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阴转后HBsAg定量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南医院感染内科予以核苷(酸)类似物规律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HBsAg定量和HBV DNA定量。HBV DNA阴转后HBsAg定量随治疗时间的分布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到275例患者的560次HBsAg定量结果。抗病毒治疗2年、3年、4年、5年和5年后,HBsAg 20 IU/ml的患者占比分别为1. 2%、4. 0%、3. 7%、4. 3%和9. 4%;200 IU/ml的分别为9. 9%、13. 6%、17. 1%、23. 4%和30. 2%;1000 IU/ml的分别为40. 7%、38. 8%、56. 1%、70. 2%和67. 9%;1500 IU/ml的分别为59. 3%、64. 8%、73. 2%、76. 6%和79.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 186、21. 449、36. 341、27. 123,P值分别为0. 025、0. 001、0. 001、0. 001)。治疗2年内,HBeAg阴性患者HBsAg 1000 IU/ml和1500 IU/ml的占比分别为45. 3%和64. 5%,高于HBeAg阳性患者的22. 0%和38.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 039、11. 700,P值分别为0. 003、0. 001)。治疗第3年,HBeAg阴性患者HBsAg 1000 IU/ml和1500 IU/ml的占比分别为52. 6%和71. 1%,高于HBeAg阳性的28. 6%和42. 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 024、7. 617,P值分别为0. 025、0. 006)。162例有多次HBsAg定量随访的患者中,66例呈逐渐下降趋势,47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其余49例HBsAg检测结果呈波动状态的患者中,30例最后1次检测结果与第1次相比呈下降状态,19例呈上升状态。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后,大部分可以延长疗程达到联合或序贯干扰素类药物治疗所需的理想HBsAg定量阈值,部分可达到停药所需的理想水平;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即使无限延长疗程也无法达到理想终点。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HBV感染可引起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其抗病毒治疗最关键[1-2],目前主要有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及干扰素两类,而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因其抗病毒能力强,耐受性好,口服给药的特点,适用人群较广。本文就本院2009-2012年对抗HBV的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统计本院2009-2012年药房计算机系统关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3.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8):1793-1797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临床治愈的优势人群,为临床医生追求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提供更多的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鹤壁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NAs治疗且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n=22)和NAs单药治疗组(B组,n=20)。A组采用NAs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48周,部分患者24周停用PEG-IFN继续NAs单药治疗。B组仅采用NAs抗病毒治疗,两组均观察至48周,通过乙型肝炎五项定量检测评估疗效。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影响因素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结果 48周治疗终点A组的HBsAg清除率(45.5%)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31.8%)远高于B组(均为0)(P值均001);HBsAg 1000 IU/ml、500 IU/ml、100 IU/ml、10 IU/ml人群的HBsAg清除率分别为52.6%、615%、66.7%和100%;HBsAg在500~1000 IU/ml、100~500 IU/ml、10~100 IU/ml、10 IU/ml区间人群的HBsAg清除率分别为33.3%、50%、40%和100%。4例基线HBsAg 10 IU/ml者(占联合治疗组18.2%),联合治疗12周取得临床治愈,观察至48周时2例抗-HBs100 IU/ml,2例抗-HBs1000 IU/ml。HBsAg清除的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始联合治疗时的年龄对HBsAg清除存在影响(OR=0.877,95%CI:0.781~0.985,P=0.026),HBsAg阴转患者的年龄集中在36~49(44.20±4.49)岁;基线HBsAg水平也对HBsAg清除存在影响(OR=0.996,95%CI:0.992~1.000,P=0.050)。结论加用IFN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年龄越小、HBsAg水平越低,联合治疗时间越短,相较于NAs用药时间、种类,年龄和基线HBsAg水平更关键。  相似文献   

4.
核苷(酸)类似物(NAs)是HBV复制的有效抑制剂,是目前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HBeAg血清学转换是评价HBeAg阳性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持久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寻找能够预测NAs治疗CHB患者后发生HBeAg阴转/血清学转换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方案的调整、实现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综述了HBV DNA、HBV RNA、抗-HBc、HBcrAg等标志物对于预测NAs治疗CHB患者HBeAg转阴/血清学转换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积极的抗病毒治疗能明显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核苷(酸)类似物(NA)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然而,NA治疗无法完全消除HBV,并且很难终止治疗.HBV前基因组RNA(pgRNA)是一种反映肝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  相似文献   

6.
王捷骁  干沁怡  谢青 《肝脏》2021,26(7):713-716
HB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如何更好地进行CHB管理仍是全球面临的挑战和难题.近年来抗HBV治疗有很多进展,但仍然缺少能使CHB患者达到HBsAg清除这一最终治疗目标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qHBsAg)可以预测非活动性HBV感染的存在,而血清中HBsAg水平的变化可以预测1~3年内的HBsAg...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两大类药物,各有其优缺点,但单药总体治疗效果有限。两类药物联合治疗在10年前并不被推荐,然而近年大型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实联合治疗可降低耐药率,提高HBe Ag血清转换率,实现更多HBs Ag清除。本文拟对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治疗的一些新证据进行阐释,并就联合治疗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近年开发了许多抗HBV核苷(酸)类新药,有些已经在国外上市,有些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与国内临床上应用的抗HBV核苷(酸)类药物相比,这些新药具有抗病毒作用强、耐药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停药后易复发、随着疗程延长产生耐药的趋势增加等。本文对抗HBV核苷(酸)类新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使临床医生对核苷(酸)类新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9.
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苷(酸)类似物由于其口服方便、不良反应较轻、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效果明显、可选择的种类逐渐增多而成为继干扰素α之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之一。现根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对已批准上市的抗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应用做一介绍。一、抗HBV的主要核苷(酸)类似物 1.拉米夫定(lamivudine):最早应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  相似文献   

10.
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药物,但应用过程中可出现乙型肝炎病毒的变异,从而发生耐药。本文就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治疗方面的进展以及病毒耐药的新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基线血清指标HBV DNA、HBV RNA、HBsAg和HBcrAg联合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能力。方法 以2007年6月—200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组建的CHB前瞻性随访队列中83例HBeAg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基线血清HBV DNA、HBV RNA、HBsAg和HBcrAg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Cox回归模型并计算HBeAg转换预测评分,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病毒学标志物联合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能力。不同组别累积转换率的计算使用Kaplan-Meier分析,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83例HBeAg阳性患者中位随访108个月,其中44.58%(37/83)的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转换组患者基线血清HBV DNA[6.23(1.99~9.28) log1...  相似文献   

12.
薛荣荣  蔡炳冈  咸建春 《肝脏》2023,(12):1462-1465
目的 探讨HBsAg及HBV DNA定量与HBV相关肝病临床诊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初治的HBV感染患者314例,按临床诊断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A组、1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B组、4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C组、81例)、HBV相关肝癌组(D组、44例)四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与HBsAg、HBeAg、HBV DNA定量资料。结果 HBeAg阳性者,血清HBsAg定量[(998.7±944.2)IU/mL]与HBV DNA定量[(5.4±2.1)lg IU/mL]之间呈正相关(r=0.294,P<0.001)。HBeAg阴性者,血清HBsAg定量[(556.7±718.1)IU/mL]与HBV DNA定量[(3.9±1.9)lg IU/mL]之间呈正相关(r=0.173,P=0.035)。HBeAg阳性者HBsAg、HBV DNA水平较HBeAg阴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者,HBsAg定量[(1568.3±990.4)、(513.4±40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48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诊治的HBeAg阳性CHB和HBeAg阴性CHB患者。其中ALT 10倍正常值上限的CHB急性发作患者48例,为试验组; ALT 10×ULN且TBil 5×ULN的CHB患者51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治疗。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经NAs治疗的临床过程和效果,观察指标包括基线时肝功能、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肝脏超声检查,并在治疗第12、24、48周进行随访评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试验组患者在12、24、48周的ALT复常率分别为89. 58%、93. 75%、93. 75%,与对照组患者的49. 02%、72. 55%、76. 4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 917、7. 814、5. 743,P值均0. 05)。试验组在治疗12、24、48周HBV DNA不可检测率分别83. 33%、95. 83%、95. 83%,与对照组的60. 78%、84. 31%、86. 27%比较,治疗1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198,P=0. 013),治疗24、48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试验组在12、24、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3. 26%、25. 58%和27. 91%,与对照组的2. 22%、2. 22%、8. 8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 894、10. 188、5. 346,P值均0. 05)。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HBsAg消失或HBsAg血清学转换。结论 NAs治疗CHB急性发作患者有较高的ALT复常率、HBV DNA不可检测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逆转录酶区变异特点。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对471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逆转录酶区进行测序,比较未曾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第1组)、曾经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停药(第2组)和正在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第3组)治疗患者基因突变的特点。结果在第1组、第2组和第3组中分别检出耐药相关错义变异6例(2.0%)、4例(8.2%)和50例(38.5%),同义变异分别为25例(8.5%)、5例(10.2%)和20例(15.4%);在第3组患者中,错义变异组、同义变异组和未变异组血清HBV DNA分别为5.58±1.36lgcopies/ml、5.27±1.05lgcopies/ml和4.98±1.50 lgcopies/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病毒耐药变异株存在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s)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10余年的临床实践表明,由于它们不能在短期内彻底清除病毒,特别是肝组织中的cccDNA,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需要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使用IFN和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获得HBsAg血清转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使用IFN和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后出现HBsAg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32例,转阴后定期随访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HBV DNA于治疗后3~6个月转阴,初治和复治(包括拉米夫定耐药)患者治疗2年均未见病毒学反弹或新的临床耐药出现.HBsAg转换后平均随访13.2个月,2例出现HBsAg复阳,其中1例抗病毒治疗重新获得HBsAg转换,另1例未再治疗,维持在HBeAg转换状态.余30例患者均维持在HBsAg转换状态.7例治疗后(其中3例治疗前、后两次)行肝穿刺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例肝内HBsAg及HBcAg均阴性,1例HBsAg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者复发;3例治疗前、后对比肝组织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程度均减轻,其中1例由G2S4变为G1S2~3,该例停用IFN后ALT仍异常,余4例有轻度炎性反应和纤维化.转阴模式有三种,转阴顺序为HBV DNA→HBeAg→HBsAg,占59%(19/32例);HBeAg和HBsAg同步转阴,占31%(10/32例);HBsAg先于HBeAg转阴,占9%(3/32例).治疗1年时血清HBsAg滴度71.4%(15/21例)<100 COI;63.6%(7/11例)<250 IU/L.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基本上同IFN单药治疗.结论 联合治疗和延长疗程是获得HBsAg血清转换的关键.肝组织内HBsAg阳性和血清抗-HBs低水平者易复发.疗程1年时血清HBsAg滴度<100 COI或<250 IU/L可能是HBsAg易转阴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s)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10余年的临床实践表明,由于它们不能在短期内彻底清除病毒,特别是肝组织中的cccDNA,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需要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18.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s)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10余年的临床实践表明,由于它们不能在短期内彻底清除病毒,特别是肝组织中的cccDNA,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需要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6):1268-1274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其血清HBV DNA仍持续或间歇性地高于灵敏核酸试剂的检测下限。本文作者经讨论对低病毒血症(LLV)形成如下定义:持续性LLV,指对接受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的CHB患者,用灵敏的定量PCR方法至少连续检测2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均阳性,但2000 IU/ml;间歇性LLV是指用灵敏的q PCR法至少连续检测3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为间歇性阳性,但2000 IU/ml。诊断LLV应注意排除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和耐药突变的问题。LLV可能与NAs治疗下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但目前对LLV发生后原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仍存在争议。综述了NAs治疗下LLV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了LLV发生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今后NAs经治LLV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中病毒聚合酶基因区耐药突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行HBV聚合酶基因区序列测定的患者中,选择持续单一或联合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和乙肝肝硬化患者,分析其宿主、病毒和药物等对HBV基因耐药变异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诊断、HBV基因型、HBeAg、HBVDNA水平、ALT、AST、TBIL及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清HBVDNA水平、HBeAg(-)和核苷(酸)类似物种类是影响病毒聚合酶基因区突变的相关因素。结论年龄>40岁且HBeAg(-)的血清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肝患者,在临床上病毒耐药发生率较高。对于核苷(酸)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耐药发生率相似,显著低于拉米夫定单药和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