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驰  万春  曾峰  宋展  任武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301-3302
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瘤是一种起源于胆管黏膜上皮的良性肿瘤,有单发或多发,具有恶变倾向,被视为癌前病变。因分泌黏液黏稠,往往因胆道梗阻而就诊,临床罕见,易被误诊〔1~3〕。本文就5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诊治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声像图资料,就其病理与声像的关系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4%(54/56),根据超声所见并结合手术后病理结果总结其声像图特点。结论 超声对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病理定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患者因“下腹部增大伴腹胀3月余”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腹腔内巨大囊性包块,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经腹卵巢巨大肿瘤切除术+右侧卵巢成形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好转后出院,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上皮性肿瘤,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根据是否有生育要求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肝外胆管乳头状肿瘤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外胆管的肿瘤中乳头状肿瘤属于少见的类型。胆管内的乳头状肿瘤均有蒂,瘤体在胆管中有一定的移动性,因此临床表现与其他常见类型的胆管肿瘤有所不同,B超和CT等检查又难以发现确实的肿瘤影像,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PTC)对作出正确的诊断意义较大。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90年至1998年9月间收治的6例患者,报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37~66岁,平均53.8岁。二、临床表现:(1)黄疸:6例均出现黄疸,其中4例呈波动性,时重时消,…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乳头状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5岁,因反复右上腹胀痛、发热、巩膜黄染4个月,皮肤黄染进行性加深10d,于2003年7月17日收住我院。患者曾于11年前因胆石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除石、T管引流术,术后2个月拔T管:于4年前因右上腹痛伴畏寒发热诊为“肝内胆管结石伴感染”,经住院抗菌治疗好转。入院体检仅巩膜、皮肤中度黄染,右上腹部深压痛,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37岁,因"间断性发热5个月"入院。既往:患者6个月大时因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症于当地医院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查体:右上腹部压痛,肝区叩击痛。肝功能:ALP 164 U/L,GGT 160 U/L,白蛋白30.6 g/L;CA 199247.70 U/ml。肝胆胰脾多排CT平扫影像诊断:(1)肝左叶外侧段萎缩;(2)肝内胆管多发结石;(3)肝左叶低密度影,建议CT增强检查;(4)肝内胆管略扩张积气;肝门区胆管改变及胆囊区条样气体影(图1)。患者持续高热达39.5℃,结合临床资料拟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患者CA199高表达,不除外胆管癌可能。急诊联系超声介入科给予肝内胆管穿刺,引流出脓性胆汁约120 ml,同时行血培养回报:大肠埃希菌;胆汁培养:草绿色链球菌,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抗炎好转后行肝左外叶切除、胆道探查术,术中见肝左外  相似文献   

7.
肝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是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新命名的一类病变,以往被称为肝胆管囊腺瘤或囊腺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其发生率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5%[1],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科于2016年3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讨论。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1岁,因"发现腹胀1年"入院,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既往:吸烟20余年,10支/d;  相似文献   

8.
杜庆聪  杨奎忠  郑莉 《山东医药》2011,51(46):18-18
患者女,43岁,因右下腹包块1个月,于2010年5月3日来诊。患者于1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下腹一包块,约鸡蛋大。既往无腹痛、腹胀、腹泻、便秘、黑便、便血,无低热、盗汗、乏力。查体:腹部平软,于右下腹可触及一约6cm×5cm×3cm的包块,无压痛,活动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正肝胆管囊腺瘤临床极为罕见,且易误诊和采取不适当的治疗方法。本院收治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脏胆管囊腺瘤的病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并探讨治疗方法及预后,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39岁,因乏力、厌食3个月,发现肝脏占位20 d入院。患者20 d前因乏力、厌食到本院门诊检查,腹部超声提示为肝囊肿,为进一步检查治疗收入本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患者化验检查转氨酶及胆红素轻度升高,凝血  相似文献   

10.
报道1例以反复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而多次被误诊的成人女性患者,后完善检查示阑尾-盲肠型肠套叠及阑尾囊性病变而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罕见的阑尾黏液性囊腺瘤.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4岁,因右下腹胀痛、停止排粪排气3d人院。14年前因右下腹疼痛在外院诊断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术中未找到阑尾,盲肠部发现豌豆大小包块,考虑淋巴结炎,关腹后经抗生素治疗症状消失。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轻度膨隆。肝脾未扪及。右下腹可触及8.0cm×8.0cm大小包块,质韧,周边尚规整,表面光滑,活动度受限。触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阴性,可闻及高音调肠鸣音,偶可闻及气过水声。  相似文献   

1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胰管内来源的肿瘤,由日本Ohhashi等于1982年首先报道,随后陆续有一些文献出现,但命名上未统一,较常用的有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等。1996年WHO将胰腺囊性产粘蛋白肿瘤分为两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IPMT)和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tumor)。2000年,WHO将IPMT修正为IPMN。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上腹部及背部困痛”于2022年8月16日就诊,入院查体、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未检测到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增强CT检查:肝右叶多房囊性占位,内见钙化及分隔,增强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考虑囊腺瘤(图1);MRI肝脏特异性增强检查:肝S7见囊性长T1长T2混杂信号影,大小3.2 cm×3.4cm,内见多发薄壁分隔,增强扫描三期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ADC呈高信号,考虑囊腺瘤(图2)。完善相关检查后,患者行腹腔镜下部分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79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13天”于2009年6月27日入院。患者40年前曾行胆囊切除术,后因胆总管结石先后行4次手术。1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腹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无发热、黄疸和腹泻。CT平扫考虑急性胰腺炎(AP)。给予禁食及对症治疗后病情缓解。7d前患者突然出现黄疸,查WBC22.4×10^9/L,中性0.87,血淀粉酶1320U/L,谷丙转氨酶(ALT)56U/L,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57岁。因发现巩膜黄染10余天,于2009年5月人院。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8a。查体:巩膜中度黄染。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腹部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16.
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伴胰腺分裂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3岁,因反复中上腹疼痛1年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中上腹胀痛,无放射痛,不伴恶心、呕吐及腹泻。1年来体重下降6 kg。1996年曾因急性胰腺炎住院,经治疗后好转。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淀粉  相似文献   

17.
孙启栋  罗明雷 《山东医药》1998,38(10):18-18
1993~1998年,我们对6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部分肝切除术,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3例,女39例;年龄26~65岁。62例术前均有反复胆道感染病史2~17年,最短2年;术前经B超或CT检查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肝左叶结石34...  相似文献   

18.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s)为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分化程度多样的胰腺肿瘤,位于主胰管或其分支内,可分泌黏液,为胰腺癌的癌前病变.区分IPMNs的良恶性对制定治疗方案,预估患者预后意义重大.随影像学和内镜的发展,IPMNs发现率逐年提...  相似文献   

19.
夏青 《胰腺病学》2003,3(1):32-32
目前对于如何处理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切除术(IPMN)后的患者,浸润性IPMN治疗性手术后是否需要随访,以及IPMN手术切除的范围等尚无一致的意见。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IPMN术后的复发及长期生存情况,同时了解  相似文献   

2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近年来被临床医师逐渐认识的一种胰腺囊性病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具有胃肠上皮分化倾向、由产生黏液的上皮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1],是胰腺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之一[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