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微血管减压术的安全性正在逐步提高。近来,在术中保留岩上静脉(SPV)系统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SPV的属支变异较大,不同患者对切断SPV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应慎重处理SPV以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本文围绕SPV的解剖特点和微血管减压术中对SPV处理的最新观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岩上静脉的应用解剖及其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岩上静脉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取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静脉乳胶灌注处理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岩上静脉的位置、形态、分支及变异等情况,以及与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等的毗邻关系。对60例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病人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观察岩上静脉及其属支的各项情况。结果①岩上静脉位于蛛网膜下腔间隙内,呈游离悬空状.多由2-3支属支静脉汇成.最终注入岩上窦的内、中2/3段。其属支静脉起自小脑半球的前缘部分和脑桥腹侧面,岩上静脉主干之间或两侧的岩上静脉之间存在交通连接。②根据尸头单侧岩上静脉的数量.可以将其分为单干型(9侧,30.0%)、双干型(17侧,56.7%)和三干型(4侧,13.3%);根据55支岩上静脉注入岩上窦的位置与内听道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内侧组(17支,30.9%)、中间组(24支,43.6%)和外侧组(14支。25.5%)。临床所见与解剖结果基本一致。③岩上静脉的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密切相关,可与三叉神经直接接触,形成压迫。没有见到岩上静脉或其属支与面神经、位听神经相接触形成压迫的情况。结论岩上静脉是颅后窝最大的和最常遇到的静脉,其主干和属支在走行过程中与三叉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相毗邻.并且可以对三叉神经形成压迫。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对作为责任血管和阻挡手术人路的岩上静脉或其属支静脉.可以完全切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术中处理静脉压迫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5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中发现静脉压迫,对比分析术中情况与术后疗效。结果所有责任静脉均为岩静脉属支,24例患者(42. 1%)为单纯静脉压迫,33例患者(57. 9%)为动静脉混合压迫。术后,55例患者(95. 5%)疼痛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患者(4. 5%)无改善;其中3例患者(5. 4%)出现复发;总有效率为91. 2%。术中保留责任静脉者42例,其中术后发生小脑水肿者3例(7. 1%);切断责任静脉者15例,术后发生小脑水肿者5例(33. 3%);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途径之一,合理处理术中静脉压迫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颅神经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三叉神经痛显微外科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5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治疗过程和出现的神经并发症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7例患者出现面部麻木;2例患者出现听力下降;1例患者出现复视,同侧外展受限.手术直接损伤、手术牵拉伤等是可能的致病因素.结论缓慢释放脑脊液,避免直接损伤神经,手术中避免牵拉神经,术中脑干诱发电位监测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662例局麻下行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颅内血肿3例(0.45%),脑脊液切口漏2例(0.3%),术侧小脑水肿致非交通性脑积水1例(0.2%);及颅内低压症283例(42.7%),上下唇及口角庖疹268例(40.5%),发热82例(12.4%)。结论 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术后并发症,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保护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岩静脉在三叉神经手术中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285例,其中206例岩静脉被电凝处理,79例保护良好。结果79例岩静脉保护良好的术后未发生脑水肿,无明显恶心呕吐。206例电凝处理岩静脉的其中3例发生小脑水肿,2例经脱水剂治疗,1例经后颅窝减压后恢复良好,35例术后3天明显恶心呕吐,腰穿测脑压高。结论岩静脉在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良好,否则术后可常规应用脱水剂以及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阿昔洛韦在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颜面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6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及治疗组(8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颜面部带状疱疹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神经痛持续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MVD术后,疱疹病毒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治疗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神经痛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治疗组患者颜面部疱疹基本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VD术后预防性使用阿昔洛韦能显著减少颜面部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且能够提高带状疱疹基本痊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三年来施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85例,患者术后发生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对术前、术后服用卡马西平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结果术后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4.1%,术前大剂量服用卡马西平患者,术后减量组出现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的数量较术后停药组明显减少,两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术前大剂量使用卡马西平患者术后突然停药,易导致术后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术后小剂量服用卡马西平,并逐步减量,能有效预防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观察岩静脉形态特点及其对手术显露的影响,分析岩静脉的处理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经小脑水平裂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94例,回顾性分析其岩静脉的主干及属支情况、进入岩上窦的位置、术中电凝切断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94例患者中,岩静脉主干有1~3支者分别占22.3%(21例)、62.8%(59例)、14.9%(14例),静脉属支有1~5支者分别占4.3%(4例)、21.3%(20例)、64.9%(61例)、7.4%(7例)、2.1%(2例).责任血管明确者83例(88.3%),可疑11例(11.7%),其中岩静脉为责任血管者6例(6.4%).术中岩静脉完全保留者58例(61.7%),主干切断者4例(4.3%),属支切断者32例(34%).术后出现小脑梗死1例(岩静脉属支切断者),经治疗后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小脑出血1例(切断岩静脉主干者),行后颅窝减压术后残留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结论 经小脑水平裂入路是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多数情况下术中不必切断岩静脉,必要时可以切断主干或部分属支,但切断后极少数患者会发生小脑梗死或出血.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9岁.因左侧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8年,加重半年,于2001年10月16日入院.患者常为突然发病,左侧耳前区、面部、鼻侧、上下唇、口角及左下颌牙床周围呈刀割及电击样阵发性剧烈疼痛,每次约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突然停止,每天发作频繁,十余次至数十次不等,多在进食、讲话、刷牙、刮胡子等动作时诱发.  相似文献   

11.
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24~74岁,平均47岁,病程3个月至23年,平均5年8个月。单侧发作15例,右侧12例,左侧3例。V11例,V1+21例,V2+39例,V1+2+31例。影像学检查:16例均行头颅CT扫描,未见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1例行磁共振检查,MRA见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手术方法:全麻后侧卧,病侧枕下乳突后行5.0~8.0cm“∫”切口,骨窗大小2.5~4.0cm,上端至横窦下缘,外侧暴露出乙状窦后缘,硬脑膜剪开后,在显微镜下沿蛛网膜下腔显露桥小脑角池,暴露出三叉神经根桥脑入脑段。二、结果16例次术中均发现血管侵犯三叉神经根,其中动脉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治疗伴静脉压迫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2例PTN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采用MVD联合PSR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MVD治疗。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P<0.05)。术后1年,观察组疼痛消除率(87.80%)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7.07%)与对照组(14.63%)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2.44%)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P<0.05)。结论 MVD联合PSR治疗合并静脉压迫的PTN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14.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3例,术中发现小脑上动脉压迫22例,小脑下前动脉压迫5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例,静脉压迫5例;三叉神经根受动脉压迫扭曲或有明显压迹者24例,神经与动脉接触但无扭曲、压迹4例。28例动脉压迫者术后疼痛均消失,但2例三叉神经根仅与动脉接触而无明显压迹和扭曲者术后疼痛复发;5例静脉压迫者仅3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减轻。提出神经根受压的部位在本病的发病中不是决定因素,关键是神经根受压的程度。静脉压迫和动脉仅与三叉神经根接触而无压迹、扭曲者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远不如三叉神经根明显受压者显著,应同时行感觉根切断术,以提高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显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我院自 1999年~ 2 0 0 0年 12月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17例三叉神经痛病人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 11例 ,女 6例。年龄 4 5~ 74岁 ,平均年龄为5 4 .1岁。病程 2~ 2 0年 ,平均 6.9年。左侧痛 7例 ,右  相似文献   

16.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自1998年1月~2002年4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MVD)三又神经痛病人2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45~72岁,平均56.2岁。病程3~20年,平均7.2年。疼  相似文献   

18.
我们自1982年以来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29例,随访0.5~8年,疗效良好。 一般资料 男92例,女57例;年龄19~80岁;右侧痛68例,左侧58例,双侧3例。Ⅰ支痛10例,Ⅱ支痛19例,Ⅲ支痛14例,Ⅰ~Ⅱ支痛35例,Ⅱ~Ⅲ支痛36例,Ⅰ~Ⅲ支痛15例,病程0.5~35年,伴有高血压22例。采用过封闭、撕脱及射频治疗91例,除91例遗留而部感觉迟钝  相似文献   

19.
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桥小脑角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首选术式。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在术前诊断、术中监测、手术入路的选择方面均有新进展。经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能发现显微镜下不能发现的责任血管.并可检查减压物的放置情况,是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较为安全、有效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方法将82例拟行实施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利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均于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操作,观察组另给予综合护理模式。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均于术后跟踪随访12个月,观察并统计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组间手术成功率和复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围手术期引入综合护理对于促进术后恢复作用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