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临床症候群,短期病死率高。虽然目前国际上缺乏规范统一的肝衰竭前期诊断标准,但其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提高肝衰竭的早期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从病因学、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发病机制相关参数,对肝衰竭发生风险的预警指标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肝衰竭早期诊断的认识,推动相关研究,从而进一步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损伤,感染是肝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病死率显著升高,是临床一线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肝衰竭合并感染诊治的临床研究数据不充足,国内外亦无临床诊疗的指导性意见。对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流行状况、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的难点热点进行了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常见,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等现象,提示可能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目前,关于急性肝衰竭胃肠动力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探讨甚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的变化、胃肠激素及内毒素水平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肝切除术后较高的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肝衰竭密切相关,由于目前肝衰竭的研究仍然有限,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定义尚未统一。总结了术后肝衰竭的定义、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肝功能评估方法及预防措施。分析表明应重视术前肝功能储备并充分评估,术中采取有效方法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尽可能多保留功能性肝组织,围手术期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预防,均可降低术后肝衰竭的发生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归纳了ACLF的概念、病因以及涉及炎症反应、氧活性、代谢等方面的发病机制。总结了ACLF的最新治疗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认为ACLF发展对患者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对ACLF应该有一个全球普遍适用的定义,从而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ACLF的临床诊治,而且需要前瞻性研究来确定慢性肝病发展为ACL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常见,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等现象,提示可能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目前,关于急性肝衰竭胃肠动力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探讨甚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的变化、胃肠激素及内毒素水平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肝衰竭:定义、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肝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肝病证候群,在我国尤其多见于重型肝炎,病死率极高.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对肝衰竭发病机制和诊治长期不懈的探索中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肝衰竭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方面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尤其是此类患者的救治尚无突破性进展[1].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肝衰竭的诊治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通过建立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方案,将重型乙型肝炎病死率由"十一五"期间的45%左右下降至35%[1]。尽管如此,肝衰竭的诊治仍是临床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1肝衰竭的发病机制肝衰竭时肝细胞大量死亡,伴随炎症细胞浸润和肝脏缺血性损伤,并超过其再生能力,肝功能失代偿,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最终多脏器功能衰竭。其机制主要涉及直接损伤和免疫介导的间接损  相似文献   

9.
肝衰竭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由于缺乏特效治疗,其病死率较高。我国以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为多见。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先后于2005年及2011年发布和更新了《急性肝衰竭指南》,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自2006年首次发布后也在2012年进行了更新。指南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肝衰竭诊治水平的提升,使患者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肝衰竭的治疗依然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尚存在诸多争议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是临床最常见的严重肝病临床症候群,进展快,病死率高。在肝衰竭发生前期或“黄金窗口期”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肝衰竭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或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现就目前肝衰竭前期的发生机制及人工肝治疗展开讨论,旨在指导临床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推动相关研究,从而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肝衰竭前期患者肝功能急剧恶化,存在发生肝衰竭的风险,病死率较高。现就肝衰竭前期概念,特别是肝衰竭前期发展为肝衰竭的预警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肝衰竭前期的重视,促进肝衰竭防治关口前移,提高肝衰竭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各种原因所致肝衰竭的治疗问题 ,一直是最为棘手、最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因肝脏具有复杂的代谢、生物合成、生物转化、解毒及排泄等功能 ,故肝衰竭将造成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毒物聚积 ,并常导致肝外其它脏器功能衰竭 ,形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病死率极高。尽管传统内科对症支持疗法有了长足进步 ,肝衰竭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即使在西方国家暴发性肝衰竭 (FHF)病死率亦高达80 %左右 ,而FHF中达Ⅳ期肝性脑病者病死率在 95 %以上[1] 。鉴于此 ,国外学者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肝衰竭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 ,主要措施为体外生物人工…  相似文献   

13.
<正>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肝病证候群,是临床诊治的难点,也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国内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极高,给社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ACLF定义、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ACLF的定义我国以往没有ACLF的概念,2006年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14.
国内学者认识到,患者在进展到亚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之前,存在一个"肝衰竭前期",也是临床有效干预的黄金窗口期,在此期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降低肝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中华医学会《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对肝衰竭"前期"做了明确定义。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肝衰竭前期对应于急性肝损伤/急性失代偿、炎症因子风暴/免疫紊乱阶段。现简要介绍肝衰竭前期的实质内涵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有待探索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肝衰竭诊疗指南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李兰娟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53-1056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但迄今尚无一致意见。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发布了对急性肝衰竭处理的建议,国内迄今尚无肝衰竭的诊治指南,为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的制定遵守了循证医学原则,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与国际接轨。其中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级,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及阿拉伯数字表示。  相似文献   

16.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在我国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困难、预后极差,目前已是肝病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定义、病因、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四个方面,阐述了ACLF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从而降低病死率,最终改善ACLF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7.
肝衰竭的并发症临床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并发局部或全身的侵袭性真菌病(IFD),继发其他脏器的损伤,从而导致肝损伤的进一步加重,使其形成"恶性循环"的病理进程,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成为临床处理中的"棘手问题"。介绍了肝衰竭并发IFD的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近年来关于肝衰竭并发IFD的一些共识和争议,阐述其研究的意义及前景,旨在提高肝衰竭并发IF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进展性慢性肝病患者因肝炎活动、急性失代偿或肝衰竭及其并发症住院,病情严重程度不一,需要分层管理。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进展性慢性肝病患者中短期病死率最高的群体,均应在三级医院诊治。未达到ACLF的患者虽然病死率相对较低,但存在进展至ACLF的风险,一旦进展到ACLF,病死率明显增加,需进行分层管理:其中进展率极低的患者转归良好,在基层医院救治即可;而有进展至ACLF风险的高危人群,应当密切监视病情变化,及时转诊。目前尚缺乏准确评估进展至ACLF风险的预测模型,需要进一步研究新的标志物或算法。  相似文献   

19.
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进行单纯血浆置换(PE)治疗病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6例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其年龄、性别、病因、临床病型、血生化、抗病毒治疗、并发症等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①PE治疗肝衰竭患者病死率为21.1%,肝衰竭好发年龄分布于20~50岁,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P<0.01);②性别对肝衰竭病死率无影响(P>0.05);③药物性及重叠/混合性病毒感染所致肝衰竭的病死率高于单纯HBV感染所致肝衰竭(P<0.05);④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肝衰竭的病死率分别为85.0%、11.0%和29.6%;⑤凝血酶原活动度、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比值(ALT/AST)、血清总胆红素、低血糖、低钠血症等与PE治疗肝衰竭的病死率密切相关;⑥抗病毒治疗对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病死率影响明显(P<0.01);⑦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对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显著(P<0.01).结论:肝衰竭进行PE治疗的病死率受年龄、病因、临床病型、血生化结果、抗病毒治疗、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常丹  牟劲松 《传染病信息》2019,32(3):260-264
儿童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以肝性脑病、黄疸、凝血障碍和腹水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是重症医学面临的救治难题。由于儿童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急性肝衰竭和成人相比在定义、病因以及诊治过程中均有其独特性。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重症医学的发展使得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有所改善。儿童肝移植的发展也为儿童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