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42例下肢DVT患者,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DVT,对照组单纯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DVT。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消肿率、深静脉通畅度。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溶栓治疗,治疗组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常度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DVT,可以明显提高血栓溶解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IVCF置入联合CDT,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抗凝、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分析大、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大、小腿消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肢的溶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IVCF置入联合CDT治疗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经腘静脉穿刺导管吸栓联合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该院住院治疗的40例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实施经腘静脉穿刺导管吸栓联合CDT治疗)与对照组(实施CDT治疗),每组20例.比较两组疗效、消肿率、溶栓率,以及溶栓前后的静脉畅通度评分、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消肿率、溶栓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观察组静脉畅通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D-二聚体水平均较溶栓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腘静脉穿刺导管吸栓联合CDT治疗DVT的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下肢水肿症状,提高溶栓率,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机械性血栓清除(PMT)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32例急性期DVT患者置入滤器后分为82例超声组和50例造影组进行PMT及导管溶栓治疗,术后评估并比较两组静脉通畅情况、患肢周径差、血生化指标、手术时间、并发症及疗效随访。结果 超声组、造影组术后静脉通畅率较高,分别为82%、77.7%,术后两组静脉通畅情况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平均手术时间超声组(1.08±0.32h)少于造影组(2.36±0.25h)(P=0.000)。并发症发生率超声组(12.2%)低于造影组(26%)(P=0.016)。术后血红蛋白含量超声组(125.66±15.48g/L)高于造影组(91.53±11.73g/L)(P=0.004)。两组术后患肢周径差、D-二聚体浓度、Villalta评分及VEINES-QOL评分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 超声监测对急性DVT行PMT治疗安全有效,与传统静脉造影模式相比具有无辐射、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脉冲磁场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给予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18例给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通过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患肢肿胀程度变化评定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患肢肿胀程度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组疗效改善较单纯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组更为显著.结论 脉冲磁场联合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优于单纯患肢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0):1627-1628
目的分析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药物机械碎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4例,参照组予以CDT,研究组予以CDT联合药物机械碎栓。对比两组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畅通率及治疗前后健患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健患侧大腿、小腿周径差较参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激酶用量较参照组少,溶栓时间较参照组短(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较参照组的17.65%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静脉通畅率为91.18%较参照组的55.88%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CDT联合药物机械碎栓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患侧肢体周径,可减少溶栓药物用量,缩短溶栓时间,提高静脉通畅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D-二聚体(DD)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DVT患者30例为DVT组,我院体检的健康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DVT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清CRP、IL-6及DD的浓度,测量DVT组患者治疗前后健、患肢周径差。结果治疗前DVT组CRP,IL-6和DD的血清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RP,IL-6的浓度逐渐降低,患、健肢体周径差显著减少。治疗3d后,CRP和IL-6的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DD的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0.05)。治疗7d后与治疗3d相比,CRP和IL-6的浓度进一步降低,DD的浓度也出现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炎性反应因子可能在下肢DVT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联合动态监测CRP,IL-6和DD的浓度对于DVT的诊断、病程进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外周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肢体消肿率、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静脉通畅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肢体消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有效改善患者静脉通畅度,提高术后肢体消肿率,缩短住院及溶栓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352-3353
目的对比6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下肢DVT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周围浅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血管通畅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血管通畅率为56.70±23.21%,对照组为37.22±19.8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对照组为9.0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周围浅静脉溶栓治疗,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可明显缩短溶栓治疗时间,静脉血管通畅率更高,对血管改善效果更佳,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肺动脉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急性PE合并下肢DVT 30例,在抗凝治疗基础上,全部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于肺动脉留置猪尾导管持续溶栓治疗2~5 d,其中17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于急性PE溶栓治疗结束后行患肢DVT介入治疗。记录患者经肺动脉CDT治疗结果、下肢DVT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30例均成功实施CDT,平均手术操作时间47.8 min,溶栓治疗时间2~5 d,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1周,30例收缩压、心率、呼吸、动脉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30例总有效率96.7%。治疗后1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较治疗前延长或升高,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周围型下肢DVT 22例,植入临时滤器10例,2周内全部取出,余12例因下肢DVT较少未行滤器植入。中央型下肢DVT 5例及混合型DVT 2例共7例,全部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临时滤器5例,2周内全部取出;永久性滤器2例。1例院外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提示右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经治疗后消失,未行滤器植入。术后随访1~6个月,30例均无肺动脉栓塞复发。结论经肺动脉CDT治疗急性PE合并下肢DVT是一种创伤小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Unifuse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经多普勒超声确诊的82例下肢DVT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成两组: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外周静脉溶栓组41例;IVCF置入+导管直接溶栓(CDT)组41例。以临床疗效、患肢消肿率及溶栓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IVCF置入+CDT组与IVCF+外周静脉溶栓组比较,临床总有效率(100%vs87.8%)、肢体消肿率[大腿:(86.12±5.85)%vs(78.10±9.70)%;小腿:(89.40±10.02)%vs(75.40±11.32)%]、溶栓率[(70.67±12.19)%vs(59.72±15.21)%]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CF+CDT治疗下肢DVT,较IVCF+外周静脉溶栓疗效明显提高,且安全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溶栓方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分析,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02例急性D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投掷子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用置管溶栓方案,对照组采用系统溶栓方案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3~7 d,并于溶栓结束后给予华法林抗凝,持续3个月,并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患肢肿胀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治疗过程中皮下血肿、皮肤黏膜瘀点、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肢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动脉途径应用溶栓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经健侧股动脉插管到患侧动脉周围加压灌注溶栓药,在应用溶栓药同时给予抗凝治疗。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率100%,治愈率83.3%;对照组症状改善率75%,治愈率3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从治疗前后肢围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时机来看,导管介入法即适用于早期又适用于晚期重症者。消肿时间治疗组均≤7d,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经导管动脉内途径应用溶栓药物治疗下肢DVT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应重视抗凝治疗在DVT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医用压力袜辅助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用压力袜辅助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将40例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溶栓,其给药途径及方法相同.其中实验组患者从治疗开始同时使用医用压力袜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不使用医用压力袜辅助治疗.于治疗后7,21 d观察2组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颜色、疼痛、深静脉再通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于治疗后7,21 d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用压力袜辅助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肢水肿消退较快,皮肤温度及颜色恢复良好,疼痛症状较轻,深静脉再通率较高,并减少了栓塞后的后遗症、治疗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尿激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溶栓治疗51病例临床资料,其中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19例(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尿激酶溶栓治疗32例(尿激酶组)。所有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经患肢腘静脉途径置入溶栓导管溶栓、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后比较两组的再通畅率、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值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再通畅16例,再通畅率为84.2%;尿激酶组再通畅18例,再通畅率为56.25%。重组人尿激酶组再通畅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P0.05)。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溶栓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差值为4.3±1.9cm;小腿周径差值2.6±0.6 cm。尿激酶组溶栓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差值2.5±1.4 cm;小腿周径差值2.2±0.4 cm。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P0.05)。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2例,尿激酶组出现11例出血、1例心律失常不良反应;重组人尿激酶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5%)明显低于尿激酶组(37.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置管溶栓术(CDT)联合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CDT组47例(采用CDT治疗)和联合组46例(采用CDT联合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治疗),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时2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比较2组患者的血栓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情况。结果联合组血栓清除率分级情况优于CDT组,复发率低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T组手术前后IL-6、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1个月时IL-6、CRP水平均高于术前,且高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应用CDT联合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利于清除血栓,可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好,但联合治疗可能会介导炎症反应发生,增大新血栓发生风险,术后应积极实施合理的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微泵注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宫久玲  夏琛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3):801-80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活血灵方口服复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字母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灵方,2组治疗周期均为14d,观察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凝血5项及患肢周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术后21d与术后1d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DVT发生率和DVT可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1d观察组患肢周径与术后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术后21d患肢仍轻微肿胀。结论:活血灵方复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无临床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可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当存在尿激酶溶栓禁忌的情况下,给予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将80名DVT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栓加肝素抗凝组(溶栓组)及单用肝素抗凝组(肝素组),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彩色多普勒结果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单用肝素抗凝组的总有效率为82.5%,加用尿激酶溶栓组的总有效率为85.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素抗凝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21.07±2.98)d,尿激酶溶栓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3.67±1.80)d,肝素抗凝组的平均治疗时间显著长于尿激酶溶栓组(P〈0.05)。【结论】患者存在溶栓禁忌的情况下,应用肝素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