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菌群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而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可导致菌群结构紊乱。肠黏膜固有免疫作为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主要参与肠道屏障功能的维护。近年来有报道指出肠道菌群与黏膜固有免疫相互作用和影响,并与肠道菌群结构长期相对稳定密切相关。2010年,"Nature"和"Science"较早发表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肠道菌群的报道[1-2],此后,肠道菌群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不仅与肠功能障碍和代谢相关,亦与肿瘤甚至精神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对机体代谢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减重手术作为目前治疗肥胖及其合并症最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改变肠道菌群。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具有时空特异性, 术后不同时间点上和不同肠段中的菌群组成与结构不尽相同。减重术后肠道菌群改变的原因可能在于手术引起的胃肠道解剖及相应生理功能的变化。通过移植术后菌群发现肠道菌群参与减重手术改善代谢, 其中的机制可能和菌群-宿主相互作用的众多分子途径有关。同时, 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还与减重手术患者的预后相关。此外, 减重术后所引起的菌群变化不仅与改善肥胖和代谢有关, 还可能存在潜在危害, 其中减重手术后的营养吸收不良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 阐明减重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菌群在减重手术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为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综述目前肠道菌群在减重手术后的变化及改善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在减重手术后的变化及改善代谢的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目前常用的减重手术方式有垂直袖状胃切除术(vertical sleeve gastrectomy,VSG)和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不同手术方式术后菌群变化不尽相同。肠道菌群的改变与术后饮食习惯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改变及胃肠激素水平改变、代谢并发症等有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肠腔中的短链脂肪酸、支链氨基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改善机体代谢。结论 肠道菌群在减重手术后发现显著变化,可能通过调节细菌内毒素和菌群代谢产物水平,参与减重手术后机体代谢的改善,更深入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表观遗传参与了前列腺癌病程的各个阶段,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其中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前列腺癌中最为重要的两种表观遗传表现形式。DNA异常甲基化对肿瘤发生影响机制主要有:基因组广泛性低甲基化、局部过度甲基化、基因突变热点,与前列腺癌DNA损伤修复、激素应答、肿瘤细胞浸润/转移、细胞周期调控等过程密切相关。而组蛋白修饰的异常则将引起相应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转录水平改变,影响细胞周期、分化和凋亡,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生。目前已有一些针对前列腺癌表观遗传改变的治疗,主要有DNA甲基化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相信随着对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必将为前列腺癌的治疗开辟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年龄、种族、饮食、感染和炎症等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前列腺癌与病原微生物、慢性炎症存在关联,病原微生物导致肿瘤相关性炎症,并导致细胞基因组损伤和不稳定性增加,在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分子机制参与下进一步诱发...  相似文献   

6.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外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结石的部位、胆道梗阻、胆道感染等因素,具体可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膳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虽然诊断及治疗技术已相对成熟,但胆道结石形成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可能与胆石症的形成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引起代谢变化,导致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胆石症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有关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胆石症发生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其作用机制也不甚清楚。笔者综述肠道菌群在胆石症形成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 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生态失调与许多疾病的易感性有关, 特别是免疫相关性疾病。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 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的机制, 阐述了肠道菌群在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包括炎性肠病等肠道系统疾病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系统疾病, 并总结了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疾病治疗策略。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将有助于此类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 并拓宽我们发现疾病干预靶点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围术期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机制,以改善对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及找到可能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措施。方法 在知网、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全面检索近年来有关结直肠癌围术期肠道菌群评估、吻合口愈合及吻合口漏相关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结直肠癌围术期的多种干预措施使术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发生了改变,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显著增多,其通过细菌胶原酶的表达或宿主肠道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过度激活导致胶原蛋白降解,从而可能导致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甚至发生吻合口漏。结论 尽管肠道菌群在吻合口漏中作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动物实验,但也显示出了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围术期干预来进行调节,提示此可能为吻合口漏的预防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癌是严重威胁男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十年来,前列腺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前列腺癌肿瘤干细胞被认为可能是前列腺癌的细胞起源,并在肿瘤发生、复发、转移、去势抵抗及耐药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对前列腺癌肿瘤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对彻底治疗前列腺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肿瘤干细胞的角度就前列腺癌肿瘤干细胞的位置、细胞起源、表面标志物及其与肿瘤转移、去势抵抗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胆囊切除术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变化机制及与胆囊切除术后结直肠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脏疾病和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关系,以期为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提供新思路。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胆囊切除术后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研究并进行综述。结果 胆囊切除术破坏了患者的肝脏-胆汁酸-肠道菌群轴,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及多样性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导致结直肠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脏疾病、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的发生,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胆囊切除术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可能为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管理、胆囊切除术后疾病或症状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但胆囊切除术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以及与疾病或症状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癌(PCa)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居西方国家男性恶性肿瘤第2位。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肿瘤的转移是导致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浸润区肿瘤细胞与其微环境相互作用,经历上皮-间质转化(EMT),最终出现远处转移。因此研究EMT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前列腺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参考近3年相关的文献,以治疗靶点为方向,对促进前列腺癌EMT的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癌是影响西方国家男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第3代遗传标记可以影响到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同SNPs在不同种族间和前列腺癌的关系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就与前列腺癌相关的基因进行分类,描述不同SNPs与前列腺癌的关系。SNPs可以预测前列腺癌治疗过程中可能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可预测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主要特征为排卵功能障碍、卵巢多囊样改变和高雄激素血症。此外,临床上PCOS还常伴随肥胖和胰岛素抵抗。PCOS的临床特征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其发病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PCOS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在PCOS患者以及多种PCOS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均发生改变,而菌群的改变与雌、雄激素水平、免疫和代谢异常有一定相关性。因此,本文主要从性激素合成、免疫和代谢三个方面阐述肠道菌群参与PCOS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机制,以期为PCO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机体正常免疫防御等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的生存繁殖依赖于肠道内特殊的微生态环境,同时它们也能完成多种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影响巨大,其中肠道内细菌所占数量最多,其数量超过100万亿,在人体内直接或间地参与免疫调节、物质代谢和消化吸收等过程,在肠黏膜的保护、肠道稳态和机体正常功能的维持以及疾病的抵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定植在肠道中的各菌群之间关系密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种群和数量保持动态平衡。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禁食、机械性肠道准备或使用抗生素等处理均可改变其构成与功能,从而影响肠道菌群间的动态平衡,甚至引起菌群失调。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基因毒性反应、代谢产物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肿瘤的无创非侵入性诊断、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也被逐渐证实。此外,通过饮食调节、粪菌疗法等方式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微生物制品,也为预防和治疗结直肠肿瘤及其相关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全面了解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能够为结直肠肿瘤的生物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就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癌是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老年男性患者。和大多数肿瘤形成一样,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种分子的过程,在前列腺癌发展的过程中,肿瘤标志物、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因子的研究较多,本文将对这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美国男性中大约有1/6最终可能发生前列腺癌,在所有肿瘤致死率中排名第二。大量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相关死亡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也成了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近几年有关前列腺癌的治疗从基础到临床取得了较快的进展,现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癌在西方许多国家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经过雄激素剥夺治疗后,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不可避免的会进展成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这是困扰医疗界的一个重要难题.目前对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仍然不甚明了.近来的研究表明,miRNA参与到人类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而在前列腺癌细胞系、组织中也发现了一些异常表达的miRNA,并且在前列腺癌的进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于最近在前列腺癌中异常表达的miRNA进行综述.现在虽然发现了许多前列腺癌相关的miRNA,但是只有少数进行了功能研究.miRNA是发挥致癌基因还是抑癌基因的作用,则需要对于其作用的目的mRNA的功能进行研究.而前列腺癌相关的miRNA具有致癌和抑癌的能力,因此它们将有可能在临床上作为肿瘤检测指标,或者将来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8.
HIV/AIDS患者在HIV、ART、免疫功能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常导致骨骼、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晰。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不断深入研究,肠道菌群的失调被认为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本文拟对HIV/AIDS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失调致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能为HIV相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威胁着男性生命健康。前列腺癌发生转移或去势抵抗不仅取决于癌细胞自身, 也取决于癌细胞所处的肿瘤微环境。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是前列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节肿瘤增殖、转移、代谢和免疫逃逸等方面发挥多重作用。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学、空间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深入阐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的特征及其在前列腺癌促癌抑癌作用中的调节机制, 这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CAFs与前列腺癌细胞间信息交流。本文就CAF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与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为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是人体内菌群的储存库。肠道菌群与人体构成共生关系,不仅参与营养物质代谢、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肠道屏障功能等正常生理过程,也与人体的多种疾病发生进展特别是胃肠道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同时肠道菌群影响着肿瘤的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普及化,探索肠道菌群与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为胃肠道肿瘤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