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变化及其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及分布. 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普通饮食,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处死.模型组肝脏HE染色显示脂肪肝造模成功.取空肠行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部位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定位及表达的变化. 结果电镜下模型组紧密连接(0.50±0.21) μm明显短于对照组(0.78±0.19) μ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occludin蛋白主要沿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膜的顶端呈线状分布,而模型组阳性染色明显减弱,呈非连续性分布.结论 NAFLD大鼠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明显缩短,occludin表达下降,提示肠黏膜机械屏障损害在NAFLD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MRLS)对实验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改善作用及对大鼠肝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的影响,探讨调肝理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清洁级) 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调肝理脾组(各10只)。模型组、调肝理脾组大鼠皆予以高脂饮食共12周。调肝理脾法组大鼠造模同时给予调肝理脾方2ml/100g/d灌胃(相当于成人剂量的5倍),对照组大鼠给予正常饮食(普通饲料)及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12周末处死动物后,分别采集大鼠血液、肝脏标本,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HDL-C、LDL-C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Beclin1在肝组织中表达的变化。结果:(1)HE染色提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计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调肝理脾法组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计分明显减轻,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HDL-C、LDL-C的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模型组比较,除HDL-C外,调肝理脾法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LDL-C的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略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250,P 0. 05);与模型组比较,调肝理脾法组肝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121,P 0. 05)。结论:调肝理脾法对实验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肝功能、血脂等指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大鼠肝组织内的自噬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改善作用及对大鼠肝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表达的影响,探讨调肝理脾法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清洁级)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调肝理脾法组,每组10只。模型组、调肝理脾法组大鼠皆予以高脂饮食,共12周。调肝理脾法组大鼠造模同时给予调肝理脾方2 ml·100 g-1·d-1灌胃(相当于成人剂量的5倍),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及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12周末处死动物,采集血液、肝脏标本,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HDL-C、LDL-C水平,并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LC3B在肝脏组织中表达的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HE染色提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计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调肝理脾法组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计分明显减轻,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HDL-C、LDL-C的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模型组比较,除HDL-C外,调肝理脾法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LDL-C的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LC3B表达水平略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0,P>0.05);与模型组比较,调肝理脾法组肝组织LC3B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P<0.05)。结论调肝理脾法对实验性SD雄性NAFLD大鼠肝功能、血脂等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SD雄性大鼠肝组织内的自噬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参葛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和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组,采用四氯化碳联合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中药组大鼠以参葛方灌胃。实验结束,取大鼠肝脏和小肠组织,进行肝和小肠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小肠组织黏膜蛋白Occlud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病理图像分析仪检测光密度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肝组织HE染色显示中药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脂滴数量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小肠组织HE染色显示黏膜绒毛排列较为整齐,缺失断裂较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中药组阳性染色面积明显增多,小肠黏膜细胞膜的顶端的线状分布比较均匀。Occludin光密度值的结果显示参葛方干预能够显著上调Occludin的表达(P0.05)。结论:参葛方具有较好的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可能与减轻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和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从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IETM )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探索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实验组)和对照组4组,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致肝衰竭ITEM大鼠模型。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4h后处死,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24h、48h、72h各取6只、7只、7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肝功能、内毒素、结肠黏膜上皮咬合蛋白(occludin)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内毒素、 MLCK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 occludin表达低于模型组( P<0.01);实验组血清ALT/AST、内毒素、 MLCK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 occlu-din表达高于模型组( P<0.05)。结论:增强结肠粘膜上皮紧密连接功能,降低内毒素的吸收是温阳解毒化瘀颗粒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调肝理脾方对酒精性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以“酒精-吡唑-玉米油”混合液灌胃16周,制备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将存活动物随机分成3组:模型对照组、调肝理脾方治疗组、西药对照(安珐特)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4周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观测肝组织病理学及肝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6周末模型大鼠肝功能显著异常,肝纤维化明显;经4周治疗,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血清中HA含量均有显著下降趋势(P〈0.01),且调肝理脾方能显著下调大鼠肝组织中TGF—β1蛋白含量,其效果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调肝理脾方能有效阻止和逆转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进程,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方证相关有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是急性胰腺炎(AP)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目的:探讨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对AP大鼠模型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AP模型组(n=20)和替普瑞酮治疗组(n=20)。造模大鼠腹部皮下注射雨蛙素,治疗组造模前后予替普瑞酮灌胃。以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淀粉酶水平,分别以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表达。结果:AP模型组血清IL-1、IL-6、TNF-α和淀粉酶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小肠黏膜绒毛坏死脱落,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明显增宽,occludin、ZO-1蛋白表达下调;替普瑞酮治疗组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和淀粉酶水平较AP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小肠绒毛仍较完整,紧密连接致密,occludin、ZO-1蛋白表达增强。结论:在AP大鼠模型中,替普瑞酮可能通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对肠黏膜屏障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TLR4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TFF3、MUC2为肠黏膜保护因子,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目的:观察安肠愈疡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TFF3、MUC2和TLR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TNB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肠愈疡汤低、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分别给予蒸馏水、不同剂量安肠愈疡汤和美沙拉嗪。21 d后处死大鼠,行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评分,采用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FF3、MUC2和TLR4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安肠愈疡汤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组织病理学评分、TLR4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TFF3、MUC2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安肠愈疡汤中剂量组相比,安肠愈疡汤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降低(P0.05),TFF3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安肠愈疡汤中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相比,安肠愈疡汤高剂量组MUC2表达显著升高(P0.01),TLR4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安肠愈疡汤可明显促进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TFF3和MUC2基因表达以及下调TLR4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小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进展过程中小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均分为3组,即为正常饮食组、高糖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建立NAFLD动物模型,并于4、8、12周各组分别处死10只.另取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四氯化碳(CCl4)组和对照组,CCl4组予以CCl4建立肝损伤模型,4周时处死两组大鼠.肝脏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脂肪变性程度.鲎试验终点显色法检测门静脉血中脂多糖(LPS)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并对荧光强度进行评分.电镜下观察小肠黏膜紧密连接形态的变化.结果 肝脏组织病理表现提示NAFLD和肝损伤模型成功建立.高糖组LPS含量在各个时间点与正常饮食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脂组4周及12周时LPS含量与正常饮食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8周时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P<0.05).CCl4组与对照组LP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周时正常饮食组、高糖组和高脂组occludin蛋白表量分别为1.80±0.42、1.50±0.53和1.30±0.67,高糖组和高脂组较正常饮食组略有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12周时高糖组和高脂组较正常饮食组明显减弱(P值均<0.05).CCl4组occludin的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减弱(0.60±0.16比1.80±0.42,P<0.05).高糖组、高脂组及CCl4组在各个时间点紧密连接形态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NAFLD进程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随肝脏脂肪变的进展逐渐减弱.因此在NAFLD的治疗中除改善胰岛素抵抗、保肝治疗外,尽早保护肠黏膜屏障可能有助于减慢肝损伤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丁雯瑾  沈峰  范建高 《肝脏》2014,(9):673-676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调控,及其对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NAFLD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谷氨酰胺组各12只,以第8周和第12周为时间点,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记录肝指数,鲎试剂终点比色法检测内毒素水平,ELISA法测定TNF-α,westernblot法检测肠道occludin蛋白量,免疫组化染色明确蛋白定位及分布。结果病理证实高脂饮食诱导NAFLD鼠模成功。在第8周模型组和谷氨酰胺组肝指数、内毒素及TNF-α含量均高于正常组(3.14±0.76,3.07±0.65比2.84±0.55;0.213±0.019,0.194±0.010比0.120±0.014;25.76±3.54,23.65±2.78比7.84±1.55);模型组和谷氨酰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谷氨酰胺组上述指标升高明显(3.75±0.56,3.47±0.73比2.75±0.91;0.279±0.033,0.203±0.012比0.114±0.021;29.73±5.34,28.77±3.61比6.84±1.87,均P<0.05);谷氨酰胺治疗后血清内毒素水平的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大鼠存在肠道occludin蛋白量减少,谷氨酰胺具有上调其表达的作用。3组中occludin蛋白定位无明显区别,但其棕褐色染色强度及范围在正常组及谷氨酰胺组更强。结论谷氨酰胺能修复NAFLD大鼠肠黏膜屏障,其机制与降低TNF-α含量、上调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进而改善内毒素血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肠黏膜屏障对于抵抗肠道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具有重要作用。暴发性肝衰竭(FHF)时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增加^[1-4],细菌及其毒性产物穿透肠壁进人体内,引起自发性腹膜炎甚至败血症。FHF时肠黏膜屏障通透性的增加与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破坏有关。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在FHF时,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家兔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肠道大肠杆菌、肠黏膜Toll样受体4(TLR4)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变化,并分析TNF α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14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模型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处死.取回肠组织行电镜检查,观察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长度及宽度的变化,采静脉血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 α,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肠黏膜TLR4的定位及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粪便中大肠杆菌的变化.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血清TNF α与肠腔大肠杆菌数、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长度、肠黏膜TLR4表达量之间关系.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家兔肠上皮紧密连接缩短[(0.377±0.045) μm对比(0.518±0.059) μm,t=5.031,P<0.01]且间隙增宽,肠腔中大肠杆菌数量增多[(54.767±28.467)拷贝/g对比(14.299± 11.400) log10log10拷贝/g,t=-3.492,P<0.01],肠黏膜TLR4表达升高[0.042±0.014对比0.015±0.01,t=-44.089,P<0.01],血清TNF α升高[(0.289±0.016)pg/ml对比(0.210±0.013)pg/ml,t=-17.768,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肠杆菌、肠上皮紧密连接、肠黏膜TLR4与TNF α明显相关(F=17.773,P<0.01),拟合优度判定系数R2=0.842;血清TNF α水平与紧密连接呈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0.385),与大肠杆菌和TLR4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332和0.427).结论 NAFLD家兔肠道物理屏障、生物屏障及免疫屏障的破坏与TNF α水平关系密切,且免疫屏障对TNF α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疏肝理脾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脂多糖-Toll受样体-4(LPS-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造模成功的NASH 84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其中两组为无中药干预对照组,分为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M_M)组和正常饮食(M_N)组;两组继续MCD饮食加中药(疏肝理脾汤)灌服,分以中药低剂量(D_低)组、高剂量(D_高)组;两组为正常饮食加中药(疏肝理脾汤)灌服,分以中药低剂量(Z_低)组、高剂量(Z_高)组,持续4周,于实验9周末处死所有动物,并行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外周血相关生化指标、细胞相关炎症因子、血浆LPS水平、肝组织TLR4水平等相关检测与分析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实验组SAF积分,血清ALT、AST、TC、TG、TNF-α、IL-6、IL-1含量;血浆LPS、TLR4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升高;实验组内比较,与两组模型组(M_M组、M_N组)比较,各治疗组(Z_高组_、Z_低组、D_低组、D_高组)SAF积分;血清ALT、AST、TC、TG、TNF-α、IL-6、IL-1含量;血浆LPS、TLR4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各治疗组内两两比较,Z_高组在改善SAF积分、降低血清ALT、AST、TC、TG、TNF-α、IL-6、IL-1含量、降低血浆LPS/TLR4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方面优于其他治疗组(P0.05)。结论:"疏肝理脾汤"高剂量联合正常饮食对改善NASH大鼠脂肪沉积,降低炎症状态有一定作用,干预机制可能与影响LPS/TLR4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抑制相关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减轻肝细胞炎性反应及脂肪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及其所致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在一系列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Caco-2细胞体外培养制备肠单层上皮屏障模型,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不予干预)、H_2O_2组(500μmol/L H_2O_2)和低浓度(500 U/mL)、高浓度(3 000 U/mL)乌司他丁治疗组并予相应处理。检测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跨上皮细胞电阻(TEER)和荧光素钠透过率评估上皮屏障功能,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表达和定位,透射电镜观察紧密连接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_2O_2组Caco-2细胞单层上皮MDA水平、荧光素钠透过率明显升高,SOD活性、TEER、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和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H_2O_2组细胞刷状缘受损,细胞间连接模糊,ZO-1、occludin蛋白分布断续不完整,荧光强度低。乌司他丁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H_2O_2组显著改善(P0.05),高浓度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乌司他丁对H_2O_2诱导的肠单层上皮屏障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活性以及调节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和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培菲康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白介素(interleukin,IL)-17在回肠黏膜上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34只分为高脂饮食组(Ⅰ组,n=12),高脂饮食+培菲康干预组(Ⅱ组,n=12),普通饮食组(Ⅲ组,n=10).Ⅱ组予培菲康灌胃,余下两组分别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于喂养17wk处死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表现提示NAFLD模型成功建立.采用16S RNA方法检测3组大鼠肠道3种主要细菌数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回肠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回肠黏膜occludin蛋白及IL-17量的表达变化.结果:(1)Ⅰ组、Ⅱ组较Ⅲ组:肠道3种细菌数量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Ⅰ组较Ⅱ组:乳酸杆菌数量、蛋白occludin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3)IL-17表达在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36.289±30.540vs9.646±14.530vs2.609±5.850);此外,透射电镜下观察到Ⅰ组大鼠肠上皮细胞水肿,绒毛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疏松化明显,并出现坏死细胞,而经培菲康干预后的大鼠肠上皮损伤减轻.结论:培菲康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NAFLD有一定预防作用,其作用可能与保护高脂饮食引起的肠黏膜屏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26只Sprague-Dawley大鼠(120~160 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n=8)、模型组(n=10)和治疗组(n=8)。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及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饲养。第12周,处死模型组2只大鼠,确认造模成功。随后治疗组大鼠给予150 mg·kg-1·d-1小檗碱灌胃4周,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等渗盐水灌胃。第16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绒毛变化;苏丹黑B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肠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量大鼠粪便中大肠杆菌、拟杆菌及普拉梭菌的数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内毒素(0.288±0.045)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1.07±0.1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192±0.049,0.94±0.07)(P<0.05),小檗碱干预可显著降低内毒素(0.213±0.025)和TNF-α水平(0.93±0.07)(P<0.05)。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0.05±0.012)明显低于对照组(0.166±0.014),小檗碱对肠黏膜occludin蛋白表达有促进作用(0.055±0.0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模型组(7.29±0.47)相比,对照组(9.49±0.59)拟杆菌数量降低,治疗组拟杆菌的数量增加(9.77±0.87);与对照组(5.42±0.63,9.49±0.59)相比,模型组大肠杆菌(6.92±0.77)、普拉梭菌(8.70±0.62)数量增加,小檗碱干预减少了大肠杆菌(6.34±0.71)、普拉梭菌(9.77±0.87)的数量(P<0.05)。结论小檗碱有效地保护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肠屏障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肝理脾方对实验性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以“白酒-吡唑-玉米油”混合液灌胃16周制备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给药后检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结果]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功能显著异常,肝纤维化明显;经4周治疗,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透明质酸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中药组能显著下调大鼠肝组织中TGF-β1蛋白。[结论]调肝理脾方能够有效阻止和逆转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沉默miR-375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2只SD大鼠,共分为4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设为A组),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设为B组),空载体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且尾静脉注射含空载质粒的慢病毒(设为C组),沉默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且尾静脉注射含si-miR-375质粒的慢病毒(设为D组)。采用高脂饲料饲养方式构建NAFLD大鼠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的表达水平。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RT-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miR-375的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的AST、ALT、TC、TG、TNF-α、IL-6、IL-8和TLR4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和C组比较,D组AST、ALT、TC、TG、TNF-α、IL-6、IL-8和TLR4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沉默miR-375可抑制NAFLD大鼠肝脏细胞内脂肪堆积,改善肝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组织中TLR4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四君子汤加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中药四君子汤加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腹腔感染脓毒症致肠黏膜屏障损害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每日灌喂中药2次。于造模后72h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肝、脾、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并取肝、肾、脾、小肠等脏器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结果]治疗组脏器细菌易位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其肝,肾、脾、小肠等脏器光镜下炎症性病理损害均明显轻于模型组,肠黏膜炎症病理损伤指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四君子汤加大黄能降低脓毒症大鼠肠黏膜通透性,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对肠黏膜屏障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肠道补充益生元对急性胰腺炎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和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腹腔注射左精氨酸建立AP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组法分成对照组、AP组、益生元组.益生元组于造模前7 d开始给予益生元4 g·kg-1·d-1.建模后12 h处死大鼠,心脏取血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观察空肠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紧密结合蛋白Occludin的含量.结果 AP组的血浆DAO活性为(7.29±0.68)U/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1±0.34)U/L(P<0.01)和益生元组的(3.44±0.59)U/L(P<0.05).AP组肠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的灰度值为95.1±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7±8.2和益生元组的59.7±7.8(P<0.01).益生元组occludin表达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P大鼠补充益生菌可增加肠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维持肠上皮紧密连接,维持正常的肠道通透性,从而达到保护肠黏膜屏障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