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Grunenwald切口应用于颈胸交界处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9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单治疗组25例颈胸交界处肿瘤和1例颈胸交界处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9例, 女7例;年龄9~73岁, 平均(50.50±17.27)岁。包括上纵隔肿瘤9例, 肺上沟瘤6例, 甲状腺肿瘤侵犯上纵隔4例, 胸壁肿瘤4例, 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2例, 颈胸交界处异物贯通伤1例。全组采用Grunenwald切口或附加胸部后外侧切口、胸骨正中切口、颈部领状切口。评估肿瘤切除程度,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分析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应用单纯Grunenwald切口14例, 附加胸部后外侧切口6例, 附加颈部领状切口4例, 附加胸骨正中切口2例。肿瘤完全切除22例, 姑息切除3例, 完整取出异物1例。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4例, 肺腺癌、甲状腺癌、肌纤维母细胞瘤各3例, 肺鳞癌、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各2例,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肺鳞癌术后单纯第1肋骨转移癌、节细胞神经瘤、结节性甲状腺肿、血管瘤、高分化脂肪肉瘤、血管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别为C7椎体完全移位1例,T1、2椎体结核1例,颈胸结合部肿瘤2例,T2、3椎间盘突出1例,C7T1骨折1例。年龄11~82岁;平均37.3岁。均采用经胸骨前入路,手术入路显露良好,病灶暴露充分。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除1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外,余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此部位结构复杂,单纯颈部入路不能很好的显露T2、3椎体,经胸侧入路对于上胸椎也难以显露,经胸骨前入路可以很好的暴露下颈椎及T4以上椎体,该入路对颈胸交界处椎体的病变的处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原发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径路。方法  1963年 3月至2 0 0 3年 9月外科治疗原发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91例。所有病例均于术前行X线胸片检查 ,其中 65例行CT或磁共振检查。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及其是否向椎管内延伸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其中胸后外侧切口 84例 ,半哈壳状切口 2例 ,高位胸后侧切口 4例 ,胸后外侧加脊柱旁切口 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 6个月~ 15年的术后随访。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率 97.8% ( 89/9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4.4% ( 4 /91) ,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 79例 ( 86.8% ) ,恶性肿瘤12例 ( 13 .4% )。 1例神经纤维瘤 2年后复发经再次手术切除治愈 ;恶性肿瘤平均生存 3 8.1个月。结论 适当的手术径路是提高纵隔原发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胸联合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12年7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6例颈胸联合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径路选择,其中5例选择颈胸联合T或L型切口切除肿瘤,8例行颈部领式切口加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2例行颈部领式切口加后外侧切口切除肿瘤,11例行颈部领式切口切除肿瘤。结果该组无术后死亡病例,患者均顺利出院。24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恢复良好;2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未诉不适。结论颈胸联合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难度、风险较大,应根据肿瘤特点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和径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颈、胸骨上段劈开径路手术治疗上胸段食管癌的临床经验,并探讨食管癌外科治疗手术径路的选择以及术后并发症等问题。方法采用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以游离颈部食管,将胸骨上段部分劈开,充分显露及游离上胸段食管及肿瘤;经腹部切口游离胃后行胸段食管内翻拔脱,将胃经食管床上提后行食管胃吻合。颈部吻合23例,纵隔内吻合14例。结果37例上胸段食管癌患者的癌肿全部切除,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3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发生声音嘶哑12例,7例声带功能逐步恢复。结论经颈、胸骨上段劈开径路对上胸段食管的显露满意,可在直视下完成食管及肿瘤的游离。手术切除率高,术后发生危重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三种不同术式治疗颈胸交界处椎体病变,观察其疗效并进行对比,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应用经胸骨柄前入路、后侧方关节突切除及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颈胸交界处椎体病变26例。结果经胸骨柄前入路的12例中出现喉返神经损伤2例,后侧方关节突切除入路的10例中出现急性脊髓损伤2例,经术后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恢复,前后联合入路治疗4例。所有患者术中无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意外损伤,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3.6年,未出现内固定钢板螺钉断裂、退出等并发症,未出现术区椎管再狭窄、脊柱畸形等,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的改善。结论掌握手术适应证,根据不同的病种,需要减压的范围或切除病变椎体的部位,脊柱重建所要达到的强度,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等几方面去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颈胸段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胸段脊柱通常是指C7~T1椎节 ,该段肿瘤临床比较少见 ,由于该节段处于颈椎前曲与胸椎后凸交界处 ,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 ,手术暴露困难 ,技术要求高 ,外科处理较为棘手。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技术的提高以及脊柱肿瘤治疗理念的不断完善 ,颈胸段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对颈胸段肿瘤的切除范围、应用解剖、手术入路及内固定作一综述。1 切除范围由于解剖关系复杂 ,Enneking外科分期用于颈胸段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不易把握。理论上 ,整块切除原发肿瘤病灶及其发生的间室最为理想 ,但因椎管内的脊髓不能切除 ,不易达到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0~26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100~3 100 ml,平均780 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的熟悉程度而定,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胸顶部肿瘤外科治疗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前径路技术在胸顶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方法 从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 ,手术治疗原发性胸顶部肿瘤患者 2 7例 ,平均年龄 4 9 2岁。病理类型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肉瘤、神经纤维瘤、颈段食管癌等。通过对临床表现、肿瘤类型及外侵范围、手术径路及切除程度、并发症、生存期等资料进行分析 ,评估前径路对手术安全性和彻底性的帮助以及对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结果  6例采用前径路半蛤壳切口 ,全部得到完全切除 ;2 1例采用后径路Paulson切口 ,其中 13例为完全切除 ,8例为姑息性切除。随访 2 3~ 4 6个月 (平均 2 9个月 ) ,总的中位生存期为2 1个月 ,其中完全切除者为 2 9个月 ,姑息切除者为 14个月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前径路的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后径路 (χ2 =1.6 78,P <0 0 1)。 结论 前径路切口可显著改善胸顶结构的暴露 ,尤其对于锁骨下血管、臂丛神经等结构可在直视下予以解剖 ,从而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10.
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前路切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方法:对8例上胸椎肿瘤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在MRI矢状位图片上经胸骨切迹作与胸骨柄纵轴相垂直的线P,经病变椎体尾侧紧邻正常椎体的上、下终板作两个终板的切线E1和E2,分别记录P与脊柱相交的椎体水平及E1、E2与胸骨相交的椎体水平。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采用低位颈前切口;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入路。P经过病变椎体或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结果:7例患者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其中4例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有3例通过低位颈前切口完成了肿瘤的前路切除,1例显露不佳,切除少量左侧锁骨内侧部分增加显露后完成手术;3例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人路完成手术。1例P经过病变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个月随访时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结论:术前MRI测量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并可帮助判断肿瘤切除后胸椎前路的融合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最佳手术径路选择,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年9月至200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538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径路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胸骨正中切口组:324例,男204例,女120例,年龄(44.5±10.0)岁;左胸前外侧切口组:214例,男130例,女84例,年龄(46.5±6.8)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胸骨正中切口组死亡1例,术后2 d死于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左胸前外侧切口组死亡9例,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呼吸衰竭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严重肺部感染3例;1例于第3次复发手术中发生左心室破裂死亡。胸骨正中切口组心功能较左胸前外侧切口组明显改善,中心静脉压较左胸前外侧切口组降低,胸腔积液、肺炎和脓胸发生率均低于左胸前外侧切口组(P<0.05)。随访385例(胸骨正中切口组231例、左胸前外侧切口组154例),随访时间3个月~15年,心功能明显改善,均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胸骨正中切口组缩窄性心包炎复发4例,左胸前外侧切口组复发17例,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或好转。结论心包剥脱术是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有效手段,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是外科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最佳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2.
MRI测量颈胸角在选择颈胸段脊柱手术入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目的 :探讨在颈胸段脊柱术前应结合患者的颈胸段MRI的个体特征和疾病情况 ,选择手术创伤最小的手术入路。方法 :共 76例患者 ,其中 2 6例为颈胸段脊柱损伤 ,35例为颈胸段脊柱肿瘤 ,脊髓型颈椎病 12例 ,以及 3例颈胸段椎板减压术后后凸畸形。男 4 7例 ,女 2 9例。平均年龄 4 5 5岁 ,年龄范围 19~ 6 5岁。同时抽取 95套颈胸段MRI片。作胸骨上切迹向后水平延长线和胸骨上切迹向后上方至C7T1椎间盘前缘中点的连线 ,测量两线之夹角 ,称为颈胸角 (cervicothoracicangle ,CTA)。结果 :CTA平均为 4 7 6 4°(范围 2 5°~ 73°)。大于此平均角度且病灶在胸骨切迹水平线以上时可考虑低位下颈椎入路 ,5 0例 ;CTA较小 ,且病灶范围广 ,或尚累及T3 、T4,可以考虑经胸骨柄入路 ,13例 ;病灶范围广泛 ,经全胸骨入路 3例 ;Ⅰ期或Ⅱ期前后联合入路 5例 ;经右侧肩胛下后外侧胸腔入路 5例。结论 :颈胸段脊柱手术应尽量选择低位下颈椎入路等创伤较小的入路 ,其次考虑经胸骨柄入路。长节段脊柱受累的患者才考虑经右侧肩胛下后外侧胸腔或经全胸骨等创伤较大的入路。术前可以结合患者的病灶累及范围和颈胸手术角等MRI影像学表现 ,从而利于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 ,减少手术风险、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胸内甲状腺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内甲状腺肿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胸内甲状腺肿 2 8例。结果 术前明确诊断 2 4例 ( 86% )。坠入性胸内甲状腺肿 2 6例迷走性胸内甲状腺肿 2例。手术入路分别为颈部领式切口 11例 ,低位领式切口加胸骨正中切开 9例 ,开胸法 6例 ,颈胸联合切口 2例。术后并发症 3例 ( 10 .7% ) ,为出血和喉返神经损伤。结论 X线胸片、CT检查、同位素扫描是主要诊断手段。手术切除是胸内甲状腺肿首选治疗方法。应根据肿物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出血和喉返神经损害是术后主要并发症 ,可通过术中防范措施来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处病变的颈前路治疗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2008年11月期间22例颈胸交界处病变的患者,采用经颈前路不劈开胸骨的手术路径,暴露病变的颈胸椎交界处(C6-T5),对病变进行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22例病人,其中椎体结核5例,椎管狭窄8例,椎体发育不良1例,肿瘤5例,创伤3例,年龄在13~74岁,平均32.3岁.术前通过X线和MRI进行评估,所有入选的病例其胸骨切迹水平所对的椎体位于病椎以远.[结果]全部患者安全完成手术,病灶清除和减压彻底,植骨融合或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11例多节段病变(大于3个节段)或者有后凸的病人需要行前后路联合的内固定治疗.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74个月,平均28.5个月,除2例肿瘤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胸交界处病变,术前进行仔细评估胸骨切迹所对椎体,如果位于病椎以远,采用颈前路延长切口,能够获得良好的显露,能够进行良好的减压和固定.对于多节段的病例或者有后凸的病例行后路的固定稳定脊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钛网应用于修复胸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胸骨肿瘤病人9例。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胸骨肿瘤完整切除,并通过设计所需钛网的形状,并一期完成胸骨缺损的修复。结果无围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30~175分钟,术中出血量100~240 ml。合并切除部分锁骨或锁骨头3例,切除局部受侵肺1例;合并胸腺切除1例,合并胸大肌肌皮瓣移植2例,其余均采用手术切口周围软组织直接缝合覆盖胸壁。术后限制肩关节活动,避免固定松动。术后5~7天拔除胸壁引流管,复查切口无感染,可见胸壁完整稳定,无胸壁浮动和反常呼吸;胸片显示钛网与骨性胸廓固定情况良好。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均予以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病理切缘阴性。结论钛网对胸骨肿瘤切除后重建胸壁塑形效果较好,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胸骨入路行椎体切除及钢板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12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行颈胸段前路C7-L3间1-2个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植骨均在3-4个月内完全融合。12例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1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3个月后恢复。结论经胸骨入路可以充分显露C7-T4节段,可用于颈胸段脊柱疾患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174例肺切除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入路。该组选出前61例与同例数肺切除经胸侧切口入路相比,在两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相似的条件下,结果胸骨正中切开入路组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少以及住院日期缩短。  相似文献   

18.
曹猛  牛露伟  宋军  徐为 《腹部外科》2016,(4):289-29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56例原发性骶前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年龄23~68岁,平均36.9岁。病程10 d至7年。所有病人术前均经过直肠指检或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定位,其中经骶尾部入路25例,经腹入路24例,经腹经骶尾部联合入路7例。其中6例为腹腔镜下经腹切除。结果本组病人良性34例,恶性22例;肿瘤完整切除39例,部分切除10例,未切除7例。术后发生骶前脓肿2例,切口感染2例,直肠瘘1例。获得随访的病人中,肿瘤切除者,复发4例,死亡1例。肿瘤未切除者全部死亡。结论原发性骶前肿瘤缺乏特异性症状,直肠指检以及B超、CT、MRI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对于其术前诊断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手术治疗是骶前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合理的手术入路选择以及对并发症的充分认识和准备是原发性骶前肿瘤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目的 回顾性总结 15例巨大纵隔肿瘤的临床经验 ,探讨其外科治疗及预后。 方法  15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中经右胸切口 7例 ,胸骨正中切口 5例 ,左胸切口 3例 ;其中 2例术中运用体外循环 ,2例行血管成形术。结果 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辅以放疗、化疗 ,预后良好。 结论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困难 ,手术切口、术中操作技术、肿瘤有无外侵对肿瘤切除起主要作用 ,体外循环的运用有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胸联合部肿瘤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及要点。方法 14例颈胸联合部肿瘤施行手术。经颈正中加胸骨正中切口4例,颈正中、胸骨次全劈开、前胸外侧联合切口(半蛤壳切口)10例。肿瘤完全切除11例,姑息性减状切除3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术后18个月、26个月分别转移至右肺尖、心包,已行二次、三次手术。随访4~72月,晚期死亡3例。死于肿瘤复发。结论 颈胸联合部肿瘤组织来源呈多样化,以神经源性肿瘤多见;一经确诊应争取手术治疗;半蛤壳切口创伤稍大,但术野清晰,利于防止副损伤;术中注意气管的悬吊复位.利于保持气管通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