平稳,其中江滩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985.74~1 235.64 hm2,波动较小;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181.44~284.78 hm2,呈下降趋势;内陆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399.77~750.02 hm2,呈上升趋势。全县活螺密度为0.16~0.75只/0.11 m2,活螺框出现率为5.11%~11.78%。江滩型流行区和湖沼型流行区活螺密度相对平稳,内陆型流行区活螺密度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不同类型流行区活螺框出现率年度波动较大。2013年起全县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 宿松县螺情总体平稳,但内陆型流行区螺情有扩散趋势,今后应重点加强内陆型流行区钉螺监测与控制工作,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了解安徽省芜湖市钉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的方法, 根据1997-2012年钉螺调查结果, 按照不同年份、 不同水系、 不同环境和不同县 (区) 分别统计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 分析钉螺复现与消灭年限的关系。 结果 结果 1997-2012年芜湖市累计新发现钉螺面积3 479.42 hm2 , 主要集中在江滩地区; 累计复现钉螺面积1 648.08 hm2 , 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钉螺复现距消灭年份最长达26年, 主要集中在 3~12年。 结论 结论 江滩面积的增加和灌溉系统钉螺扩散是导致芜湖市钉螺面积增长的主要原因, 加强灌溉系统钉螺控制是降低内陆钉螺复现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2000-2008年九江市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及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根据历年年报及查螺卡记录结果,按照不同年份、不同地形类别及钉螺复现时距分别统计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及钉螺感染情况。结果从2000-2008年九江市新发现螺点10个,累计新发现钉螺面积242.12hm^2,累计钉螺复现面积1034.24hm^2,湖沼、江滩地区占新发钉螺面积99.66%,占复现钉螺面积93.98%,有1个新发螺点和14个复现螺点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螺情是血吸虫病的一个重要动态指标,新发现和复现钉螺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做好达标后巩固监测工作是防止钉螺复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分析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和传播阻断 (传阻) 地区达标前、 后的疫情演变规律, 为控制血吸虫 病及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安徽省已达血吸虫病传阻的天长市、 达传阻后疫情回升的太湖县和达传 控疫情回升的广德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控年为基点, 收集各县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 分析比较血吸虫病流行区达标前、 后病情与螺情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结果 天长市钉螺分布于局部湖 滩, 传控年有螺面积3.54 hm2 , 2008年消灭钉螺; 除1993年发生58例急性感染外, 其他年份无粪检阳性者, 人群血检阳性 率维持在0~1.55%的低水平。太湖县达传控的1971年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0.06%, 1983年达传阻前连续3 年无螺, 传阻12年后疫情回升, 发生血吸虫集体感染73例; 有螺面积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91%, 之后钉螺面积 持续上升;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5.65%, 耕牛粪检阳性率多>1%。广德县达传控年的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的1.90%, 之后呈逐年上升趋势, 达传控后5年曾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 疫情出现回升。天长市人群血检阳性率、 太 湖县人群和耕牛粪检阳性率, 与当地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 (r=0.582, 0.401, 0.596, P均<0.05)。结论 结论 控制钉螺是实现 血吸虫病传播达标和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因素, 应加快研究建立有效的螺情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常州市武进区消除血吸虫病的措施与效果,为同类地区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常州市武进区1995-2015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分析其防治措施与效果。结果 1995-2015年,武进区累计开展监测查螺15 934.01 hm~2,累计发现有螺面积34.61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开展药物灭螺234.59 hm~2,对18个重点环境进行了环境改造灭螺、面积为84.48 hm~2;累计开展监测查病25.93万人次,家畜检查17 314头次,未发现血吸虫病原学阳性者和病畜;累计开展人群血吸虫病扩大化疗2 042人次。到2015年,全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25%;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达98.06%、正确行为形成率达97.82%。结论武进区通过积极防治,已实现消除血吸虫病危害的目标,但影响血吸虫病再流行的社会和自然等因素仍然存在,因此仍要加强血吸虫病监测和防治成果的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16.
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报了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6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完成并通过了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复核,四川、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7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57亿人;共有29 692个流行村,总人口6 938.54万人。全国451个流行县(市、区)中,有159个(占35.25%)达到了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91个(占42.3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1个(占22.39%)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6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为54 454例,较2015年的77 194例减少了29.46%;全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尚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人30 573例。2016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8 500 710人,共发现粪检阳性600例,较2015年的3 606例减少了83.36%。2016年,全国共有22 140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有7 106个村查出了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2.10%, 其中有20个村为新查出有螺村;共开展查螺813 963.91 hm2,查出有钉螺分布面积235 096.04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1 346.48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881 050头,共检查耕牛510 468头,粪检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耕牛8头。2016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47 642例,扩大化疗2 303 555人次;治疗病牛9头,扩大化疗耕牛439 857头次。2016年,全国共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为139 483.84 hm2、其中实际药物灭螺73 941.75 hm2;开展环境改造灭螺面积为3 101.52 hm2。2016年,全国45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02%和0.007 8%,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较2015年进一步下降。但全国流行区钉螺分布面积仍较大,部分流行区仍存在一定数量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客观因素、以及疫情反复与回升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全国仍需加大血吸虫病防治与监测工作力度,进一步实施精准防控,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镇江市润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2001-2016年在镇江市润洲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血吸虫病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螺面积、灭螺面积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为指标评估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 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灭螺面积7 091.50 hm2,有螺面积和总灭螺覆盖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 = -0.874,P = 0])。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1 703例,粪检阳性病人199例;对粪检阳性者和血检阳性者全部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和扩大化疗;2005年后居民血检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自2004年后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01-2016年问卷调查居民189 639人次,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逐年提升。全区于201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吡喹酮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