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372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CLIF-C ACLF、CLIF-SOFA、SOFA、MELD、MELD-NA及CTP评分系统对预测患者短期病死率的价值。结果显示影响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抗真菌疗效、肝性脑病(HE)、总胆红素(TBil)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6种预后评分系统中CLIF-C ACLF评分对患者短期病死率预测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2.
<正>肝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肝功能损伤,病死率极高。由于存在严重免疫麻痹,易合并真菌感染。临床上广泛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广谱抗菌药物,使肝衰竭患者发生真菌感染明显增加。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诊断缺乏有效手段。同时,由于肝功能失代偿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存在,抗真菌药物及治疗时机的选择成为临床面临的难点问题。近年来,对于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营养治疗及肠道微生态治疗等新治疗策略研究进展迅速。本文将主要阐述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肝衰竭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对1985年以来住院肝衰竭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32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抗真菌感染治疗后的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失败组;按出院时患者主要诊断的综合疗效,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无效组.结果 抗真菌治疗有效组153例,失败组170例.出院时好转91例,无效232例.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主要诊断、抗真菌治疗效果、并发症数量、Child-Pugh分级和TBil、WBC水平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并发症数量、抗真菌疗效和Child-Push分级为患者转归的有效预测因素;所得logistic回归方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结论 影响肝衰竭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并发症数量、抗真菌疗效和Child-Pugh分级.  相似文献   

4.
急性肾损伤(AKI)是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竭)患者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短期内肾功能急剧下降或丧失的临床综合征。本文对肝衰竭患者AKI的诊断标准、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临床特点等进行综述,目的为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率,改善肝肾预后。  相似文献   

5.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以病情重、进展快、治疗难、费用高、病死率高为特征,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肝衰竭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急性肾损伤(AKI)定义为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和血清肌酐的急骤升高,是肝衰竭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及处理对降低病死率、改善肝衰竭预后极为重要。对肝衰竭患者AKI的诊断标准、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临床特点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指出对AKI的定义、分期不断修正,研发高效的肾损伤生物标记物,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肝衰竭发病率相对升高,是孕产妇死亡主要病因之一。妊娠期肝衰竭症状复杂、并发症多,严重威胁母婴安全。真实客观地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是指导临床工作的重点内容。介绍了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单因素指标及各种多因素模型,以及常用模型在妊娠期患者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损伤,感染是肝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病死率显著升高,是临床一线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肝衰竭合并感染诊治的临床研究数据不充足,国内外亦无临床诊疗的指导性意见。对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流行状况、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的难点热点进行了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79例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79例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特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0年1月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亚急性肝衰竭病例共79例,对其性别、年龄、病因、并发症、预后及特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79例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7.59±19.01)岁,最常见的病因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43.04%),其次为HBV感染(27.85%)。发生率最高的3类并发症依次为腹水、腹腔感染、肝性脑病,与死亡明显相关的并发症为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本组资料的病死率约为18.99%。结论亚急性肝衰竭好发于男性及40岁以上人群,病死率较高。HEV感染是本组资料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腹水、腹腔感染为最常见的并发症,肝肾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致死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危险性增加,致死率增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笔者梳理了肝衰竭合并IFD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肝衰竭患者的早期识别、肝衰竭合并IFD的诊断、中医对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认识等内容。肝衰竭患者凝血机制差,获取病理确诊较为困难,详细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临床特征、及时进行血液/体液微生物学检测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妊娠期肝衰竭是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妊娠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预后极差。根据病因、肝衰竭临床分型分期、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肝脏B超、并发症的种类及数量、产科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及是否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等方面可初步预测妊娠期肝衰竭的近期预后。认为临床医师对妊娠期肝衰竭的近期预后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估和判断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指导临床治疗,还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肝脏》2017,(10)
正肝衰竭患者易出现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的发生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治疗和护理的难度,预防真菌感染对于提高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做好口腔护理是防治肝衰竭患者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我科观察肝衰竭患者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漱口,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2例患者来源于我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3mo)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6/2008-09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治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37例,观察其3mo的生存情况,应用t检验、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137例患者短期生存率63.8%(86/137)、死亡率为36.2%(51/137).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年龄,肝硬化,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小板数、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MELD分值、Child-Pugh分值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肺部真菌感染、消化道出血、腹水、自发性腹膜炎频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为0.035、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NR值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肺部真菌感染与乙型肝炎肝衰竭短期预后有关.结论:高龄、INR值、并发肝性脑病及肺部真菌感染是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肝脏》2020,(8)
正病毒、细菌、真菌感染,酒精、药物损伤均可导致肝衰竭的发生,在我国肝衰竭的病因主要是慢性乙型肝炎(HBV)[1]。肝衰竭起病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肝移植是目前唯一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治疗方法,但是肝源的缺乏、手术费用昂贵使得不少患者望而却步。所以早期准确的预测和评估患者的病情、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在临床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对肝衰竭的预后评估模型的研究文献报道层出不穷,现就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预后指标及预后模型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肝衰竭是临床最常见的严重肝病临床症候群,进展快,病死率高。在肝衰竭发生前期或“黄金窗口期”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肝衰竭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或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现就目前肝衰竭前期的发生机制及人工肝治疗展开讨论,旨在指导临床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推动相关研究,从而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991—2006年问本院收治的437例各型肝衰竭,对其临床特点及影响转归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不同类型肝衰竭的转归差异显著,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差异较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预后差异较小。年龄、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最后结果的关键临床因素。乙型肝炎病毒仍然是各型肝衰竭的最常见原因。急性肝衰竭比亚急性,慢性肝衰竭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各型肝衰竭的最常见并发症分别是肝性脑病和腹水。结论急性、亚急性、慢性肝衰竭的病因差异较大,各型肝衰竭的预后不同。肝性脑病是急性肝衰竭最常见并发症,而腹水是亚急性和慢性肝衰竭的最主要并发症。PTA和胆红素等仍然是各型肝衰竭判断预后简单而又重要的特异性指标,在亚急性和慢性肝衰竭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02-05/2007-03行人工肝治疗的慢性肝功能衰竭,且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22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适合我国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预测模型.结果:影响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Child-Pugh评分、血钠值、酪氨酸、是否有胆酶分离、是否合并肝癌、间接胆红素及白细胞.228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大于9.5分者的病死率72.18%,小于9.5分者的病死率13.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早期的病死率为13.68%,中期的病死率68.91%,晚期的病死率为100%,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OG模型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有很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以73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肝肾综合征与未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观察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血液检测指标、肝脏大小及肝衰竭其他常见并发症等因素与肝肾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肝肾综合征发生情况与患者90天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HBe Ag阴性率、基线CHOL、AFP、凝血酶原活动度、肝左叶长径、肝右叶斜径均显著低于未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而年龄、血Cr、INR则显著高于未并发肝肾综合征(P0.01或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真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PTA降低、肝右叶斜径缩小为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高危险因素,与HRS的发生密切相关。HRS的发生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90天的短期预后相关。结论: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真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肝右叶斜径缩小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的高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预防和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9.
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进行单纯血浆置换(PE)治疗病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6例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其年龄、性别、病因、临床病型、血生化、抗病毒治疗、并发症等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①PE治疗肝衰竭患者病死率为21.1%,肝衰竭好发年龄分布于20~50岁,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P<0.01);②性别对肝衰竭病死率无影响(P>0.05);③药物性及重叠/混合性病毒感染所致肝衰竭的病死率高于单纯HBV感染所致肝衰竭(P<0.05);④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肝衰竭的病死率分别为85.0%、11.0%和29.6%;⑤凝血酶原活动度、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比值(ALT/AST)、血清总胆红素、低血糖、低钠血症等与PE治疗肝衰竭的病死率密切相关;⑥抗病毒治疗对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病死率影响明显(P<0.01);⑦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对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显著(P<0.01).结论:肝衰竭进行PE治疗的病死率受年龄、病因、临床病型、血生化结果、抗病毒治疗、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肝衰竭是肝癌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血流动力学改变、胆盐失衡、免疫系统功能损伤均可引发肝癌切除术后肝衰竭,患者情况、肝脏情况、手术情况亦为相关危险因素。总结了肝癌切除术后肝衰竭的病因和影响因素,指出做好术前预防性工作,扩大术后残余肝体积,调整肝血流动力学失衡,优化围手术期治疗将有助于降低肝癌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发生率,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