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23)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的效果。方法机械通气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予咪达唑仑)、观察组(予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每组30例。治疗期间执行每日唤醒策略,分别监测谵妄发生率、苏醒时间,给药前、给药20 min、40 min、60 min各时点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给药前后平台压(Pplat)、肺静态顺应性(Cst)、氧合指数(PaO_2/FiO_2)变化。结果给药后谵妄发生率,观察组为33. 3%,对照组为60.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苏醒时间(min)分别为(25. 2±1. 9)、(36. 1±1.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药前E、NE、HR、MAP、Pplat、Cst、PaO_2/Fi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20 min、40 min及60 min,E、NE、HR、MAP均出现下降,观察组各时间点下降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给药后,Pplat下降,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 Cst、PaO2/FiO 2均提高,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镇痛镇静可以明显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缩短苏醒时间,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促进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ICU机械通气患者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以持续输注镇静和靶控输注镇静2种不同给药方式的镇静效果。方法:62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持续输注组(31例)与靶控输注组(31例),其中持续输注组患者应用常规剂量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维持患者镇静;靶控输注组每30 min进行镇静深度评价,调整药物泵入剂量,使镇静躁动评分(SAS)维持在3~4分,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70~75之间。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镇静时间、用药量及生命体征。结果:靶控输注组咪达唑仑(1.3±0.4)mg/(kg·24h)及舒芬太尼(16.9±4.3)μg/(kg·24h)用量均低于持续输注组(P0.05),而在镇静时间上靶控输注组(92.7±15.1)h与持续输注组(94.2±16.3)h无显著差异(P0.05)。镇静过程中靶控输注组患者镇静满意度(62%)及人机顺应性满意度(87%)均高于持续输注组(P0.05),且靶控输注组给药前后HR、MAP及SPO2未出现显著降低。结论: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镇静给药方式能有效减少镇静药物的输注量,提高人机顺应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静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早期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找到更为合适的镇痛药物剂量,既能达到良好镇痛效果,又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44例在我科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术后常规进行镇痛镇静治疗。患儿被随机分成低剂量组(A组,枸橼酸舒芬太尼0.1 μg·kg-1·h-1)和高剂量组(B组,枸橼酸舒芬太尼0.2 μg·kg-1·h-1),两组患儿同时接受咪达唑仑100 μg·kg-1·h-1作为镇静治疗。在术前麻醉完成后(T1)、返回监护室即刻(T2)、术后4 h(T3)、术后8 h(T4)、术后12 h(T5)、术后24 h(T6)时间点抽血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在T2~T6各时间点评估镇痛镇静评分;在T2~T6各时间点记录心率、收缩压、心排血量指数(cardiac index,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采用t检验比较同一时间点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及同一组内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结果 A组26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8.3±6.7)个月,体重(6.5±2.4)kg。B组1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5.8±7.9)个月,体重(5.7±1.7)kg。两组患儿性别(p=0.540)、年龄(t=1.112,p=0.273)、体质量(t=1.330,p=0.191)、体外循环时间(t=-0.484,p=0.631)及主动脉阻断时间(t=-0.202,p=0.841)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两组患儿组内比较不同时间点血清皮质醇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F=18.252,p=0.000)。两组患儿组间对比各时间点血清皮质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F=1.725,p=0.199)。两组间各时间点对比FLACC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心率、收缩压、CI、SVRI组间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复杂或危重先心病术后气管插管预计大于24 h的患儿,早期联合应用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抑制应激反应,使血流动力学平稳恢复,使用舒芬太尼剂量0.1 μg·kg-1·h-1与0.2 μg·kg-1·h-1相比无差异,因此建议可以选择0.1 μg·kg-1·h-1舒芬太尼持续输注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5.
咪达唑仑与异丙酚目标镇静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全身麻醉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咪达唑仑 芬太尼组(MF组)和异丙酚 芬太尼组(PF组).全麻清醒时分别给予负荷剂量的不同镇静剂后,改用微量泵持续泵入镇静镇痛药物,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用量达到目标镇静.用药即刻开始记录动态心电图及用药前后的心率(HR)、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血流动力学、频域分析指标中,两组均表现为血压、总功率、低频(LF)、高频(HF)下降(P<0.05),但MF组HR增快,LF/HF升高,而PF组HR减慢,LF/HF下降,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时域指标分析,RR间期标准差随时间延长均显著降低(P<0.05),相邻RR之差的均方根值仍在正常范围内.认为心率变异性分析可动态反映咪达唑仑和异丙酚镇静时患者自主神经的不同变化;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镇静药物,以提高镇静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治疗已经被证实能纠正患者缺氧症状,因此能提高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生存率〔1~3〕,但是机械通气时患者往往会存在恐惧等心理〔4,5〕,因此治疗期间进行有效镇静对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极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咪达唑仑联合吗啡持续镇静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镇静效果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急性左心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 将急性左心衰竭需行机械通气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20例,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镇静.观察两组药物起效时间、停药后清醒时间及治疗期间发生低血压的例数;记录两组镇静前,镇静后1、2、4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氧分压;于患者人院时及治疗第1、4天分别检测血清心肌酶.结果 A组停药后清醒时间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发生低血压4例.治疗后1、2、4h两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与B组比较,A组治疗后1、2h血流动力学及血气指标改善较明显(P均<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血清心肌酶均下降,A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急性左心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可以较快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咪达唑仑用于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PD患者因各种原因出现呼吸衰竭时,临床上常用的救治手段是通过机械通气给予呼吸支持,改善通气。在机械通气期间,患者可因二氧化碳潴留或难以耐受气管插管而出现烦躁不安,对治疗和护理不配合,以及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协调,部分患者还会自行拔除气管导管,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经常选择有效镇静治疗。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镇静剂的目的是防止人机对抗,以利于呼吸机治疗的有效实施,在镇静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安全护理,防止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在PICU机械通气患儿镇静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我院PICU,需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并需镇静的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予以右美托咪定镇静,对照组予咪达唑仑镇静,采用Ramsay评分标准评估镇静水平,观察两组患儿药物镇静时间,停药后唤醒时间,镇静4h后血压、心率、呼吸抑制情况并记录两组患儿谵妄发生情况及两组患儿P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两组达到镇静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停药后苏醒时间及两组患儿镇静评分相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谵妄及呼吸抑制发生率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低血压及心动过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PICU时间(47.5± 10.2)h,机械通气时间(125±12.6)h,对照组PICU时间(80.8±11.9)h,机械通气时间(165±13.8)h,两组相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组镇静具有能够减少P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减少谵妄及呼吸抑制的发生,并能明显缩短苏醒时间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伍用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咪达唑仑+芬太尼,对照组给予杜冷丁+异丙嗪+氟哌利多,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内脏牵拉反应评分及完全遗忘率。结果两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观察组50例中0级占38%,1级占46%,2级占14%,3级占2%,4级占0%;对照组50例中0级占2%,1级占10%,2级占40%,3级占38%,4级占10%,两组相比,每个级别所占比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对内脏牵拉反应的结果为观察组50例中0级占86%,1级占12%,2级占2%;对照组50例中0级占20%,1级占26%,2级占54%,两组相比,每个级别所占比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50例中48例完全遗忘,占96%;对照组(50例)中29例完全遗忘,占58%,两组完全遗忘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咪达唑仑伍用芬太尼应用于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显著,苏醒加快,遗忘作用较强,为硬膜外麻醉患者理想的麻醉手段。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住院患者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共纳入2017年2月至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TEE检查的260例住院患者,分为单纯表面麻醉组(C组)54例,咪达唑仑组(M组)27例和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组(MS组)179例。三组患者均给予丁卡因胶浆行口咽部表面麻醉,C组不作其他处理,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MS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M组和MS组术中根据患者反应决定是否追加药物。记录三组患者入室后(T0)、探头置入成功时(T1)、探头置入成功后5 min(T2)的无创血压收缩压(NSB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探头置入难易程度、TEE检查时间、术中不良事件、检查者满意度。检查结束后用改良Aldrete量表评分判断患者恢复程度。术后24 h随访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探头置入难易程度、检查者满意度评分和患者术后对麻醉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同时间点比较,M组和MS组T1和T2时间点NSBP和SpO2降低,MS组T1和T2时间点H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同时间点比较,MS组T2时间点SpO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相比,C组T1和T2时间点HR升高,MS组的HR在T2时间点降低,M组和MS组T1和T2时间点NSBP降低,MS组T1和T2时间点SpO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需要处理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C组患者术后恶心发生率显著高于M组和MS组,术后咽部不适发生率显著高于MS组(P<0.05)。术中不良事件和术后不良反应经及时处理后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无不良后果发生。结论 在表面麻醉的基础上,小剂量咪达唑仑、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住院患者TEE检查中,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的效果更佳,但需注意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2.
硬膜外麻醉中由于患者清醒,可出现各种不适。为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常需辅助镇静、镇痛药。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在硬膜外麻醉中辅以咪达唑仑芬太尼,观察其镇静效果及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Z2)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联合应用于颅脑创伤患者中的镇静效果及对其神经内分泌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于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颅脑创伤患者90例,将给予丙泊酚与右美托咪啶镇静治疗的45例设为A组,将采用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联合进行镇静治疗的45例设为B组,对A、B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镇静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药物使用后B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呼吸频率(RR)三项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与中心静脉压(CV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β-内啡肽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联合应用于颅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镇静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患者颅脑创伤之后产生的应激反应,缓解其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症状,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11)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重症医学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ICU行机械通气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常规麻醉诱导后,对照组患者持续静脉泵注舒芬太尼与咪达唑仑,观察组患者持续静脉泵注舒芬太尼与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1、12、24 h Riker镇静与躁动评分(SAS);用药后6、12、24 h及拔管后疼痛行为量表(BPS)评分;用药前,用药后6、12、24 h及拔管后生命体征〔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与血氧饱和度(SpO_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时间与方法在SAS评分上无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SAS评分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方法在SAS评分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方法在面部表情、上肢、呼吸机顺应性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面部表情、上肢、呼吸机顺应性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面部表情、上肢、呼吸机顺应性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观察患者用药后面部表情、上肢、呼吸机顺应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HR、MAP、SpO_2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HR、MAP、SpO_2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HR、MAP、SpO_2上主效应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HR、MAP低于对照组,SpO_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谵妄、呕吐、恶心及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效果较好,有利于更好地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分别应用内泊酚和咪达唑仑进行镇静治疗的效果. 方法 将76例行机械通气的颅脑损伤老年患者分为丙泊酚组38例,咪达唑仑组38例,分析两组患者ICU镇静全程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ICU内治疗时间、理想镇静时间百分数、神经功能评估时间、从进入ICU至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脱机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的差异. 结果 丙泊酚组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分别为15.8% (6/38)、13.2%(5/38),高于咪达唑仑组患者2.6%(1/38)、0.0% (0/38)(x2=3.93,P=0.047;x2=5.35,p=0.021).丙泊酚组患者ICU内治疗时间(105.2±16.9)h、脱机时间(3.5±0.3)h、拔管时间(1.06±0.03)h和神经功能评估时间(1.12 ±0.03)h,均短于咪达唑仑组(112.2=30.5)h、(5.5±0.4)h、(1.34±0.03)h和(1.41±0.06)h(t=6.35、12.45、20.01、13.43,均P<0.05).丙泊酚组患者从进入ICU至开始脱离呼吸机的时间(74.6±16.5)h和理想镇静时间百分比(97.6±1.3)%,与咪达唑仑组(75.3±12.5)h和(97.2 ± 1.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0.57,均P>0.05). 结论 对ICU内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使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进行镇静是安全和有效的,咪达唑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优于丙泊酚,但在脱机和拔管时间方面丙泊酚优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4)
目的为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镇静镇痛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术后出现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122例患者,均给予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镇痛,根据镇静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组(丙泊酚组)、B组(咪达唑仑组)、C组(咪达唑仑+丙泊酚组)、D组(咪达唑仑-丙泊酚序贯组),比较4组患者的起效时间、停药至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 A组镇静起效时间最短(P0.05);B、D组起效时间较长(P0.05)。A组停药至拔管时间显著短于D、B、C组(P0.05)。用药30 min后,A、C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5),D组著高于A组(P0.05)。D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A、B、C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丙泊酚序贯镇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咪达唑仑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评价其镇静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入住辽宁省人民医院ICU50例使用辅助性机械通气患者,给予咪达唑仑静脉负荷剂量0.06mg/kg静脉推注,而后以0.03~0.2mg/(kg.h)微量泵维持,观察镇静评分(RamsayscoreRS)、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气道峰压(PEF)、平均气道压(Pm)、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结果50例患者用药后均取得明显镇静效果。在给予咪达唑仑静脉负荷剂量后,RS下降至2~4级,达到较好的镇静要求,在维持量下保持镇静水平的稳定。用药后患者呼吸无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所有患者均存在自主呼吸,用药后患者呼吸频率变慢,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下降,SpO2、PaO2明显改善(P<0.05)。用药后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与用药前比较有所下降(P<0.05),但其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咪达唑仑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有很好的镇定效果,能减少人机对抗,降低气道阻力,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对心血管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对镇静治疗中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呼吸状况及长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纳入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患者以0.1 mg/(kg·h)的速度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同时对照组患者不采用任何镇静镇痛剂以及其他影响颅内血流动力学的药物。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以及收集患者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参数。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流速尽管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心率、收缩压和呼吸频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其中呼吸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进一步分析随访资料发现2组患者的死亡率及GO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可有效控制患者躁动,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以及呼吸状况,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长期预后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电子气管镜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但因检查时气管镜的强烈刺激,对患者本身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使患者对检查极为恐惧[1]。我科对128例患者在局部麻醉加用联合咪达唑仑注射液静脉点滴镇静下进行电子气管镜检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选择我科自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住院需行电子气管镜检查128例患者,其中男97例,女31例,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清醒镇静的作用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各20例,分别采用丁卡因、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和局部麻醉加咪达唑仑静脉注射镇静;对比患者术中麻醉效果,观察其各时点的生命体征和肺功能指标.结果B组在麻醉效果四个方面均优于A组;两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0及PEF在术后10 min均比术前下降,其中B组FVC下降程度较A组更显著(P<0.05);两组术后4h的肺功能可回到基线水平;A组生命体征指标在术中及术后均较麻醉前有明显波动;B组内仅术中HR、MAP较麻醉前有差异,且A组进声门时HR的升高程度大于B组.结论 静脉应用咪达唑仑清醒镇静安全、有效、便捷,对患者术后4 h肺功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