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隐球菌脑膜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归纳分析42例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并总结抗真菌药物的治疗经验,以提高对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1~2007年所收治42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及预后,并对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的药物剂量、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疗程与预后的关系加以剖析。结果:临床以发热、头痛、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总有效率78.5%,42例患者治愈9例,好转24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后失访4例。结论:隐球菌脑膜炎由于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易于误诊;脑脊液墨汁染色有助于早期诊断本病,对疑似病例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有利于确诊;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效果良好。但需注重合理应用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2009年期间在我院经临床和病原学确诊的1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有7例曾被误诊,误诊率达46.7%。3例未应用抗真菌治疗患者全部死亡;其余12例患者首先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及氟康唑静脉点滴,而后续以氟康唑口服维持治疗,其中有5例再行腰大池引流术,均治愈。未行腰大池引流的7例患者中2例治愈,3例好转,2例死亡,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听觉/视觉障碍。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和有效降低颅压。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腰大池引流能有效减轻颅高压,较快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影像学及转归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症状、影像学、治疗和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1994~ 2 0 0 3年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 12例 ,并分析其相关资料。结果 大部分患者以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入院初诊多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多次腰穿行脑脊液检查隐球菌墨汁染色阳性。 3例病情好转出院 ,余 9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最好的指标 ,早期诊断及联合治疗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HIV感染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收治的30例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均有头痛症状(100%),22例患者有发热症状(73.3%);脑脊液葡萄糖(1.827±1.042 mmol/L)降低尤为显著;脑脊液IgG(128.51±62.42 mg/L)、IgA(15.17±11.51mg/L)和IgM(7.56±10.12mg/L)升高明显。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表现。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阳性24例(80%),脑脊液培养出新型隐球菌23例(76.7%),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阳性者30例(100%)。培养出的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5.6%、91.3%和100%。20例患者首诊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很重要;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及三唑类抗真菌药的敏感性较高,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仍是治疗隐球菌感染的首选方案,早期控制感染及降低颅内高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osis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例CNM误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老年女性,因颈部及头部疼痛20余天,伴恶心、呕吐就诊外院,行头颅及颈椎CT、MRI检查诊断为颈椎病,予相应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入我院后出现低热,结合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考虑为结核性脑膜炎,予联合抗结核治疗10余日病情加重,再次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菌培养见新型隐球菌生长,确诊CNM。行抗真菌及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CNM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对长期头痛、低热高度怀疑CNM的老年患者应多次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以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对1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结果:1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均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初次脑脊液镜检确诊仅7例,需反复腰穿取脑脊液涂片及培养确诊11例。未经抗真菌治疗4例均死亡,抗真菌治疗14例、治愈7例、好转3例、死亡4例。其中二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4例、治愈3例、好转1例。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易误漏诊,反复行脑脊液涂片以及同时行真菌培养可提高诊断率。二性霉素B鞘内及静脉同时给药联合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隐球菌性脑膜炎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7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5例,好转6例,死亡2例,病情无变化3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 反复多次脑脊液涂片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隐球菌抗原乳胶凝结试验和隐球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使阳性率达90%以上。治疗原则:多种抗霉菌药物联合治疗,多途径给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us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6年1月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CNM病例资料。结果本组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呕吐和发热为主。11例曾在外院诊治,误诊8例,外院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4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本院误诊为细菌性脑膜炎1例,误诊率75.00%。入我院后反复行脑脊液墨汁染色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确诊,经抗真菌治疗后,2例痊愈,10例好转。结论 CNM以青年患者多见,散发型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反复行脑脊液墨汁染色和细胞学检查,可避免误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AIDS)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21例AIDS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护理经验。结果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症状好转,血CD4淋巴细胞上升,17例病情好转出院,3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AIDS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病情复杂,但只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有效的治疗及积极地护理,可改变患者预后及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1年10月确诊的46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46例患者均经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确诊。22例(47.83%)合并有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治愈9例、好转18例、6例死亡、13例自动出院。结论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是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易感因素之一,在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中出现发热、头痛等脑膜刺激征阳性,应及时行腰穿,反复行脑脊液墨汁涂片找隐球菌,及时明确诊断,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能缩短脑脊液隐球菌转阴时间,以提高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438-4439
探讨儿童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转归情况。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9月~2017年6月收治的20例隐球菌脑膜炎患儿病历资料,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结果、治疗方法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儿曾被误诊。其中,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1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4例,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1例。16例采用抗真菌治疗的患儿中,治愈8例,好转5例,无效3例;其中5例早期行腰大池引流术患儿均治愈,未行腰大池引流术的11例患儿中治愈3例,好转5例,无效3例。4例未采取抗真菌治疗患儿均死亡。儿童隐球菌脑膜炎多为隐匿性发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性高,容易被误诊,临床诊疗过程中需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颅内肿瘤以及病毒性脑炎进行鉴别,主要依靠脑脊液检查确诊。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儿童隐球菌脑膜炎病死率的关键所在,足程、足量抗真菌联合降颅压治疗儿童隐球菌脑膜炎,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5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为主。有基础性疾病者30例(占56.6%)。发病前有鸽子、禽类接触史者30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1例,其中49例超过200 mmH_2O。30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53例患者治愈4例,好转27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17例。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误治。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静滴治疗隐球菌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以下简称隐脑 )是一种难治性的中枢神经感染 ,若未及时诊治 ,其预后凶险。目前国内外首选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及地塞米松联合治疗 ,但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困扰其临床应用[1,2 ] 。我院对 1993~ 2 0 0 0年收治的 30例隐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应用AMB联合氟康唑及地塞米松治疗时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 ,并探讨护理上早期预防的措施。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993~ 2 0 0 0年的隐脑 30例均符合隐脑入选标准[3 ] :在脑膜炎的基础上 ,腰穿放脑脊液直接检查到新生隐球菌 ,其中男 19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30 .…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3例SLE合并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变化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LE合并隐脑时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呈非特异性,易误诊成狼疮脑病或结核性脑膜炎(结脑),CSF涂片镜检或真菌培养发现隐球菌是确诊的关键.结论:早期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有助于改善SLE合并隐脑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小儿真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我院住院10例真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以及转归。结果10例患儿发病年龄3岁9个月~10岁,其中3~6岁3例,7~10岁7例。2例患儿为急性起病,8例患儿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多数患儿主要表现为头痛和呕吐。由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的时间为1周~4个月,9例患儿脑脊液经墨汁染色涂片检出新型隐球菌阳性后确诊,1例患儿脑脊液培养出白念珠菌。应用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合并鞘内注射,联合5-氟胞嘧啶的治疗,5例治愈,4例好转,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儿童真菌性脑膜炎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病原检查结果仍是诊断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依据。对于危重病例应首选用两性霉素B治疗。两性霉素B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调整剂量后可以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隐球菌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隐球菌病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既往健康,无免疫力缺陷。因右侧胸背部疼痛1年,头痛、发热、呕吐2个月入院。采用抗结核及支持疗法后,病情无缓解。行右侧肩胛骨脓肿穿刺术及腰椎穿刺术,脓液及脑脊液真菌培养证实为新型隐球菌。抗真菌治疗3个月出院,临床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对骨关节疼痛、发热、头痛的患者,诊断考虑结核感染的同时,要高度警惕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可能,而反复脑脊液真菌培养及微创针刺取材细菌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感染科确诊的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25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男17例,女8例,以青壮年居多。21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包括艾滋病、淋巴瘤、干燥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所有患者均有发热、颅高压症状。17例(68%)出现意识障碍;5例(20%)出现抽搐;9例(36%)出现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6例(24%)出现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阳性14例(56%),病理征阳性12例(48%)。脑脊液检查提示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均在100×106/L以下,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23例患者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16例治愈或好转出院,死亡9例。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病情危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可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及时抗真菌治疗是提高隐脑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水平与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了2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脑脊液涂片找隐球的阳性率为48.8 %。治疗中A组10例 ,单用二性霉素B ,3例治愈 ,3例好转 ,4例死亡 ,治愈率为30 % ,有效率为60 % ;B组6例 ,用二性霉素B联合5 -氟胞嘧啶治疗 ,4例治愈 ,2例好转 ,治愈率为66.7 % ,好转率100 % ;C组5例 ,单用氟康唑 ,1例治愈 ,1例好转 ,2例死亡 ,治愈率20 % ,有效率为60 %。经统计学处理后 ,B组与A、C组相比 ,治愈率、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 隐球菌抗原及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有助于提高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水平;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有助于提高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徐某,男,36岁。因反复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按结核治疗三个月,腰穿脑脊液检查发现“隐球菌”由结核病院转入我院。复查病历。在抗结核治疗中症状虽有缓解但有反复波动。而脑脊液变化一直未好,转入我院后脑脊液又检出“隐球菌”,全过程联系起来说明本例实际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误治了九个月。病人已处于衰竭状态,同时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厦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时8例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特点和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LE正患者出现隐脑时,病情隐匿,临床厦CSF系列生化检查呈非特异性,确诊所需时间2~16周,误诊率达50%,及时并重复进行CSF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涂片镜检厦培养是诊断的关键,以两性霉素B为主的抗真菌治疗效果较好,有效率100%。结论:SLE合并隐脑患者如能早期诊断并给予有效抗隐球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