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周丽娜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8(8):18-19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发生率,分析P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2007年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98%(96例/148例)患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下肢血管病变。年龄,病程,24h尿蛋白(UAE),血尿酸(uA),血肌酐(cR),收缩压增高比例,周围神经病变(DPN)比例,冠心病(cHD)比例在有下肢血管病变中均显著增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总胆固醇(TCH),DPN是P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7,1.353,2.2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与年龄,血脂,血压,血糖以及糖尿病其他慢性并发症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Fontaine分期Ⅱ~Ⅳ期的患者(25条患肢)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根据DSA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全部病例均行动脉球囊扩张、9条肢体行支架成形术。同时坚持胰岛素、抗栓及其他药物治疗。分析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特点、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3例患者(25条患肢)22条患肢介入治疗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8.0%,1例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未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等明显减轻或缓解。踝肱压指数(ABI)明显升高(术前为0.29±0.13,术后1周为0.89±0.37)。随访3个月未出现血管再狭窄或闭塞,ABI为0.83±0.32。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以膝关节以下动脉病变为主,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低,联合内科治疗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积极控制血糖、扩血管、营养神经、伤口换药和全身使用抗生素等,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血运问题,治疗效果常不满意。外科血管搭桥创伤大,患者常不能耐受。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快速地恢复足部血流,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住院的19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病史调查及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胰岛素,C肽及相关免疫学检查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90例患者中无血管病变者79例(41.6%),有单种血管病变者52例(27、4%),2种血管病变者35例(18.4%),3种以上者24例(12.6%)。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周同神经病变病程、糖尿病足病史、尿白蛋白、空腹和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与血浆空腹胰岛素和C肽、HDL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皿管病变是常见并发症,与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血脂、血糖等多种因素相关,与微血管病变有关。其中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和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超声血管检查能提供无创早期诊断.在临床中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美国生产AU 4及SPEC TRA彩色双功能超声诊断仪 ,对 95例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进行检测 ,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血压 ,同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脂及 2 4h尿白蛋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和足背动脉内径变细、内膜增厚 ,峰值流速减慢。糖尿病伴有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病程明显延长 ,血压、糖基化血红蛋白、血脂和 2 4h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增高。结论 高血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病程和尿白蛋白排泄增加是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术前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利用电子病历网络终端查询系统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5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并行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术前术后的护理对策。[结果]病人行介入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溃疡愈合,踝肱指数明显升高,无急性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部分病人临床症状缓解。[结论]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的管理是介入手术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介入治疗术前后排便护理及术后病情观察、伤口护理、抗凝药物应用的护理和生活护理,对有效防止介入术后并发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9.
例1,男,60岁。因烦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手足麻木3年,右手食指疼痛破溃20天入院。病初诊为糖尿病,长期应用消渴丸等降糖药;于20天前出现右手食指发白,自发性持续性胀痛,以夜间为著,难以忍受,继之破溃,但无明显渗出,略肿胀,故来诊。既往无高血压病、风湿热等疾病。查体: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我院3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心率、血脂、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2-hpp)血糖、空腹及2-hpp C肽水平、空腹及2-hpp胰岛素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HDL、LDL、Plt水平与反映下肢血管病变的踝臂指数(ABI)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收缩压、HbAlc、2-hpp血糖水平与ABI呈负相关.2-hpp C肽水平、2-hpp胰岛素水平与ABI呈正相关.而其他危险因素均与ABI无显著相关性.不同年龄层次的患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收缩压、HbAlc、2-hpp血糖水平、2-hpp C肽水平、2-hpp胰岛素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有关,其中年龄与其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尿微量白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笑雪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2,(19):29-3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96例2012年1月-6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双侧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同时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肌酐(SCr)等,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下肢动脉正常组30例(动脉内中膜厚度〈1.0mm),有粥样斑块形成组38例,动脉狭窄或闭塞组28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肌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1b值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动脉狭窄闭塞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最显著。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下肢血管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mA1b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成为血管性内皮细胞,促进局部血管再生,生成新的毛细血管网,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以达到改善和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对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静脉输注脐血干细胞,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4周后比较两组基础指标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内皮功能,促进侧支循环,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性.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男132例,女108例,全部受试者均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定下肢动脉病变程度,按下肢血管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所有入选病例分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病变组又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与非病变组,比较病变组与非病变组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根据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正常纤维蛋白原水平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病变严重程度情况.结果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非病变组(3.20±0.66)g、L VS(2.85±0.57)g、L(P<0.01),高纤维蛋白原患者较正常纤维蛋白原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增加,病变程度更重(50.94%VS 26.20%,P<0.05).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韵宏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2,(7):107-10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8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按其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及病变程度分为:单纯T2DM组(A组)、T2DM轻度下肢血管病变组(B组)、T2DM中度下肢血管病变组(C组)、T2DM重度下肢血管病变组(D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vWF和MCP-1水平。结果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组(B、C、D组)血浆MCP-1、vWF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浆MCP-1、vWF水平明显升高,并随着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5.
《国际护理科学(英文)》2018,5(1):45-49
BackgroundThe risk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LEAD) is increased in diabetic patients. LEAD in diabetic patients occurs earlier and is often more severe and diffuse; however, it is largely underdiagnosed and untreated.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LEAD situation of hospitalized elderly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MethodsThe ankle–brachial index (ABI) was used to screen LEAD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based on the screening results: non-LEAD group and LEAD group; the LEAD group was divided into mild stenosis group, moderate stenosis group, and severe stenosis group.Results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ho had LEAD was 43%.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diabetes duration, peak velocity, microalbuminuria, and vibratory sensory neuropathy was observ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D;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urinary albumin and vibratory sensory neuropathy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LE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body mass index (BMI), peak velocity, urinary albumin,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was observed between mild stenosis group, moderate stenosis group, and severe stenosis group;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urinary albumin, BMI, and HDL-C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ccelerating vascular stenosis.ConclusionsThe incidence of LEAD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is high; age, diabetes duration, peak velocity, BMI, urinary microalbumin, vibratory sensory neuropathy, and HDL-C are th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LEAD. Active control of risk factors is helpful to reduce or delay LEAD.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DM)下肢血管病变(LEAD)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2型DM患者91例与41例同期住院非2型DM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并以踝肱压指数(ABPI)对比观察。结果:2型DM动脉硬化为弥漫性或多节段病变,单纯动脉硬化多为血管分叉处局灶性病变,2型DM患者下肢血管管腔的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1)。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以股动脉最常见,而管腔狭窄、闭塞率以累及腘动脉以下的远端动脉血管多见,胫前动脉受累最为明显(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2型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检查的有效手段,可评估病变部位、阻塞的性质、病变长度以及解剖的异常,对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长球囊和药物支架等的应用明显改善了介入治疗的疗效,内膜下成形术以及多种新技术、新器械的问世,显著提高了长段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率。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常用的血管检查方法、TASC II分型、介入技术(包括穿刺入路的选择、闭塞段的开通、经导管溶栓、PTA、支架植入、内膜下成形术和机械性辅助技术等)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SHBG)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绝经后T2DM患者,根据双下肢高分辨彩色多普勒检查分为单纯T2DM(A组)50例,合并轻度下肢动脉粥样硬化(B组)45例,合并重度下肢动脉粥样硬化(C组)55例;并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45例绝经后健康者为对照(NC)组,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及常规生化指标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空腹血清SHBG及睾酮(T)、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并分析SHBG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4组血清SHBG水平依次为:NC组[(60.4±8.8)μg/L]A组[(44.1±6.1)μg/L]B组[(33.6±4.9)μg/L]C组[(25.83±3.4)μg/L];T2DM组中,血清SHBG水平与HbA1c、TG、T、LDL-C、HOMA-IR负相关(r值分别为-0.605、-0.164、-0.351、-0.247、-0.649,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清SHBG水平仍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OR=1.674,P=0.001,95%CI:1.124~2.146)。结论低水平的SHBG是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