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24例前臂AVF狭窄的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即刻狭窄处内径,对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成功率为100%(24/24)。无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除1例术后AVF血栓形成,围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随访3、6、9、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50%(21/24)、83.33%(20/24)、79.17%(19/24)、58.33%(14/24)。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性病变微创、安全,是AVF狭窄性病变的合理治疗方法,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自体动静脉瘘(AVF)腔内成形和(或)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于因AVF狭窄或血栓闭塞而需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选取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造影证实6例患者为AVF重度狭窄,即刻行腔内球囊成形术,术后狭窄程度改善;对2例急性血栓形成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次日复查造影示血栓溶解,其中1例溶栓后造影显示吻合口附近静脉狭窄严重,行PTA治疗,另1例狭窄程度较轻者未进一步PTA治疗。对8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其中7例可正常行AVF透析,1例单纯PTA治疗患者2个月后再次行PTA治疗,4个月后因AVF功能不良而改行颈内静脉插管透析。结论经桡动脉行AVF功能不良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近年在国内蓬勃发展,但作为相对新兴的技术,很多血管通路医生对其细节的掌握不到位、器材应用欠规范。笔者拟对该技术进行系列探讨。入路建立是介入治疗的第一步,合适的入路建立可以使血管成形术(PTA)过程事半功倍,本文将介绍超声引导动静脉内瘘血管成形术入路建立所需器材的特点、选择时注意事项等。此外入路建立时应遵循易于穿刺;方便操作,利于狭窄病变通过;治疗结束后止血方便的原则,入路可以为回流静脉、肱动脉、桡动脉远端、人工血管等,具体部位及方向选择依据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逆行穿刺入路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条件的126例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5.3±9.7)岁,共178条股浅动脉,平均闭塞长度(17.3±7.8)cm。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导丝配合导管逆向开通股浅动脉闭塞段,必要时行对侧腘动脉穿刺使用SAFARI双向开通技术,建立轨道导丝并全身肝素化后行球囊并支架置入。结果:178条股浅动脉CTO病变中172条血管开通成功,技术成功率96.6%。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提高(0.93±0.21 vs0.38±0.19,P0.01),提高幅度0.15;随访1年ABI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191处穿刺点共31处(16.2%)发生并发症,均不需要手术或介入处理。随访1年累计一期通畅率82.8%,辅助通畅率93.1%,二期通畅率97.4%。结论: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安全有效,可作为股动脉的替代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引导下行PTA治疗AVF狭窄的整体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AVF狭窄患者共97例,治疗医师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97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行DSA引导下PTA手术治疗;观察组49例,行超声引导下PTA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单次穿刺完成率及手术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观察组的透析血流量、狭窄血管内径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AVF再次出现狭窄的平均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t=13.5112,P0.05)。结论对于AVF狭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可以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适合治疗医师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PTA)治疗前臂Brescia-Cimino内瘘(B-C AVF)狭窄的技术成功(TS)率与一期通畅率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影响TS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3月本中心经PTA治疗的B-C AVF狭窄病例,对比分析技术不成功(TF)组和TS组的一期通畅率,探讨影响TS的相关因素。结果共74例患者纳入研究,整体一期通畅时间为(7.79±0.48)个月,TS组(41例)一期通畅时间为(9.77±0.61)个月,优于TF组(33例)的一期通畅时间(5.42±0.53)月(P0.01)。TF组使用普通球囊比例更高(54.5%),而TS组使用高压球囊比例更高(68.3%)(P=0.048),TF组比TS组需要多次扩张(2次)的比例更高(90.9%VS 24.4%)(P=0.001)。结论 PTA治疗B-C AVF狭窄中,TS可以延长一期通畅时间,提高通畅率,使用高压球囊可以增加TS率,从而减少球囊的多次扩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膝与透视引导下穿刺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双向成形术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因下肢动脉闭塞行双向开通术的67例病人资料,根据逆穿引导方法的不同分为超声组和透视组,其中超声组32例,透视组35例,分析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通畅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67例病人逆行穿刺均获得成功,超声组在平均穿刺时间及穿刺次数上均明显少于透视组(P<0.05);两组术后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同时,ABI值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超声组与透视组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0%和76.5%,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1.4%和73.3%,两组间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并发症为穿刺点出血、血肿及穿刺血管痉挛,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较透视引导下穿刺可以明显缩短穿刺时间及减少穿刺次数,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膝与透视引导下穿刺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双向成形术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因下肢动脉闭塞行双向开通术的67例病人资料,根据逆穿引导方法的不同分为超声组和透视组,其中超声组32例,透视组35例,分析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通畅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67例病人逆行穿刺均获得成功,超声组在平均穿刺时间及穿刺次数上均明显少于透视组(P<0.05);两组术后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同时,ABI值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超声组与透视组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0%和76.5%,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1.4%和73.3%,两组间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并发症为穿刺点出血、血肿及穿刺血管痉挛,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较透视引导下穿刺可以明显缩短穿刺时间及减少穿刺次数,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动脉肱动脉联合入路在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优势及并发症。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联合入路进行腔内治疗的57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分析患者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联合入路的优势、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病变可分为3种类型,包括顺行无法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31例);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6例);紧邻椎动脉开口的远段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全组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1.2%,出现穿刺并发症3例。术后6、12、24、36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0%、77.7%。结论:对于常规入路难以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联合入路能够有效提高开通率,且有利于支架的精准定位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开通方法 和疗效.方法 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抓捕导丝、预创建抓捕空间等技术经腔内开通后置入血管内支架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病变34例,并回顾分析其髂动脉闭塞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远期通畅率.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除髂动脉破裂1例(2.94%)外,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0±0.14增至术后7 d的0.81±0.13(t=2.67, P=0.02).随访3~42个月,平均(19.32±2.22)个月;7例发生再狭窄,3例闭塞,经PTA和/或置入内支架解除.患者术后6个月,1,2,3年一期通畅率和辅助一期通畅率按随访顺序依次为86.27%,74.40%,61.81%,52.98%和96.43%,92.57%,85.96%,85.96%.二期通畅率4个随访期均为100%.术后6个月,1,2,3年的肢体一期通畅率及辅助一期通畅率依次为88.41%,77.53%,65.79%,57.56%和96.97%,93.51%,87.27%和87.27%.二期通畅率均为100%.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抓捕导丝、预创建抓捕空间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提高髂动脉闭塞段开通的成功率;腔内治疗中远期通畅性的维持需要严密随访和对再狭窄、闭塞的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顺行入路和经桡动脉逆行入路介入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血管腔内治疗的效果,其中36例经股动脉顺行入路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36例经桡动脉逆行入路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结果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 33%和16. 67%,桡动脉组分别为97. 22%和2. 78%。两组比较,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高于股动脉组,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桡动脉逆行入路介入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动脉开通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切割球囊(PCB)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及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血管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48例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AVF狭窄(17例)或AVG狭窄(31例)患者的疗效,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率。结果 AVF组技术成功率94.1%,临床成功率100%;AVG组技术成功率96.78%,临床成功率93.55%,4例AVG组患者出现术后30天内再狭窄或闭塞。两组均没有血肿、血管破裂等并发症。AVF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8.24±2.36)atm,AVG组平均狭窄开放压力为(7.03±2.63)atm。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4.70%、23.53%、5.88%和40.74%、7.40%、0%;AVF组与AVG组在6、12、24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76.47%、58.82%、5.88%和66.67%、29.63%、3.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12.92±10.95)个月,AVF组再狭窄率为52.9%,AVG组再狭窄率为96.8%。结论 PCB治疗AVF及AVG狭窄安全、有效,两组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VG术后再狭窄率高于AVF。  相似文献   

13.
改良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内瘘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桡动脉远心端与头静脉近心端吻合内瘘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先作Allen试验证明手掌动脉弓血管通畅,然后在腕关节近端压迫阻断桡动脉血流,检查在阻断处的远端仍可触及桡动脉明显博动者,再于术中开放桡动脉远心端确定有喷射状出血,血流充足的病例,选择将桡动脉远心端与头静脉近心端作对端吻合,临床应用30例.结果 术后6周内瘘穿刺透析血流量均在200 ml/min以上,随防6个月~4年,平均2年6个月,无肢端缺血并发症.结论 桡动脉远心端头静脉近心端对端吻合术,可作为腕部功能性内瘘的一种术式供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形技术在治疗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12月间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治疗的31例血液透析用AVF狭窄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27例,桡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例,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例;均接受球囊扩张技术治疗。28例(90.3%)获得技术上的成功,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动脉穿刺处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术后出现AVF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前臂皮下血肿,其他所有患者AVF恢复通畅并能够以正常流量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3、6、12个月初次通畅率分别为92.9%,75.0%,50.0%。结论:球囊扩张成形术处理AVF狭窄性病变微创、安全,是AVF狭窄性病变的合理治疗方法,但其中长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股浅动脉支架与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简称"PTA/S术组")或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简称"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122例患者(136条患肢)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TASCⅡ分级、远端流出道情况、一期通畅率、有无截肢、死亡等。结果 1 PTA/S术组有64例74条患肢,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有58例62条患肢,PTA/S术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PTA/S术组TASCⅡA、B级病变肢体所占比例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高(P0.05),TASCⅡC、D级病变肢体所占比例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低(P0.05);PTA/S术组拥有1条和3条远端流出道血管的患肢数目分别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多(P0.05);2组患者拥有2条远端流出道血管的患肢数目、术前合并糖尿病、合病高血压、合病糖尿病及高血压以及术前吸烟史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PTA/S术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7.2±1.2)d和(14.1±1.4)d,P0.05〕;而术后3年死亡率PTA/S术组高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比1.7%,P0.05);切口感染率PTA/S术组低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0比3.2%,P0.05);2组患者截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12及24个月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一期通畅率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明显高于PTA/S术组(50.0%比40.5%,P0.05)。结论对于股浅动脉闭塞采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能够获得较高的远期通畅率,但住院时间较长,个别患者会发生切口感染。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术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于年龄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有重要意义,但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穿刺入路治疗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9—2016-01间经肱动脉穿刺入路手术治疗17例髂总动脉闭塞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手术效果、并发症及远期通畅情况。结果 17例髂总动脉闭塞患者手术开通率为94.12%,术后患者的ABI值较术前增加(0.46±0.17)。术后无支架相关急性事件,发生穿刺部位皮下血肿1例,术后2个月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出现支架闭塞1例,术后18个月出现支架处狭窄1例。结论经肱动脉穿刺手术治疗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与肱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经左侧桡动脉远端入路(A组)与72例经左侧肱动脉入路(B组)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症患者,其中B组18例因穿刺左侧桡动脉远端失败而改为穿刺左侧肱动脉;观察2种方法穿刺成功率、2组髂动脉开通成功率和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穿刺桡动脉远端成功率为79.55%(70/88),穿刺肱动脉成功率为100%(72/72)。髂动脉顺行开通成功率[78.57%(55/70)vs.80.56%(58/72),<χ2=3.67,P=0.09]及总体开通成功率[94.29%(66/70)vs.95.83%(69/72),χ2=2.34,P=0.1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5.71%(4/70)vs.13.89%(10/72),<χ2=3.24,P=0.02]。结论 相比经肱动脉入路,经远端桡动脉穿刺入路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症更为安全,而开通成功率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in stenosis,CVS)的临床特点以及对其实施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疗且合并有中心静脉狭窄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静脉造影技术,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对其实施血管腔内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包括27例中心静脉狭窄与9例中心静脉闭塞.其中,狭窄位于右侧锁骨下静脉与头臂静脉交汇处13例(36.11%),左侧头臂静脉近心端8例(22.22%),右侧头臂静脉近心端4例(11.11%),右侧腋静脉伴锁骨下静脉2例(5.56%);闭塞位于左侧头臂静脉4例(11.11%),右侧锁骨下近端5例(13.89%).36例患者中有24例行经皮血管支架植入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l stenting,PTS)或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l angioplasty,PTA)联合治疗,其余12例行PTA治疗,治疗1周后患者上肢、腋部与胸壁浅表静脉曲张缓解或消失;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复发,且均为行PTA治疗的患者.结论 掌握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患者的早期诊治,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液透析合并中心静脉狭窄患者行单纯PTA或PTS与PTA联合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PTA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8例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静脉造影检查,18例血液透析患者确诊为中心静脉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发生弹性回缩或残余狭窄30%,或伴有PTA术后短期出现再狭窄,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一期植入18枚Viabahn血管内覆膜支架,二期再狭窄植入2枚。随访2~21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支架通畅率为85.2%和75.8%,一期辅助通畅率为100%。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治疗首选PTA,但PTA和金属裸支架(BMS)通畅率较低,对于中心静脉再狭窄的患者使用新型Viabahn血管内覆膜支架近期通畅率令人满意,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传统切除重建手术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诊治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7年01月—2020年06月期间南京明基医院因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造成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而行PTA治疗或切除重建手术共263例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手术方式解除内瘘狭窄的效果。结果:患者中PTA组(研究组)205例次,切除重建组(对照组)58例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内瘘狭窄类型、狭窄数量、内瘘功能不良表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在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均低于切除重建手术患者(P<0.05)。PTA组患者的次级通畅率在术后24个月高于切除重建手术患者(P<0.05)。Ⅰ+Ⅱ+Ⅳ型狭窄、3处及以上狭窄是初级通畅的危险因素,Ⅰ+Ⅱ+Ⅳ型狭窄、3处及以上狭窄也是次级通畅的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