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斑花黄堇、木藤蓼、野棉花、黄花铁线莲、黑心虎耳草和短尾铁线莲6种藏药提取物的体外抗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病毒活性的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细胞毒性实验和HIV-1假病毒单周期感染实验检测提取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和细胞毒性;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蛋白酶、整合酶和逆转录酶体外活性抑制实验初步探讨药物的作用靶点。结果:在这6种藏药提取物中,木藤蓼、野棉花、黑心虎耳草提取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HIV-1病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6.47±0.78),(11.97±1.09),(11.7±0.79)mg·L-1,且细胞毒性较小,三者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整合酶活性。结论:木藤蓼、野棉花、黑心虎耳草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HIV-1病毒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整合酶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复叶耳蕨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抗HIV-1逆转录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在体外无细胞系统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HIV-1逆转录酶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结果复叶耳蕨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抑制HIV-1逆转录酶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84.069,.74μg.ml-1,水提取物抑制HIV-1逆转录酶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200μg.ml-1。结论复叶耳蕨乙酸乙酯提取物与正丁醇提取物具有体外抑制HIV-1逆转录酶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春艳  曾艳波  彭芳  戴好富  郑永唐 《中草药》2008,39(12):1833-1838
目的研究蒲葵籽提取物的体外抗HIV-1活性,对有活性粗提物进行初步机制研究。方法采用细胞毒性、合胞体抑制、HIV-1感染细胞保护实验和HIV-1 p24抗原测定等实验对蒲葵籽提取物体外抗HIV-1活性进行筛选和确认;采用重组HIV-1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活性抑制实验,融合阻断实验初步探讨活性粗提物的作用机制。结果蒲葵籽的醋酸乙酯(P3)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HIV-1活性,P3抑制HIV-1诱导C8166细胞形成合胞体的EC50为5.64μg/mL,对C8166细胞的毒性较小,CC50大于200μg/mL,治疗指数(TI)大于35.46;P3抑制HIV-1急性感染中p24抗原表达的EC50为23.04μg/mL,抑制正常C8166细胞与慢性感染细胞H9/HIV-1 B融合的EC50为8.00μg/mL;P3在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对HIV-1逆转录酶的抑制率为28.86%;P3抑制重组HIV-1蛋白酶活性的EC50为1.77μg/mL。结论蒲葵籽的醋酸乙酯提取物(P3)具有较强的体外抗HIV-1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为阻断病毒进入和抑制HIV-1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介绍HIV治疗的新靶点——整合酶抑制剂,为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艾滋病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近年来国外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 HIV复制过程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酶——整合酶,使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病毒在体内长期潜伏。整合酶是HIV自身特有的酶,也是一个抗HIV药物设计的理想靶点。目前整合酶抑制剂有DNA结合剂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核苷类;肽类;多羟基化芳香族化合物四大类。  相似文献   

5.
乌药茎中鞣质类成分及其抗HIV-1整合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樟科药用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Sims) Kosterm.]的抗HIV-1整合酶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60%丙酮冷浸提取,通过反复Sephadex LH-20和MCI-gel CHP 20P柱色谱从乌药茎中分离缩合鞣质类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常数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IA法进行抗HIV-1整合酶活性筛选。结果分离得到3个寡聚缩合鞣质类化合物:二倍体procyanidin B-1(LA-1),三倍体cinnamtanin B1(LA-2)和四倍体cinnamtannin B2(LA-3)。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寡聚缩合鞣质具有抗HIV-1整合酶的活性。结论寡聚缩合鞣质是乌药茎抗HIV-1整合酶的主要活性成分,四倍体cinnamtannin B2(3)为种内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虎杖抗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离和鉴定虎杖乙酸乙酯提取物中能显著抑制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活性成分。方法:基于药理活性导向法,综合利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制备液相等色谱分离虎杖提取物活性成分,采用MS和NMR等波谱数据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分子结构。结果:从虎杖乙酸乙酯活性部位分离出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methoxystypandrone(1),大黄素(2),白藜芦醇(3),虎杖苷(4),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5),(E)-3,5,12-trihydroxystilbene-3-O-β-D-glucopy-ranoside-2’-(3″,4″,5″-trihydroxybenzoate)(6)和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7);NA测试表明化合物3,6和7显著抑制NA活性,IC50分别为129.8,44.8,21.3μmol·L-1,进一步CPE测试表明化合物6和7具有显著抗H1N1流感病毒效果(EC50分别为5.9,0.9μmol·L-1),对宿主MDCK细胞表现出非常低的细胞毒性,选择性指数分别为56和269。结论:基于药理活性导向从虎杖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能显著抗H1N1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抗流感药物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云南松松塔提取物(C:醇提水沉后经碱提酸沉法得到的沉淀;D:滤液1倍醇沉得到的沉淀;F:滤液2倍醇沉过滤后再5倍醇沉得到的沉淀;H:醇提水沉后水溶液五倍醇沉得到的沉淀)体外抗HIV-1活性,明确云南松松塔提取物活性组段。方法采用细胞毒性实验、合胞体形成抑制实验、HIV-1感染细胞保护实验筛选云南松松塔提取物体外抗HIV-1活性组段。结果云南松松塔提取物对C8166细胞毒性小,其CC50均大于5000μg·ml-1;云南松松塔提取物C、D、F、H抑制C8166细胞合胞体形成的EC50分别为232.59,56.46,47.44,1687.72μg·ml-1。云南松松塔四个提取物对MT4细胞毒性小,均大于1000μg·ml-1,在1000μg·ml-1时,云南松松塔提取物对HIV-1感染的MT4细胞的保护率分别为(42.39±0.36)%、(15.94±6.15)%、(29.86±3.41)%、(14.98±10.75)%。结论云南松松塔提取物C、D、F均有体外抗HIV-1活性;云南松松塔提取物H无体外抗HIV-1活性;云南松松塔四个提取物对HIV-1感染MT-4细胞保护作用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HIV-1逆转录酶的二聚化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评述。结果与结论酶的二聚化是逆转录酶发挥功能所必需的,抑制逆转录酶二聚化成为近年来研究抗HIV药物的一个新的靶点,现已发现的两类二聚化抑制剂为研究新的抗HIV药物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导致的人体防御机能的缺陷(尤其是细胞介导的免疫机能缺陷),患者易于发生机会性感染以及肿瘤的各种临床综合征。当前,艾滋病的治疗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植物刺头复叶耳蕨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抗HIV-l蛋白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用荧光光度法测定蛋白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o).结果 刺头复叶耳蕨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抑制HIV-1蛋白酶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0.73,1.17,2.47 μg/ml.结论 刺头复叶耳蕨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与水提取物具有体外抑制HIV-1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虎杖中1个新的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PcMYB1进行转录活性鉴定和表达特性分析,并在转基因拟南芥中进行功能研究。方法利用酵母单杂交实验分析PcMYB1的转录活性;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检测虎杖中PcMYB1的表达模式;利用Wiesner染色和溴乙酰法检测PcMYB1转基因拟南芥中的木质素含量;RT-PCR技术分析PcMYB1转基因拟南芥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酵母单杂实验结果表明,PcMYB1具有转录抑制活性;RT-PCR结果显示PcMYB1在虎杖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并且紫外照射处理可诱导叶片中PcMYB1的表达;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基因拟南芥的株高降低了24.07%,木质部的细胞染色程度浅,转基因拟南芥木质素含量降低了14.81%,参与木质素合成的AtC4H、AtC3H、AtF5H、AtCOMT、AtCAD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PcMYB1具有转录抑制活性,对植物木质素合成具有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印石  王建华 《中草药》2015,46(15):2219-2222
目的研究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花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反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虎杖花甲醇提取物的乙醚、甲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芦荟大黄素(2)、大黄素甲醚(3)、大黄素(4)、胡萝卜苷(5)、大黄酚(6)、槲皮素(7)、山柰酚(8)、蒽醌苷B(9)、大黄酸(10)、芹菜素(11)、橙皮素(12)、4-羟基苯乙酮(13)、芦丁(14)、蔗糖(15)、染料木素(16)。结论化合物2、8、12、13、15、16为首次从虎杖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海艳  周春山  杜邵龙 《中草药》2005,36(2):207-210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以白藜芦醇的吸附量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从中筛选树脂,并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白藜芦醇的吸附性能和洗脱参数。结果NKA-Ⅱ树脂对白藜芦醇有较好的吸附分离效果,适合于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提纯,经该树脂吸附解吸,饱和吸附量可达31.6mg/g,解吸率达91.7%。结论通过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后,终产品中白藜芦醇的纯度可达31.28%,而上柱前粗提物中白藜芦醇纯度为4.35%。说明采用本法分离纯化虎杖中白藜芦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虎杖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虎杖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二苯乙烯、醌、黄酮等类化合物,虎杖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抗癌、肝保护、心血管保护、免疫调节等方面。在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生源途径、化学成分有效性、化学成分可测性及不同配伍环境几方面对虎杖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为明确虎杖的Q-marker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柳忠玉  赵树进 《中草药》2015,46(3):412-417
目的构建虎杖查耳酮合酶(Pc CHS1)基因的RNA干涉(RNAi)表达载体,获得Pc CHS1表达下调的转基因虎杖植株。方法根据Gen Bank中已知的Pc CHS1基因序列(EF090604),设计相应引物,克隆Pc CHS1基因核心保守序列。以Pc CHS1基因为靶基因,将长度574 bp保守序列片段通过正、反2个方向插入表达载体p YLRNAi中,构建RNAi表达载体p YLRNAi-Pc CHS1。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导入虎杖茎尖组织。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利用Northern blotting检测Pc CHS1基因表达水平,并应用HPLC法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苷的量。结果成功构建Pc CHS1基因RNA干涉表达载体,获得了5株转Pc CHS1基因干涉载体的阳性植株。转基因虎杖Pc CH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并且转基因植株中白藜芦醇苷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其中最高量是对照植株的3.8倍(P0.05)。结论成功获得了干涉Pc CHS1基因表达下调的转化植株,抑制Pc CHS1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了转基因虎杖中白藜芦醇苷的量,为有效利用该基因提高虎杖白藜芦醇苷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炮制对虎杖中白藜芦醇苷和大黄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海燕  朱华  黄慧学  黄拓  蒋利林 《中草药》2003,34(5):412-415
目的 探讨炮制对虎杖及其炮制品中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炮制品中白藜芦醇苷和大黄素进行定性分析,并采用薄层扫谱法和HPLC法对大黄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中大黄素含量与生品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辅料对虎杖中大黄素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中地区虎杖中白藜芦醇苷及苷元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测定汉中地区虎杖中白藜芦醇苷及苷元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法直接测定,色谱柱为EclipseXDBC8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303nm。结果 虎杖中白藜芦苷的含量为2.5%,白藜芦醇的含量为0.43%。结论 汉中地区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含量为首次报道,白藜芦醇苷的含量高于文献报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杨航  尹春梅  焦连庆  曹扬  于敏 《中草药》2015,46(12):1830-1835
目的建立虎杖药材的HPLC-DAD-ELSD指纹图谱,对10个不同产地的虎杖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使用Luna C_(18)(2)色谱柱(250mm×4.6mm,5μm),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10μL。蒸发光检测器漂移管温度109℃,载气体积流量3.0 L/min。结果通过10批虎杖药材建立了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其中HPLC-DAD指纹图谱共有峰19个,相似度为0.938~0.993;HPLC-ELSD指纹图谱共有峰14个,相似度为0.905~0.999。确认了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结论方法准确、稳定,为客观评价虎杖药材的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虎杖的抗补体活性蒽醌类成分及其作用靶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路路  卢燕  程志红  陈道峰 《中草药》2013,44(18):2502-2507
目的 研究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中的抗补体活性蒽醌类成分及其作用靶点。方法 采用溶血试验法进行抗补体活性成分的导向分离,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抗补体活性测定,并利用补体缺失血清鉴定主要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结果 从虎杖醋酸乙酯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0个蒽醌类和3个其他类成分,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大黄酚(2)、大黄素-8-甲醚(3)、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5)、大黄酸(6)、迷人醇(7)、6-羟基芦荟大黄素(8)、xanthorin(9)、isorhodoptilometrin(10)、2, 5-二甲基-7-羟基-色原酮(11)、7-羟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12)和5, 7-二羟基-异苯并呋喃酮(13)。化合物910为首次从蓼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是首次从虎杖中发现的茜草素型蒽醌;化合物39对补体系统的经典和旁路途径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以化合物7的活性最显著 [CH50=(6±2)μg/mL;AP50=(50±5)μg/mL]。靶点研究表明,化合物4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1q、C2及C9组分;化合物7作用于C1q、C2、C4及C9组分。结论 蒽醌类化合物是虎杖的主要抗补体活性成分,迷人醇活性强、靶点明确,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