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股骨切迹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术后功能康复和股骨髁上骨折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月本组行初次TKA 417例(471膝),单膝置换363例,双膝置换54例;男186例,女231例.417例中骨性关节炎35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创伤性关节炎14例.分析TKA术中股骨开髓点、股骨远端屈曲角度、髓内定位杆插入深度、股骨假体型号选择策略与股骨切迹的相关性,随访并记录KSS评分和股骨髁上骨折发生情况.[结果]417例中失访21例,深部感染4例,共392例(442膝)列入本研究.随访4~6年,股骨切迹发生率为8.7%(41/471).切迹组41例(41膝)末次随访未出现骨折病例,无切迹组351例(401膝)中2例(2膝)股骨髁上骨折,两组骨折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5).股骨切迹组和无切迹组术后4年K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切迹深度和KSS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761).[结论]TKA术中股骨切迹相关因素包括进针点失误、股骨假体旋转不良、股骨假体型号选择偏小以及股骨截骨模块后移等.股骨切迹对TKA术后远期功能康复及髁上骨折发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股骨髁的前后径、内外径,分析两者的比值对全膝关节置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的170例患者,手术前利用X线片在膝关节上对股骨髁的前后径、内外径进行测量,算出两者比值,对比假体数据,将比值>0.9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髓内长定位杆截骨;研究组:采取髓内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量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以及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探讨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截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12月拟行TKA治疗的53例(60膝)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骨关节炎组),男12例(14膝),女41例(46膝);年龄57~82岁,平均71.9岁。胫股角为(183.2±2.6)°。以15例(30膝)健康志愿者膝关节作为对照(对照组),男6例,女9例;年龄59~68岁,平均66.3岁。将MRI扫描膝关节获得数据导入Mimics10.01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测量内、外侧股骨后髁软骨厚度和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分别为(1.85±0.33)mm及(1.92±0.27)mm,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分别为(5.0±0.9)°和(5.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分别为(0.45±0.40)mm及(1.78±0.51)mm,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分别为(3.3±1.7)°和(4.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差为(1.33±0.45)mm,与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角度差(1.5±1.3)°成正相关(r=0.75,P=0.01)。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软骨磨损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和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存在差异,TKA术中行截骨时,应将股骨后髁软骨厚度差异纳入考虑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人群股骨远端外旋角数值及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关系.[方法]自1998年4月~2005年4月对84例106膝初次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行CT检查.男性32例,女性52例.RA:48膝,OA∶67膝,色素沉着性滑膜炎1例.术前行CT检查,检查方法为平卧,下肢中立位,在股骨远端3 mm密扫,并在屏幕上划线,将股骨两后髁连线,股骨内上髁凹与股骨外上髁连线,测量两线的夹角.并在手术中按测量角度进行股骨远段的截骨.术后6个月行检查,并测量关节活动度.与常规行3°截骨之术后关节活动度相比较.手术所用假体均为PFC,术者均为1人.[结果]国人股骨远端外旋角平均大于3°.男性为5.1(SD 1.7),女性为5.8(SD 1.5),依据CT测量结果行个性化股骨远端截骨术,效果优于常规3°外旋截骨.[结论]国人股骨远端旋转角度大于3°,手术中依据术前CT测量外旋角进行截骨手术,其术后效果优于常规的3°外旋截骨.  相似文献   

5.
股骨后髁偏心距(PCO)这一概念由Bellmans于2002年率先提出,最早被认为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膝关节屈曲度相关。目前,PCO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4种:X线测量法简便易行,但因其忽略了股骨内外侧髁的不对称性,在原理上存在一定缺陷;CT、MRI法不受投照角度限制,但假体金属伪影的干扰不可忽略;影像学结合术中软骨厚度测量最为精确,但操作复杂并且主观性较强。PCO在TKA术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TKA,PCO通过影响股骨与胫骨撞击的旋转半径,使得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与之正相关。而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TKA中却没有这种关系,这可能与膝关节后方软组织的阻挡作用以及膝关节前方伸膝装置的限制作用有关。此外,PCO的改变会影响屈曲间隙,从而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特别是屈曲位和半屈位的稳定性。这种改变同样会影响膝关节的解剖学结构及生物力学结构,进而有可能导致骨溶解及假体松动。过大的PCO会增加后方关节囊的紧张程度,造成伸直间隙的减小,带来膝关节屈曲挛缩的风险。因此在TKA术中,临床工作者有必要尽可能将PCO恢复到术前状态,以最大限度避免相应不良后果的发生。本文就PCO在TKA术中的临床意义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骨折对骨科医生是相当棘手的.由于骨折部假体存在、局部骨质疏松、原始手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给治疗带来巨大困难。本院自1998年6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1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并对15例进行随访。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OA)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26例内侧单室膝关节OA患者,平均年龄58岁(52~76岁)。临床均表现为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AhlbackX线分级Ⅰ~Ⅲ级。采用HISS评分系统评估术后膝关节的功能,观测膝关节的活动度,摄下肢全长X线片观察下肢的力线(髋膝踝角),观察其并发症。结果术前髋膝踝角为5~10°,术后2周为0~2°;术前屈曲挛缩0~10°,膝关节活动度为100~120°,术后屈曲挛缩0~4°,膝关节活动度为125~135°。术前HISS评分72分,术后2周为98分。26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2个月(5~14个月),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及髌股关节疼痛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单室膝关节OA,单髁置换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一种术前精确测量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方法并行临床应用,比较使用传统参考股骨后髁线(posterior femoral condylar line,PCL)外旋3°截骨和个体化测量PCA截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9.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与胫骨假体的旋转力线至关重要,旋转力线不良影响手术效果.该文就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中股骨上髁轴、股骨后髁线、股骨髁间前后轴、屈曲间隙平衡技术,以及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钢板置入,观察组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均获随访3个月,观察组优良率96.67%。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恢复时间短,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洪源  冯建民  何川 《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4):219-220,234
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的极其重要环节.以哪条轴线作为术中参照轴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股骨假体旋转轴线对位准确,目前仍存有争议.该文就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各种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的可靠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制一种可于膝关节术中直接测量股骨后髁角的仪器,测量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大小,并分析股骨后髁角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探讨股骨后髁角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研制股骨后髁角测量器。对105例(男24例,女81例)在本院行人工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术中用股骨后髁角测量器测量后髁角;分析股骨后髁角与性别、年龄的相关关系。[结果]该组男性患者股骨后髁角为(5.26±2.03)°,女性患者股骨后髁角为(5.17±1.75)°,股骨后髁角在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性,但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结论]用股骨后髁角测量器测量股骨后髁角,简单快捷经济,有效协助确定股骨假体外旋角度,提高手术效果;股骨后髁角在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有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ISS钢板治疗膝关节置换术(TKA)后InsallⅡ型股骨髁上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LISS钢板治疗TKA术后股骨髁上骨折8例,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膝关节活动范围、肢体短缩、肢体对线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5.2周,术中发生螺钉脱落1例,术后1年HSS评分85.5分。结论 LISS钢板内固定为TKA术后股骨髁上骨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高龄骨质疏松的InsallII型患者。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骨折对骨科医生是相当棘手的术后并发症,由于骨折部假体存在、局部骨质疏松、原始手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给治疗带来巨大困难。常常导致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感染,甚至最终需要行关节融合或截肢。该并发症发生率并不高,文献报道仅为0.3% ̄3.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股骨假体的力线测量,评价股骨髓外定位法指导假体放置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5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患者73例(80膝),其中股骨髓内定位组(intramedullary alignment guide,IM) 54例(56膝),男23例(23膝),女31例(33膝);股骨髓外定位组(extramedullary alignment guide,EM)19例(24膝),男9例(10膝),女10例(14膝).测量术后即刻股骨假体内翻/外翻和屈/伸力线.[结果]IM组股骨假体内翻/外翻力线为0.59°内翻±3.98°,EM组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81°外翻±3.30°,P=0.235 2.IM组股骨假体屈/伸力线为0.70°伸直±3.89°,EM组股骨假体力线为1.12°伸直±3.43°,P=0.564 3.[结论]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股骨髓内定位可取得与髓外定位法相同优良的股骨假体力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股骨外髁滑移截骨术(lateral condyle sliding osteotomy,LCSO)矫正股骨外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TKA中采用LCSO治疗的17例伴股骨外弓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14例;年龄58~68岁,平均63.2岁。股骨外弓畸形病因:股骨发育畸形12例,股骨骨折畸形愈合5例。膝关节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Ⅲ级4例,Ⅳ级13例。术前生理外翻角为9.5°~12.5°,平均10.94°。病程3~25年,平均15.1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股骨远端机械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ur angle,mLDFA)、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机械轴偏向(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评估关节外畸形在关节内矫正及下肢机械力线恢复情况;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疗效;行膝内、外翻应力试验,X线片复查截骨片愈合情况,评估关节稳定性及LCSO的安全性。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9个月。截骨片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膝内、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未发生外侧副韧带松弛、断裂,膝关节不稳,假体松动、翻修、感染等情况。末次随访时mLDFA、HKA、MAD及膝关节ROM、VAS评分、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有股骨外弓畸形TKA中应用LCSO疗效确切且安全,关节外畸形在关节内矫正,一次手术可同时恢复下肢机械力线和关节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及患者膝关节功能评估,初步总结中老年膝骨关节炎(KOA)人群股骨前髁厚度(ACO)的影像学参数,并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ACO对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K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9例(82膝),男16例(20膝),女53例(62膝);年龄45~78岁,平均63岁。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2周侧位X线片上股骨前髁的厚度、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患者ACO平均值为(7.3±1.7)mm,女性为(7.3±1.4)mm,不同性别之间A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ACO为(7.3±1.5)mm,术后为(6.4±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老年KOA人群ACO无性别差异;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前髁较术前变小,与股骨假体的设计及术中股骨截骨有关;膝关节股骨假体截骨时,可以适当前移截骨模块或增大股骨假体型号,在4 mm范围内不会引起髌股关节的填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髁上骨折骨不连的治疗。方法采用手术治疗,一期采用半股骨膝关节置换术或先期取出内固定物;术后3~6个月后采用半股骨膝关节置换术恢复膝关节功能。结果治疗5例,术后12个月均有随访。4例3~6个月内弃拐,1例术后8个月弃拐;5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人工半股骨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髁上骨折骨不连的治疗方法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发展一种膝关节术中直接测量股骨后髁角的新方法,并分析股骨后髁角与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股胫角的相关性,探讨各角度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研制股骨后髁角测定仪.对29例(30膝)在本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测量患膝负重前后位X线片上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股胫角,术中用股骨后髁角测定仪测量后髁角;分析股骨后髁角与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股胫角的相关关系.[结果]该组股骨后髁角为5.2°±2.6°,股骨髁外翻角为8.6°±2.9°,胫骨平台内翻角为4.1°±4.0°,股胫角为4.1°±7.3°,股骨后髁角和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股胫角尤相关关系.[结论]股骨后髁角测定仪提供了术中测苗股骨后髁角的新方法,为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提供依据;股骨后髁角和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术前测量股骨髁外翻角和胫骨平台内翻角,可为股骨假体旋转角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