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目的 对长江下游江西、 安徽和江苏3省湖北钉螺的不同地理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以探讨rDNA?ITS分 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方法 采集3省9个种群的钉螺样本, 提取基因组DNA, PCR特异性扩增rD? NA?ITS基因并克隆测序, 统计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 (Fst )、 遗传距离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等参数, 利用单倍型构建家系 网络图。结果 结果 9个种群共获得有效序列93条, 检测到78个单倍型, 平均单倍型多样性、 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88和 0.012 88, 表明钉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 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01 6~0.002 3, 显示钉 螺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家系网络图显示所有单倍型虽可形成3个主要的家系分支, 但各地理种群在家系网络图中无 明显分化。结论 结论 长江下游江西、 安徽和江苏3省沿长江分布的湖北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个体间, 群体间未形成 明显的遗传分化。rDNA?ITS分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微卫星锚定PCR研究湖北钉螺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相似文献   

3.
湖北地区肋壳钉螺与光壳钉螺种群间亲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长江水系的湖北钟祥、蒲圻光亮钉螺和江陵、潜江、阳新助壳钉螺进行酯酶同工酶(EST)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电泳比较,结果显示:3地肋壳钉螺EST同工酶酶带数目、活性及Rf值完全一致;2地光亮钉螺与肋壳钉螺相比,酶谱特征也基本一致,EST同工酶仅1-3条弱带稍有差异;MDH同工酶仅蒲圻光亮钉螺与其它各地肋壳与光亮钉螺稍有差异,提示上述各地钉螺在种系进化上具有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年极端低气温在湖北钉螺分布中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预测湖北钉螺分布的敏感温度指标。方法  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13个相邻有螺省(市)与无螺省(市)的61个气象站作为研究对象,以北纬34度为界,以北编码为温度不适合钉螺生存的地区,以南编码为温度适合钉螺生存的地区,分别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钉螺分布的敏感温度指标。结果有螺区和无螺区的年极端低气温和年平均温度的t检验结果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 49、-3. 93,P均<0.01)。无螺区年极端低气温和年平均温度均低于有螺区,差值分别为6.72℃和3. 02℃,年极端低气温的差值约为年平均温度差值的2.23倍;logistic回归分析仅显示年极端低气温对钉螺分布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 =1. 48,P<0.01),年平坞温度未进入模型。结论年极端低气温可能是预测湖北钉螺分布的敏感温度指标。  相似文献   

5.
槟榔碱对湖北钉螺足肌胆碱能受体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观察湖北钉螺足肌的正常收缩及槟榔碱对其收缩功能的影响,阐明槟榔碱对足肌胆囊能受体的作用,方法以湖北钉螺足肌为标本,采用药理方法研究药物对其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湖北钉螺足肌的收缩有自发节律性并可持续收缩10h不表现疲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寻找一种快速准确、 简便易行的鉴别湖北钉螺死活的方法。方法 方法 分别用0.05%中性红水溶性染液、 0.5% 甲基蓝染液、 红墨水、 伊红亚甲基蓝 (MEB) 染液、 0.4%台盼蓝对活、 死钉螺进行染色, 染色30 min后压碎螺壳, 体视显微镜 下观察软体组织着色情况。结果 结果 0.05%中性红可将活钉螺均染成红色, 死钉螺均未着色; 0.5%甲基蓝染色后, 活、 死钉螺 均不着色; 红墨水可将活、 死钉螺均染成红色; MEB染液可使部分活、 死钉螺着色; 0.4%台盼蓝可将活钉螺和部分死钉螺均 染成蓝色。结论 结论 使用0.05%中性红水溶性染色液对钉螺进行染色处理, 可快速、 准确、 客观地鉴别钉螺死活。  相似文献   

7.
湖北钉螺分类和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钉螺属软体动物门 (Phylum Mollusca)、腹足纲 (ClassGastropoda)、前鳃亚纲 (Subclass Prosobranchia)、麂眼螺超科 (Superfamily Rissocea)、圆口螺科 (Fam ilyPomatiopsidae)、圆口螺亚科 (Subclass Pomatiopsinae)。根据形态学上的特征 ,钉螺属又分为两个种 :湖北钉螺 (Oncome-lania hupensis)和微小钉螺 (Oncomelania minima) [1 ]。分布于日本的微小钉螺不传播血吸虫病 ,在医学上没有研究意义。湖北钉螺 (Gredler,1881) [2 ] 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缅甸、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 ,我国 12个省、…  相似文献   

8.
大雪对洞庭湖区钉螺生存影响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雪低温气候条件下,洞庭湖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的生存状态,为血吸虫病研究和控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选择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公园前滩为现场,2008年春季大雪前后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分框记数,解剖鉴定钉螺死活、感染性、雌雄构成情况,计算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框出现率、钉螺死亡率、钉螺雌雄构成等指标。结果钉螺活螺平均密度大雪冰冻天气后降低45.68%(Z=-5.99,P〈0.01),活螺框出现率降低32.18%(X2=18.04,P〈0.01),钉螺死亡率上升27.68%(Z=-12.67,P〈0.01),高达88.80%,钉螺雌雄构成无明显变化。结论持续大雪冰冻天气使钉螺活螺密度降低,死亡率升高,但密度仍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评价HL杀灭湖北钉螺的效果。方法实验室采用泥缸喷洒法、烧杯浸杀法和三角沉淀杯上爬法,观察不同浓度HL对湖北钉螺的杀灭和抑制上爬作用。选择在安徽省芜湖县草滩进行现场喷洒试验,HL剂量分别为40、80、120g/m2,以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2g/m2)为药物对照,另设清水为空白对照组,施药后3、7和15d检查钉螺存活情况。结果泥缸喷洒24、48和72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69、117、65g/m2。烧杯浸杀24、48和72h的LC50分别为115.4、10.6和9.9mg/L;24h抑制钉螺上爬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55.8mg/L。现场使用80g/m2HL喷洒15d钉螺死亡率为84%,40g/m3HL浸杀3d钉螺死亡率为80%。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2g/m2喷洒15d钉螺死亡率为91%,2g/m3浸杀3d钉螺死亡率为100%。结论HL室内及现场对钉螺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10.
湖北钉螺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在中国、日本、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与地区都有分布,是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在血吸虫病流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陆,钉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至2002年全国共有钉螺面积351 885.06 hm^2.湖北钉螺不仅在我国分布较广,而且在形态学、遗传学以及钉螺对血吸虫易感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对湖北钉螺亚种的分类,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以前主要是依据钉螺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对寄生虫的易感性等方面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1.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当前湿地生态和湿地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而传播日本血吸虫 病唯一的螺宿主——钉螺也是一种湿地生物。在血吸虫病防治中通常采用化学药物和改变生态环境的措施实现控制钉 螺, 而这些措施对湿地生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适应湿地保护要求, 加强湿地钉螺控制适宜技术研究, 本文重点阐 述不同类型湿地对钉螺孳生的影响, 以及钉螺控制措施对湿地生态的影响, 讨论湿地钉螺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的规律并求证其分布的动态性。方法在四川省普格县对钉螺分布进行1年的动态观察。随机设框,检获框内全部钉螺,经压碎法鉴定死活后,计数每框的钉螺数。采用均数、方差等统计指标描述钉螺的分布特征,并拟合负二项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结果2008年4、5、7、8、9、11月的钉螺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6、10、12月及2009年2月的数据与选取的分布类型均不能有效拟合。结论普格地区的钉螺分布并非简单的负二项分布,可能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可能存在分布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结果,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安徽省根据《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开展钉螺全面调查,调查环境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6年安徽省共调查了22 848处环境,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历史有螺环境17 927处,其中环境类型未改变的占71.2%、部分改变的占19.3%、彻底改变的占9.5%;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4.10 亿m2。全省现有钉螺环境共4 830处,分布于7个市38个县(市、区),有螺面积2.65 亿m2,其中2016年新发现有螺面积1 287.65 hm2、复现1 375.32 hm2。全省平均活螺密度0.392 0只/0.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2.93%。有螺环境中,湖沼型和山丘型环境数分别占22.4%和77.6%,有螺面积分别占86.7%和13.3%;杂草为有螺环境中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在环境数(占82.2%)、有螺面积(占57.3%)和活螺密度(0.413 9只/0.1 m2)方面占比均较高。按环境类型统计,沟渠型在有螺环境数(占56.8%)、平均活螺密度(0.570 3只/0.1 m2)和平均活螺框出现率(18.57%)方面占比较高,滩地型有螺面积(占87.8%)占比较高。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为1950年和1952年,最近一次发现感染性钉螺的年份为2012年。现有螺环境主要沿长江水系分布。结论 首次建立了安徽省钉螺分布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全省钉螺分布历史与现状,可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湖北松滋地区湖北钉螺小尺度景观群体的遗传结构。方法 选择T6-17、P101、D11、B14、T4-33和C22等6对微卫星位点对松滋地区10个生境的湖北钉螺群体进行基因扫描,计算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期望杂合度(He)、观察杂合度(Ho)、 多态信息含量(PIC)、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 10个钉螺群体经鉴定螺壳分为光壳和肋壳(包括浅肋和深肋),10个群体共检测到141个等位基因,各位点20-34个不等,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23.5个;6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75,各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并不平衡,且数值差异较大,范围从0.445至3.060。群体的平均Ho范围为0.438-0.698,在光壳的团山村群体中最低,在深肋型的马木口村群体中最高;群体的平均He范围为0.589-0.892,在浅肋型的德胜村群体中最低,在深肋型的马木口村群体中最高;成对群体间的Fst为-0.01564-0.25247,各群体的PIC为0.528-0.857,显示出高度多态性;AMOVA 分析结果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占总变异的88.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肋壳的马木口村、横堤村、义兴村三个群体与光壳的马狮子咀村、民主村、土桥村三个群体先聚为一支后,与浅肋的德胜村、木天河村两个群体与光壳的团山村、夹马槽村聚的一支合聚。结论 松滋地区不同景观环境下湖北钉螺呈现不同螺壳形态,尽管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个体间,不同螺壳形态的湖北钉螺群体间并未体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了解合溪水库主要水系钉螺分布与扩散情况, 评价合溪水库血防工程控制钉螺的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草 帘诱螺法在合溪水库主要水系不同区域水体诱捕钉螺, 在水库网捞法打捞漂浮物查找钉螺, 分析合溪水库主要水系水体 螺情变化情况。结果 结果 投放草帘1 800条, 在南溪源头诱获37只钉螺, 其余区域未诱获钉螺。水库库区打捞漂浮物 5 870 kg, 未发现钉螺。结论 结论 合溪水库血防项目有效阻止了钉螺扩散, 但上游仍有钉螺孳生, 需加强水库区域的钉螺监 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6.
钉螺冷驯化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实验室内研究钉螺的冷驯化现象,比较不同降温速度对钉螺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采集安徽贵池湖滩钉螺,比较经长期、快速冷驯化处理的钉螺与未经冷驯化处理的钉螺死亡率差异.比较不同的降温速度下钉螺死亡率差异.结果经3周的冷适应后,钉螺的耐寒能力提高.不同降温速率组钉螺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从不同温度下直接暴露于同一低温的钉螺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钉螺存在长时间冷驯化现象,但未发现钉螺的快速冷驯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变化情况,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开展螺情监测.其中流行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钉螺体内单位体重软体组织葡萄糖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方法 方法 于2012年2月-2013年1月每 月初, 采集安徽省芜湖市青弋江滩的湖北钉螺若干, 并置于-80 ℃冰箱冷冻保存。采用常规方法压碎螺壳, 鉴别雌雄, 分 别收集雌雄螺软体组织, 己糖激酶法测定葡萄糖含量,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 2-7月, 钉螺体内葡萄糖含量 总体呈下降趋势。雌螺和雄螺的葡萄糖含量分别在3月和7月降至全年最低值, 分别为1.87 μg/mg和3.70 μg/mg, 并均于 8月出现回升, 9月时葡萄糖含量达到全年最高值, 分别为57.38 μg/mg和 44.39 μg/mg, 之后又出现持续下降, 至翌年1~2 月葡萄糖含量再次出现回升。结论 结论 湖北钉螺体内葡萄糖含量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的孳生与扩散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钉螺扩散的影响因素、不同流行区钉螺扩散特征、钉螺扩散高危环境及监测方法等4个方面,综述分析我国钉螺扩散的研究进展,为防止钉螺扩散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