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传统治疗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着研究的深入,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逐渐开展,包括开腹局部切除术、腹腔镜辅助下局部切除术及内镜下局部切除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其预后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好,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本文就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生物学特性、病理、临床诊断及局部切除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我院2010年9月和2012年6月完成2例完全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术中应用肠壁似“∫”形切ISl防止肠腔狭窄,边切除边缝合方式重建胆肠及胰肠通道,并放置胰管内支撑管。结果2例顺利完成。病例1:手术时间195min,出血量220ml。术后48h排气,无并发症。术后病理:十二指肠乳头绒毛管状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基底部切缘阴性。病例2:手术时间300min,出血量400ml。术后72h排气。术后病理:十二指肠乳头腺癌伴黏液细胞癌,基底部切缘阴性。结论腹腔镜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术后早期营养管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5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及肿瘤大小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及消化液回输,观察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2个月内的返院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2例患者肿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下、直径2.5 cm和2.0 cm,2例位于降部与水平部交界处、直径2.3 cm和2.5 cm,1例位于十二指肠升部、直径3.5 cm,该5例患者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并空肠吻合术。4例患者肿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直径1.0~2.0 cm,3例位于乳头上缘、直径1.5~1.8 cm,2例位于球部与降部交界处、直径2.0 cm和1.8 cm,1例位于十二指肠乳头下、直径1.2 cm,该10例患者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术(位于乳头部的肿瘤同时行乳头成形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1/15)发生胃排空障碍,经禁食、减压及营养支持治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为7~10 d,平均8 d。术后2个月患者均接受随访,恢复良好,无返院患者。结论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的生长部位和大小,术后早期营养管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02年4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内镜、X线钡餐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5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1例,肿瘤局部切除2例.术后2例复发,其中1例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惟一有效的方法.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病理分级呈高度危险病人术后应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54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un JJ  Wu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5):276-278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分析5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腹痛、十二指肠梗阻和上消化道出血。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92.8%、消化道气钡造影70.8%、胃镜50%、CT21.9%、MRI21.4%。能判断部位者肿瘤分布为十二指肠球部1例、降部45例,水平部3例,升部0例。恶性肿瘤行手术治疗4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加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术1例,局部根治性十二指肠肠段切除6例,姑息性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1例,肠壁楔形切除术3例。胆肠内引流或/和胃空肠吻合5例,空肠造痿术1例。辅助化疗13例。总体5年生存率45.4%,3年45.4%,1年63.2%。根治手术组和姑息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10个月,术后化疗组中位生存期38个月,无辅助治疗组中位生存期16个月,但各组比较生存期差异无显著意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局部根治性肠段切除术二组生存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深度、脉管癌栓、病理类型、手术方法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只有脉管内癌栓与生存期相关。结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治疗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局部根治性十二指肠肠段切除术为主,姑息的捷径手术可延长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提倡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Vater壶腹部扩大的局部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探讨对Vater壶腹部肿瘤行壶腹部扩大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5-1998年行壶腹部癌扩大的局部切除术8例。切除范围包括肝外胆道,胆胰管汇合部,壶腹部及十二指肠降部后外侧壁乳头区。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外压性十二指肠梗阻1例,经再手术治愈,术后随访半年以上7例,最长生存29个月,无并发症及转移征象。结论 该术式虽为局部切除但可达到广泛淋巴清扫的目的,符合肿瘤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间质瘤18例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5-2004年间收治的1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黑便者7例,腹痛6例,饱胀5例,贫血3例。分别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内镜超声及CT诊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3例,水平部2例,球部2例,升部1例;肿瘤直径2.0-9.0(平均4.8)cm。肿瘤恶性15例(83.3%),交界性2例(11.1%),良性1例(5.6%);梭形细胞型14例,混合型3例,上皮细胞型1例。9例十二指肠降部肿瘤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均无淋巴结转移;4例十二指肠降部和1例球部肿瘤者行肿瘤及十二指肠壁局部切除术;2例十二指肠水平部和1例升部肿瘤者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另有1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者行胃远端大部切除术。15例术后获得17个月至8年的随访,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6.7%。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多见。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74-2010年间收治的13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30例,恶性100例.结果 本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占全部肿瘤的90%以上,恶性肿瘤中59%位于乳头部.良性肿瘤平均直径在2 cm以下,而恶性肿瘤直径多在3 ~5 cm或以上.上腹痛、黄疸、黑便、腹部包块及十二指肠梗阻症状为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常见临床表现,黄疸是乳头部肿瘤的主要表现,胃肠道梗阻和腹部包块多提示较晚期肿瘤.十二指肠镜联合气钡双重X线造影是诊断该部位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3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中,11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14例行内镜下肿瘤切除术,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率100%,术后5年生存率为100%;10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56例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3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肿物局部切除术,1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切除率为84%.5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46%. 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对可疑病例及时行内镜、气钡X线造影等联合检查可提高术前阳性诊断率.对良性肿瘤可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局部切除术,恶性肿瘤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 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6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病例息肉样腺瘤9例,间质瘤5例,管状腺瘤5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例,异位胰腺、胰岛细胞瘤、 神经鞘瘤、胃泌素瘤、血管瘤各1例。内镜检查发现17例,上消化道钡气双重对比X线造影检查发现 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3例,因腹部包块行剖腹探查发现2例。9例病人在内镜下 行肿瘤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行肿瘤局部切除加括约肌成形术,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术,1例行肿瘤切除加胃大部切除术。随访6个月~10年,除1例局部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并癌变、2 例死于非相关恶性肿瘤、2例失访外,其余病人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不 典型,术前确诊困难。反复腹痛和黑便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内镜检查和X线造影是 主要的诊断手段,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十二指肠良性肿瘤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间质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内镜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6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9例,肿瘤局部切除5例,术后随访6~42个月,1例复发并出现肝脏转移存活22个月,其余均未发现复发.结论 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确切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大部分患者可通过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局部切除达到根治目的,对于病理分级呈高度危险患者术后应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和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2007年间12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肿瘤10例,恶性肿瘤114例.结果 本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痛、黄疸、体重下降以及纳差等.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9例(7.3%),降部107例(86.3%),水平部7例(5.7%),升部1例(0.8%).术前纤维内镜确诊率为90.5%,ERCP确诊率为94.1%,超声内镜确诊率为100%,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率为78.6%,MRI发现率为80.5%,CT发现率为75.7%,B超发现率为40.6%.1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中5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2例未手术,5年生存率为100%;11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47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年生存率为35.8%;6例行局部肿瘤切除术,1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5年生存率为16.7%;22例行旁路手术,均死于术后5~16个月;2例行支架介入术,2例行经皮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死于术后3~11个月;其余未手术,死于术后1~11个月.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经内镜、超声内镜以及ERCP等联合检查可提高术前诊断率.对良性肿瘤可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或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对恶性肿瘤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晚期肿瘤患者可采用旁路手术以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探讨患者各临床因素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1年间诊治的4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发病部位以降部多见。行局部切除(LE)22例,16例行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SD),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6例,2例患者放弃治疗 (1例死亡,1例失访)。术后随访44例,28例生存,6例死亡,10例失访。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LE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3例为PD术后胰瘘(1例死于术后胰瘘出血性休克,2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35.4±28.7)个月,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CT、消化道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该病基本手术方式,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疗效。方法共收集4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不同手术方式的病例资料,其中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EST+LC组)共2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者(OC+OCHTD组)共25例。对两种术式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6月随访。EST+LC组中,18例手术完成,2例因局部粘连或技术原因插管困难,转为开放手术;手后并发症包括2例轻度胰腺炎,1例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均经过保守后痊愈。OC+OCHTD组中,5例出现手术并发症,包括1例胆漏、2例切口感染、2例腹部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EST+LC组患者住院时间较OC+OCHTD组明显缩短。结论至少在短期内,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22年11月11日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1例38岁男性病人,以阵发性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异常,行上腹部增强CT提示十二指肠降段富血供结节;超声内镜检查示:十二指肠降段乳头下方肿物,中心黏膜溃疡,直径约1.7 cm,起源于肌层。内镜活检未能明确肿物性质,于2022年11月16日行外科手术局部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符合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 GP)。病人术后第6天顺利出院,院外随访未见异常。GP主要发生于十二指肠降段,临床发病罕见,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局部切除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只有侵犯周围血管及淋巴组织才推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医师需加强对此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而导致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间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4例十二指肠间质肿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向十二指肠腔内或腔外生长,分别实施十二指肠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术后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9.3个月,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结论十二指肠间质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完整切除肿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究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自2012年2月至2015年9月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手术均为完全切除,手术时间为(548±124)min,术中出血量为(200±127)ml,术后住院时间为(23±11)d,所有病人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人。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局部或部分切除术在良性和低恶性病变诊治中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通过立十二指肠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流程,进行一系列临床实践:(1)临床病例筛选;(2)术前患者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3)术中进一步评价疾病的相关因素,决定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分层评估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的效果;(4)综合分析治疗效果、评价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结果建立十二指肠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MDT体系,十二指肠良性和低恶性病变诊治中应用十二指肠局部或部分切除术器官保留与损伤控制的技术,完成临床病例20例,局部切除12例,部分切除8例,其中出血1例,保守治愈,无一例死亡;80%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月,生活质量满意。结论在十二指肠良性和低恶性病变诊治中应行多学科综合诊治手段,手术中应行保留器官的功能性手术,十二指肠局部或部分切除术在良性和低恶性病变诊治中可行性和安全的。在确保手术疗效基础上,应充分评估手术切除病变与机体功能损伤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功能是外科手术基本原则之一。合理选择器官保留的术式对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维持病人器官功能、改变术后生存质量、控制治疗费用和减少医疗纠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斌  严斌  满泉  李艳兵  曾少波 《腹部外科》2010,23(6):344-345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球部4例,降部30例,水平部2例,升部2例。腺癌33例。上腹部压痛22例,无阳性体征3例,腹块3例,黄疸10例。钡餐、B型超声、CT、纤维十二指肠镜以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十二指肠肿瘤有诊断价值。38例中3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行姑息性手术。切除率为86.8%。23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60.5%,1年生存率为76.4%,3年生存率为43.7%,5年生存率为33.5%。结论纤维十二指肠镜和ERCP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肿瘤部位不同,手术方法也不一样。十二指肠乳头上方肿瘤以胃十二指肠切除为主,乳头下方以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为主,乳头周围肿瘤根据肿瘤生物学特性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经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  相似文献   

19.
壶腹部局部切除术治疗壶腹与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壶腹部局部切除术对壶腹与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例病人施行壶腹部局部切除术,就手术的背景、适应证、手术方法、手术合并症及处理办法进行论述.结果:1例病人术前十二指肠镜为乳头状瘤,行壶腹部局部切除术,术后合并胃排空障碍和消化道出血,经治痊愈;1例病人术前影像学诊断为壶腹癌,因经济问题行壶腹部局部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结论:选择恰当的适应证,壶腹部局部切除术可用于治疗壶腹与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  相似文献   

20.
十二指肠乳头及壶腹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主要术式.对于早期壶腹癌的治疗有学者提出以局部切除或内镜下乳头切除.局部切除及内镜下切除具有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但由于缺乏大宗的病例对照研究,对于早期壶腹癌的局部切除治疗的效果仍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