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性瓣膜病的发病率也呈升高趋势,尤其是主动脉瓣狭窄(AS)。对于老年重度AS患者,若不尽快临床干预,其预后不良,病死率将明显增高。外科手术行瓣膜置换术(SAVR)是过去首选治疗方法,但因其创伤很大,恢复缓慢,并且临床上还有众多高龄、左心室功能衰竭、体质虚弱以及合并多脏器严重功能低下的患者,其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逐渐成为高危重度或者外科手术禁忌的AS患者的一种替代治疗选择,其创伤极小、恢复速度快。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和发展,各医疗中心的经验不断增加,且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为止,全球已有超过50万例患者接受了TAVR,虽然有一定风险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如冠状动脉阻塞、瓣周旁漏、卒中、需要永久起搏器的传导阻滞,急性肾损伤等,但总体上均获得了不亚于外科置换手术的理想效果。随着临床介入技术的进步、临床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瓣膜功能、稳定性及持久性将进一步加强完善,必将推动TAVR广泛临床应用,并有望进一步拓宽其适应症,使之成为治疗老年主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TA...  相似文献   

2.
徐先增 《微创医学》2012,7(4):403-406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implantation,TAVI)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但又不适于传统开胸的主动脉瓣置换的病人。现阶段TAVI仍属于复杂高危介入手术,对各类TAVI相关并发症全面地了解和规避,是安全开展TAVI手术的必要条件。我国开展TAVI的经验不多,而且目前尚未见到有关TAVI并  相似文献   

3.
李蓉  周刚  庾辉  罗彩东  戴闽   《四川医学》2023,44(11):1186-1191
目的 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和(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45例在我院行TAVI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1.2±7.7)岁,其中男性28例(62.2%),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平均评分为(8.4±1.2)分,单纯重度AS 11例(24.4%),因生物瓣膜衰败导致单纯重度AR 1例(2.2%),重度AS并中度AR 8例(17.8%),重度AS并重度AR 1例(2.2%),重度AR并中度AS 3例(6.7%)。分析术后主动脉瓣血流参数及术后1个月短期随访效果。结果 45例患者TAVI术均成功,术后主动脉瓣峰值血流速度下降至(2.2±0.5)m/s,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下降至(10.9±5.6)mmHg。术后1个月短期随访7例(15.6%)患者有轻度瓣周漏,3例(6.7%)患者心电图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行人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脑卒中5例(11.1%),急性冠脉事件1例(2.2%),死亡2例(4.4%)。结论 对于有外科手术禁忌证或不愿意行外科手术的重度AS和(或)AR患者,经TAVI手术治疗后可有效降低跨瓣压差,改善症状,临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方法35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TAVR治疗,分析手术即刻和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自膨式瓣膜。35例患者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均明显下降,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验证无主动脉瓣狭窄,其中1例患者有瓣周瘘,即刻给予瓣中瓣治疗,术中球囊预扩张时采用双侧颈动脉按压保护,未出现脑梗死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患者1年后随访的主动脉瓣狭窄明显改善,平均跨瓣压差下降,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下降,纽约心功能分级减少,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和6min步行试验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TAVR治疗高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认识。方法:通过对1例TAVR手术患者的诊治过程及术中影像资料的介绍,结合文献阐述该手术的适应证、人工瓣膜、手术并发症及前景。结果:本例患者因心衰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手术风险较高,予以TAVR治疗。术后患者心衰症状消失,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跨瓣压差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左室内径明显减小。结论:TAVR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已成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外科手术风险中高危患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球囊扩张式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例严重主动脉瓣钙化狭窄的患者,术前评估无法耐受传统开放手术,行经股动脉球扩式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3例均经股动脉完成,其中1例经心尖穿刺辅助完成。3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患者主动脉瓣功能显著改善,无并发症,无死亡。结论经股动脉球扩式主动脉瓣置换术可用于国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但在术前准备与评估、术中操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其传统的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已成为无法行外科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严重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其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该文阐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在不同人群的适应证选择、手术入路、人工瓣膜类型选择、术后治疗和康复等进展,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目前,主动脉瓣狭窄(AS)相对有效的治疗措施有两种,即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虽然外科手术仍是AS的标准治疗手段,但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R)日臻成熟,适应证由原来的外科手术高危组、极高危组患者向中危组甚至低危组患者群体拓展。随着TAVR技术的兴起,人工瓣膜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术后血管并发症、卒中、瓣周漏、心脏传导异常的发生,以及术后耐久性都是目前临床上较为重视的问题。如何改进人工瓣膜的性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人工生物瓣膜的研发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经心尖主动脉瓣植入(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作用。方法 31例中-重度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或以主动脉瓣反流为主的外科开胸手术高风险患者行经心尖TAVI术。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ghy,TTE)评估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测量主动脉根部相关指标、左室收缩功能;术中介入操作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再次准确评估,瓣膜植入过程中TEE联合X光造影指导人工瓣膜植入、监测并发症,术后即刻评估有无瓣周反流及程度;术后1周、1月TTE随访人工瓣膜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无相关并发症、左室收缩功能。结果 31例患者中,29例成功完成经心尖TAVI术。术后微量或无瓣周反流23例,轻度瓣周反流6例。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质量指数术后1周较术前显著减小,术后1月进一步减小( P均<0.05),左室大小基本恢复正常;左室射血分数术后1周较术前降低( P<0.05),术后1月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经心尖TAVI术对于外科开胸手术高风险的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超声心动图在TAVI术前筛查及测量、术中监测、引导和术后随访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外科手术的麻醉实施方案及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方法:分析33例行升主动脉替换、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以及术中监测、循环管理、内环境调控和脑、肾、血液保护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45±49)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150±820)ml,平均输库血量(1870±490)ml。2例病人术后1周内有轻微神经系统症状,2例病人合并有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心包填塞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18.1%。本组共有3例病人在术后早期死亡,死亡率9.9%。本组病例无麻醉死亡.结论: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应着重强调麻醉诱导及维持的平稳,循环功能的稳定,脑、肾、血液保护和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 3例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3例显示主动脉内膜片及其分隔的真假腔,18例显示内膜破口和再破口,假腔内附壁血栓形成11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结论 MRI对发现主动脉夹层内膜片及真假腔,判断病变部位、程度和主要血管分支的受累情况均有明显优势,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研究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在瓣膜置换术后其升主动脉大小的变化。【方法】 对51例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进行随访,马凡氏综合症、升主动脉夹层、人工瓣膜失功能的病人以及行升主动脉置换和冠脉搭桥的病人除外。升主动脉直径的测量采用心脏超声检查法,测定平面为主动脉根部窦管交界处上方 2 cm 处。以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基础值,按基础值的大小分为直径< 40 mm 组和直径≥ 40 mm 组,并按主动脉瓣形态分为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按不同的分组对升主动脉直径的大小进行比较,研究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趋势。【结果】 全组病人随访1 ~ 9.8年,未发现主动脉并发症,未见有夹层形成。远期死亡的病人有3例均与主动脉扩张无关,2例死于与抗凝治疗有关的脑出血,另一例死于心功能衰竭。在升主动脉直径< 40 mm 组和≥ 40 mm 组中,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2 ± 1.4)mm/年和(-0.18 ± 0.98)mm/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8 ± 1.6)mm/年和(-0.3 ± 1.5)mm/年,二叶主动脉瓣组病人的升主动脉直径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继续扩大。【结论】 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其升主动脉直径总体上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二叶主动脉瓣病人的升主动脉扩张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将继续加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环扩大术在主动脉瓣环过小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03年6月-2008年6月治疗主动脉瓣环过小的主动脉瓣膜病32例;平均年龄(24.2±13.3)岁,平均体重(42.2±16.7)kg。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环直径平均(16.3±2.1)mm;13例采用Nicks方法,19例采用Manouguian方法进行主动脉根部成形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施行合并病变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主动脉跨瓣压差为(24.2±8.4)mmHg(1mmHg=0.133kPa)。术后早期心律失常6例,肺感染并呼吸功能不全1例,均治愈。术后随访3~68个月,无远期死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瓣环扩大术在主动脉瓣环过小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中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