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式肠造口引流装置应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与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2011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5例需行肠造瘘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急诊或亚急诊剖腹探查术进行治疗,术中均实施了暂时性肠造瘘手术,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45例受试者分为传统组(n=27)和改良组(n=18),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中均在造瘘口的近端采用由包皮环和避孕套组合而成的肠造瘘引流装置,传统组近端造瘘肠管不作处理。对比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等资料。结果4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18例,无一例死亡;传统组27例,其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为(89.50±16.73)min,传统组手术时间为(86.07±17.2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无一例并发症,传统组术后14例出现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9.89±4.54)d,传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24.73±11.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非计划再次手术1例,传统组非计划再次手术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肠造口引流装置应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手术可有效降低肠造瘘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外形美观、护理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暂时性短肠综合征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新生儿暂时性短肠综合征(temporary short bowel syndrome,TSBS)患儿造瘘期间的治疗作用,并对防治并发症进行探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PN支持治疗的21例新生儿TSBS患儿的诊疗经过,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患儿共21例,所有患儿均在新生儿期因各种原因行高位小肠造瘘术,术后需长期依赖PN.其中男12例,女9例.入院年龄1d至8个月(中位年龄2个月),随访3~1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随访至2015年12月时,存活15例,病死6例;存活组中13例关瘘,2例未关瘘;病死组中2例关瘘,4例未关瘘.经Fisher's Exact检验,病死组患儿均发生并发症,存活组仅5例发生并发症(P=0.012);病死组中3例保留回盲部,存活组中9例保留回盲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Studentt检验,病死组存留小肠长度(57.5±14.1)cm,显著短于存活组(115.9±46.7)cm(P=0.008).两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及入院时年龄别体重z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TSBS患儿存留小肠越短,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死亡风险越大.合理营养支持对该类患儿后续治疗意义重大,积极随访对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相关并发症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小肠造瘘术后造口高流量腹泻(high-output stoma, HOS)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2017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监护室收治的NEC小肠造瘘术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造瘘术后是否出现HOS分为腹泻组及非腹泻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手术及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EC患儿小肠造瘘术后发生HOS的相关因素。结果 76例NEC患儿中,有25例(32.9%)发生HOS。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出生胎龄、手术时矫正胎龄及体重、术前需呼吸支持、分期与分型以及造瘘近端小肠剩余长度是NEC患儿肠造瘘术后发生HOS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瘘近端小肠剩余长度(OR=1.220,95%CI:1.108~1.343)是NEC患儿术后发生HOS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经造瘘近端小肠剩余长度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49~1.000,...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造瘘远端肠道内灌注林格液对高位小肠造瘘患儿术后恢复的作用.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小肠造瘘距Treize韧带距离≤60 cm的13例患儿,分二组:A组7例,无造瘘远端肠道内灌注;B组6例,造瘘远端或肛门内给予林格液灌注治疗.13例患儿在造瘘术后的28~35 dN均接受小肠造瘘关闭术.比较二组患儿术后TPN使用时间、达到完全肠道营养脱离补液所需时间、2次手术之间体重增加差异及预后.结果 二组患儿术后TPN平均使用时间分别为(25.4±2.5)d和(18.9±7.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患儿达到完全肠道营养脱离补液所需平均时间分别为(31.6±5.3)d和(22.4±4.5)d(P<0.05);A组患儿二次手术之间平均体重下降0.116 kg,B组患儿平均体重增加0.287 kg(P<0.05);A组3例存活,4例死亡.B组5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小肠高位造瘘患儿,术后肠外营养和肠道喂养同时,辅助性给予林格液经造瘘口远端或经肛门肠道内灌注,可有效缩短患儿术后脱离补液所需时间,逐步达到全肠道营养,有效增加患儿术后体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期结肠袢式造瘘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术及其改良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48例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肠造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115例,女童33例,平均出生体重为(3 240±572)g,平均胎龄(38.07±1.1)周,根据造瘘方式分为3组:A组采取结肠袢式造瘘(A1组:横结肠袢式造瘘术;A2组:乙状结肠袢式造瘘术);B组采取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式造瘘;C组采取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对各组手术时间、造瘘口脱垂、造瘘口内陷、远端粪石残留、Ⅱ期术前评估及手术难易等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3组患儿出生体重、胎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仅3例(20.0%),A2组术前远端造影成功4例(66.7%),B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46例(79.3%),C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20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34,P0.001)。B组出现远端造瘘口闭塞3例,A、C组未出现远端闭塞病例。所有患儿于二期肛门成形术中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16例,其中A1组13例,A2组3例;B组和C组均未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3组远端肠管积粪扩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76,P0.05)。A组中有5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而B、C组各有1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3组腹壁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5,P0.05)。A组有1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该例无肠管内陷;B组有3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脱垂肠管为近端;C组有2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均为造瘘近端肠管。3组肠管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6,P=0.808)。结论新生儿期先天性肛门闭锁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效果优于结肠袢式造瘘及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的造瘘方式。乙状结肠近降结肠处造瘘,可降低二期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与产后序贯治疗对胎粪性腹膜炎的治疗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住院,确诊为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 peritonitits,MP)的患儿(n=46)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行产前诊断及产后序贯治疗,分为产前诊断组(n=27)和产后诊断组(n=19)。产前诊断组均接受产前诊断及产后序贯治疗,产后诊断组为产后才诊断此病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在早产儿比例、出生体重、性别、MP病理类型、术前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入院时年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肠造瘘率、肠功能恢复时间、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早产儿比例、性别、出生体重和MP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产前诊断组入院年龄为(0. 38±0. 43) d,较产后诊断组[(6. 89±10. 74) d]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64,P=0. 017)。产前诊断组术前CRP水平为(6. 6±22. 0) mg/L,较产后诊断组[(36. 6±29. 6) mg/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43,P=0. 019)。产前诊断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3. 85±8. 84) d,较产后诊断组[(21. 11±14. 87) 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031,P=0. 049)。两组手术患儿进一步比较,产前诊断组手术者造瘘率(61. 54%)较产后诊断组手术者(100%)低(P=0. 01);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0. 38±5. 53) d]较产后诊断组手术者[(30. 93±15. 47) 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390,P=0. 04);住院时间[(23. 69±6. 15) d]较产后诊断组手术者[(33. 71±16. 21)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152,P=0. 046)。结论产前诊断及产后序贯治疗有利于加快MP手术患儿的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肠造瘘率,对于MP患儿的诊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GLP-2R及PepT1蛋白在新生儿期小肠造瘘患儿肠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为患儿制定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我院手术患儿资料,分为肠造瘘组(A1组,n=21)、肠造瘘同期对照组(A2组,n=20)、肠造瘘关闭组(B1组,n=18)及肠造瘘关闭同期对照组(B2组,n=10),HE染色后测量小肠绒毛的高度及中段直径,计算绒毛表面积;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肠组织GLP-2R及PepT1表达.结果 A1、A2组平均年龄分别为(18.19±16.76)d和(17.55±23.29)d,B1、B2组分别为(107.67±53.65)d和(105.30±35.17)d.新生儿期小肠造瘘患儿以NEC、胎粪性腹膜炎、肠穿孔等肠道炎症疾病为主(76.19%).相同年龄比较(A1组比A2组及B1组比B2组),肠绒毛高度及表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年龄增长,肠绒毛高度、表面积均有增加,即A1组比B1组及A2组比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期造瘘组至关造瘘时肠绒毛高度增加了29.27%,肠绒毛表面积增加了56.32%.小肠组织中GLP-2R和PepT1蛋白表达在新生儿期小肠造瘘组(A1组)均低于对照组(A2组)(P=0.036及P=0.024);至造瘘关闭时与对照组比较(B1组比B2组),两蛋白表达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559及P=0.112);随年龄增长,GLP-2R和PepT1蛋白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期造瘘组至关造瘘时GLP-2R与PepT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增加了54.44%和56.20%.对照组则分别增加了34.37%及40.93%.结论 新生儿小肠造瘘时肠组织内GLP-2R和PepT1表达量略低,随年龄增长至关造瘘时,能达到未造瘘患儿水平.年龄越大,小肠组织内GLP-2R和PepT1表达量越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经腹腔镜微创手术与术后早期胃肠内营养的经验,分析其在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加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单个诊疗组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41例接受腹腔镜十二指肠吻合术的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病例,根据术后开始胃肠内营养时间分为早期喂养组和常规喂养组。比较两组术后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开始喂养时间、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早期喂养组18例,常规喂养组23例,术前胎龄、体重、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早期喂养组术后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平均为(6. 6±1. 29) d,常规喂养组为(11. 96±4. 33) d,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5. 608,P=0. 001);早期喂养组术后开始喂养时间和足量喂养时间分别为(1. 17±0. 38) d和(6. 83±1. 25) d,常规喂养组分别为(7. 74±3. 22) d和(12. 61±4. 3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早期喂养组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3. 39±5. 88) d和(31 052. 33±9 097. 48)元,常规喂养组分别为(16. 65±4. 27) d和(34 904. 06±10 693. 14)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均未见吻合口瘘、吻合口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具有微创、恢复快的优点,术后早期胃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静脉营养使用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大动脉调转术(ASO)手术时机对并室间隔缺损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VSD)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行ASO的TGA/VSD患儿62例,依手术时年龄分为早期组(≤28 d)30例,手术年龄4~28(15.00±6.56)d;晚期组(>28 d)32例,手术年龄29~ 186(58.00±30.54)d.回顾性分析各组术后围术期并发症、早期死亡、中期死亡及再次手术干预等情况.结果 二组术后低心排、肺动脉狭窄、心律失常、膈肌麻痹、呼吸道异常、肾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早期死亡5例,其中死于低心排综合征3例,死于肾衰竭和心脏骤停各1例;晚期组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二组早期病死率分别为16.7%(5/30例)和3.1%(1/32例),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二组的主要早期死亡原因均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随访56例出院患儿,随访率91.1%(51/56例),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5个月(13 ~71个月).早期组无需再次干预病例,晚期组2例因术后肺动脉狭窄需再次手术干预,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早期组无中期死亡,晚期组中期病死率为6.5%(2/31例),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TGA/VSD患儿术后早期及中期预后好.手术年龄不是TGA/VSD手术时机的决定性因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是TGA/VSD的主要早期死亡原因,术前充分评估,改善术前状态有利于选择良好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早期或晚期抢救性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需要机械通气的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PS的给予时间分为早期组(出生2 h内)48例和晚期组(出生2~12 h)51例,观察2组在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病死率以及并发症:气漏(肺间质气肿、气胸)、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PDA、严重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方面的变化.结果 早期组和晚期组机械通气时间[(4.14±1.88) d vs (5.84±3.36) 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氧疗时间[(5.84±3.36) d vs (8.05±5.4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内早产儿的病死率:早期组为6.25%、晚期组为5.88%,出生12 h内不同时间给予PS对病死率无影响(OR=1.07,95% CI 0.21~5.56,P=1.00).早期组BPD的发生率8.7%,低于晚期组16.0%,但无统计学差异(OR=0.49,95%CI 0.13~1.74,P=0.36).其他并发症如气漏、肺出血、PDA、NEC、严重IVH发生率,2组患儿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a>0.05).结论 早期抢救性给予PS能显著减少RDS早产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降低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与小斜切口手术治疗肥厚性幽门狭窄(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HPS)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确诊并住院手术治疗的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133例,其中54例腹部小斜切口入路(小斜切口组/开放组),79例腹腔镜入路(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33例手术成功,并获得3~6个月随访,术后体重增长与同龄儿无差异,开放组手术时间平均41.76 min(41.76±9.82)min,术后住院天数平均4.44 d(4.44±1.25)d,术后1例并发切口裂开,再次手术缝合,术后恢复良好。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23.54min(23.54±5.22)min,术后住院天数2.38 d(2.38±1.17)d,并发症2例,均为皮下气肿,经住院观察3d内均吸收,两组手术时间(t=25.542,P0.01)及术后住院天数(£=9.711,P0.01)经t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0.811,P=0.569)。结论在具有熟练操作腹腔镜经验的前提下,腹腔镜法治疗HPS创口小、住院时间短、效果满意且安全,同时可实现对腹腔其他脏器的探查,是值得推崇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利用肠液回输治疗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功能性短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肠液回输治疗的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肠液回输情况以及治疗恢复情况。结果共14例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接受肠液回输治疗,平均出生胎龄为(33.4±2.8)周,出生体重为(2 129±501)g。近端造口与Treitz韧带之间平均距离为(39.6±10.3)cm,远端造口与回盲部之间平均距离为(45.0±18.1)cm,平均造瘘液量为(65.4±9.2)m L·kg~(-1)·d~(-1),肠液回输治疗平均时间为(29.1±9.2)d,回输期间平均体重增长(26.6±6.4)g/d,肠造瘘术后(47.0±14.6)d关瘘。通过肠液回输,全组患儿静脉营养减少或完全由肠内营养代替,未出现与回输肠液直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肠液回输操作安全可行,可减少肠造瘘术后功能性短肠综合征患儿肠外营养,改善患儿关瘘前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开胸与胸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膈膨升的疗效,总结胸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膈膨升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由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7例婴幼儿膈膨升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开胸组与胸腔镜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发病侧别、膈肌抬高肋单元、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闭式引流天数、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发病侧别、膈肌抬高肋单元等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手术时间平均为(90.71±2.89)min,胸腔镜组为(78.81±3.48)min,胸腔镜组手术时间缩短(t=1.924,P=0.01)。开胸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平均为(12.17±2.07)h,胸腔镜组为(5.71±0.89)h,胸腔镜组呼吸机支持时间短于开胸组(t=2.960,P=0.0036);开胸组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平均为(3.07±0.12)d,胸腔镜组为(1.85±0.23)d,胸腔镜组胸腔闭式引流时间短于开胸组(t=11.500,P0.001);开胸组术后住院天数平均为(10.57±0.19)d,胸腔镜组为(8.08±0.14)d,胸腔镜组住院天数短于开胸组(t=10.530,P0.001)。胸腔镜组瘢痕恢复程度优于开胸组,随访3个月至3年,均无复发。结论与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具有手术打击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瘢痕小等优势,手术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intestinal failure associated liver disease,IFALD)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初诊为NEC并行肠造瘘及还纳手术的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合并IFALD分为未合并IFALD组(n=51)与合并IFALD组(n=27)。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发生IFAL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合并IFALD组与未合并IFALD组的早产儿比例分别为[92.6%(25/27)与72.5%(37/51),χ2=4.084,P=0.043];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分别为[88.9%(24/27)与70.6%(36/51),χ2=4.722,P=0.030];造瘘术后剩余小肠长度<40 c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并食管气管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6月至2015年7月间本院共收治112例先天性食管闭锁并食管气管瘘患儿,其中54例行胸腔镜手术(胸腔镜组),58例行开胸手术(开胸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胸腔镜组54例中51例完成一期食管气管瘘修补+食管吻合术,3例中转开胸手术,术后4例放弃治疗。开胸组58例中57例一期完成食管吻合术,1例术中见两盲端相距4 cm,需先行胃造瘘术,家长放弃治疗,术后3例放弃治疗。手术时间胸腔镜组为(138±30)min,开胸组为(122±23)min,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t=3.206,P0.001);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胸腔镜组为(1.68±0.42)d,开胸组为(1.12±0.2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00;P0.001);住院天数胸腔镜组平均为(20.63±3.54)d,开胸组平均为(19.75±2.87)d,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7,P=0.074)。胸腔镜组54例中9例吻合口漏(16.7%),5例吻合口狭窄(9.3%),1例食管气管瘘复发(1.9%)。开胸组58例中6例吻合口漏(10.3%),10例(17.2%)吻合口狭窄,2例(3.4%)食管气管瘘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3,P=0.705)。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并食管气管瘘是安全可行的,结果与开胸手术相当,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穿孔与肠未穿孔患儿手术治疗后转归情况,为NEC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外科收治的237例经手术治疗的NEC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肠穿孔分为肠未穿孔组(172例)与肠穿孔组(65例),收集两组患儿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手术后实施肠内及肠外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NEC肠未穿孔组172例中,治愈124例(124/172,72.1%),死亡48例(48/172,27.9%);肠穿孔组65例中,治愈48例(48/65,73.8%),死亡17例(17/65,26.2%)。两组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以及术后肠外营养时间、肠内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ell分期为ⅢA与ⅢB期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1,P=0.030)。结论NEC肠未穿孔的患儿可能存在更多肠管坏死,术后并发症多,康复时间长。建议对于NEC肠未穿孔患儿,可根据患儿临床实际情况探讨更合适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肠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NEC肠狭窄患儿(肠狭窄组)及同期收治的无肠狭窄NEC患儿(无肠狭窄组)的临床资料。统计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呼吸机使用情况、喂养情况、血液制品输注情况、检验及检查结果、预后等;同时收集母亲受孕方式,孕期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母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是否使用激素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2例NEC患儿,其中肠狭窄组65例,无肠狭窄组67例。两组在一般情况、母亲受孕方式、母孕期情况、是否手术以及检查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狭窄组患儿起病日龄[8.0(6.0,14.0)d]大于无肠狭窄组[5.0(3.0,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0.486);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g/L)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83、0.632)。肠狭...  相似文献   

18.
李彤  李冬 《临床儿科杂志》2020,38(7):518-523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临床危险因素以及近期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至2020年期间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应用肠外营养(PN)≥14 d,出生体质量2 500 g的114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早产儿直接胆红素水平(DB)分为PNAC组(DB34 μmol/L,27例)和非PNAC组(87例),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0 U/L为合并肝损伤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NAC发生率23.6%,发生时间为应用PN后(32.8±12.5)d,在PN停止后(52.2±29.5)d 恢复。PNAC组中14例(51.8%)发生肝损伤,发生时间为应用PN后(42.0±14.7)d;肝损伤持续时间为70.5 d(56.0~77.7 d),胆汁淤积持续时间为(90.2±42.1)d。PNAC组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PN持续时间及禁食时间均长于非PNAC组,生后开奶时间晚于非PNAC组,氨基酸及脂肪乳累积用量大于非PNAC组,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败血症比例大于非PN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禁食时间、PN持续时间、NEC是PN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NAC是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PN过程中常见并发症。长时间禁食、PN持续时间长及合并NEC提高了PNAC发生的风险。经过治疗,PNAC患儿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并食管气管瘘的结果,探讨胸腔镜在先天性食管闭锁并食管气管瘘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经手术治疗的48例先天性食管闭锁并食管气管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8例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传统手术组),20例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以及两组患儿手术前后疼痛应激相关血液指标变化。结果胸腔镜手术组患儿手术出血量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t=14.585,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盲端距离、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手术组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胸手术;传统手术组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例予胃造瘘术;两组手术前血清NO、IL-1β、IL-6、5-HT、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胸腔镜手术组患儿血清NO、IL-1β、IL-6、5-HT、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胸腔镜手术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传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2,P=0.269)。胸腔镜手术组治愈率(90.00%)与传统手术组治愈率(92.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724)。结论胸腔镜手术较开胸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炎症及疼痛应激反应,改善预后,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早期气管插管拔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近3年来收治的70例6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全部病例按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分为早期拔管组(12 h)和非早期拔管组(≥12 h),比较两组在年龄、体重、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术前是否合并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或气管狭窄等方面的差异,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al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因素。结果 6月龄以下患儿共70例,早期气管插管拔管51(72.86%)例。早期拔管组患儿平均体重高于非早期拔管组患儿,分别为(5.58±1.22)kg和(4.76±1.02)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6,P=0.011);早期拔管组患儿主动脉阻断时间和CPB时间分别为(30.75±11.33)min和(57.55±12.17)min,非早期拔管组患儿分别为(48.47±22.04)min和(82.53±25.5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拔管组患儿室间隔缺损明显小于非早期拔管组患儿[(0.81±0.24 cm)vs(1.07±0.2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和CPB时间是影响婴儿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气管插管拔管的因素。结论对于心内畸形简单但术前病情严重的低月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是安全可行的。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CPB时间是影响术后早期气管插管拔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