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射频消融特点及结果。方法连续入选9例ccTGA合并SVT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术后定期随访、收集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房性心动过速,均于靠近间隔侧消融成功。三维使用率达55.5%(5/9),其中2例心脏解剖变异较大(1例中位心、1例右旋心),应用三维电解剖模型融合CT建模辅助消融均获得成功。术后1例HV间期从40 ms延长至100 ms,其余无明显改变。随访3~75个月1例复发。结论此类患者的术中定位应更加关注左右房间隔侧的标测;ccTGA合并SVT的患者可首选三维电解剖模型融合CT建模辅助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2.
107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手术治疗中期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并分析我院107例手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1996-01至2005-12,在我院手术治疗CCTG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107例,其中男72例,女35例;年龄1.5~50岁,平均(11.5±8.4)岁;平均体重(31.6±4.7)kg.81例左位心,23例右位心,3例中位心.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双心室功能矫治75例;单心室分期矫治14例;双心室解剖矫治18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为4.7%.传统双心室功能矫治死亡率为4.0%;单心室分期矫治死亡率为0%;心房动脉双调转手术死亡率为0%;心房心室双调转手术死亡率40.0%.手术死亡危险因素为复杂心内畸形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0.01),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随访99例,随访率为92.5%.随访期间死亡12例,死亡率为12.1%;其中10例(83.3%)属于传统双心室功能矫治患者,2例(16.7%)属于单心室矫治患者.双心室解剖矫治患者没有死亡.随访期死亡危险因素为传统功能矫治手术方式(P<0.05),心房心室双调转手术(P<0.05),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CTGA传统手术方法的中期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对于适合单心室矫治的CCTGA病例,手术可以取得较好的中期结果.心房动脉双调转手术中期的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其手术结果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AT)长时间发作,可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药物治疗效果差。我科遇1例,经射频消融(RF-CA)治疗成功,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29岁,因心悸、胸闷10年,加重1年,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治疗,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4.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orrected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CTGA)是一种罕见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4%~1%[1-2].有研究表明,80%~95%的CTGA患者内脏正位,5%~20%存在内脏反位[3].本例患者CTGA合并内脏反位,同时存在卵圆孔未闭(p...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一例罕见复杂畸形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弓离断Ⅰ型,合并有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矫正型大血管转位。确诊后做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术。复习文献前三种畸形经常同时存在,提出“主动脉弓离断三联症”名称。  相似文献   

6.
7.
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较少见,近年来未见报道。临床上多呈无休止状态,药物治疗效果差,且在心电图上与持续性交界性折返性心动过速(PJRT)、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加速性交界性自主心律等难于鉴别。本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明确,并行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 CTGA)患者行形态三尖瓣置换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后效果.方法 2007年至2012年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CCTGA患者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8~47(34.0±5.2)岁,术前心功能Ⅱ级1例、Ⅲ级5例(NYHA分级),术前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房颤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Ⅰ°房室传导阻滞2例.术前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49.0±13.2)%.6例患者均施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术,术后随访患者心功能、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 全组无住院死亡.随访13~72个月,1例患者术后41个月因主动脉夹层死亡,余5例均存活.人工瓣膜功能正常,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时心功能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1例(NYHA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48.0±5.6)%,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TGA患者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手术效果满意,能够防止形态右心室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我院 1984年 4月至 2 0 0 0年 7月收治的 35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 (correcttransposi tionofgreatartery ,CTGA)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 :35例CTGA患者中 ,SLL型 30例 ,占 85 7% ,IDD型 5例 ,占 14 3%。合并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 (ventricleseptumdefect,VSD) ,肺动脉瓣狭窄 (pulmonarystenosis,PS) ;右室流出道狭窄 (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obstacle ,RVOTO) ,房间隔缺损 (atrialseptumde fect;ASD) ,二尖瓣关闭不全 (mitralinsufficiency,MI)等。其中以VSD最多 ,占 83.3% ,PS次之 ,占 5 1 4 %。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矫正各种心内畸形。结果 :手术成功率 94 3% ,死亡率5 71% ,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低心排 ,肺部感染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Ⅲ度A VB)发生率 11.4 %。结论 :我们认为 :1 选择合适的心脏切口对VSD ,PS及RVOTO的处理非常重要 ,术中应避免损伤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房室传导束。 2 修补VSD时于其前上方应缝在解剖右室面 ,以免损伤传导束。 3 应彻底解除PS及RVOTS ,预防术后右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推动了心电图学的发展。根据体表心电图特征,对房性心动过速(AT)进行定位诊断,已成为射频消融术的基本方法。我们利用体表心电图对1例房间隔心动过速进行定位,经射频消融成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报告我们收治的 2例房性心动过速(AT)的电生理及射频消融 (RFCA)特点。临床资料例 1 :男 ,35岁 ,因心动过速 1 7年 ,气短 3年 ,加重 5月入院。心动过速最初为阵发性 ,频率 1 0 0余次/分 ,近几年频繁发作 ,频率增快 ,近 5月几乎持续发作 ,使用洋地黄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心电图及食管调搏提示 AT,频率 1 40~ 1 60次 /分。Holter见心动过起始有“温醒现象”。超声心动图 (UCG)提示左室、左房、右室大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37%。于 1 999年 6月行 RFCA,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 5个以上半衰期。常规将 4根 4极电极导管分…  相似文献   

12.
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atrialtachycardia)是临床上相对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多数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少数呈特发性。特发性房速常起源于界嵴、房间隔及肺静脉入口等好发部位[1.2 .3] 。本文介绍 2例起源于右后间隔的特发性房速 ,探讨其发生的可能电生理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的体会图 1左图为病例 1心动过速 12导心电图 ,其心动周期为 40 0ms(纸速 :2 5mm/s) ;中图为心动过速时激动标测的靶点图 ,靶图A波较体表最早激动P′波提前 2 7ms(纸速 :10 0mm/s) ;右图为靶点处以 40 0ms起搏时的 12导心电图 ,图中可见起搏时P′波形态与心动过速时的P…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二维(2DE)及多普勒(DE)超声心动图检查19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在左室长轴、四腔心、大动脉和心室短轴切面及剑下探查,能准确显示内脏、心室、房室瓣、大动脉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合并先天性心内畸形占89.4%。与手术或心血管造影对照诊断正确者18例,占94.7%。结果认为2DE 对 C-TGA 有特异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57岁,反复心悸、胸闷2年,于2002年4月第3次入院。1997年患者出现局部皮肤肿胀发硬,诊断为局限性硬皮病,曾服强的松治疗1年。2000年9月开始,因反复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先后2次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营养中等,一般情况好,颈部、胸腹背部皮肤紧张发亮、肿胀发硬,双肺呼吸音清楚,心界不大,未闻心脏杂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  相似文献   

15.
13例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10例为折返性,2例为自律性增高,1例为心房扑动。分布于冠状静脉窦口附近8例、右房侧壁2例、右心耳部1例、左上肺静脉口部1例。房速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A波较体表心电图领先30ms处消融房速终止。心房扑动患者于三尖瓣峡部消融成功。随访3~24个月,1例复发后重复消融再次成功。  相似文献   

16.
双重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筱梅 《心电学杂志》1997,16(4):241-241
患者男,70岁,因心悸气喘5年、加重2天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附图为连续记录的Ⅱ导联,P波形态不一:其一为肺性P波,其二为二尖瓣P波,两种形态P波的P-P与R-R及P-R基本恒定,为0.29s,频率为207次/min。其三在上述两种形态P波交替过程中,P-P与R-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19岁,于2003年开始出现发作性心悸、胸闷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有频发的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以及交界性逸搏现象,诊断为"慢快综合征",医生建议其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于2008年5月就诊于本院后首选了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速,术后进行窦房结恢复时间及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测定分别为990 ms及445 ms,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最后诊断为房速伴快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14岁及以下儿童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患者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后近远期结果.方法 2007年7月至2017年8月,阜外医院为14岁及以下ccTGA患者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术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3~14.0岁,平均(11.1±3.9)岁,体重20~44kg,平均(30±10)kg...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12岁。发现心脏杂音2年,无不适及蹲踞史。查体: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界不大,胸骨左缘2、3肋闻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分裂。生长发育及体力活动与同龄儿相比稍差,无口唇紫绀。肝脾反位,未及肿大。心脏彩超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IDD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房间隔缺损。心电图检查示右位心,右房室大。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心脏中度增大,  相似文献   

20.
1例男性患者,32岁,12年前因完全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行Rastelli术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为改善心功能预后选择形态学左室中间隔起搏,随访3个月患者心脏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