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人群日本血吸虫病治疗后抗体滴度变化,为制订监测巩固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定群前瞻性研究法,以江陵县2014年检出的粪检阳性病人及血检阳性滴度1∶80以上(含1∶80)者为对象,先用吡喹酮2日疗法治疗,于治疗后半年、1年、2年分别采集血样、粪样,进行IHA抗体检测和集卵孵化法检测。结果 2014年粪检阳性病例251人,年龄以41岁以上为主,占93.23%(234/251);IHA法检测抗体高滴度病例581人,年龄以41岁以上为主,占89.16%(518/581)。粪检阳性人群治疗后半年、1年、2年粪检转阴率分别为99.60%(250/251)、100%(239/239)、100%(234/234),IHA法检测抗体转阴率分别是21.91%(55/251)、64.11%(156/239)和76.89%(193/234);IHA法检测抗体高滴度人群治疗后半年、1年、2年转阴率分别为38.04%(221/581)、64.11%(359/560)、77.86%(429/551);抗体转阴率进行[χ2] 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538、183.412、25.469,P值均< 0.001)。分别对两组人群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抗体滴度的几何均值进行t检验,治疗前两组人群的抗体滴度几何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576,P < 0.01);治疗后半年、1年、2年两组人群抗体滴度的几何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046、1.165、-0.132,P均> 0.01)。结论 日本血吸虫病治疗后人群血清中抗体水平消退缓慢,尚需开发特异的诊断技术以满足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流行区IHA法的阳性诊断阈值。方法 选择江西省鄱阳湖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2个县(余干和星子)共55个自然村作为研究现场,对5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病原学方法(Kato?Katz法+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和血清学方法(IHA法)进行平行检测;检测结果采用相关分析和ROC曲线等方法分析,计算不同流行程度流行区IHA抗体水平阳性临界值。结果 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粪检阳性率与人群IHA血吸虫病特异性抗体水平分布趋势一致(r = 0.588, P < 0.05),与IHA阳性人群抗体水平无相关性(r = 0.221,P > 0.05);流行区2008-2011年连续4年血吸虫粪检阴性人群的IHA阳性抗体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650,P < 0.05),2008-2011年中任意1年血吸虫粪检阳性人群的IHA阳性抗体水平在4年内均维持较高水平且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461,P > 0.05)。流行村人群粪检阳性率< 1%、1%~5%和> 5%时,对应IHA的阳性诊断阈值分别为1∶80、1∶20和1∶10时,可提高IHA检测结果的特异性。结论 不同程度流行区采用IHA筛查血吸虫病或选择化疗对象时,可考虑选择不同的IHA阳性诊断阈值。  相似文献   

3.
不同血样IHA和ELISA筛查血吸虫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采用末梢血滤纸干血样、末梢血浆和静脉血清筛查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采集上述 3种不同血样 ,作间接血凝试验 (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 ,对结果进行比较。对IHA各滴度同时显示阳性的 3种血样 ,6周后再作 IHA,观察保存后抗体效价的稳定性。结果  3种血样 IHA各滴度结果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EL ISA各组结果间差异亦无显著性 (P>0 .0 5 )。抗体效价稳定性观察 ,3种血样 1∶ 10、1∶ 2 0滴度阳性符合率均为 10 0 % ,1∶ 4 0 ,1∶ 80滴度阳性符合率 ,滤纸干血样均为 10 0 % ,末梢血浆均为 92 .3% ,血清分别为 96 .2 %、92 .3% ,结果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采用滤纸干血样和末梢血浆检测效果与静脉血清相同 ,滤纸干血样易于保存 ,稳定性好 ,采用末梢血浆简便易行 ,便于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鼠疫F1抗体三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效果.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管法间接血凝试验(IHA)和胶体金纸上色谱试验(GICA)三种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血清中鼠疫F1抗体.结果 ELISA检测F1抗体的最高抗体滴度为1∶5120,IHA的最高抗体滴度为1∶640,GICA的最高抗体滴度为1∶1280.结论 三种血清学检测方法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敏感性最高,胶体金纸上色谱(GICA)次之,试管法间接血凝试验(IHA)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金标免疫法(DIGFA)诊断血吸虫病的可靠性。方法采集经粪便孵化法确诊且未经治疗的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标本46份和健康人血清42份,分别用IHA和DIGFA进行检测,观察2种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IHA法每份血清做1∶5、1∶10、1∶20、1∶40共4个滴度。结果46份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检测结果:IHA法1∶5、1∶10、1∶20、1∶40滴度检出率分别为91.30%(42/46)、76.09%(35/46)、65.22%(30/46)、45.65%(21/46),DIGFA法检出率为69.57%(32/46);42份健康人血清检测结果:IHA法1∶5、1∶10、1∶20、1∶40滴度阳性率分别为7.14%(3/42)、4.76%(2/42)、0%(0/42)、0%(0/42),IHA(1∶5)和IHA(1∶10)特异度分别为92.85%、95.24%,DIGFA的特异度为97.62%(41/42)。结论IHA和DIGFA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阳性率(敏感度)偏低;用IHA和DIGFA诊断血吸虫病可信度较差;IHA的阳性阈值滴度为1∶5阳性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正> 在运用绵羊红细胞为载体的弓形虫病间凝试验(IHA)对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调查时,观察到急性血吸虫病人血清中,弓形虫病IHA试验阳性率高达76.8%。国内外资料表明绵羊红细胞表面存在嗜异性抗原,血吸虫病人血清中有大量嗜异性抗体。本文着重讨论急性血吸虫病人血清中嗜异性抗体对弓形虫病IHA的影响。 30份正常人血清和52份急性血吸虫病人血清,经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正常人阳性率为60%,滴度小于1:160;而急性血吸虫病人阳性率为100%,且滴度大于1320。把嗜异性抗体阳性病人血清用10%的绵羊红细胞吸收后,正常人血清全为阴性,而52例急性血吸虫病人中,血吸虫病IHA试验有73.1%(38/52)的滴度小于1:3000;而弓形虫病IHA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张掖地区动物鼠疫IHA检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 2年在肃南西水及其他地区开展了动物鼠疫血清 IHA检测 ,至 1995年共检验喜马拉雅旱獭 (Marmota hi-malayana简称旱獭 )血清 2 35 8份 ,阳性 118份 ,阳性率 5 .0 0 % ,F1抗体滴度从 1∶ 2 0~ 1∶ 5 12 0 ,几何平均滴度为1∶ 116 .5 0 ;牧犬血清 373份 ,IHA阳性 48份 ,阳性率 12 .87% ,F1抗体滴度为 1∶ 2 0~ 1∶ 6 40 ,几何平均滴度 1∶118.15 ;艾鼬血清 2 2份 ,阳性 6份 ,阳性率为 2 7.2 7% ,F1抗体滴度 1∶ 16 0~ 1∶ 12 80 ,几何平均滴度 1∶ 718.38;其他动物血清 IHA检测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病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为评价免疫诊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四川省蒲江县古佛村,每年秋季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查村民,血阳者再作Kato-Katz法检查。筛选出2006-2013年连续参加检查的人群,检查分析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抗体滴度、每克粪便虫卵数(EPG)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2006-2013年有263人连续参加了血吸虫病检查,人群抗体阳性率从4.19%下降到1.83%,人群抗体滴度(GMRT)从1.29下降到1.07。抗体阳性者转归以阴转为主,滴度逐年降低;阴性者维持阴性为主。总血清阳性率与总感染率呈正相关(r=0.33,P0.05)。结论四川省蒲江县古佛村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应开发适用于不同流行程度疫区的血吸虫病免疫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当前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抗体水平与变化趋势,评估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方法于2016—2018年每年的9—12月,收集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查病中血清抗体阳性者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滴度,记录抗体效价结果和阳性者基础信息;收集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表中全省各疫区县(市、区) 2016—2018年查病情况和达标进展资料,将血清抗体阳性报告数、血清抗体阳性率、阳性血清抗体效价构成比和流行区类型等4项指标设立为传播风险评估具体指标。以县为单位,评估各流行地区的人群病情传播风险等级,并用ArcGIS 10.5软件制作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等级可视化地图。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2016—2018年血清抗体阳性者基础信息,评估重点防控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2016—2018年湖北省血检人数分别为1 728 300、 1 531 611、 1 498 039人,血清抗体阳性数分别为41 154、 31 532、 22 124例,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8%、 2.06%、 1.48%,全省血清抗体阳性数呈逐年减少,血清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χ2=3 410.81,P 0.01)。2016、 2017年以传播控制地区报告为主,分别占当年总血清抗体阳性数的95.47%(39 290/41 154)、63.68%(20 081/31 532)(χ2=773.88, P 0.01); 2018年以传播阻断地区报告为主,占当年总血清抗体阳性数的99.84%(22 088/22 124)。其中2016—2018年血清抗体效价≥1∶40者分别为4 459例、 4 498例、 2 482例,占血清抗体阳性数的10.83%、 14.26%、 11.22%, 3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46, P 0.01)。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等级分析结果显示,全省1级风险区5个,分别为公安县、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和潜江市;2级风险区10个,分别为阳新县、洪湖市、嘉鱼县、荆州区、荆州开发区、汉南区、石首市、蔡甸区、汉川市和仙桃市;3级风险区10个;其余38个流行地区均为4级风险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重点人群分析结果显示,2016—2018年血清抗体效价≥1∶40人群中,均以男性和44~65岁年龄组人群为主,分别占血清抗体阳性数的62.43%(7 141/11 439)和71.09%(8 132/11 439)。结论2016—2018年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血清抗体阳性数呈逐年减少,当前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以4级风险区域为主,总体传播风险较低,1级风险、 2级风险区域仍需加强防控,以男性和44~65岁年龄组人群为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与比较ELISA法和IHA法在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地区的筛查效果。方法选择四个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程度不同的试点村,对5~65岁适检人群进行Kato-Katz法(二送三检)、ELISA法、IHA法等3种方法平行检测。结果ELISA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05%、95.74%,IHA分别为89.74%、100%。但两种方法现场“特异度”较低(ELISA:43.21% ̄92.17%;IHA:67.56%~91.55%),且其阳性预测值亦较低(ELISA法:3.1% ̄18.6%;IHA:2.9% ̄15.8%)。两法平行检测比较:两者的测定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767,P<0.01),但IHA法阳性阈值(1∶10)对应的OD值高于ELISA阳性阈值水平(0.105),在0.124 ̄0.308左右。在疫情相对较重的地区,ELISA法阳性率高于IHA,其阳性预测值低于IHA;在疫情相对轻的地区,两法阳性率、阳性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血吸虫病疫情未控制地区,IHA法现场筛查效果相对优于ELISA法,但两者均存在假阳性率较高、阳性预测值较低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围手术期患者的效果。方法 方法 巨脾型晚血围手术期患 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按健康教育路径表的标准化流程从入院到出院实施护理及健康教 育,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及健康教育掌握度。结果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0.0%和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7.57, P<0.05);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 14.0±3.5 d和19.0±6.8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2.85, P<0.01); 两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 (1.5±0.5)万元和 (2.2±0.7)万 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24.57, P<0.01)。术后第10天,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度分别为96.7%和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χ2 =16.86, P<0.001)。结论 结论 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可促进巨脾型晚血围手术期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健康知识 掌握度, 缩短住院时间, 节省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间接血凝试验(IHA)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收集1982-2014年有关IH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有21篇符合要求的文献纳入本研究。在实验室评估中,IH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AUCSROC=0.990 6;但在现场应用中,AUCSROC=0.832 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0,P0.05)。结论 IHA在现场应用中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价值低于在实验室评估中的诊断价值。在消除血吸虫病阶段,亟待开发现场应用价值高的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了解血吸虫病专科门诊就诊者血清IHA检测阳性率变化。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4年湖北省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门诊就诊者IHA检测资料,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5-2014年, 该专科门诊共采用IHA检测7 113人,547人 检测结果为阳性, 阳性率为7.69%; 2008年以前为阳性率增高阶段, 2008年血检阳性率达14.85%, 较2005年 (5.81%) 明显 升高 (χ2 = 47.40,P<0.01); 2008年后为回落阶段, 至2014年阳性率降至3.76%, 较2008年显著下降 (χ2 = 12.29,P< 0.01)。10 ~<30岁年龄组IHA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0.012 5); 男性就诊及血检阳性人数 均多于女性。结论 结论 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 男性和10 ~<30岁年龄组为感染高危人群, 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 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评价湖沼型流行区常用血吸虫病查病模式效能。方法 方法 选择江陵县荆干村作为调查点, 采集6~65岁 常住居民静脉血,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 (DDIA) 进行平行检测,对任一方法检测阳性者采用Kato? Katz法、 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平行检测。对两种免疫学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 并分别以IHA、 DDIA、 IHA+DDIA法筛 查再加病原学检测3种查病模式来推算受检人群的感染率。 结果 结果 血清学方法共检测530人,DDIA、 IHA的抗体阳性 率分别为46.98% (249/530)、 28.49% (151/530), 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χ2 = 59.55,P < 0.01)。两种方法共检出抗体阳性者 279人, 其中252人接受了病原学检测, Kato?Katz法和集卵孵化法共检出血吸虫感染者22例, IHA、 DDIA分别漏检7例和 3例。IHA、 DDIA、 IHA+DDIA法筛查再加病原学检测3种查病模式对530例受检人群的推算感染率分别是3.14%、 3.97%、 4.60%。 结论 结论 在疫情持续降低的情况下, 当前常用的血吸虫病查病模式易导致漏诊, 应开发更敏感和有效的诊 断方法, 并探索适合低度流行态势下的血吸虫病筛查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 3,Tim-3)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肝功能损伤指标的关系。方法以28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20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Tim-3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以日立7600型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结果晚期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以及健康人群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Tim-3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78,P0.05),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Tim-3表达水平为(8.33±2.2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的(6.57±1.99)%(t=3.01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Tim-3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ALT(rs=0.746,P0.01)、γ-GT(rs=0.656,P0.01)、IL-4水平(rs=0.672,P0.01)呈正相关,与IFN-γ水平(rs=-0.404,P0.05)呈负相关。结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Tim-3表达上调,其可能通过调节CD4+T细胞功能参与晚期血吸虫病肝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 方法 选择四川省丹棱县桂香村为试区,每年秋季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检查村民血吸虫感染情况, 阳性者再以Kato?Katz法检查。选择2006-2011年连续参加检查的人群, 分析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 抗体滴度 (GMRT)、 每克粪便虫卵数 (EPG) 变化。 结果 结果 2006-2011年桂香村共有353人连续参加血吸虫病检查, 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20.73%下降到13.67%, 人群GMRT从1.63下降到1.06。抗体阳性者转归以阴转为主, 抗体滴度逐年降低; 抗体阴性者多维持阴性。血吸虫病确诊患者化疗后, 抗体阳性率从100%下降到 20%, GMRT从34.29下降到1.58。GMRT与EPG呈高度正相关 (r = 0.94, P < 0.05)。 结论 结论 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应规范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 开发适用于不同流行程度疫区的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评价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腹水型患者临床护理路径 (CNP) 与整体护理整合的效果。方法 方法 将226例晚 血腹水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13例。观察组实施CNP整合整体护理, 对照组实施整体护理。观察两组 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 并对其出院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好转率、 满意度、 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 为93.8%、 100%、 97.4%,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 病死率为0, 并发症发生率为2.7%, 均低 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 住院时间为 (12.2 ± 0.7)d, 住院费用为 (4 725.0 ± 310.1) 元, 均低于对照 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1)。出院后6个月, 观察组患者各领域生存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 (P均 < 0.05)。结论 结论 CNP整合整体护理能提高晚血腹水型患者的好转率、 降低病死率, 并能缩短住院时间, 节省住院 费用。此护理模式适宜在血防专科医院晚血救治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