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血府逐瘀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药效,解析血府逐瘀汤发挥效应的物质基础。方法 实验一探究血府逐瘀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NAFLD的作用,将50只C57BL/6J 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府逐瘀汤高剂量和低剂量组、奥贝胆酸对照组,每组10只。正常组小鼠予对照饮食,其余各组高脂饮食,造模第13周开始灌胃给药,16周末取材。记录进食量、体质量,酶联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检测空腹血糖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E染色和NAFLD 活动评分(NAS)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油红O染色观察脂质沉积;检测肝组织TG和血清ALT水平。实验二分析血府逐瘀汤各提取部位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NAFLD的作用,利用水煎、水提醇沉、石油醚萃取技术,获得血府逐瘀汤提取部位1、2、3。将54只C57BL/6J 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府逐瘀汤提取部位1、2、3和血府逐瘀汤对照组,每组9只。正常组予对照饮食,其余各组高脂饮食,造模第13周开始灌胃给药,16周末取材。记录进食量、体质量,酶联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检测空腹血糖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E染色和NA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10)、高脂组(n=10)、非诺贝特治疗组(n=10),高脂组与非诺贝特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干预14周,正常组给予普通饮食14周。在满10周开始对非诺贝特治疗组给予非诺贝特灌胃治疗并继续给予高脂饮食4周,全程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 14周后收集3组粪便用于高通量测序16S rRNA分析菌群的多样性及差异;并收集肝组织进行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变性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干预10周后,非诺贝特治疗组较高脂组体质量明显减轻(P 0. 05)。HE染色及油红O染色显示非诺贝特治疗组脂肪沉积较高脂组明显减少。非诺贝特治疗组与高脂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而与正常组肠道菌群具有相似性,非诺贝特治疗组拟杆菌门、疣微菌门、Faecalibaculum、Muribaculaceae_norank、阿克曼菌属丰度明显升高,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梭菌属、Turicibacter、双歧杆菌属丰度降低。结论拟杆菌门、疣微菌门丰度明显升高,厚壁菌门、放线菌门丰度降低在非诺贝特治疗NAFLD中可能存在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辩荧光免疫法检测30例NAFLD患者和22例健康人血清脂联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 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5.34522,P〈0.01),TC、TG均高于对照组(t=2.969,P〈0.01;t=1.629,P=0.05),BMI及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3.9207,P〈0.01;t=6.2365,P〈0.01);NAFLD患者HDL-C比对照组低(t=3.50251,P〈0.01),LDL-C比对照组高(t=3.26635,P〈0.01)。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NAFL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在肝脏的表达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理改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0例做胃旁路减肥手术的重度肥胖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进行常规肝脏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法测定脂联素在肝脏的表达,根据临床和病理表现,将病人分为两组,18例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12例为单纯性脂肪肝。两组病人的体重指数、年龄和性别分布匹配。两组相比,NASH组脂联素在肝脏的表达明显下降,两组脂联素表达强度分别为1.61±0.70和2.25±0.75(P=0.028)。结果脂联素在肝脏的表达强度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炎症程度(r=-0.368,P=0.045)和纤维化程度(r=-0.380,P=0.038)呈负相关。结论脂联素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疾病进展,特别是从单纯性脂肪肝到脂肪性肝炎的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脂联素和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56例NAFLD患者和42例健康人血清脂联素、瘦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poA、ApoB、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体质量指数。结果对照组和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分别为12.4±3.2mg/L和6.1±1.9mg/L(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2±0.3mmol/L和1.0±0.3mmol/L(P<0.05),瘦素为5.3±1.4μg/L和9.2±2.1μg/L(P<0.01),胰岛素为9.4±4.2IU/L和18.5±7.8IU/L(P<0.01),甘油三酯为1.0±0.5mmol/L和2.4±1.2mmol/L(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2±0.6mmol/L和2.8±0.7mmol/L(P<0.05),体质量指数为21.5±2.1kg/m2和28.3±3.2kg/m(2P<0.01),胰岛素抵抗为1.1±0.4IU/mmol和3.8±2.21u/mmo(lP<0.01);脂联素水平与瘦素、体质量指数和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r=-0.552,-0.497,-0.513,P均<0.01)。结论 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瘦素水平升高,且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的变化.方法:选取NAFLD患者60例,与健康组60例相对照.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并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FB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相结合,从而判定瘦素、脂联素在NAFLD中的作用.结果:NAFL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瘦素水平升高(12.37±1.99μg/L vs 5.20±41.03 μg/L,P<0.01),脂联素水平降低(12.69±2.83 mg/Lvs 22.83±4.61 mg/L,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瘦素与WHR、HOMA-IR、FBG呈独立正相关(β=8.175,0.974,0.564,P<0.01).脂联素与HOMA-IR、BMI呈独立负相关(β=-0.495,-0.3 14,P<0.01).结论:NAFL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这两种细胞因子均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7.
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病理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无过量饮酒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现已成为欧、美等西方国家慢性肝病的“第一大病种”,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NAFLD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NAFLD的疾病表现形式比较宽泛,从单纯脂肪肝到脂肪性肝炎(NASH),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并发肝细胞癌。目前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治疗手段。因此,NAFLD已成为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慢性肝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9.
脂联素作为重要的脂肪因子,在血浆中有低、中、高分子量多聚体3种类型,其中高分子量(HMW)脂联素是脂联素主要的活性形式.研究发现,其降低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作为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发病率也逐年攀升,合并NAFLD的患者HMW脂联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抵抗程度加重,主要与肝脏炎性反应加重、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脂代谢异常有关.调节脂联素水平对NAFLD的防治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二次谐波(SHG)和双光子激发荧光(TPEF)显微成像技术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模型胶原参数动态变化,找出并建立适合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MCD)诱导的NAFLD小鼠的自动化定量评估参数,为SHG/TPEF显微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获取MCD饮食小鼠不同时间点(0、4、8、12、16、20和24周)的肝组织标本,行HE、Masson和天狼猩红(SR)染色,并计算胶原蛋白比例面积(CPA)和羟脯氨酸(HYP)。使用SHG/TPEF纤维成像技术分析100个胶原参数。以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和不同纤维化分期(S0~S4)为标准,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SVM)模型分析胶原参数,并对参数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同时与CPA、HYP进行比较。结果在MCD小鼠模型中,HE和SR染色后可以观察到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小叶内脂肪变形成,纤维化逐渐加重。分别基于造模不同时间点和不同肝纤维化分期,选出26和27个参数;进一步采用SVM模型分析筛选出7个共同参数(#StrCV、#ShortStrCV、#ThickStrCV、#StrPTAgg、#StrPSAgg、#LongStrPSAgg和StrLengthPSAgg)并进行论证,7个参数与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相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57~0. 923,P 0. 05,与不同时间点相关的AUC为:0. 823~0. 976,P 0. 05。进一步比较7个参数和CPA及HYP对肝纤维化的预测价值,发现7个参数的AUC在分期0 vs 1~4时,与CPA和HYP的AUC值接近,其他分期比较,7个参数的AUC值均高于CPA和HPA;同样在造模后不同的时间点,发现7个参数的AUC在造模早期0 vs 4周时,与CPA和HYP的AUC值接近,造模4周后比较,7个参数的AUC值均高于CPA和HPA。结论 7个与纤维化阶段和不同时间点相关的参数组合,可以准确反映MCD诱导的NAFLD模型不同分期和不同时间点的肝纤维化变化,可用于该模型中以定量的方式具体、准确地监测肝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脂联素受体(AdipoR)mRNA的表达.方法 喂养高脂饲料建立NAFLD大鼠模型,分别于2、4、8、12周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并取肝组织测肝指数(肝湿重/体重),以RT-PCR法检测肝脏AdipoR1和AdipoR2 mRNA的表达,肝组织冰冻切片苏丹Ⅲ脂肪染色、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常规染色和Masson三色纤维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模型组大鼠2、4、8、12周肝脏AdipoR1 mRNA表达逐步上升,AdipoR2 mRNA表达逐步下降,两者分别于4周、2周开始显著差异于对照组(P均<0.01).模型组肝脏AdipoR2表达与肝指数(r=-0.431,P=0.006)、纤维化评分(r=-0.353,P=0.025)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NAFLD大鼠肝脏AdipoR1 mRNA表达增加,AdipoR2 mRNA表达减少,提示肝脏AdipoR表达异常可能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血清脂联素与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肥胖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密切相关。脂联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脂联素基因仅在白色脂肪组织中表达,其基因转录产物在脂肪组织中最为丰富,血中的浓度也是脂肪分泌蛋白中最高的,约占血浆蛋白的0.01%。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可由结直肠腺瘤(CRA)发展而来。研究显示脂联素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可能与CRA相关。目的:探讨脂联素和NAFLD与CRA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2月-2014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结肠镜和腹部CT检查的患者938例,按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CRA组和对照组(未发现CRA)。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血脂和转氨酶水平、空腹血糖等;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脂联素水平;分析脂联素、NAFLD等因素与CRA的相关性。结果:CRA组脂联素水平为(9.87±2.14)μg/m L,对照组为(12.25±4.78)μg/m 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A组NAFLD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4.4%对17.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50岁、NAFLD、脂联素<12.25μg/m L为CR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脂联素水平降低是CRA的危险因素,NAFLD患者是CRA的易感人群。性别、年龄、脂联素水平、NAFLD与CRA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组织脂联素表达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地位,为NAFLD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47例NAFLD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分别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浓度、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肝组织进行HE、Masson染色及脂联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脂联素表达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组肝组织脂联素表达较对照组及单纯性脂肪肝组显著减少,与血清脂联素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TNF-α浓度、ALT、HOMA-IR及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而与脂变程度不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肝组织脂联素表达是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肝组织脂联素表达在NAFLD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胰岛素抵抗(IR)患者血浆瘦素(LEP)和脂联素(ADPN)水平的变化,探讨NAFLD发病中IR、LEP和ADPN的作用。方法选取体检和住院人群中NAFLD并肥胖者20例(NAFLD组)、单纯性肥胖者20例(肥胖组)和正常对照组20例(对照组),测定3组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采用稳态模型法计算IR指数(IRI),同时检测LEP和ADPN水平。结果 NAFLD组FINS水平和IRI显著高于肥胖组和对照组(P<0.05);NAFLD组和肥胖组的LE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D-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提示,IRI与血清LEP水平呈正相关(r=0.238,P<0.05),与血清ADPN水平呈负相关(r=-0.357,P<0.05)。结论 IR可能是NAFLD发生、发展的基础,LEP和ADPN通过不同机制参与了IR的发生、发展,进而影响NAFLD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二次打击学说,细胞因子在二次打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的作用受到关注。白藜芦醇是目前除饮食控制和运动以外,治疗NAFLD最有希望的药物。此文通过总结白藜芦醇在治疗NAFLD时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的变化,阐述白藜芦醇治疗NAFLD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脂肪组织是一个复杂、重要、非常活跃的代谢和内分泌器官。脂肪组织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相关的超重和(或)肥胖、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脂肪组织储能量和分泌众多的细胞因子和激素起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下降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关,但与NAFLD关系、对脂肪组织脂联素基因表达和NAFLD的关系尚少见报道,本文探讨NAFLD患者的脂肪组织脂联素基因表达变化及血脂联素水平和发病中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被认为是肝相关性疾病及肝相关性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来,随着对脂联素的深入研究,发现脂联素参与了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但是,脂联素与NAFLD的相关性研究迄今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就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脂联素与幼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联素是近来发现的脂肪组织产生最多的基因产物,由脂肪细胞分泌并存在于血液循环中。以前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诊断为NAFLD的肥胖儿童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单纯肥胖儿童。拟通过建立幼兔的NAFLD模型来研究儿童NAFLD的特点以及其与血清脂联素之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