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超声造影 “动脉相和/或门脉相结节状环形渐进向心性强化与延迟相高或等增强”特征表现对不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诊断价值,并分析非特征造影表现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67个经手术获得病理为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病灶超声造影图像,以血管瘤特征表现诊断不典型CHL并于病理结果对比,并与其中54个同期行CT/MRI检查的CHL病灶放射学结果相比较,评价超声造影特征表现对不典型CHL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造影对不典型CHL诊断正确率高于二维超声结合CDFI对不典型CHL诊断正确率(P<0.01),且≤3 cm不典型CHL病灶与>3 cm不典型CHL病灶相比,>3 cm不典型CHL病灶更符合血管瘤CEUS表现典型的特征。超声造影在诊断不典型CHL正确率略高于CT/MRI,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和超声造影联合诊断对不典型CHL病灶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CT/MRI和超声造影(P<0.01)。实际工作中,超声医师结合临床表现及生化有助于诊断超声造影呈恶性肿瘤造影模式的不典型CHL。结论 血管瘤CEUS表现典型的特征对不典型CHL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正确诊断率能与MRI/CT相媲美。超声结合临床生化及放射学检查更能提高不典型CHL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超声造影时的表现及产生机制。方法:对39例患者经左肘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 Vue2.4mL,观察时间〉5min,重点观察强化形式、时相、有无消退。结果:3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各型不同时相表现形式不同,肝血管瘤大小与强化形式亦不同。结论:结节状环形渐进性强化为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改变,任何强化形式均有病理基础。肝海绵状血管瘤窦腔的大小、是否均一、有无纤维化钙化等病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超声造影不同强化形式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检查对海绵状肝血管瘤(HCH)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疑似HCH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EUS、常规超声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标准。对比常规超声与CEUS的诊断效能。结果 106例疑似HCH患者经病理检查82例确诊为HCH;CEUS检出79例HCH,其中误诊4例,漏诊7例;常规超声检出66例HCH,其中误诊10例,漏诊26例;CEUS检查对HCH诊断灵敏度(91.46%)、准确度(89.62%)高于常规超声(68.29%、66.04%,P<0.05)。经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79例患者中,共发现85个病灶,其影像学表现为周边向中心完全充填,于动脉周期表现为环状增强、结节状增强,随CEUS时间延长,造影剂充填至中心;缩短充填时间,整体呈现增强状态。结论 CEUS检查HCH患者具有较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可有效检出HCH,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具有良好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与常规超声对海绵状肝血管瘤(HCH)的诊断效果,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疑似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均经CEUS检查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比较患者经不同诊断方法检查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度、漏误诊情况等。结果临床病理检查确诊165例为海绵状肝血管瘤。CEUS检查准确度96. 80%,灵敏度97. 60%,特异度94. 70%;Kappa值0. 918,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常规超声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 80%、84. 80%、80. 70%,Kappa值0. 607,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差;上述指标组间比较,P 0. 05。165例确诊患者病灶总数170个,肝脏左、右两侧分别65个、105个。CEUS检查出163个病灶,低回声病灶15个,在血管瘤内形成血栓、钙化;误诊、漏诊率分别为3/222(1. 35%)、5/222(2. 25%),总发生率8/222(3. 60%);误诊者均为肝囊肿。常规检出病灶144个,低回声、高回声病灶分别130个、14个;多发病灶89个(61. 81%);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10/222(4. 50%)、25/222(11. 26%)、35/222(15. 77%);误诊者8例是肝癌,2例肝腹水。两组漏诊者均系病灶不典型。结论 CEUS对海绵状肝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较佳,可通过提高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对海绵状肝血管瘤进行有效筛选。  相似文献   

5.
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岩  袁珍  陈涛  闫冰  罗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8):1423-142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浅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浅表海绵状血管瘤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结果:浅表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明显二维超声特点,表现为窦状扩张、管样、网样结构。彩色多普勤检查示丰富血流信号.挤压周围软组织后,血流信号明显增加,并随周围软组织压力改变色彩也相应发生改变。结论:超声检查为浅表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方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及增强模式。方法应用超声及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对5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造影模式。结果 5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49个(49/52,94.23%)瘤体表现为典型的增强模式,在增强早期瘤体由周边开始增强并出现小结节状突起,小结节状突起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强度后造影剂增强幅度维持一个短暂的平台期,然后缓慢消退;2个瘤体(3.85%)迅速不均匀增强,然后快速消退;1个瘤体(1.92%)整体无增强。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具有典型的"滚雪球"样增强模式,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肝复杂背景下不典型肝血管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造影剂SonoVue及CnT1造影成像技术对352例肝占位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9例49灶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全部病例经增强CT、MRI、肝血池显像或穿刺活检等确诊。结果 49个肝血管瘤造影后增强表现可分为四种模式:模式Ⅰ,病灶呈周边细环伴小结节状增强并呈向心性填充(26灶);模式Ⅱ,呈粗环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15灶);模式Ⅲ,呈轻度缓慢增强或无增强(6灶);模式Ⅳ,呈不规则整体增强(2灶)。本组有8个灶延迟期可见轻度退出,其中6个灶为模式Ⅱ,2个灶为模式Ⅳ。本组病灶造影前仅2个灶(4.0%)被诊断为血管瘤,超声造影后35个灶(71.4%)被确诊为血管瘤。未能诊断为血管瘤的病灶中≤3cm者占78.6%(11/14)。结论 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血管瘤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或排除恶性;但对延迟期有轻度退出者需结合增强CT或穿刺活检等其他检查以除外恶性。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4岁.因低热、消瘦伴右上腹隐痛一个月,于他院诊断为右肝巨块型癌而转诊我院.超声所见:肝脏轮廓清,边缘整,形态不正常,肝右叶斜径182mm,左肝内径123mm;右肝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其内可见一个大小为168mm×158mm×103mm中等偏低回声不均质团块,团块内可见多个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形似"蜂窝状",团块周边伴浅暗晕(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显示:团块的前半部份及周边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为动、静脉型频谱,以动脉型为主(图2),其中动脉型的最大流速0.23~0.71m/s、阻力指数为0.43~0.54,静脉型的最大流速为0.08~0.12m/s;团块内的液性暗区,部分无彩色血流信号、部分有静脉型频谱.肝左、中静脉,门静脉主干及左支显示清晰,其内未见异常回声;肝右静脉被向后下推移,内未见异常回声;门静脉右支被包于团块内,但未见受压迹象;门静脉主干内径15mm,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胆总管内径5mm.  相似文献   

9.
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同超声造影表现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s of the liver,CHL)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 ultrasound,CEUS)不同强化形式产生的机制。方法经左肘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Vue2.4ml,观察5min,重点观察强化形式、时相、有无消退。结果37例44个病灶,根据强化形式分为4型,分别为型:结节状环形渐进性强化。型:细环状非渐进性强化。型:快速整体强化无消退。型:稀疏树枝状强化略消退。CHL造影表现与血流动力学密切相关,而血流动力学改变源自病理特征。当CHL窦腔大小不一时,CEUS呈环形渐进性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的典型强化表现。因多数病例窦腔大小不等,故造影多呈此种表现。若CHL为均一细小血窦(直径&lt;50μm),常为高血流动力学改变,呈整体快速强化。当CHL窦腔明显增大,或窦腔内血栓形成、纤维化、透明样变、钙化时,CHL内血流量明显减少,甚至窦腔内无血流进入。窦腔间有小动脉穿行,强化时呈“树枝“状改变。结论CHL窦腔的大小是否均一,有无纤维化钙化等病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CEUS不同强化形式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眶内海绵状血管瘤(orbital cavernous hemangioma,OCH)的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明确诊断的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可显示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回声、血流分布等.结论 超声检查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ono Vue造影剂结合CPS(contrast pulse sequencing,简称CPS)技术在肝血管瘤造影的显像变化规律及应用价值。方法:24例31个肝血管瘤患者,用Sono Vue造影剂经肘静脉快速团注法注入体内,应用CPS技术,观察病灶回声的增强效应及时间变化。结果:造影后的肝血管瘤增强效应呈现病灶周边区先显影,逐渐向中央仲延的征象,造影增强长时间持续存在。结论:超声造影为肝血管瘤提供更加准确的定性诊断技术和鉴别诊断方法,为治疗肝血管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子宫海绵状血管瘤(CHU)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对4例CHU做了经腹壁常规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结果:CHU表现为两型:弥漫型和局限型,均限于子宫肌壁内,特征性声像图表现为蜂窝状无回声暗区,CDFI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显示,边缘可见丰富的树枝状血流,结论:超声检查对CHU的诊断,鉴别论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经皮直接瘤内注射无水酒精,分别在术后1,3,6,12,24个月观察海绵状血管瘤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海绵状血管瘤平均直径(6.9±1.6)cm,栓塞后3个月(3.7±1.1)cm(P<0.01),栓塞后6个月以上(1.2±0.8)cm(P<0.01),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完全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肝脏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般无症状,多是在体检或手术中偶然发现.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提高,一般的肝脏血管瘤因其声像图特征而检出率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血管疚超声造影的显像变化规律。方法:10例10个肝血管瘤患者,用SonoVue造影经肘静脉快速团注法注入体内,观察病灶回声的增强效应。结果:造影后的肝血管瘤增强效应呈现病灶周边区先显影,逐渐向中央伸延征象,造影增强长时间持续存在。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肝血管瘤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 ,2 8岁 ,两年前发现右上腹肿块 ,因无自觉症状 ,未行检查和治疗。两个月前右上腹肿物进行性增大 ,伴坠胀、纳差、乏力而就诊。体格检查 :肝右肋缘下可扪及 13cm× 15cm肿块 ,质韧 ,无压痛 ,腹水征阴性 ,脾肋下未扪及。AFP3ng/ml。肿块穿刺活检见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7.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7.3%,国内外对其CT诊断的研究亦有不少报道,本文分析总结了7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提出我们的体会。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文搜集经CT检查并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70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3例,另27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并行介入治疗。男23例,女47例;年龄22~73岁,平均41.2岁。 2.扫描方法和程序:采用西门子Somaton AR Star螺旋CT机,层厚10mm,进床速度10mm/s,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与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灌注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方法用CnTI技术对40例75个肝血管瘤病灶施行超声造影,观察注射造影剂后肝血管瘤在动脉期(0—40s)、门静脉期(41—120s)及延迟期(121—360s)的增强情况。结果75个病灶均在动脉期出现增强,回声高于肝实质,在门脉期和实质期病灶持续强化,其中23(31%)个病灶在动脉期呈周边结节状强化,随后进行性向心性填充,19个病灶完全填充,4个病灶未完全填充;22(29%)个病灶为环状强化,随后进行性向心性强化并完全填充;30(40%)个病灶在动脉期呈整体快速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等高回声。结论超声造影肝血管瘤增强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动脉期从周边结节状、环状或整体快速强化开始,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向心性进行性增强或持续呈等高回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2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造影表现:直接供应肿瘤的血管,在部分病例中,可见增粗,肝动脉一般不增粗,小肿瘤及肿瘤中央无血管影,大肿瘤内血管亦多稀疏而纤细。血实出现早,消退晚,沿血管排列如“秋枝桔叶”状,或沿肿瘤边缘排列呈半环状、环状或套环状。对其成因进行了讨论。16例做了肝动脉碘油栓塞,7例CT复查,4例肿瘤低密度区基本消失,3例无变化。  相似文献   

20.
郝伟  关长群 《现代康复》1998,2(11):1238-1239
肝脏普通CT检查.经常遇到海绵状血管瘤与其它实质性肿瘤相混淆。为提高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现将我们应用动态CT扫描检查的56例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