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22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测量血糖、血脂、血压水平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158例)和无斑块组(64例).观察不同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颈动脉斑块分级的关系.结果:70岁以上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2级以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和多次脑梗死的发生率也高于70岁以下患者(P<0.05).2级和3级斑块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增大,血流速度增快,血管阻力增大(P<0.05).有斑块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斑块级别越高,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越明显,脑梗死发生率也越高.70岁以上高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高龄患者采用颈动脉高频超声的临床意义。方法在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颈动脉高频超声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斑块存在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在颈动脉内径的颈总动脉7.4 mm和颈内动脉5.6 mm的患者占有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在血管阻力指数(RI)的颈总动脉0.8、颈内动脉0.68以及椎动脉0.72的占有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舒张期末流速(EDV)和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和形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颈动脉高频超声能够清晰准确地呈现出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降压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改变。方法:将235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IMT增厚≥0.9 mm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A组加用辛伐他汀20 mg/d;B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C组仅服降压药。3组均于用药18个月后以多普勒超声复查颈动脉IMT和斑块的变化。结果:联合辛伐他汀组或阿托伐他汀组IMT显著降低,斑块缩小,且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更加显著(P<0.05);单独降压治疗组IMT和动脉斑块无明显变化(P=0.052)。结论:降压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显著减少IMT厚度和斑块大小,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拉普利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并发颈动脉斑块的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西拉普利组(n=33)和对照组(n=31),以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年后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FMD)、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 结果:治疗6个月及1年后,西拉普利组FM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治疗1年后,对照组FMD较治疗前也有明显增加,但西拉普利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治疗1年后,西拉普利组IMT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拉普利可以进一步改善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各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5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同时检测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最大剪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内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及最大剪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最大剪切率与颈总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呈负相关,颈内动脉最大剪切率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结论颈动脉IMT、斑块的部位和性质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采集137例T2DM患者血标本,酶联免疫法测定RBP4,并按RBP4(≥31.37μg/L和<31.37μg/L)浓度分为高浓度的A组(68例)和低浓度的B组(69例)。C组为60名正常人。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IMT,计算斑块总积分,分析RBP4与颈动脉IMT等的关系。结果 A组和B组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平均IMT及斑块总积分均高于C组(P均<0.05);A组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平均IMT及斑块总积分高于B组(P均<0.05);A组及B组颈动脉平均IMT和斑块总积分均与RBP4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T2DM患者的RBP4水平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改善作用。方法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硬化斑块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Brathel指数);评估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脂水平、颈动脉IMT、硬化斑块指数和Bra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两组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ra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且观察组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ra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调节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其与血脂、血尿酸、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2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4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43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血脂、血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及CRP增高(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RI、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UA增高(均为P<0.05);B组与A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RI及CRP增加更为明显(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TC、甘油三酯(TG)、LDL-C、UA也有相应变化(均为P<0.05)。结论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其与血脂、血尿酸、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2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4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43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血脂、血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及CRP增高(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RI、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UA增高(均为P<0.05);B组与A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RI及CRP增加更为明显(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TC、甘油三酯(TG)、LDL-C、UA也有相应变化(均为P<0.05).结论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相关关系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和保健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4例,年龄64~88 (73.4±5.7)岁,设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2例)为B组,老年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34例)为C组;从同期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查体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0人为对照组(A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三组人群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径(r)、IMT/r比值及血流动力学参数,ELASA法检测血清VEGF,比较各组VEGF水平.按颈动脉平均IMT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VEGF水平.结果 三组IMT及IMT/r比值分别为:A组(0.89±0.12)mm,(12.81±2.0)%;B组(1.12±0.15)mm,(16.7±2.32)%;C组(1.35±0.18)mm,(18.44±3.54)%.B组和C组患者IMT及IMT/r比值比A组增大(P<0.05).C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PV)为(0.43±0.10)m/s,舒张末期流速(EDV)为(0.11±0.04)m/s,血管搏动指数(PI)为(2.05±0.32),阻力指数(RI)为(0.89±0.08),显著高于B组和A组(P<0.05).三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52.46 pg/ml、168.95 pg/ml、294.66 pg/ml,B组和C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比A组升高(P<0.05),尤以C组改变更明显,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尤其并发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其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高分辨率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合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对高血压脑梗死的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将10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有无代谢综合征(MS)分为MS组、DM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检测三组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改变,颈动脉超声检查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DM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明显增厚.内径增宽,血流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DM组(P〈0.05)。证实T2DM伴M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单纯T2DM患者明显加重;对其应进行更加积极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23例2型糖尿病患者(A组)、42例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患者(B组)、30例非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C组)、25例健康对照(D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查血脂、CRP.A、B、C三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组(28%),B组(73.81%)又显著高于A、C组;A组(52.17%)和C组(53.33%)间无显著性差异;A、B、C三组CRP、LDL-C、TC水平及平均、最大IMT厚度均明显高于D组(P<0.05或P<0.01),B组较A组和C组更明显,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而B组和C组的最大IMT值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CRP、IMT、LDL-C密切相关(P<0.01).提示血脂及其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A组),颈动脉硬化组(B组),B组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B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B2).记录三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内膜管腔内径(CCAD)、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和类型、P选择素水平.B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6个月,记录B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上述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前:B组TC、TG、LDL、P选择素均明显高于A组,且B2组明显高于B1组;B组患者分组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P选择素、IMT明显降低,CCAD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改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患者较颈动脉正常的患者有更严重的血小板活化状态,瑞舒伐他汀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普罗布考联合罗格列酮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96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对照组)和普罗布考联合罗格列酮组(观察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低于治疗前水平,且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外周阻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以及纤维蛋白原)相较于对照组降低(均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14.58%比33.33%,χ2=4.631,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罗格列酮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稳定颈动脉斑块,有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研究高血压症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评价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高血压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将高血压组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计算最大剪切率(Shear Rate, SR),并进行一般指标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2%,颈动脉内径扩大,峰值流速及SR均减低.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双侧颈动脉SR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脂及血糖水平、吸烟史、家族史、BMI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年龄的升高及SR减低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298例ACI患者及101例健康对照者行颈动脉及椎动脉超声检测,分析两组间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血管阻力指数(RI)及血流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根据NIHSS评分,把ACI组分为2个亚组:进展性ACI组和非进展性ACI组,比较2个亚组间上述超声参数的差异。结果 (1)ACI组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颈总动脉RI、左侧颈内动脉RI均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ACI组颈总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颈内动脉Vd、右侧椎动脉Vs及V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进展性ACI组左侧颈总动脉Vs、左侧颈总动脉RI、颈内动脉IMT高于非进展性ACI组(P0.05);进展性ACI组右侧椎动脉Vs低于非进展性ACI组(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与各血管超声参数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结构失代偿是ACI的特征之一,颈内动脉IMT增厚可能是ACI进展加重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7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10mg/d;对照组38例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5~20mg/d。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于治疗前后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两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IMT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氨氯地平除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及其合并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38例高血压组(B组)、39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C组)及35例正常对照组(A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B组和C组的IMT均高于A组,其中C组最高。斑块检出率:B组和C组分别为26.32%和48.72%高于A组(5.71%)。C组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高于A组B组。结论高血压及其合并高脂血症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西拉普利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并发颈动脉斑块的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西拉普利组(n=33)和对照组(n= 31),以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年后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FMD)、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及1年后,西拉普利组FM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治疗1年后,对照组FMD较治疗前也有明显增加,但西拉普利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治疗1年后,西拉普利组IMT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拉普利可以进一步改善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冲膜厚度、斑块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1~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行超声及多普勒检测,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斑块情况及血流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研究组正常或轻度狭窄者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而中、重度狭窄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 <0.05);研究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MT增厚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两组IMT增厚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其血流情况敏感性较高,可有效预测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