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病理学特点及手术疗效,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疗效,并复习文献。结果 8例位于额骨,顶骨及枕骨各1例,X线平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影。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骨窗位常呈特征性的蜂窝状或日光放射状的溶骨性改变。MRI信号特点复杂,MRI平扫表现为高低信号混杂影为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9例患者行病变扩大切除术加钛网修补术,1例行病变扩大切除术。肉眼见病变呈暗红色,突出颅骨表面;镜下见大量囊状扩张的壁薄血管,血管腔内被血细胞填充,组织分化成熟。随访3至24个月无复发。结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单发病灶,行扩大整块切除加一期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小脑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通过回顾分析手术的11例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放射学表现以及手术策略。方法11例小脑海绵状血管瘤中男性3例,女性8例(男:女=1:2.7);年龄17~74岁,平均40岁;临床均为急性发病,以头痛、小脑症状为主;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扫描,9例为ZabramskiⅡ型,2例属Ⅰ型;4例术前全脑血管造影,2例发现合并静脉畸形。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枕下入路,均全切病变,无手术死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期内无再出血,无病变复发。结论dqg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独立于后颅窝其他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常急性起病,与其他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相比,年龄、性别没有差异,外科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显微手术治疗小脑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的小脑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急性起病,表现为小脑自发性出血。慢性起病1例,表现为渐进性共济失调、行走不稳。头颅MRI平扫与增强多表现为T1高信号,T2高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有环形低信号带。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WI)更有助于诊断。12例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疗效满意。结论自发性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多有共济失调等小脑受损体征。MRI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手术是处理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安全和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性,40岁。因突发晕厥行头颅CT检查,意外发现左顶骨血管瘤住院治疗。查体:神清,头颅无畸形,锥体束征阴性,颅神经功能正常。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头颅X线检查:左顶骨有一约2.5 cm×2.5 cm大小,类圆形骨质破坏区,呈蜂窝状改变,边缘规则,轻度硬化;头颅CT平扫:左顶骨可见一梭形高密度影,骨窗示:该处一以低密度为主的梭形混杂信号,颅骨外板变薄,内板破坏隆起;头颅MR I平扫加增强示:左顶骨颅板内见2.5 cm×2.5 cm×1.0 cm大小梭形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边缘清楚,外板光整,内板破坏膨隆,局部脑回略受压,增强后明显均匀斑点状强化;选择性脑…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2000-05~2009-07采用神经导航及术中唤醒、电生理监测的显微手术治疗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1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10~42岁,平均21.5岁.病程3 d~8个月,平均2.6个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技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结果 全部病灶均于显微镜下全切,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海绵状血管瘤.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2例无变化,3例症状加重.术后随访6-24个月,13例患者复查均无复发,其中8例恢复正常生活,2例生活基本自理,3例偏瘫.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脑海绵状血管瘤选择性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选择手术切除及伽玛刀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探讨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1996~2005年手术10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4个月~9年。对癫痫、出血、病灶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控制、变化、改善观察和评估。结果手术10例,8例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限局神经功能障碍,可做轻工作。CT、MRI复查:9例病灶消失,1例疑有病灶部分残留行伽玛刀治疗,无再出血及癫痫发作病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21例。随访时间4个月~28个月。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观察:治疗前4例有锥体束征,治疗后3例恢复,1例无变化。癫痫发作观察:治疗前发作者19例,16例治疗后半年无发作而停药始无发作。3例治疗后偶有发作,服药半年停药,再未发作。CT及MRI复查:治疗后2~28个月,复查1~3次。病灶消失1例,4例无变化,缩小16例,其中2例灶周水肿、1例水肿伴灶内出血症状加重,经治疗逐好转。结论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切除是首选根治方法。对病灶位于难以手术部位,多发灶难以一次切除,病人难以承受手术或不接受手术症状显著者,伽玛刀是一种安全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对降低出血率、癫痫及病灶控制、改善症状是有效的。对病灶缩小或消失、降低出血率的机制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9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脑12例,中脑4例,延髓2例,桥脑延髓交界区1例。经坐位枕下后正中小脑延髓裂入路12例,坐位乙状窦后入路4例,坐位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翼点入路1例。结果 病灶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症状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58个月,次全切除2例均复发并行二次手术;术前KPS评分为(75±6)分,术后KPS评分为(84±8)分,随访1年KPS评分为(90±5)分。结论 应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以及术者经验及习惯选择手术方式,坐位可以作为大部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手术体位;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全切除,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9.
临床表现为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绵状血管瘤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现有人报道出生后也可以发生。癫痫为其主要表现,影响癫痫预后的因素有年龄、性别、病程的长短或发作频次的多少,病灶与皮质的关系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手术时主张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一并切除胶质疤痕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显微外科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BSCM)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BSCM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显微手术切除,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BSCM完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未出现手术中死亡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干海棉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应用伽玛刀治疗指标.方法对34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直径为0.8~1.8cm(平均1.28cm),病变中心剂量为22~45Gy(平均32.45Gy),周边剂量为9~14Gy(平均12.67Gy),进行治疗.结果随访5月-6年,经MRI复查19例,1例基本消失,10例病灶明显缩小,5例病灶大小不变无增大.1例术后半年局部出血,症状加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2例出现迟发性脑水肿,其余病例未见有症状加重.结论伽玛刀治疗脑干绵状血管瘤,对控制肿瘤生长,降低出血率,缓解临床症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收治的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比较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和射频辅助显微手术这二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9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其中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6例,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射频辅助显微手术治疗3例。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和射频辅助显微手术的肿瘤全切率分别为1例(17%)和3例(100%),次全切除率分别为5例(83%)和0例(0%),次全切除病例中有2例因大出血而终止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500ml和500ml,术后Ⅲ、Ⅳ、Ⅴ、Ⅵ等颅神经功能损害分别有4例(67%)和1例(33%)。结论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射频辅助显微手术出血少,肿瘤全切率高,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杨俊,赵继宗过去认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的应用,提高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1.发病率:目前对正常人群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率还不太清楚(1,2)。Curling(1)对8131例行头部和脊髓M...  相似文献   

14.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中,病灶位于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一延髓4例,延髓2例。分别采用经幕下小脑上人路、一侧颞枕小脑幕人路、桥小脑角人路和枕后正巾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血管瘤镜下全切17例,次全切除1例。眩晕病人术后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患者症状减轻,或无变化。结论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1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性别及年龄分布、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及效果;分析了CA病人癫痛及出血的产生原因;总结了CA病人一般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在全部脑血管畸形中占2.6%~10%。但随着CT与MR的应用,发现的CA明显增多,目前有报道CA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中的比例已上升至23.2%~25.1%。我院采用Fischer公司生产的X刀治疗计划系统,治疗颅内CA1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全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1~56岁,平均36.4岁,病程3~36个月。症状体征:表现为肢体或口角抽搐、意识丧失的癫痫发作5例。肿瘤出血伴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和头痛者4例。、、、颅神经受损2例。1例无临床体征。全部患者均行CT和(或)MR检…  相似文献   

17.
颅骨血管瘤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骨血管瘤14例临床分析郭尔安杨少华张懋植颅骨血管瘤属临床少见病例(1~3)。我科自1957年底至1995年底的38年中,共收治14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7例,女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7岁,平均...  相似文献   

18.
脑海绵状血管瘤所致癫痫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癫痫是脑海绵状血管瘤(braincavernousan-gioma,CA)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表现为难治性癫痫者可达50%~60%以上。本组12例以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手术所见,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及临床表现:本组12例病人,男7例,女5例,年龄10~48岁,平均27岁。其临床资料详见表1。12例均有不同程度和时间的癫痫史。其中5例以反复发作的癫痫为唯一的临床表现。癫痫类型:大发作9例,颞叶癫痫3例。癫痫病程5~20年,平均10年。其它临床表现还有:头痛4例,复视2例,失语1例。影像学资料:CT平扫或加强均显示病灶;6例行MRI检查,其中5例T2加权像上为典型…  相似文献   

19.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分析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和放射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年间收治的19例脊髓CA的临床资料。结果 平均病程4.2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脊髓压迫症。MR T_1W可见低、高和混杂信号,T_2W高信号多见,个别瘤周可见低信号环。19例脊髓CA全切15例,次全切或部分全切3例,仅作活检1例。17例平均随访5.7年,临床改善及稳定者15例。结论 MR是诊断脊髓CA的敏感方法。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影响病人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术前功能状况及瘫痪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0.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及其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2001年收治的18例椎管内CA,其中硬脊膜外7例,髓内11例。结果 均行手术治疗,17例行镜下或肉眼全切除术,1例行次全切除。术后随访6-96个月,17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其中12例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5例生活能自理;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生活需他人照顾。结论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尽可能行肿瘤全切除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