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强化术(椎体成形PVP和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行经皮椎体强化术的171例患者,其中再发椎体骨折19例27个椎体(A组),未再发骨折152例作为对照(B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16个月,平均13个月。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骨水泥注入量、测量椎体前缘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等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再次手术前、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结果 16个椎体发生在PVP术后相邻椎体(84.2%),其中9个椎体术后2个月内发生;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在A、B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体强化术在再骨折术前、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发生具有一定危险因素,椎体强化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应该加强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探讨引起再骨折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VP治疗的264例(394个椎体)OVCF患者,分为A组(再发骨折组)34例,B组(未再发骨折组)230例.随访时间6~35个月,平均20.5±8.8个月,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后再发骨折的时间、部位、发生率,空腔样椎体数目,终末随访定量CT(QCT)值,骨水泥渗漏的部位及渗漏率,手术前后VAS评分等因素并对以上因素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PVP后首次再发邻近椎体骨折与跨跃式椎体骨折的总发生率为13%(共34例),时间为11.7±9.2个月,有21例患者第2、3次再发骨折发生在3个月内.年龄、性别、空腔样椎体数目等因素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QCT值在A组和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术后第3天VAS评分在A组、B组各组内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两组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水泥渗漏共34例36个椎体,骨水泥渗漏率为9%,渗漏后均无临床相关症状;骨水泥渗漏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两组间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不管是椎间隙渗漏还是其他部位渗漏,均提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的患者间在VAS评分(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对比,均提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OVCF患者行PVP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年龄、性别、空腔样椎体数目、骨水泥渗漏与PVP后再发骨折无明显相关性,骨质疏松可能是引发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患者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315例因胸腰椎OVCFs行PV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男114例,女201例;年龄65~89岁,平均(76.97±4.92)岁;单椎体骨折216例,双椎体骨折85例,三椎体骨折14例。对患者行PVP治疗,术后追踪1年,观察患者术后1年内邻近椎体骨折情况,将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骨折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Cobb角、是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 经过1年的追踪随访,315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2.4%。其中术后3个月内骨折者23例,术后4~6个月骨折者11例,术后7~12个月骨折者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与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本部及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邹城院区2015年1月~2018年5月行PVP治疗的602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依据PVP术后是否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与非骨折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结果]602例中共368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纳入本研究,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31±8.40)个月。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疼痛明显缓解。至末次随访,术后35例患者(9.51%)新发生邻近椎体骨折,14例(40.00%)患者发生在胸椎,21例(60.00%)患者发生在腰椎;其中,1例T9,13例T12,15例L1,6例L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显著大于非骨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回归分析显示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是术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超过一定范围,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越高,越可能发生术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1月因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而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6例,其中男62例,女94例;年龄56~77岁,平均70.1岁。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3个月。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判断手术椎体是否再发骨折。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质疏松程度、骨水泥注射量、单侧或双侧注入、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以及术前椎体裂隙样变等因素对手术椎体是否出现再发骨折的影响。结果 10例患者发生了手术椎体的再发骨折,4例的新发骨折出现在PVP术后3个月内。术前椎体存在裂隙样变的患者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概率明显增高(B=-2.864,OR=0.004,95%CI=0.002-0.05,P=0.000)。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骨水泥有无椎间盘渗漏未增加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合并裂隙样变的骨折椎体是PVP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4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6例,其中61例82个椎体接受PVP治疗,男21例29个椎体,女40例53个椎体,年龄65~96岁,平均78.3岁;45例55个椎体接受PKP治疗,男17例21个椎体,女28例34个椎体,年龄68~90岁,平均77.1岁。术前及术后1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测量伤椎高度,随访伤椎高度丢失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PVP组术前和术后1d VAS分别为6.7±1.4分和2.1±0.7分,PKP组分别为6.9±1.2分和2.2±0.9分,每组术后VAS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55例、PKP组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PVP组和PKP组术后伤椎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2.4±1.8mm和9.2±2.2mm,术后12个月随访伤椎高度分别丢失0.8±0.5mm和1.9±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中骨水泥渗漏28例33个椎体,PKP组15例17个椎体,PKP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组(P<0.05)。随访期间PVP组发生相邻椎体骨折9例,PKP组6例,两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止痛效果均较好;PKP的复位效果优于PVP,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术后椎体高度再次丢失较明显;两者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多椎体( 3个椎体)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疗效。方法根据行PVP治疗的椎体数将102例椎体转移瘤患者分为两组,≤3个椎体者为A组(62例), 3个椎体者为B组(40例)。记录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0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B组2例死亡,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例于术后4个月死于全身恶液质,均未纳入统计。A组和B组疼痛有效缓解率分别是89.9%和8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VAS评分、ODI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骨水泥渗漏率A组19.05%,B组1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椎体PVP可以安全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11行PVP治疗的2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根据椎体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2组(各10例),A组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充分弥散,B组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均匀。比较2组术后4 d、3个月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均获得3~6(3.82±0.2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时,A组未出现并发症,B组出现1例椎体再骨折、2例椎体塌陷;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 d、3个月的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且A组术后4 d的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明显改善功能障碍与缓解疼痛程度,但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对早期疗效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外伤所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PVP治疗并资料完整的病例218例,其中男44例,女174例;年龄48~82岁,平均72.1岁。收集术前、术后1d、末次随访(至少18个月)时影像资料,对新发骨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8例(286个椎体)患者中,有22例患者进行2次以上PVP治疗,60.7%的新发椎体骨折为相邻椎体骨折;相邻椎体新发骨折较非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发生更快(P〈0.001);在椎体骨折2次以上的病例,高龄、低骨密度的病例再发椎体骨折比例较大(P〈0.005);将单次及多次骨折(2次以上)两组病例比较,性别和骨水泥注入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后数年内易新发椎体骨折,其中相邻椎体骨折所占比例更大,且发生更快;高龄、低骨密度的患者再发骨折可能性更大。椎间盘骨水泥渗漏亦对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析PVP与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在疼痛缓解、椎体高度及畸形矫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09-2011-10诊治的124例OVCF,其中42例行PVP(A组),42例行非手术治疗(B组),术后常规摄伤椎X线片,术后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疼痛视觉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h)、Cobb角(α)及生活质量(QOL),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数据分析,2组基线学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的矫正、疼痛缓解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邻近节段发生骨折率分别为7.5%和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OVCF的疗效较好,能缓解患者的长期腰背疼痛,避免椎体进一步压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很少有邻近节段的再发骨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楔形骨折和凹陷型骨折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3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PKP治疗,其中楔形骨折18例(A组),凹陷型骨折15例(B组),观察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椎体前缘和中央高度比及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1例骨水泥向下位椎间盘渗漏,B组1例骨水泥向上位椎间盘渗漏、1例骨水泥沿穿刺针道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A组术前、术后VAS分别为8.1±1.0分、2.3±0.6分,B组分别为8.2±0.8分、1.9±0.6分,每组术前术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A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中央高度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变小(P<0.05);B组术后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前缘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A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比为(19.3±11.4)%,与B组的(6.4±6.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中央高度恢复比为(15.9±9.3)%,与B组的(15.1±6.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后凸Cobb角纠正6.7°±2.2°,B组纠正1.4°±1.3°,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访8~31个月,平均18.3个月,无患椎再骨折和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楔形和凹陷型椎体骨折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维持脊柱序列,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骨水泥椎间渗漏与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行PVP手术治疗的1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椎体再发骨折情况分为再发骨折组与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骨密度、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情况.结果共124例患者(148个椎体)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24例患者(32个椎体)再发椎体压缩骨折.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水泥椎间渗透率为25.0%(6/24)与对照组的21.0%(2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椎间渗漏并不增加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低骨密度是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血管内化疗栓塞术(ECE)治疗椎体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VP和(或)ECE治疗椎体恶性肿瘤23例,共50个椎体,其中8例患者共13个椎体单纯行PVP术,15例37个椎体先后行PVP和ECE。结果PVP和ECE技术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6%和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总有效率达91.3%。随访3~10个月,病变椎体未出现新的压缩性骨折。结论PVP和ECE治疗椎体恶性肿瘤的效果理想,可作为椎体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毕松超  陈涛  杨建东  张亮  冯新民 《骨科》2017,8(6):423-42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于苏北人民医院骨科行椎体成形术(PVP/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病人177例,男19例,女158例,年龄为52~91岁,伤椎总数为298个。所有病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均没有合并其他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或病理骨折的疾病,均顺利完成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28例)和未再发骨折组(149例)。再发骨折组发生新发骨折,包括14例邻近椎体再骨折和14例跨跃式椎体再发骨折。对两组病人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7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5±3.2)个月。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骨折病史、骨密度是病人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均P<0.05)。两组性别、基础椎体骨折数目、手术方式、骨水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骨密度为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很多,高龄、低骨密度、既往存在骨折病史是PVP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PVP结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结合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27例(40椎)OVCF患者行PVP术后,给予鲑鱼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治疗组),18例(28椎)患者术后拒绝或无法行药物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0、24和48周测量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其并发症。结果术后0和24周,两组患者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术后48个周治疗组患者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值升高(P<0.05)。术前、术后0周和术后24周,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术后48周治疗组患者VAS评分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5例(18.5%)出现邻近椎体或其它部位骨折,对照组出现5例(27.7%)。结论 PVP结合药物治疗OVCF,能阻止其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降低,缓解疼痛,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126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其中骨折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4~82岁,平均(67.63±7.28)岁;未骨折组94例,男40例,女54例,年龄55~76岁,平均(66.26±6.79)岁再将骨折组按部位分为邻近椎体骨折组20例和非邻近椎体骨折组12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度数,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年龄、性别、BMD值、骨水泥注入量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及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高度的恢复增加可能预示着OVCFs患者PV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大,而邻近椎体骨折可能跟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或不伴IKimmell’ s病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 折(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P治疗Klimmell’ s病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原因。方法回 顾性分析66例T11 ~ L2节段单个椎体OVCF行单侧PVP治疗的患者,其中幻例合并IKimmell’ s病 作为A组,34例不合并Klimmell’ s病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VP术后邻近椎体 骨折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注人量、术后椎体 骨折总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两组间椎间盘内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邻 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iimmell’ s病并不增加PVP术后 椎体骨折的总体风险,但Kiimmell’ s病时骨水泥向椎间盘内渗漏风险增高,是导致术后邻近椎体发生 骨折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还不清楚椎体再发骨折风险增加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引起,还是仅是骨质疏松症自然发展的结果。目的:分析PVP和保守治疗后相邻和非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0例PVP治疗患者和277例保守治疗患者,分为PVP组和保守组。定期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4.1±1.1)年。根据有无新发骨折分为新发组和无新发组。根据再发骨折与原始节段的位置,分为邻椎组和远椎组。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初始骨折节段、腰椎骨矿物质密度(BMD)、新发骨折节段、椎体压缩率和后凸角,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PVP组术后290例患者中36例患者发生40个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保守组治疗后277例患者中31例患者发生34个新发OVCFs。PVP组中新发骨折的发生率略高于保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新发组的BMD低于无新发组(P<0.01)。邻椎组发病率较远椎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守组比较,PVP组末次随访VAS评分更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压缩率、后凸角改善更显著(P<0.001)。末次随访PVP组椎体压缩率和后凸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PVP椎体强化不仅可迅速缓解疼痛,还可改善椎体压缩和后凸角,恢复椎体部分高度,术后并未增加OVCFs的发生率,尤其与治疗椎体相邻的OVCFs。OVCF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比较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PVR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探讨改良PVP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97例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6例,女61例;年龄56~89岁,平均68.3岁;总计124个椎体,单个椎体骨折74例,2个椎体骨折19例,3个椎体骨折4例;胸椎73个,腰椎51个.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VP组(26例)、PKP组(39例)和改良PVP组(32例).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伤椎cobb角的恢复情况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7 ~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其中3例出现神经根症状,但表现不明显.无脊髓损伤、感染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3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同一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和改良PVP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cobb角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PVP组和PKP组的cobb角恢复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PVP组、PK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远低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VP能迅速缓解OVCF患者疼痛,与传统PVP相比,在纠正椎体后凸角度和降低骨水泥渗漏方面明显改善.临床疗效与PKP相当,但费用远较PKP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184例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分为PVP组(98例)和PKP组(86例)。比较2组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腰椎功能障碍评分(ODI)。结果 2组患者均获12~24个月随访。术后1周和6个月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伤椎椎体压缩率和后凸Cobb'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KP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均低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KP与PVP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均有良好止痛效果。PKP较PVP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效果更为明显,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