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传统切除重建手术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诊治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7年01月—2020年06月期间南京明基医院因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造成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而行PTA治疗或切除重建手术共263例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手术方式解除内瘘狭窄的效果。结果:患者中PTA组(研究组)205例次,切除重建组(对照组)58例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内瘘狭窄类型、狭窄数量、内瘘功能不良表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在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均低于切除重建手术患者(P<0.05)。PTA组患者的次级通畅率在术后24个月高于切除重建手术患者(P<0.05)。Ⅰ+Ⅱ+Ⅳ型狭窄、3处及以上狭窄是初级通畅的危险因素,Ⅰ+Ⅱ+Ⅳ型狭窄、3处及以上狭窄也是次级通畅的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肾内科因动静脉内瘘狭窄接受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并规律随访的血液透析患者335例,收集其基本数据包括基础病史、合并症、相关血清学指标、内瘘手术操作及术后随访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PTA术后内瘘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35例患者,其中男187例(55.82%),女148例(44.18%)。PTA术后6个月时的初级通畅率为77.31%,12个月时的初级通畅率为50.1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内瘘类型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初级通畅率在随访时间内明显低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Log-rankχ2=719.522,P<0.001);陈旧性病变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在随访时间内明显低于新发病变的患者(Log-rankχ2=23.106,P<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2月,共收治需要作血液透析施行动静脉内瘘患者60例,其中显微手术组和直视手术组各30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对两种手术的即时通畅率、术后6个月通畅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结果显微手术组术后即刻通畅率100%、术后6个月通畅率96.67%均高于直视手术组的96.67%(P=0.31)和73.33%(P=0.01),其中,术后6个月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显微手术组术区肿胀1例,发生率3.33%,无吻合口血栓、术区缺血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直视手术组发生吻合口血栓2例,术区缺血坏死1例,术区肿胀4例,感染3例,吻合口狭窄4例,发生率为46.67%,显微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直视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对动静脉内瘘实施显微手术能提高内瘘的通畅率,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有利于后续的血液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曲尼司特对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患者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影响。方法:将动静脉内瘘术后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曲尼司特治疗组。对比观察两组术后0月、2月、6月、12月内瘘成熟度、血小板、APTT,超声观察血管壁厚度及有无斑块、血栓形成等。结果:治疗各阶段常规治疗组与曲尼司特组血小板及APTT均无改变(P>0.05);曲尼司特组内瘘成熟良好比率高于常规治疗组,而内瘘成熟不良及狭窄患者比率低于常规治疗组;曲尼司特组术后0月、2月、6月、12月血管壁厚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术后0月、2月、6月、12月血管壁厚度逐渐增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尼司特能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可减少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狭窄发生,出血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性,比较介入手术后联合培哚普利对再次狭窄率的影响.方法 对17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行血管造影,其中15例行PTA.7例患者PTA术后每日口服培哚普利8 mg,7例患者未服用任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球囊扩张术的并发症、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和半年通畅率.结果 17例患者均在动静脉内瘘成熟并使用3个月以上发生功能不良,造影见狭窄多位于动静脉吻合口附近及头静脉透析用穿刺段.经PTA治疗后,造影显示狭窄段血管扩张、再通,治疗技术成功率达86.7% (13/15),临床成功率达93.3%(14/15).2例患者因为导丝无法通过近乎闭塞段血管而选择其他手术方式.穿刺部位血肿2例,无医源性血管破裂,无继发血栓形成.随访6个月,14例获得临床成功的患者内瘘半年通畅率为64.3%,其中培哚普利组发生再次狭窄1例,对照组发生再次狭窄4例.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及微创的方法,联合口服培哚普利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再次狭窄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和球囊扩张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8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球囊扩张组44例和支架植入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狭窄内径、透析血流量和术后6个月、12个月初级通畅率以及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成功率100%。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1.0%。2组患者术后狭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术后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9.1%和45.5%,支架植入组6个月初级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30.2%和9.1%,支架植入组12个月初级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与球囊扩张术相比,可以提高术后初级通畅率,为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桡动脉远心端入路以及头静脉近心端逆血流入路2种不同的穿刺方式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和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拟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tu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的AVF狭窄或闭塞患者63例。在治疗过程中,按分配床位单、双数,将患者分为2组,采取不同的穿刺入路方式,即超声引导下经桡动脉远心端入路(动脉组)和头静脉近心端逆血流入路(静脉组)对患者进行手术,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一年内的一期通畅率。结果动脉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1.88%)高于静脉组(9.6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导丝通过率(100.00%)与静脉组(83.87%)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患者PTA术后第3、6、9、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00%、83.87%、77.42%、70.97%,静脉组分别为100.00%、80.77%、76.92%、73.07%,两组间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桡动脉远心端穿刺入路治疗AVF狭窄或者闭塞的导丝通过率高,术后通畅率尚可,可作为PTA治疗AVF狭窄或闭塞的重要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后修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42例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患者,29例开放手术修复,13例经皮血管成形术(PTA)修复。并用Kaplan-Meier法制作狭窄病变内瘘(伴或不伴血栓)修复后内瘘通畅的生存曲线,用Log Rank检验比较手术修复和介入修复后通畅率的差异。结果:随访1~18个月,手术组29例修复成功(100%),PTA组12例修复成功(92%),伴有狭窄的内瘘修复后瘘管的通畅率平均生存时间:手术修复组(16.811±0.803)月,介入修复组(6.092±0.787)月,Log Rank检验,χ2=7.098,P=0.008,对伴有狭窄的内瘘,手术修复后通畅率显著高于介入修复后通畅率。结论:根据患者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手术位置和手术方式可较好的修复失功内瘘,通畅率较高;PTA修复内瘘有微创、方便、快捷的优势,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手术组高,且对复杂病例应慎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后3种重建自体血管通路手术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做参考.方法 针对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3种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241例),根据其自身血管条件、原有内瘘情况、血管彩超等检查结果,施行以下3种之其中一种重建自体血管通路的手术:原有内瘘近心端重新吻合血管(92例)、使用取栓管球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包括内瘘取栓术和血管扩张术,87例),另选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62例).随访2年,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成功率、通畅率、平均血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94.2%、96.8%,2年通畅率分别为80.4%、82.7%、80.6%,2年平均内瘘血流量分别为(250±24) ml/min、(240±21)ml/min、(230±16)ml/min,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均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窃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血液透析患者,应依据血管条件选择手术方式来重建血管通路.经皮血管成形术(包括内瘘取栓术和血管扩张术)作为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血管资源,可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及血管造影证实为动静脉内瘘血栓性闭塞伴血管狭窄患者46例,其中观察组23例,行置管溶栓联合球囊形术治疗,对照组23例,行经头静脉留置针溶栓治疗。观察组:术中对闭塞段行导管导丝穿通术、给予25万U尿激酶注溶栓,术后视血栓清除情况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对于血栓溶解后瘘道血管仍狭窄者联合囊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经头静脉留置针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观察治疗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开通况。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等的变化。结果观察组23例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中,2例于治疗即刻造影显示动静脉内瘘即恢复通畅,分别有10、3、2例于治疗后24、48及72h造影复查示血栓溶解,动静脉内瘘满足者血液透析的要求,1例狼疮肾患者于24h复查造影示术中开通的闭塞段再次闭塞,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后透析道血恢复,对5例行再次造瘘。对照组23例患者中仅有5例于72h内内瘘开通,余18例均行再次造瘘。两组患者治疗后管开通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χ=17.07,P0.001)。所有病例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血条件差,缺少再次造瘘血管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析49例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情况,探讨年龄、血压、血红蛋白浓度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相关性。结果31例(63.27%)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18例(36.73%o)患者未闭塞;相关因素中,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压和血红蛋白浓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后,应促使动静脉内瘘闭塞;低血压、高血红蛋白浓度可以促进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瘘穿刺方向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分别采用向心穿刺(顺穿)、离心穿刺(反穿)和顺反穿交替的方式进行内瘘穿刺,比较2年后三组透析充分率、内瘘假性动脉瘤及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完成研究143例.三组透析充分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内瘘假性动脉瘤和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反穿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最高,顺穿组内瘘狭窄发生率最高.结论 顺反穿交替穿刺技术在不影响透析效果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和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贝前列素钠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共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均为初次行动静脉内瘘术;根据术后处理方案,随机分为2组,贝前列素钠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2组患者术前的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并经过一年的观察随访,对2组动静脉内瘘术后6周内瘘血流量、内瘘成熟率、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周血常规、凝血分析变化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管初始条件、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动静脉内瘘术后1周内瘘血流量为(286.3±57.4)ml/min,对照组为(277.8±53.8)ml/min,提示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内瘘流量较对照组稍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临床随访发现,治疗组动静脉内瘘术后6周内瘘血流量(395.4±98.6)ml/min,对照组为(304.5±86.4)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6周内瘘成熟率95%,对照组术后6周内瘘成熟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5%),对照组术后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前及术后1周血常规及凝血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能够提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术的成功率,有效防止血栓形成,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采用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的112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建立前臂内瘘的血管条件、手术方式、近远期通畅率、并发症及临床处理原则等.结果:112例患者中,111例手术成功建立血管内瘘,手术一次成功率99.1%(111/112).4周内内瘘栓堵者5例,内瘘初级通畅率94.6%(106/112).其中1例通过药物溶栓获得再通,4例通过原切口行内瘘重建获得再通,累计次级通畅率为99.1%(111/112).动静脉吻合口狭窄致血栓形成是内瘘闭塞最常见因素,感染居其次.内瘘使用后0.5年和1年通畅率分别为97.3%(109/112)和95.5%(107/112).结论: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制作简便,远期通畅率高,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上肢的血管储备,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良好的血管条件和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是保证内瘘成功和长期通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发生血管急性弹性回缩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医院收治的76例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资料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行PTA。结果 76例患者中,7例患者PTA术后发生血管急性弹性回缩而需进行二次手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术后残留狭窄率>30%、血栓、手术方式、血流速度均可能与动静脉内瘘患者PTA术后血管急性弹性回缩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术后残留狭窄率>30%、血流速度慢是动静脉内瘘患者PTA术后发生血管急性弹性回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首次术后残留狭窄率>30%、血流速度慢是动静脉内瘘患者PTA术后发生血管急性弹性回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1985年1月~1996年3月为1256例慢性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成功地进行了血液透析,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101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526例,前臂动静脉内瘘512例,上臂动静脉内瘘36例,下肢动静脉内瘘27例),大隐静脉搭桥15例,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PTFE)搭桥动静脉内瘘18例,人尸动脉搭桥动静脉内瘘122例。手术成功率100%,1年通畅率95.3%,3年通畅率82.5%,5年通畅率71.2%,10年通畅率为48.6%。就制作动静脉内瘘以及对国内外开展各种制作内瘘方法的临床评价和经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同种异体血管和人造血管移植制作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报道血液透析中同种异体血管和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制作的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比较以上两种内瘘的半年、1、3、5年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同种异体血管制作内瘘手术其通畅率较应用人造血管的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相反 ,应用人造血管制作内瘘手术其并发症 ,较应用同种异体血管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同种异体血管作动静脉内瘘具有通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 ,优于应用人造血管制作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脉管复康片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85例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的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脉管康复片口服,对照组予安慰剂组口服,治疗3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在3年内血流量不足及内瘘狭窄、内瘘闭塞、血管硬化及动脉瘤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量不足、内瘘狭窄、血管硬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内瘘闭塞及动脉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管复康片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效果显著,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对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490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手术患者原发病以慢性肾球肾炎243例(占49.6%)、糖尿病86例(占17.6%)、高血压63例(占12.9%)为主。在开始透析前即完成动静脉内瘘的患者138例(占37.4%),绝大多数患者已达到 CKD 5期水平。惯用手行内瘘手术者77例(占15.7%),术后随诊调查发现无一例患者反映惯用侧手术后影响日常生活。首次手术患者中动脉直径(2.25±0.47)mm,静脉直径(2.08±0.49)mm,多次手术者动脉直径(3.10±0.92)mm,静脉直径(3.65±1.58)mm。首次手术者动静脉内径均较第二次及以上者为小(P〈0.05)。新建及重建内瘘患者即刻成功率为98.5%(447/454),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患者1年通畅率低于中青年患者。结论①尿毒症患者开始内瘘手术时机较晚;②惯用侧手术对患者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③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手术成功率及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④老年患者内瘘长期通畅率偏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血液透析患者围术期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3—2016-10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血液透析的97例患者,依照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48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行围术期个性化护理。结果观察组内瘘成熟率、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血液透析患者围术期行个性化护理,内瘘成熟率、通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