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翻修手术患者的翻修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与先前报道的结果进行对比。方法 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自2014年1月至2021年11月完成的89例全膝关节翻修术患者资料,均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翻修手术,其中男28例,女61例;年龄27~84岁,平均(66.60±8.53)岁。左侧51例,右侧38例。将患者分为早期翻修组(假体使用年限低于2年)和晚期翻修组(假体使用年限不低于2年),对翻修手术的原因进行统计。结果 49例(55.1%)全膝关节翻修原因为假体周围感染,18例(20.2%)为假体松动,10例(11.2%)为关节不稳,5例(5.6%)为疼痛,4例(4.5%)为假体周围骨折,2例(2.2%)脱位,1例(1.1%)聚乙烯磨损。89例假体使用时间为(2.69±3.15)年,早期组51例,假体使用时间为(0.66±0.45)年;晚期组38例,假体使用时间为(5.42±3.15)年。早期组中31例假体周围感染,9例关节不稳,4例疼痛,3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脱位,聚乙烯磨损和无菌性松动各1例。晚期组中18例假体周围感染,17例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  相似文献   

2.
3.
髋关节翻修2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从 1998年 3月~ 2 0 0 1年 9月我科共进行了 2 3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性 17例 ,女性 6例 ,平均 5 9 2岁。第一次手术病因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0例 ,股骨颈骨折 11例 ,股骨头骨折 1例 ,髋关节结核所致股骨头坏死 1例。前一次手术所置换的假体 :全髋关节 10例 ,股骨头 13例 (其中 7例为双极头 ) ,4例假体臼、 3例假体柄用骨水泥 ,其中一例臼、柄均用骨水泥。距前次手术时间间隔最短 4个月 ,最长2 16个月 (18年 ) ,平均 78个月 (6年半 )。1 2 手术方法及术中情况 所有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翻…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日臻完善,接受TKA 手术的患者数与关节数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TKA术后的各种并发症的增多及全膝关节翻修术的大量增加。在美国,每年接受TKA 手术的数量从1990 年的 129 000 例增加至2002年的381000 例,预计2030年将达到3482000 例;而每年接受TKA 翻修术的数量从1990 年的 11 369 例增加至2000 年的26 926 例,预计2030 年将达到41432例,占同期初次TKA手术的8.7%。中国内地开展这一技术较晚,迄今为止尚未建立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虽然TKA 手术例数也在持续增加,但没有与国外手术例数相匹配的TKA及TKA 翻修术的大样本的数据分析。我们分析近3年国外及台湾地区四个TKA翻修术数据库,台湾地区、美国南加利福尼亚、伦敦大学医院的统计结果,希望能引起国内骨科医生对TKA翻修术的关注,进一步推动相关的统计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失败的原因,为减少术后翻修、指导手术及康复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UKA术后翻修原因的文献,并总结分析。结果经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UKA翻修的原因主要包括:内侧胫骨平台骨折、剩余间室进行性骨关节炎、活动型衬垫假体脱位、假体松动、聚乙烯衬垫磨损、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疼痛。结论计算机辅助技术通过模拟手术操作及术后膝关节的活动,可用于分析UKA翻修原因以及指导手术和康复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各种终末期膝关节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人工关节假体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平均使用寿命在15~20年,随着更年轻患者接受TKA及患者寿命的延长,膝关节翻修手术数量已经...  相似文献   

8.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6年1月,对92例重症膝关节疾病(106膝)使用后稳定型TKA。其中10例(11膝)为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2膝)为创伤性关节炎,80例(93膝)为严重骨性关节炎,5例(5膝)合并外翻畸形,40例(50膝)并内翻畸形。所有患者进行10个月~6年(平均30个月)的随访,并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手术优良率为94.2%,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TKA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的失败原因及翻修手术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UKA翻修的文献,从失败原因、解决方法(包括评估骨缺损、翻修假体选择、手术操作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导致UKA失败的原因包括适应证选择不当、手术技术不足与其他因素等。应用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减少因手术技术因素导致的失败,缩短学习曲线。UKA失败后的翻修手术有多种选择,包括聚乙烯衬垫更换、采用UKA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具体方案实施前需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翻修手术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骨缺损的处理与重建。结论 UKA存在一定失败风险,对其仍需谨慎对待,且应根据失败类型决定翻修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一期翻修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告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感染一期翻修术的方法,分析其近期随访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2009年12月施行TKA术后感染一期翻修术22例,其中资料完整的随访6个月以上的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49~75岁,平均65岁.均明确诊断为单侧TKA术后关节腔内感染.慢性感染(Ⅲ型)14例,迟发血源性感染(Ⅳ型)2例.术前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的功能评分平均为(37.25±16.23)分.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为2~73个月,平均23.9个月.术中彻底清除肉芽坏死组织及瘢痕,用碘伏浸泡伤口,脉冲冲洗.14例骨缺损严重者采用带延长柄髁限制型假体,2例采用表面假体,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 随访6~59个月,平均25个月.1例手术失败,分析原因可能与清创不彻底有关,8个月后行二期再翻修.1例于术后9个月出现局部疼痛,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高,经抗生素治疗1个月后疼痛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其余14例在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复发或再感染.末次随访时KSS功能评分平均(85.88±12.85)分,患者满意率87.5%(KSS功能评分75分以上,14/16).结论 对TKA术后感染患者行一期翻修术,经术中彻底清创,牢固固定假体及正确使用抗生素,术后平均2年的随访疗效良好,具有治疗周期短、费用低的特点,患者满意度高.但其中长期结果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hort term clinical results of single-stage revision for infec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Methods Twenty-two unilateral infected TKA were revised through onestage implant exchange using antibiotics loaded cement from April 2005 to December 2009. Sixteen patients who were followed up at least 6 month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5 male and 11 female with the mean age of 65 years old (range 49 to 75) in this group. Fourteen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late chronic infection (> 4 weeks) and 2 cases as hematogenous spread delayed infection. The average Knee Society Score (KSS) functional score was 37.25±16.23. The average time from primary arthroplasty to revision was 23.9months (range 2 to 73).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inflammatory, necrotic and scar tissue must be removed radically. Constrained condyle knee (CCK) prosthesis with stem were used in 14 cases with severe bone loss and primary prosthesis were used in 2 cases. All cases were fixed with antibiotics-loaded cement. 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the average 25 months (range 6 to 59 months), Infection recurred in one case who had to undergo another two-stage revision. One case who complained of local knee pain with elevated ESR and CRP 9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ponded to appropriate one-month course of antibiotic therapy. The average KSS functional score was 85.88±12.85 and the satisfactory rate was 87.5% at last follow-up. Conclusion Good outcomes can be reached by radical debridement, correct choice of implant, careful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 antibiotics in single-stage revision for infected TK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手术的原因、治疗方案以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991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所有入院行膝关节翻修的病例。于病案科进行电脑检索,检索词条为出院诊断疼痛或翻修或松动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排除重复住院、非膝关节翻修手术以及资料丢失病例,并进一步排除其中诊断膝关节感染,以及关节液或关节组织培养阴性,但关节液呈脓性并按膝关节感染处理的病例后,共18例患者入院行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根据感染性翻修的病因进行分组,总结各组翻修手术处理方式,分析翻修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间隔时间、翻修前后关节力线及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进行评估。鉴于所收集病例数较少,翻修手术与初次TKA的间隔时间以及翻修前后的关节力线主要进行描述分析;翻修前后的关节功能KSS评分为计量资料,先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8例(20膝)患者入院行非感染性膝关节翻修术。翻修病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10膝[50%(10/20)],其中1膝翻修部分置换了胫骨侧假体,其余9膝均行全膝关节翻修术;膝关节僵直5膝[25%(5/20)],均行手术松解(关节镜下粘连松解1膝);初次置换术后出现垫片脱位有2例[3膝,15%(3/20)],均行垫片置换手术;关节腔异物1膝[5%(1/20)],行膝关节后路异物取出术;髌骨外翻半脱位1膝[5%(1/20)],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紧缩术。翻修术后66.7%(4/6)膝关节力线得到良好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KSS评分平均为(79.1±2.8)分,较术前(56.4±9.9)分改善(t=-7.329,P0.05)。结论导致膝关节无菌性翻修的主要原因是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50%)。针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关节僵直等问题,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能够有效地恢复关节力线及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对于膝关节原发性骨肉瘤,保留肢体的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已经成为常用的手术方法[1].该手术的优点包括技术简单,术后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中短期功能康复结果令人满意.然而,其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很高[2].但是青年骨肉瘤患者远期生存率较低,文献鲜有此类患者实施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出现远期并发症及行翻修...  相似文献   

14.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7例人工膝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术的年轻患者资料,平均年龄49岁,平均随访5年。27例(14%)之前至少做过一次翻修术。最常见的翻修原因是不稳(29%)、关节纤维化(26%)和无菌性松动(24%)。限制性包括:59例(30%)后稳定性,123例(62%)内外翻稳定性,15例(8%)铰链膝。组件翻修包括:93例(47%)股骨和胫骨,68例(35%)单纯衬垫更换,19例(10%)单纯股骨,17例(9%)其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假体回植作为间隔物的非常规一期翻修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5月至2016年6月收住于南方医院关节与骨病外科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11例,采用非常规一期翻修的治疗手段,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后将消毒后的股骨假体、胫骨假体和新内衬作为关节间隔物,待感染控制后根据患者意愿决定是否行二期翻修手术,评估两次翻修术后关节活动和感染控制情况,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8±13)个月(6~45个月)。全部患者一期手术后均可带引流管下地行走,术后5 d活动范围均可达到90°。一期手术后只有1例患者进行了二期手术安装永久性假体,1例患者在一期手术后1年再次发生关节感染,按上述方法取出假体后再次使用原假体做间隔物翻修,术后无感染复发迹象,该患者拒绝置入新假体。其余9例患者均拒绝行二期手术。9例患者中3例活动时有轻微疼痛,余6例基本无疼痛。一期手术前和手术后患者关节活动度分别为(62±30)°(10°~100°)、(104±9)°(90°~120°)(t=4.659,P0.01),感染控制率为90.9%。结论原假体回植作为间隔物的非常规一期翻修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拥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置换术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针对本科到目前为止所作的68个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假体均为固定平台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排除翻修病例及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共有1 920例患者(2 779例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纳入研究,男性323例,女性1 607例;年龄25~86岁,平均(66±9)岁.骨关节炎1 720例(89.58%),类风湿关节炎168例(8.75%),强直性脊柱炎12例(0.63%),继发骨关节炎20例(1.04%).随访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的主要系统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及发生的翻修手术及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截至2013年12月,共有1 854例患者(2 693个关节)获得随访,失访率为3.44%.术后平均随访67个月,死亡3例.41例(2.21%)患者出现系统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为呼吸系统并发症(0.49%,9/1 854)及心血管并发症(0.38%,7/1 854).术后经超声证实的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02% (56/1 854),其中7例发生肺栓塞.术后发生局部并发症24例(1.29%),包括伤口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神经损伤.59个关节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松动(1.19%,32/2 693)和术后关节僵硬(0.37%,10/2693).结论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最常见系统并发症为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感染后松动是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以避免或减少翻修术的发生。方法 总结本院 1991~ 2 0 0 0年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病例 ,从翻修术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  10年间我院施行翻修术 98例。翻修术的原因以髋臼磨损为主 ,占 45 .92 %。其他依次为假体松动、感染、脱位、假体位置不良、柄远端股骨骨折和人工髋关节强直等 ,非假体松动原因而行翻修术 79例 ,占翻修病例总数的 80 .5 8%。 2次及以上翻修术的主要原因是习惯性脱位和感染。翻修术方式主要采用生物学固定。合并髋臼骨缺损 2 9例 ,股骨侧骨缺损 2 5例 ,自体或异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 2 5例。平均随访 63 .9个月 ,Harris评分翻修术后优良率 82 .2 8%。结论 翻修术的主要原因是髋臼磨损 ,多次翻修术的原因主要是假体习惯性脱位和感染。翻修术应以生物学固定为主。为避免或减少翻修术的发生和次数 ,在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时 ,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规范手术操作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术失败行翻修手术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导致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术(PTKA)失败的原因,以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RTKA)的发生率和提高人工膝关节假体的生存率。方法按照RTKA的定义,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诊疗研究中心所实施的RTKA患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梳理出PTKA失败的原因。按照实施RTKA的年份将患者分成A组与B组,即A组为在1990年6月至1999年6月实施RTKA者,B组为在1999年7月至2009年6月实施RTKA者。按照PTKA与RTKA时间间隔是否超过2年,把RTKA患者分为早期翻修组和远期翻修组。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所收集的关于A组与B组之间的PTKA和RTKA间隔时间资料进行了t检验,对所收集的关于A组与B组或早期翻修组与远期翻修组之间的各失败原因资料进行了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5.4%(83/87)的患者至少存在两个及其以上的翻修原因。A组PTKA和RTKA间隔时间为(37.03±36.19)个月,主要失败原因为感染(46.7%)、无菌性松动(46.7%)、力线不良(40.0%)等;B组PTKA和RTKA间隔时间为(44.53±56.32)个月,主要失败原因为感染(66.7%)、无菌性松动(23.6%)、力线不良(19.4%)等,两组之间的PTKA和RTKA间隔时间、PTKA失败原因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早期翻修组PTKA和RTKA间隔时间为(11.71±5.48)个月,主要失败原因为感染(69.6%)、力线不良(19.6%)、无菌性松动(15.2%)等;远期翻修组PTKA和RTKA间隔时间为(78.6±60.38)个月,主要失败原因为感染(56.1%)、无菌性松动(41.5%)、骨质溶解(29.3%)等,两组之间只有假体无菌性松动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06)。结论导致PTKA失败的各原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尽管在本文资料中A组与B组之间的PTKA和RTKA间隔时间、PTKA失败原因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本研究仍相信PTKA失败原因是随人工膝关节发展年代而变化的。本文资料显示无论是在早期翻修组还是在晚期翻修组中,导致PTKA失败的最值得关注的原因是感染,故降低因感染导致的PTKA失败仍然是今后临床工作的重点。而且与国外资料相比,本研究所获得的资料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进一步积累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陈剑锋  王茂鹏  杜远立  严超  魏国  向正宗 《骨科》2014,5(4):210-214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应用长柄型假体进行翻修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间12例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患者应用长柄型假体翻修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评估长柄型假体应用于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效果.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统计术后1周、3个月、1年Harris评分及VAS评分.与翻修手术前相比,Harris评分呈升高趋势,VAS评分呈下降趋势,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柄型假体可以成为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翻修选择之一,能满足翻修手术要求,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