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NF-κB的表达水平及黄芩苷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0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采用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黄芩苷组于造模后每隔12 h以1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造模后24 h、72 h、120 h和168 h处死大鼠。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RT-PCR法检测肝组织NF-κB、TNFα、Caspase-3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NF-κB蛋白表达。结果黄芩苷组大鼠168 h存活率明显高于肝衰竭组。黄芩苷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ALT、AST、TBil水平较肝衰竭组明显降低(F=173.584,158.329,74.902;P〈0.01)。黄芩苷组NF-κB、TNFα、Caspase-3 mRNA表达趋势与肝衰竭组相同,72 h达高峰,但表达量较肝衰竭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3.801,42.174,27.222,P〈0.001,P〈0.001,P=0.001)。黄芩苷组NF-κB蛋白的表达也于72 h达到最大值,但其表达量较肝衰竭组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03,P=0.017)。结论黄芩苷对D-氨基半乳糖诱发的大鼠急性肝衰竭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黄芩苷下调NF-κB、TNFα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监测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体内miR-122的表达,探讨miR-122与小鼠急性肝衰竭疾病程度和进展之间的关系,为肝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用D-氨基半乳糖(D-GalN,900 mg/kg)联合脂多糖(LPS,10 μg/kg)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模型,对照组3组,分别予以D-GalN(900 mg/kg),LPS(10 μg/kg)和等渗盐水腹腔注射,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小鼠病死率、肝脏组织学变化,给药后0、1、3、5、7、9 h分别留取血清、肝脏组织标本,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小鼠体内miRNA-122和炎症因子的表达,LNA(锁核酸)-Northern blot验证miRNA-122的表达,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AS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组间均数比较用two-WayANOVA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D-GalN/LPS给药24 h,小鼠病死率率达80%以上,而3个对照组则无一只小鼠死亡;肝脏特异性miR-122在正常小鼠肝脏内含量丰富(ct≈14),D-GalN/LPS诱导后1 h,miR-122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P=0.013),表现为上调,之后随疾病的进展,miR-122表达进行性下降,9 h下调最为明显(ct≈15,P=0.002);ALT/AST于给药1 h无明显变化,3 h后呈明显上升趋势,7 h达高峰,之后ALT/AST急剧下降;对miR-122和ALT的表达对比,发现在该模型中miR-122比ALT变化快,且持久;肝衰竭相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在肝组织和血清中的变化一致,均上调(P<0.05); miR-122和ALT、TNFα和IL-6的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22与以上三项指标均呈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05、0.493和0.674、).结论 肝衰竭小鼠体内肝脏特异性miR-122和ALT呈负相关关系,但又较ALT更敏感,更持久地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且miR-122表达变化与肝脏炎症损伤相关因素TNF α、IL-6均具良好的相关性,推测miR-122有望成为判断急性肝衰竭肝细胞损伤程度的一个新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气流法制备含肝细胞的微囊。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设模型组、裸肝细胞腹腔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每组8只测定ALT、AST、TBil水平。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衰竭模型建立后ALT、AST、TBil迅速升高(P〈0.05),并于24h~72h达高峰。同一时间点两两比较发现,Ⅱ、Ⅲ组在48h、72h、120h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Ⅲ组在48h、72h均低于Ⅱ组(P〈0.05)。Ⅲ组峰值较Ⅰ组前移。模型组、裸肝组和微囊组大鼠生存率分别是26.7%(4/15)、40.0%(6/15)、73.3%(11/15),微囊组较模型组、裸肝组大鼠生存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HCT能降低FHF大鼠ALT、AST和TBil水平,减轻肝损伤程度,可能改善FHF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D-氨基半乳糖(D-GalN)和脂多糖(LPS)致急性肝衰竭模型,确定合理造模剂量,以期使造模更加符合研究需要.方法 选取3个可能影响造模成功率的指标为实验因素:D-GalN剂量、LPS剂量、稀释倍数,每个实验因素选取4个水平,利用L16 (45)正交表安排试验,以小鼠24 h病死率为考察指标.观察小鼠血清ALT、肝组织学改变,肝脏细胞凋亡情况以验证造模效果.结果 优化后理想造模给药方案为D-GalN 350 mg/kg联合LPS 30 μg/kg,混合后稀释3倍,腹腔注射.造模后6h可出现典型肝衰竭表现.结论 优化了D-GalN/LPS致小鼠ALF模型,使其更符合科研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颗粒剂(促肝康)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防护作用。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和内毒素脂多糖(LPS)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检测血清ALT、AST、TBil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索(ET)的变化,并观察光镜下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ALT、AST、  相似文献   

6.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组,以D-氨基半乳糖(D-GalN)腹腔注射;B组,D-GalN和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Anti-TNFα MeAb)共同腹腔注射;C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组均在注射后48小时断头取血,分别测定血清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TNFα、内皮素(ET-1)和NO含量,取肝脏作病理检查。结果:A组上述血清值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肝脏病理改变也较B组和C组严重;但B组和C组TNFα、ET-1和NO血清值无显著差异,ALT、TBil以及肝脏病理改变虽有差异,但较A组显著减轻。实验表明:TNFα与ET-1、NO均呈正相关(r=0.939和0.990),说明TNFα在大鼠实验性肝坏死中起主导作用,并与ET-1和NO存在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以D-GalN/LPS腹腔注射构建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正常组则相应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组于造模前2 h予以罗格列酮灌胃,正常组和对照组则相应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比较各组小鼠24 h存活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组织病变程度及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天冬氨酸特异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小鼠24 h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细胞以变性为主,未见明显坏死;治疗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对D-GalN/LPS小鼠急性肝衰竭有保护作用,可改善肝细胞炎症和坏死,降低急性肝衰竭的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罗格列酮下调TNF-α、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抗肝衰复方(KGSFF)对急性肝衰竭大鼠防护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KGSFF对大鼠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阳性对照组20只、茵陈蒿汤(YCHT)组20只、KGSFF小剂量组20只、KGSFF大剂量组2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给予D-氨基半乳糖(D-GalN)800mg/kg和内毒素脂多糖(LPS)0.1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1次成模,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除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均于造模后2小时用药,按每次1.5ml/100g,每天灌胃两次。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均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服。造模后72小时取材。观察造模后72小时内大鼠病死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TNF-α水平。结果:KGSFF大剂量组大鼠病死率及血清ALT、AST、TBil含量降低,肝细胞损伤程度显著改善,血清及肝组织TNF-α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P0.01或P0.05。结论:KGSFF对急性肝衰竭大鼠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产生,降低内毒素血症,改善肝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八宝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性脑病的防治作用及机理。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八宝丹低剂量组、八宝丹高剂量组和乳果糖组。各治疗组每天予以相应药物灌胃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同体积0. 3%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第4天,以硫代乙酰胺(350 mg/kg)腹腔注射诱导肝性脑病,正常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24 h注射1次,共注射3次进行造模,造模后12 h,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和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试剂盒检测血氨和肝功能指标,RT-PCR法检测肝组织和脑组织的基因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八宝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血氨、TBil、TBA、ALT和AST水平均明显降低(P值均0. 05),TP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 05),八宝丹高剂量组的Alb水平明显升高(P 0. 05)。八宝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肝组织的坏死、炎症均显著改善,脑组织的坏死、核固缩减轻。与模型组相比,八宝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肝组织的TNFα、IL-1、IL-6、NF-κB、Bax、Caspase-3和Caspase-8 mRNA均显著下调(P值均0. 05),八宝丹高剂量组的Bcl-2 mRNA则显著上调(P 0. 05);八宝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组织的IL-1、TNFα、iNOS和GS mRNA均显著下调(P值均0. 05)。结论八宝丹可以有效调节炎症因子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坏死,减少血氨生成及炎性浸润,从而缓解脑损伤,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0.
陈海鸥  谢玉桃  傅爱 《肝脏》2009,14(6):458-461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以D-GalN/LPS腹腔注射构建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正常组则相应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组于造模前2 h予以罗格列酮灌胃,正常组和对照组则相应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比较各组小鼠24 h存活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组织病变程度及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天冬氨酸特异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组小鼠24 h存活率明显高十对照组(P<0.05),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细胞以变性为主,未见明显坏死;治疗组小鼠肝组织TNF-α、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罗格列酮对D-GalN/LPS小鼠急性肝衰竭有保护作用,可改善肝细胞炎症和坏死.降低急性肝衰竭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罗格列酮下调TNF-α、Caspasc-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李璐  高原  李珊珊  张丹丹  马春华  许永枫  陈煜 《肝脏》2013,(10):671-674
目的探讨肝组织内巨噬细胞在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大鼠模型中的形态变化及其在肝脏炎性损伤中的意义。方法Wistar大鼠分为两组:实验对照组6只,模型组24只。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及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动态观察各时间点(4、8、16、24h)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ALT、AST、TBil和TNF-a的含量变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时间点大鼠肝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D-GalN/LPS联合注射成功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表现为建立模型后ALT、AST及TBil水平显著上升,于造模后24h表达最高(P〈O.01),病理变化符合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理特点。以细胞体积增大、形状不规则、胞质伸出较多微绒毛和伪足者为激活的巨噬细胞判断标准。建立模型后,在同样放大倍数下,肝组织中巨噬细胞形态发生变化,以8h模型组的大鼠肝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形态变化最为明显,随着炎性反应的进一步发展,其形态变化反而减弱。与此同时,TNF-a建立模型后其含量逐渐升高,以8h模型组的大鼠血清内含量最高,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肝组织中巨噬细胞参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初始阶段及促进炎性反应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反应停对急性肝衰竭的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应停(Thal)对急性肝衰竭的预防作用.方法用D-半乳糖胺(D-GalN,600mg/kg,ip)和细菌脂多糖(LPS,5μg/只,H)复制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Thal对急性肝衰竭死亡率、细胞因子、转氨酶、肝组织形态学和单个核细胞TNF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Thal可降低急性肝衰竭的死亡率、TNFα和转氨酶的水平(P<0.05),减轻肝细胞坏死的程度,抑制单个核细胞TNFαmRNA的表达.结论 Thal对实验性肝衰竭的预防和治疗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丹黄方对硫代乙酰胺所致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丹黄方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按600mg/kg的剂量经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1次,24小时后按相同剂量重复注射1次,造成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于实验前3天至实验结束分别给予各组大鼠生理盐水,不同剂量丹黄方及促肝细胞生长素,观察造模后48小时内大鼠病死率,并于造模48小时后经腹主动脉采血测定ALT、AST、TBil、TNF-α、IL-6,取肝组织作病检。结果:丹黄方能明显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死亡率、降低ALT、AST、TBil及TNF-α、IL-6水平,改善肝组织病变,与模型组及促进肝细胞生长素阳性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丹黄方具有抗TAA大鼠急性肝衰竭作用,可能与降低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重要介质TFN-α、IL-6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CD163分子及促炎与抗炎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0只无特殊病原体(SPF)级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组与模型组各6只,治疗组1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50%四氯化碳植物油溶液8周及D-氨基半乳糖(D-Gal)和脂多糖(LPS)联合冲击制备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治疗组按地塞米松治疗时间不同分为不同3个时段:造模后0小时、造模后4小时、造模后8小时。各组于造模后24小时处死大鼠,用自动生化仪检测其血清ALT、AST、TBil,常规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改变;实时定量PCR检测其肝组织中CD163分子水平;ELISA法检测其血清TNF-α及IL-10水平。结果:大鼠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复制成功,其肝组织纤维化基础上出现片状坏死,炎细胞浸润明显,肝脏生化指标显著升高,血清TNF-α及IL-10水平明显升高。造模后0小时地塞米松治疗后大鼠肝组织学明显好转,生化指标及血清TNF-α水平比模型组大鼠下降,而血清IL-10及肝组织中CD163分子表达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小时与8小时治疗组大鼠上述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可平衡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同时也促进了肝组织CD163分子的表达,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D-氨基半乳糖(D-Ga l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TNF-α、Caspase-3、TGF-β1 mRNA的表达,并探讨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 正常组、对照组、干预组.对照组和干预组以D-Ga lN/LPS腹腔注射构建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正常组则相应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干预组于造模前2 h予以罗格列酮灌胃,正常组和对照组则相应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比较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组织病变程度及肝组织TNF-α、Caspase-3,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D-GalN联合LPS腹腔注射成功构建了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对照组肝组织中TNF-α、Caspase-3、TGF-β1 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 P<0.001);干预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03.6±76.1 U/L vs 3664.8±646.1 U/L,464.6±63.0 U/L vs 3514.0±468.9 U/L,均P<0.001),肝组织中TNF-α、Caspase-3、TGF-β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270±0.042 vs 0.459±0.072,0.388±0.033 vs 0.553±0.033,0.261±0.031 vs 0.403±0.042,均P<0.001);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细胞以变性为主,未见明显坏死.结论: 罗格列酮可能通过下调T N F - α、Caspase-3、TGF-β1的表达对D-GalN/LPS小鼠急性肝衰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衰竭(ALF)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10)、模型组(B组,n=20)、异甘草酸镁低剂量组(C组,n=20)、中剂量组(D组,n=20)和高剂量组(E组,n=20)。A组腹腔内仅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其余4组均一次性腹腔注射10%D-氨基半乳糖。C、D、E 3组在造模30 min后均于尾静脉注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25、50和100 mg/kg)。建模24和48 h后分别取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收集血清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Alb)]、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干扰素(IFN)γ]和抑炎症因子[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5组大鼠的血清ALT、AST、TBil和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4.6、108.9、25.1、58.4,P值均0.05);与A组比较,B组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B组比较,C、D、E 3组ALT、AST、TBil水平显著降低,Alb水平上升,E组变化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组大鼠的TNFα、IL-lβ、IFNγ、IL-4、IL-10、TGFβ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5.1、58.9、25.4、43.6、66.4、86.8,P值均0.05);与A组比较,B组血清TNFα、IL-lβ、IFNγ、IL-4、IL-10、TGFβ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B组比较,C、D、E 3组血清TNFα、IL-1β、IFNγ水平显著降低,IL-4、IL-10、TGF-β水平显著升高,E组变化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可通过降低促炎因子、升高抗炎因子降低炎症反应,对ALF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TNFR1中和抗体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TNFR1中和抗体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细胞的作用。方法联合应用D-氨基半乳糖和肿瘤坏死因子-α造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ALT、AST浓度。HE染色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肝细胞的凋亡程度。结果模型组各时间点(4、8、12h)均可见明显的肝细胞凋亡,治疗组各时间点亦可见少量凋亡细胞,但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1),其血清ALT、AST浓度较模型组也有下降。结论抗TNFR1中和抗体对TNF—α能诱导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肝。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肝衰复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探讨抗肝衰复方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20只、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照组20只、茵陈蒿汤(YCHT)组20只、抗肝衰复方小剂量组20只、抗肝衰复方大剂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给予D-氨基半乳糖(D-GalN)800mg/kg和内毒素脂多糖(LPS)0.1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1次成模.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组均于造模后2小时用药,按每次1.5mg/100g,每天2次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均分别按1.5ml/100g灌服生理盐水,2次/d,连用3天.造模后72小时取材.观察造模后72小时内大鼠病死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总胆红素(TBil)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印迹法分析肝组织HMGB1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PCNA蛋白表达.结果:抗肝衰复方大剂量组病死率及血清ALT、AST、TBil含量降低;肝细胞坏死、炎性浸润程度显著改善;HMGB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C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P<0.01或P<0.05.结论:抗肝衰复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防护作用,可能与抑制HMGB1的释放,降低内毒素血症,促进肝组织PC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肝脏急性炎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分为2组:正常组6只,模型组30只,以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造模后分别在12、24、48、72和120 h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PD-1 mRNA、PD-L1 mRNA的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检验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造模后12 h,大鼠血ALT、AST明显升高,分别为(217.3±33.7)U/L和(397.2±101.3)U/L,显著高于正常组的(30.5±3.1)U/L和(78.6±4.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1,-6.121,均P<0.01),至48 h达高峰.造模后12 h,模型组大鼠PD-1 mRNA表达(0.385±0.074)高于正常组(0.097±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25,P<0.01),48 h达高峰(0.927±0.132),72 h则明显下降.PD-L1mRNA在正常大鼠肝组织中表达很少,模型组PD-L1 mRNA水平逐渐升高,48 h达高峰(0.593±0.105)(t=-10.076,P<0.01).造模后大鼠PD-1、PD-L1表达水平与血清ALT水平呈正相关(r=0.807,0.792,P<0.01).结论 PD-1/PD-L1表达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脏炎性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柏海涛  陈文兵  刘欢 《肝脏》2020,(2):206-208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造模组(30只),造模大鼠术后随机分为脓毒症模型组和白藜芦醇干预组,每组15只,干预组尾静脉注射无菌白藜芦醇(40 mg/kg),其余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ELISA法检测TBil、AST、ALT、TNF-α和IL-6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细胞核P65的表达。结果造模前三组TBil、AST、ALT、TNF-α和IL-6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24h后假手术组TBil、AST、ALT、TNF-α和IL-6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白藜芦醇干预组TBil、AST、ALT、TNF-α和IL-6表达显著低于脓毒症模型组(P<0.01)。肝组织细胞核P65相对灰度值在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和白藜芦醇干预组为0.22±0.05、0.48±0.11、0.34±0.07,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白藜芦醇下调了脓毒症大鼠肝组织细胞核P65蛋白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对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