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目的探讨3D-CT颅骨重建在枕下乙状窦后开颅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40例桥小脑角区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开颅22例,右侧18例。术前应用3D-CT颅骨重建技术重建颅后窝骨质,明确横窦、乙状窦静脉窦沟及星点、顶乳缝前角、枕乳缝、二腹肌沟,在颅骨内表面借横窦乙状窦沟交界处设置"关键孔",颅骨外表面测量"关键孔"与顶乳缝前角、星点及二腹肌沟距离及角度。根据术前规划进行开颅。结果术中无静脉窦破裂出血,无明显骨质缺损,开颅快捷。"关键孔"能清晰暴露横窦乙状窦交界处有34例,未能清晰暴露6例。左侧星点与"关键孔"中心距离为6.7~20.6 mm,平均(14.0±3.6)mm;右侧6.9~19.4 mm,平均(13.9±3.7)mm。星点与"关键孔"中心连线及星点与二腹肌沟连线组成的角度左侧(4~45)°,平均(25±12)°;右侧(4~49)°,平均(24±13)°。结论应用3D-CT颅骨重建技术协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操作简单快捷,骨瓣缺损少,有利于静脉窦保护。  相似文献   

2.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技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手术的22例桥小脑角区病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瓣开颅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损伤乙状窦和横窦,均获得满意的术野显露。骨瓣形成平均用时55min,术后无一例发生切121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术安全、可行,骨瓣复位后保持了原有的解剖结构。术中关键点是根据颅骨表面解剖标志定位,以良好地显露及避免损伤乙状窦和横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静脉成像(CTV)与颅骨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在小脑桥脑角(CPA)肿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36例CPA肿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容积再现技术将CTV与颅骨CT三维重建影像融合,明确横窦、乙状窦与颅骨标志(星点)的位置关系,确定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在颅骨表面投影并设置“关键孔”,指导开颅手术。结果 “关键孔”位于星点正下方或内下方,星点到“关键孔”正下方垂直距离在7~21 mm,平均(12.8±3.8)mm;星点到“关键孔”水平距离在0~9 mm,平均(3.6±2.5)mm。术中清晰暴露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均无静脉窦损伤。术中骨瓣一次成型,用时平均38 min,视野充分暴露,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术后无明显骨质缺损,无皮下积液、切口脑脊液漏、颅内感染,乳突积液等并发症,均恢复良好。结论 CPA肿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CTV与颅骨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对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有利于静脉窦保护,且操作简单高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术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开颅辅助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45例,听神经瘤33例,脑膜瘤9例,表皮样囊肿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5例),术前完善颞骨CT、MRV等影像学检查,观察组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颅骨与静脉窦3D模型,于颅骨表面标记关键孔位置并测量关键孔与星点与二腹肌沟上末端的距离,根据两组距离确定术中关键孔的位置。为对照组中患者开颅时术者根据影像学结果经验性的定位关键孔。结果观察组20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关键孔均可显露横窦-乙状窦结合处的内侧缘,定位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0例手术均实现单骨孔骨瓣形成,无1例损伤静脉窦,开颅时间缩短,颅骨缺损减少,骨瓣复位良好,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可有效辅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时关键孔的精准定位,有利于保护静脉窦与减少颅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在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尤其是铣刀铣开骨瓣过程中,颅骨关建钻孔位置的选取对横窦、乙状窦的保护至关重要。以往多采用颅骨表面解剖标记来确定关键孔的颅骨外表面的位置,常用的解剖标记包括星点、上项线、乳突后缘等[1]。应用最广泛的为星点,即枕乳缝、顶乳缝、人字缝的交点,此点被广泛认为是横窦乙状窦移行处的颅骨表面标记。  相似文献   

6.
侧颅底后部骨性标志测量和横窦、乙状窦的体表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横窦、乙状窦的体表定位,为岩骨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0个成人颅骨干性标本和15个成人颅骨湿性标本上,测量各标志点间的距离;观察骨性标志点对应内表面与横窦沟、乙状窦沟走行的关系。结果①52例颞鳞-顶乳缝交点投影在乙状窦沟上曲前上缘,占86.7%;枕内窿突与横窦沟下缘对应者28例,占93.3%。②颞鳞-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窿突连线可作为横窦上缘标志线:枕内窿突与“O”点连线可作为横窦下缘标志线;颞鳞-顶乳缝交点与乳突尖连线可作为乙状窦前缘标志线;“O”点与乳突尖连线可作为乙状窦后缘标志线。结论通过体表可扪及的外耳道上棘、乳突尖和枕外窿突,可对横窦、乙状窦边界进行体表定位.最大限度避免损伤静脉窦.使入路设计更为安全.术中视野更为开阔.  相似文献   

7.
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处理、手术指征及方法. 方法 收集自2001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住院的58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门诊第一次常规头颅CT平扫发现血肿者42例,迟发性血肿者10例,开颅手术中出现迟发性血肿者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行冠状面、矢状面三维重建,计算血肿总量、幕下和幕上血肿量,其中血肿总量≥30 mL或幕下血肿≥15 mL者有42例,均采取手术治疗,方法为依据血肿范围,跨过横窦一次性骨瓣成形,血肿清除后骨瓣复位,蛇牌颅骨锁同定;对伴有其他部位血肿或严重颅高压者8例行另外部位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 结果 本组54例患者术后恢复正常,3例生活能自理,1例重残,无死亡病例. 结论 对血肿总量<30 mL或幕下血肿<15 mL者可采取保守治疗,血肿总量≥30 mL或幕下血肿≥15 mL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应用跨过横窦一次性骨瓣成形方法安全可行,骨瓣复位后要采取牢固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早期颅骨修补对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分析颅脑创伤后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对患者长期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早期的颅骨修补术(<2个月)患者与术后行常规颅骨修补术(>3个月)患者长期预后的差异,从而评价早期颅骨修补对于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早期颅骨修补组与延期颅骨修补组各23例,病例根据性别、年龄、颅脑创伤的严重程度及修补术前预后水平1:1配对.结果 比较外伤后15个月患者的预后水平,早期颅骨修补组(GOS:4.3±0.9;KPS:73.9±22.5)较延期颅骨修补组(GOS:3.8±1.0;KPS:62.6±24.2)有显著提高.结论 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去骨瓣减压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改咬骨窗为骨瓣成形开颅并复位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26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患者临床资料。具体操作方法:取乙状窦后入路,在后颅窝钻3个孔,铣刀锯下骨瓣,术毕严密缝合硬脑膜,骨瓣复位,用蛇牌颅骨锁2枚固定,不放置外引流。结果 骨瓣开颅顺利,骨瓣成形过程中出血量少,未发生横窦和乙状窦损伤,均获得满意的手术显露,骨瓣切除平均用时36min。脑组织保护好,术后无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皮下血肿和颅内感染,未见手术部位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发生,枕大神经解剖保存率达80%。结论 在显微神经外科基础上,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成形开颅和复位是安全、快捷、可行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准确定位横窦-乙状窦交汇区内下点(IMTS)侧颅底表面坐标系统的建立方法及该坐标系统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成人颅骨标本42例(男20例,女22例),以颧骨额突与颧弓上缘交点(A点)、颧弓上缘与乳突上嵴交点(B点)和乳突尖(C点)为基本点;连接A、B两点,并向枕部方向在侧颅骨表面作一延长线,定义为X轴,向后(枕部方向)为正方向;经C点在颅骨表面作X轴的正交垂线,定义为Y轴,向下为正方向;定义两线的交点为原点。定义IMTS点到X轴的垂直距离为IMTS-y(mm),到Y轴的垂直距离为IMTS-x(mm)。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采用上述坐标系统定位IMTS,并开展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9例,其中听神经瘤5例,面肌痉挛3例和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1例。结果 IMTS-x:男性左侧为(21.76±3.14)mm,右侧为(24.28±4.19)mm;女性左侧为(22.25±2.72)mm,右侧为(24.41±3.52)mm。IMTS-y:男性左侧为(4.27±2.27)mm,右侧(4.58±2.36)mm;女性左侧为(2.38±2.48)mm,右侧为(3.65±3.67)mm。统计分析显示,男性右侧IMTS-x明显大于左侧(P<0.05);男性左侧IMTS-y明显小于女性(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9例患者术中均准确暴露出横窦下缘和乙状窦后缘。结论 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该坐标系统能准确定位IMTS,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乳突根部后缘及星点)定位与静脉窦的准确性比较。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星点)和B组(乳突根部后缘),分别测量关键孔中心与横窦下缘(垂直距离)和乙状窦内侧缘的距离(水平距离),比较两组的水平及垂直距离。结果 B组患者关键孔与横窦之间平均垂直距离为(4.6±1.2)mm,明显小于A组的(8.3±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B组患者的水平距离[(2.8±1.1)mm]亦明显小于A组[(5.6±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乳突根部后缘比星点骨性定位关键孔准确,对乙状窦后入路横窦及乙状窦交角暴露更具指导意义,对临床手术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听神经瘤乙状窦后入路骨瓣成形术。方法采用改良C形切口,肌肉分层切开,参考星点、顶切迹、乳突沟等解剖标志,在横窦、乙状窦、两窦交界处电钻钻孔后骨瓣开颅,结合关颅时骨瓣复位,严密缝合硬膜,分层缝合肌肉,皮下连续缝合,皮肤皮内缝合等技术,行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45例。结果全部病例成功完成骨瓣开颅,未发生静脉窦或者硬膜严重损伤,关颅时颅骨完全复位,硬膜、肌肉、皮肤缝合严密。结论采用该方法行骨瓣成形术,静脉窦定位方法准确、简便,结合其他手术技巧,行乙状窦后入路安全、快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Rapid Flap LS可吸收颅骨锁在成人开颅术后骨瓣复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01—2014‐0560例成人开颅术后患者,均应用Rapid Flap LS可吸收颅骨锁行骨瓣复位,术后根据头颅CT、MRI及颅骨薄层三维重建评估骨瓣复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60例患者术中应用可吸收颅骨锁将骨瓣牢固固定,出院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颅骨薄层三维重建显示复位良好,内外侧面平整,颅骨锁在C T、M RI检查中未出现伪影;术后随访3~27月,患者切口周围均无不适感,切口愈合良好,无红肿、发热,无皮下积液,骨瓣固定牢固;1例额颞叶星形胶质瘤患者术后第15个月复发,再次手术,术中发现颅骨锁已完全吸收,颅骨间连接紧密(骨间组织病理回示纤维组织)。结论应用 Rapid Flap LS可吸收颅骨锁进行骨瓣复位固定,操作简单省时,术后无感染及排异反应,在颅骨愈合的关键时期保持坚强的内固定,并最终被完全吸收。故将Rapid Flap LS可吸收颅骨锁应用于成人开颅术后骨瓣复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幕上骨瓣开颅清除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6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病人均采用枕部幕上马蹄形皮骨瓣开颅,先清除幕上血肿,再经静脉窦与颅骨内板之间的空隙清除幕下硬膜外血肿。结果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min,术中失血少。术后5例血肿基本清除,1例幕上残留少量硬膜外血肿。出院时5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结论采用枕部幕上马蹄形皮骨瓣开颅,能够顺利清除幕上、下硬膜外血肿,且手术时间短,清除血肿迅速,操作简单,出血少,术后不遗留颅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时关键孔的精确定位。方法选取干性颅骨15具和湿性头颅8具,在干性颅骨上确定颅骨内表面横窦下缘与乙状窦后缘交界处(PTSJ),于颅骨外表面确定其对应点即关键点(D),测量关键点与二腹肌沟最后点(A)的距离AD、与乳突尖(B)的距离BD、与星点(C)的距离CD;应用湿性头颅标本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干性颅骨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及观测。结果测量干性颅骨标本结果如下:AD:左侧(16.79±3.50)mm,右侧(14.82±2.96)mm;BD:左侧(33.98±3.87)mm,右侧(32.78±3.29)mm;CD:左侧(19.53±3.84)mm,右侧(22.59±4.08)mm;其中CD:左侧右侧,两侧差异显著(P=0.02)。测量湿性头颅标本结果如下:AD:左侧(16.09±2.97)mm,右侧(15.94±2.85)mm;BD:左侧(34.78±5.30)mm,右侧(33.92±4.97)mm;CD:左侧(22.08±4.37)mm,右侧(23.67±6.55)mm;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性颅骨标本与湿性头颅标本同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能够较好显露PTSJ,降低静脉窦损伤风险,为临床安全、准确、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跨窦小骨窗颅骨切开术(小骨窗手术)与幕上-幕下联合颅骨切开术(常规手术)清除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效果。方法共67例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清除血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窦旁血肿残留量、颅内压变化、静脉窦通畅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时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分。结果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小骨窗手术组患者术后窦旁血肿残留量[(1.40±1.60)ml对(3.50±2.10)ml,P=0.000]和住院时间[(13.40±5.70)d对(17.30±7.00)d,P=0.015]减少,术后颅内压[1 d:(164.40±33.30)mm H2O对(198.60±49.30)mm H2O,P=0.002;3 d:(185.90±47.80)mm H2O对(226.30±81.60)mm H2O,P=0.017;7 d:(154.70±52.50)mm H2O对(198.30±84.20)mm H2O,P=0.014]降低,术后静脉窦通畅率提高(87.50%对65.70%,P=0.037)。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4,P=0.909)。结论跨窦小骨窗颅骨切开术可有效清除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尤其是窦旁血肿清除较彻底,可有效解除静脉窦受压、改善静脉窦回流障碍、降低颅内压,是清除非进展性跨窦硬膜外血肿的可靠术式。  相似文献   

17.
骨瓣成形术治疗横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1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瓣成形术治疗横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10月采用改良的骨瓣成形手术治疗横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的病人17例。结果术后17例病人硬膜外无再出血,外观创口美观,无凹陷、隆起,未扪及颅骨缺损。术后CT显示骨瓣复位良好,横窦减压及血肿清除效果好。出院时按GOS评定预后,17例横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的病人中,重度残疾1例,中度残疾2例,恢复良好14例。结论对横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采用改良的骨瓣开颅术治疗能更好地避免横窦受压,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颅脑损伤30例,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3个月内行颅骨修补术(早期组)15例,术后3~6个月行颅骨修补组(常规组)15例。结果颅骨修补术后6个月,两组的GOS、KP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颅骨修补术后1年,早期颅骨修补组患者GOS、KPS评分较常规颅骨修补组显著提高(P<0.05)。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术式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分析48例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术式改进及疗效.血肿<10 mL者采用“旁正中切口+窦上缘旁钻孔”术.血肿≥10mL者可采用“枕后马蹄形切口+跨横窦下缘骨瓣”,“枕下倒钩形切口+跨横窦上缘骨瓣”,“幕上、下‘S'型切口+跨横窦骨瓣”等术式.结果全部病例经CT确诊并手术,横窦减压效果良好.结论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依赖头CT扫描.改进的术式能更好地避免横窦受压,预防致命性脑疝.  相似文献   

20.
骨瓣成形术清除迟发性骑跨横窦巨大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瓣成形术清除迟发性骑跨横窦巨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迟发性骑跨横窦巨大硬膜外血肿,采用枕部倒"U"切口骨瓣成形清除血肿的手术方法。结果术前幕上血肿约40~120 ml,幕下血肿约10~15 ml左右。骑跨横窦巨大硬膜外血肿均被清除彻底,且止血可靠,骨瓣复位稳定。结论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骨瓣成形术清除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具有进颅迅速、直视止血、不留颅骨缺损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