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LRP)经膀胱前入路与膀胱后入路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59例LRP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肿瘤学及排尿功能情况.患者平均年龄66岁.均经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腺癌,TNM分期为T1c~T3b,Gleason评分3~8.分为膀胱后入路组25例,膀胱前入路组34例.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PSA值、Glea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参数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肿瘤学和排尿状况. 结果 59例手术均获成功.后入路和前入路2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42.0±552.7)和(637.1±370.8)ml、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和2.9%、切缘阳性率分别为24.0%和20.6%.2组患者术后3个月控尿率分别为72%和88%、6个月控尿率分别为88%和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入路组平均前列腺切除时间(174.2±58.0)min,后入路组(224.85±6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入路组术后平均恢复时间(5.9 d)与后入路组(7.5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RP经膀胱前入路较膀胱后入路前列腺切除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短,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对胸腰椎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08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或需拆除内固定手术的67例患者(骨折病例为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分为2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31.4岁,术前腰背痛VAS评分7.9±0.6分,Cobb角20.1°±3.5°,累及T11椎体5例,T12椎体12例,L1椎体12例,L2椎体2例;椎旁肌间隙入路组36例,男31例,女5例,平均年龄32.9岁,术前腰背痛VAS评分7.6±0.8分,Cobb角19.8°±4.1°,累及T11椎体8例,T12椎体13例,L1椎体13例,L2椎体2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腰背部疼痛VAS等指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8个月。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后正中入路组分别为(87.4±5.3)%和(96.4±2.8)%;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86.7±6.5)%和(96.7±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75.0±18.1min、140.0±40.7ml及85.0±25.2ml;传统入路组分别为93.0±15.7min、230.0±35.5ml及160.0±43.5ml,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后1、2、3周时的疼痛VAS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3.6±0.5、2.9±0.5及1.5±0.4分,后中入路组分别为4.9±0.6、4.1±0.6及2.8±0.4分,术后1周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3周时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在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成伟益  曾茜茜  向熙  刘盾  郑金鹏  胡冰 《中国骨伤》2019,32(10):965-970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对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因腰椎间盘突出或MeyerdingⅡ度以内腰椎滑脱行2个节段以内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52±11)岁;传统入路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51±14)岁。70例患者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腰椎滑脱3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腰腿痛VAS评分、外周血CK浓度以及MRI上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后7 d和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腿痛评分,术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3 d外周血CK浓度: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400±103) U/L和(176±58) U/L,传统入路组分别为(598±57) U/L和(222±50) U/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RI上多裂肌横截面积:术前肌间隙入路组为(424±66) mm~2,传统入路组为(428±82)m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术后3个月肌间隙入路组为(347±73) mm~2,传统入路组为(239±78) 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腰椎融合手术,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确实拥有手术时间短、对椎旁肌损伤小、术后腰腿痛缓解明显等优势,但在确定手术方案时,术者也应充分认识到Wiltse间隙在不同层面的解剖学差异可能对手术操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机器人辅助不同膀胱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尿控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103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膀胱入路分为膀胱前入路组(A组,53例)与膀胱后入路组(B组,5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3个月生活质量(QOL)评分、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尿控有效率,分析术后尿控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尿控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9% vs. 58.0%, P>0.05);两组术后1、3个月QOL评分、Gleason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SA值显著降低(P<0.05),A组术后1、3个月QOL评分、Gleason评分显著高于B组,术后1个月PSA值显著低于B组(P<0.05);体重指数(BMI)<28 kg/m2、后方颈膜重建及保留膀胱颈、最长尿道及神经血管束患者的尿控率明显高于BMI≥28 kg/m2、未进行后方颈膜重建、未保留膀胱颈、最长尿道及神经血管束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8 kg/m2、神经血管束损伤是影响术后尿控功能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经膀胱前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出血少,术后尿控功能恢复较好,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肥胖和神经血管束损伤对术后尿控功能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邓杝  徐勇  吴巍  熊伟  方忠  李锋 《骨科》2020,11(1):1-5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行腰椎翻修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腰椎翻修手术病人59例,按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Wiltse入路组31例,传统入路组2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2~40个月,平均25.5个月。Wiltse入路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51±0.36)h、(372.58±90.81)ml、(226.07±116.73)ml、(7.68±1.83)d;传统入路组分别为(4.20±0.82)h、(392.50±142.38)ml、(296.92±106.01)ml、(8.29±2.17)d;Wiltse入路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小于传统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9例病人术后1个月、1年随访时的腰椎VAS评分、ODI、SF-36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两组间比较,Wiltse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显著优于传统入路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与传统入路相比,Wiltse入路行腰椎翻修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软组织损伤小、腰部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1符合选择标准的171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前入路组(采用直接前入路行TKA)和后入路组(采用后入路行THA)。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天数、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柄中置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UCLA评分及Harris髋关节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48.9(24~6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臼杯外展角、臼杯前倾角、股骨柄中置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入路组相比,前入路组住院时间较短(P0.05)、术后第1天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6周时UCLA评分及HHS评分较高(P0.05),但在之后随访中2组VAS、UCLA评分及HH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行THA术后早期疗效优于后入路,但术后晚期2种入路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3D膜解剖理念的腹腔镜腹膜外入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3D腹腔镜腹膜外入路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10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 中位年龄67(53~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2分8例, 3分2例;有吸烟史6例;合并高血压病4例, 糖尿病2例, 心脏病1例;均无腹盆部手术史。术中基于3D膜解剖理念对盆腔内重要筋膜进行识别定位, 即由膀胱前筋膜平面分离到达膀胱侧间隙, 并与Retzius间隙、Bogros间隙汇合, 在膀胱前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尿生殖筋膜包绕形成的层面内解剖以完成膀胱切除过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中转经腹腔途径或开放手术;术中无腹膜损伤。手术时间中位值276(237~325)min, 术中失血量中位值160(50~28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中位值1.8(1~3)d,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中位值1.3(1~2)d, 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9(5~12)d。所有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中位值10(6~20)枚, 淋巴结阳性3例, 10例切缘均为阴性;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椎管减压Dynesys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2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经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Wiltse入路组15例,男9例,女7例,年龄42~65岁,平均51岁;后正中入路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0~62岁,平均53岁。通过对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患者术前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腰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Wiltse入路椎管减压Dynesys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得到6~9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对比研究显示经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后正中入路组;术后3 d及14 d腰痛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后正中入路组;术后1个月ODI优于后正中入路组,术后6个月ODI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Wiltse入路植入Dynesys系统,椎管减压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更快等特点,是符合微创理念的一种实用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下侧方精囊入路保留完整膀胱颈口技术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早期尿控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12月温岭市中医院收治的T1~T3b期100例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传统组(A组)及保留膀胱颈口组(B组)。记录保留膀胱颈完整性及成功率、膀胱尿道吻合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拔除导尿管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尿控评分和尿垫情况,并观察不良事件情况等。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围手术期相关结果及术后尿控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前列腺重量、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Gleason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理学分期、切缘阳性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拔除导尿管后1周、1个月、3个月尿失禁问卷国际咨询-尿失禁(ICIQ-UI)评分为15(14,16)、13(13,15)、6(5,11)分,B组为5(1,12)、1.5(0,9)、0(0,0)分,差异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54例单节段腰椎滑脱患者,采用TLIF术式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其中Wiltse入路组31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3例。术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滑脱程度、节段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前1d、术后24h、术后1周外周血肌酸激酶含量;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及术后3、6个月和1年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盘高度比较综合评价手术效果。根据术后1年腰椎X线片和CT平扫+三维重建评价腰椎序列、滑脱椎体复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情况。结果: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72.6±7.5min(65~85min),术中出血量86.8±78.9ml(80~175ml),术后引流量90.5±56.2ml(85~170ml);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79.0±6.7min(75~95min),术中出血量285.6±36.4ml(280~330ml),术后引流量195.6±20.7ml(190~220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24h外周血的肌酸激酶平均为271.4±128.6U/L(260~400U/L),而后正中入路组为553.7±201.5U/L(500~780U/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4.5±1.6分)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6.9±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和1年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后正中入路组Ⅰ级融合13例(56.5%),Ⅱ级融合10例(43.5%);Wiltse入路组Ⅰ级融合18例(58.1%),Ⅱ级融合13例(41.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三维重建均显示椎体间获得骨性融合。术前、术后两组患者在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盘高度等影像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tse入路TLIF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可获得与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相似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并且Wiltse入路TLIF术式具有操作更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Ⅰ期前后联合入路和Ⅰ期后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前后联合入路组和后入路组,每组各20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前后联合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后入路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长于后入路组(P<0.05)。2组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等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前后联合入路组的改善程度较后入路组更显著(P<0.05)。术后前后联合入路组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较后入路组更显著(P<0.05)。结论Ⅰ期前后联合入路、后路固定、前路减压内固定,集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一次完成,效果良好但创伤较大,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掌侧正中微创入路和常规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2014-10—2015-08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微创入路组(采用掌侧正中微创入路)与Henry入路组(采用常规Henry入路)。结果 38例获得随访12~16个月,平均14.3个月。2组术后3 d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以及术后1年与术后3 d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微创入路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活动度,DASH评分明显优于Henry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腕关节旋后活动度、相对健侧握力、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微创入路组腕关节背伸、旋前活动度,DASH评分及VAS评分明显优于Henry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腕关节掌屈、旋后活动度及相对健侧握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6、12个月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相对健侧握力、DASH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正中微创入路与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掌侧正中微创入路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不同入路放置T管和缝合胆总管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01—2021-10罗山县人民医院行LCBDE、T管引流术的患者。根据放置T管和缝合胆总管切口的入路方法分为传统入路组和改良入路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第3天的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和体温。结果 共纳入89例患者,其中改良入路组45例,传统入路组44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入路组,胆总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3天,2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高于手术前,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入路组患者的体温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入路组患者的体温高于手术前和改良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Cobb角矫正度、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术后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后1年腰背痛JOA评分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Cobb角矫正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保留了多裂肌的完整性,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86-2289
[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患者8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Stoppa入路组和髂腹股沟入路组各4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3 d骨折复位质量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显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oppa入路组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髂腹股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 d Matta影像学评分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oppa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髂腹股沟入路组为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骨盆骨折的复杂髋臼骨折,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均效果显著,但前者手术暴露简单,对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符合现代骨科手术微创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的比较,评价经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2-02诊治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52例,分为2组,后正中入路手术组24例,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手术组28例。结果 52例获得18~36(26±4.5)个月的随访,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1周VAS评分评定疼痛改善情况方面优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Cobb角矫正率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具有与后正中入路手术具有相同的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腰椎后路Wiltse肌间隙入路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1诊治的109例胸腰椎骨折,分别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Wiltse入路组47例,后正中入路组6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12 h、3 d、7 d的血清肌酸激酶,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结果 109例均获得随访6~14个月,平均9.6个月。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2 h、术后3 d血清肌酸激酶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高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Wiltse肌间隙入路出血量较少,对椎旁肌及小关节囊的损伤小,术后慢性腰痛发生率低,符合脊柱微创手术理念。  相似文献   

18.
背景: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目前仍存在争议,血清肌肉损伤和炎性标志物水平的测定为评估手术创伤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方法。目的:比较股肌下结合微斜切(SMOC)入路与经股肌入路TKA术后早期反映肌肉损伤和炎症的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为临床手术方式的比较和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从2018年7~11月拟行TKA的587例患者中,选择6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MOC入路组(n=31)和经股肌入路组(n=32),分别采用SMOC入路、经股肌入路。术中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人数。术后1、2、3 d复查血清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记录术后两组患者可直腿抬高时间,术后3 d髌上5 cm周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4周疼痛VAS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和髌股适合角(CA),并进行比较。结果:SMOC入路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小于经股肌入路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经股肌入路组患者比较,SMOC入路组患者术后3 d髌上5 cm周径更小,可直腿抬高时间更短,术后3 d、术后4周疼痛VAS评分均更低,术后4周KSS评分更高,术后追加镇痛患者比例更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前两组患者CK、CRP、TNF-α、IL-1β、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血清CK、CR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SMOC入路组患者术后1 d、2 d、3 d各时间点血清CK、CRP水平均低于经股肌入路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均与术前差别不大,且两组患者术后1 d、2 d、3 d各时间点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OMC入路所造成的肌肉损伤和炎症反应明显少于经股肌入路,可加快围手术期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囊后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展开研究,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两组,44例行经胆囊前三角入路LC(前入路组),另44例行经胆囊后三角入路LC(后入路组)。记录两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中转开腹率等;检测术前1 h和术后24 h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以及血清皮质醇(Cor)水平;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消化疾病生活质量指数(GIQLI)。结果 后入路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前入路组(P<0.05)。两组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后入路组心率、血压和Cor水平均明显低于前入路组(P<0.05)。手术前后,前入路组和后入路组患者GIQL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入路组和前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后三角入路能够缩短LC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青年峡部裂症患者28例,其中L3 4例,L48例,L5 1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其中14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14例经后正中入路(B组),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节段分布、VAS评分和ODI均无显著性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d、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腰部疼痛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采用ODI评估腰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采用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100~140min,平均104min,术中出血80~150ml,平均124ml,术后引流35~85ml,平均54ml;B组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3min,术中出血120~210ml,平均197ml,术后引流53~122ml,平均80ml.A组较B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少(P<0.05).术后3d时A组患者VAS评分(6.31±0.9分)明显高于B组(4.79±1.1分)(P<0.05),但3个月和6个月时A组VAS评分及ODI(VAS:1.13±1.2分、1.07±1.4分;ODI:0.135±0.099、0.137±0.041)低于B组(VAS:2.93±1.7分、2.36±1.3分;ODI:0.187±0.112 0.179±0.029)(P<0.05),12个月及2年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三维CT重建两组各有13例峡部裂处形成连续骨桥,植骨融合率均为92.8%,均未见内固定松动、脱出.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较经后正中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