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9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例CV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临床表现:头痛(77%)、癫样抽搐(66%)、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66%)、视乳头水肿(44%)、不同程度意识障碍(22%)。②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转归:1例头颅CT示弥漫性脑水肿,蛛网膜下隙出血合并多发出血性脑梗死,因颅内压持续增高,予外科手术行去骨板减压术,见大脑表面浅静脉怒张呈绳索状并多数点片状出血灶。8例行头颅MRI和MRV,显示直接征像8例、间接征像6例。其中2例同时行DSA,均显示多个静脉和静脉窦充盈缺损。静脉血栓部位:上矢状窦合并浅静脉血栓1例,上矢状窦合并侧窦及多处静脉受累7例,直窦血栓1例。7例行肝素抗凝等对症治疗、1例行血管内局部溶栓、1例行矢状窦手术取栓并抗凝治疗。症状缓解至痊愈7例,病死2例。结论:首诊时诊断不明确,可先作头颅CT,排除颅内非CVT性病变,临床已拟诊CVT时,应首选MRI+MRV,进行综合判断是目前诊断和随访CVT的最好方法,婴幼儿CVT常表现为癫发作起病,提示CVT是婴幼儿重要的未被识别的性发作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罕见的卒中形式,好发于年轻女性~[1]。临床常见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橫窦、直窦、乙状窦、海绵窦~[2],临床上常用诊断手段为头部MR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CT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venography,CTV)[1]。但对于特殊部位的CVT患者,常规的检查手段极易漏诊误诊,从而延误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大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主要是磁敏感加权成像及T_2*梯度回波序列。方法收集我院11例大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6例皮质静脉血栓,4例静脉窦血栓,1例皮质静脉合并静脉窦血栓),分析其病因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1例CVT女3例,男8例,平均年龄(40±21)岁。头部CT及MRI示不同脑叶出血性梗死、窦汇高密度、横窦束带征、静脉窦高信号等。MRV和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示静脉窦血栓形成,皮质静脉血栓或横窦乙状窦先天发育不良。头部MRI的SWI和T_2*序列示静脉窦血栓或皮质静脉区血栓,2例未发现异常。6例SWI和T_2*序列显示静脉血栓一致。2例SWI和T_2*序列阴性病例通过MRV或DSA诊断。结论 CVT是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头部MRI的SWI像和T_2*序列对于皮质静脉血栓诊断非常重要,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有很大帮助。T_2*和SWI序列可作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 C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表现均有头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表现,且呈进行性加重、常有癫痫、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影像学检查显示:有上矢状窦、横窦血栓形成和乙状窦、横窦血栓形成,经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临床无特异性,头颅CT结合CTV检查对本病诊断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CT与MRI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以头痛、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CT表现为脑表面或上矢状窦内圆形、条带状高密度,MRI表现为上矢状窦内流空效应消失,TWI1及TWI2均为高信号,经治疗3周后血栓变小,5周后检查血栓消失。结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常见类型,早期诊断、及时抗凝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发和多发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短期预后. 方法 总结分析136例CVT患者的血栓部位及受累静脉窦/静脉数目,依受累颅内静脉窦/静脉数目将患者分为单发CVT组和多发CVT组,采用单变量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结果 单发CVT组44例,多发CVT组92例(其中累及2个部位45例,3个部位35例,4个部位9例,5个部位3例).最常受累的静脉窦/静脉为横窦/乙状窦(86.8%),其后依次为上矢状窦(58.1%)、直窦(18.4%)、大脑深静脉系统(7.4%)和皮层静脉系统(2.9%).单变量分析显示单发CVT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大于多发CVT组,但短期预后好于多发CV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CVT组患者出现颅内实质病变及合并颅外静脉血栓的几率高于单发CVT组,同时治疗前颅内压≥300mm H2O的患者比例高于单发CV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VT中以多发CVT所占比例较高,最容易受累的部位为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与单发CVT相比,多发CVT患者颅内压较高,多合并颅外静脉血栓,出现静脉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几率较高,临床病情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在1825年,Ribes首次描述了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cere- 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 的临床表现,1例45岁男性患者,因头痛、癫痫发作、精神异常6个月死亡,尸检证实上矢状窦、左侧侧窦、及脑实质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此后,一系列经尸检发现类似病例。最初人们认为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患,具有较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其病理特征为出血性脑梗死,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进行性昏迷、死亡。随着科学的发展,临床已可应用血管造影术、MRI、MRA等新诊断技术。在生前诊断CVS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致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致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病例资料。术前GCS 4分。急诊行清创+血肿清除术后,术后8 d头颅MRV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术后3周GCS 13分,病人肢体功能好转,继续康复治疗。结论 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致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一旦确诊,需及早行MRV检查,早期开展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早期大脑灰质CT特点,提高对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早期大脑灰质CT特点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早期脑CT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发病后6h行脑CT平扫显示双侧额叶皮质高密度影;第3d时脑MRIT1显示上矢状窦前部血栓形成可疑,脑FLAIR-MRI显示右侧额叶高信号及左侧额叶弧形高信号,脑MRIT1相增强扫描显示双侧额叶皮层弧线型增强,MRV显示上矢状窦前1/3处见一无信号区,周围有侧枝循环形成;治疗第6d时复查脑CT和MRI均无出血征象。结论患者早期脑CT所显示的高密度影可能是皮层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淤积的显示,并不全是出血,对于该征象的认识并结合病理生理过程给予的合理解释对于及时正确的认识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CT静脉造影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CT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CVST患者行脑CTV检查,在工作站处理获得二维和三维血管重建图像。结果窦腔内充盈缺损在CTV横断层图像上表现为"空三角征"。16例中11例为多发性CVST,其中8例以上矢状窦受累为主,3例以横窦受累为主;5例为单一静脉窦受累,其中2例为上矢状窦、2例为直窦、1例为下矢状窦。16例二维或三维重建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静脉属支不同程度扩张。11例出现脑水肿,6例出现脑梗死,4例发生脑出血。结论CTV对CVST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上矢状窦阻塞性病变比想象的常见。Towbin在182例成人尸解中发现9%有硬脑膜窦血栓形成。Scotti在一组经脑血管造影的儿科病人中查明有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占3.7%。上矢状窦的非感染性血栓具有各种不同的临庆表现,可以仅有轻微的神经缺陷,也可呈急性发病迅速死亡。诊断本病常较困难,容易延误。如能及时适当治疗,则可减少其死亡率及病残率。作者报告2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病例,试图引起对脑静脉阻塞疾病CT发现的注意。例1,女性、34岁。因头痛、呕吐5小时就诊。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0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四肢抽搐1d余"于2011年8月收住我科.患者入院前1d在工作时突发左侧肢体乏力,伴有头痛.数分钟后出现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继而四肢抽搐,意识不清,症状持续2 min后缓解;发病1h后至外院摄头颅CT示右侧额顶叶出血,诊治(具体不详)过程中再发上述发作1次.发病4h后收住我院治疗.入院时体检:体温37℃,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5/75 mm Hg(1 mm Hg =0.133 kPa);意识模糊,双侧瞳孔对称等大,对光反射灵敏,肌力、痛觉检查欠配合.腱反射双侧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既往体健,发病前半个月曾有间断服用避孕药物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入院诊断考虑:(1)脑出血,右侧顶叶;(2)症状性痫性发作.入院后查头颅MRI及磁共振静脉造影示两额顶叶多发脑肿胀及出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图1).予低分子质量肝素抗凝等治疗后复查磁共振静脉成像示上矢状窦前部显示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并血栓形成的手术及术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例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并血栓患者的治疗方法,手术取栓修补破裂矢状窦,术后持续尿激酶泵入5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7d。结果本组7例均止血成功术后无血栓形成,按GOS评估预后:良好2例,中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并血栓形成采取不同的止血及修补措施是治疗的前提,术后溶栓及防止血栓再形成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CT DS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改变。方法 :分析 1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CT及 DSA改变。结果 :患者男 3例 ,女 15例 ,其中产后发病 11例 ,贫血 2例 ,化脓性中耳炎 1例 ,口服避孕药 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13例 ,横窦血栓形成 2例 ,海绵窦血栓形成 2例 ,上矢状窦合并其它静脉窦血栓形成 1例。 18例中痊愈 10例 ,好转 5例 ,死亡 3例。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困难 ,应借助于脑 CT特别是 DSA,及早诊断及恰当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非典型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旨在加深对该病变的认识并探讨雌激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2000年3月~2002年8月诊断明确的11例男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平均年龄38.2岁)的临床表现、头部CT、MRI以及MRV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不同时期的影像学特点;并通过测定7例患者的血清雌激素水平探讨其发病原因。结果11例患者的阳性体征包括视乳头水肿(7例)、外展神经麻痹(4例)、肢体轻度瘫痪(3例)及脑膜刺激征(6例)。7例行血清雌激素检测者中,4例血清雌二醇水平及雌二醇与睾酮比值(E2/T)高于正常值。MR及MRV检查显示,单纯上矢状窦血栓3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血栓3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直窦血栓5例;脑叶异常信号5例;脑叶合并基底节、丘脑异常信号1例。CT检查显示,3例呈现弥漫性脑水肿;3例脑叶见条索状高密度影;1例呈高密度三角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顶叶出血各1例。结论对于无明确发病诱因的可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应及早行头部MR+MRV检查,以便于早期诊断。男性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增高可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非典型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旨在加深对该病变的认识并探讨雌激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0年3月—2002年8月诊断明确的11例男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平均年龄38.2岁)的临床表现、头部CT、MRI以及MRV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不同时期的影像学特点;并通过测定7例患的血清雌激素水平探讨其发病原因。结果 11例患的阳性体征包括视乳头水肿(7例)、外展神经麻痹(4例)、肢体轻度瘫痪(3例)及脑膜刺激征(6例)。7例行血清雌激素检测中,4例血清雌二醇水平及雌二醇与睾酮比值(E2/T)高于正常值。MR及MRV检查显示,单纯上矢状窦血栓3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血栓3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直窦血栓5例;脑叶异常信号5例;脑叶合并基底节、丘脑异常信号1例。CT检查显示,3例呈现弥漫性脑水肿;3例脑叶见条索状高密度影;1例呈高密度三角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顶叶出血各1例。结论 对于无明确发病诱因的可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应及早行头部MR MRV检查,以便于早期诊断。男性患血清雌激素水平增高可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颅内静脉窦血栓不同时期血栓性质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后不同时期血栓的病理性质。方法用改良法建立SD大鼠上矢状窦血栓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模型成功后于1、2、3、4周行核磁共振扫描观察上矢状窦闭塞和血流再通情况,并处死大鼠取上矢状窦和血栓标本,进行光镜病理学研究和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核磁共振检查自发再通率8.75%。随着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栓逐渐出现机化和钙化,2周和1周组的血栓机化率无统计学意义(X2=0.1441,P=0.230),2周和3周组机化率有统计学差异(X2=16.942,P0.01),3周和4周组机化率无统计学差异(X2=0.784,P=0.376);2周和3周组钙化率没有统计学差异(X2=2.053,P=0.487),3周和4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44,P=0.013)。透射电镜观察3周、4周组可见血栓机化和内皮细胞损伤。结论大鼠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后血栓可发生机化和钙化,机化和钙化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  相似文献   

18.
来势凶猛、急剧恶化的头痛、意识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理资料  脑重 1375g,颅底蛛网膜下腔出血渗出 ,脑表面血管充血怒张呈“铅丝状”(见图 1) ,脑回扁平 ,脑沟变浅。左侧海马钩回疝及小脑扁桃体疝。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和横窦内充满凝血块物。脑冠状切面 :脑组织明显肿胀 ,灰、白质界限不清 (见图 2 ) ,双侧丘脑、左基底节、桥脑及小脑可见多处点状出血灶 ,脑室系统轻度扩大 ,侧脑室可见凝血块。镜下所见 :Galen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及脉络膜静脉内血栓形成。大脑各皮层神经细胞呈缺血性改变 ,白质散在斑片状缺血性软化壮。双侧海马神经细胞呈缺血性改变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19.
正颅内动脉系统主要负责脑组织的血供和氧供,其病变可以发生相应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颅内静脉系统则承担脑静脉血和脑脊液回流,主要由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构成,包括脑浅静脉、脑深静脉、静脉窦和颈内静脉等。常见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脑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等。本文拟就脑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及展望进行简要评述。一、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上矢状窦血栓的病因及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血栓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34例上矢状窦血栓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其中3例无明确诱因所致上矢状窦血栓患者,利用化学分光法检测其血清中的雌二醇(E2)、睾酮(T)水平。结果 上矢状窦血栓最常见的病因是产褥期血液高凝状态。3例未查到明确诱因的青年男性患者,血清中E2↑、E2/T↑。上矢状窦血栓的临床表现以头痛最常见,在意识清楚的30例患者中发生率为100%。影像学检查:CT检出率仅为65.4%,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检出率为100%。结论 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液凝固性增高是上矢状窦血栓最常见的病因,男性高雌激素血症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MRI和MRV技术相结合是诊断上矢状窦血栓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