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云南鹤庆县部分高原峡谷血吸虫流行村离村民居住地较远的特殊环境中的钉螺分布及海拔.方法 2010-2011年成立调查组对海拔相对较高的金墩乡磨光、西甸2个行政村可疑有螺环境和特殊环境开展查螺,查到钉螺建好调查卡,捕获框内钉螺,分袋包装,带回室内用压碎法检查其感染性.结果 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地区山脉较多,有泉眼、小片沼泽地和荒浸地,为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村.磨光村查到钉螺分布海拔2 406±11.9m的环境1处,钉螺面积为1 334 m2,调查49框,查出有螺框9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8.37%,查到钉螺107只,全部为活螺,活螺平均密度为2.18只/0.11 m2,活螺最高密度为14只/0.11 m2.西甸村查到钉螺分布海拔较高的环境3处,最高海拔高度为2 371 m,钉螺面积3 651.8 m2,有螺框出现率21.76%,活螺平均密度为1.81只/0.11m2,活螺最高密度为25只/0.11 m2.捕获钉螺用压碎法检查没有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鹤庆县为高原峡谷,地形复杂地区均查出有钉螺分布,开展查螺的范围,不应只是历史有螺的范围,还应包括辖区内可疑有钉螺孳生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分布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监测数据,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查螺5 710.94 hm2,累计查出有螺面积205.69 hm2;共调查2 094 553框,平均有螺框出现率0.62%,活螺平均密度0.025 4只/0.1 m2。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均为最高;钉螺主要分布在塘堰、滩地、水田、沟渠、旱地等环境,以及水稻、旱地作物、杂草、树林等植被环境中。3年间监测点有螺框数、有螺框出现率、捕获总螺数、捕获活螺数、钉螺复现面积等螺情监测指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回升明显,需继续加强综合灭螺措施,有效控制钉螺孳生扩散的势头,降低血吸虫病疫情扩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5.
苏北沿海地区残存钉螺分布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江苏省苏北沿海地区残存钉螺分布现状。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场查螺,查出钉螺用压碎法解剖,观察钉螺感染情况。结果 1998-2000年共查螺63075框,查出钉螺5521框,有螺框出现率为8.75%,活螺平均密度0.263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分布以西部地区沟渠、河道为主要孳生地,88.82%有螺钉环境钉螺面积在5000m^2以下,呈小块点状分布,灭螺质量差是残存钉螺的主要,其有螺条块占82.75%,有螺面积占77.19%。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了解2013年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委) 水文局职工血吸虫病现状及工作区螺情, 为该行业血吸虫病防治 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6-2013年长江委水文局职工的血防体检资料, 了解该单位职工血吸虫病患病情况及肝 实质损害情况。同时, 对下属水文站工作区进行钉螺调查。结果 结果 2013年长江委水文局参加血防体检的职工有1 393 人, 其中慢性血吸虫病患者197人, 患病率为14.14%, 无新增病例和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肝实质分类为0、 Ⅰ、 Ⅱ、 Ⅲ级 者分别占28.9%、 67.0%、 3.05%和1.02%。共在24处工作区查螺, 捕获钉螺71只, 其中活螺39只,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 结 论 论 长江委水文系统职工血吸虫病患病率仍较高, 应坚持开展监测查病和疫区工作站的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7.
长江如皋段江滩钉螺孳生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长江江苏省如皋段江滩能否孳生钉螺及该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方法 采集长江如皋江滩及长江扬州江滩的水、土样,分析两者的理化性质;调查分析两者水文、植被、气象因子有无差异;用两者的水、土在室内饲养钉螺,比较两者的钉螺存活率及雌螺产卵率、螺卵孵化率;在如皋段及内河环境人工控制现场饲养钉螺,比较两者仔活率。结果 如皋段江水的Ca^2 、总硬度、Mg^2 、氯化物和土样的SO^2-4均显著高于扬州段;两者钉螺半年、1年存活率及雌螺产卵率均无显薯差异;如皋段通过人工控制能孳生钉螺。结论 因长江潮汐顶托和江滩无植被钉螺难以向下游扩散,长江如皋段以东江徘无需查螺或只需用少量经费监测,以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结果,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安徽省根据《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开展钉螺全面调查,调查环境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6年安徽省共调查了22 848处环境,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历史有螺环境17 927处,其中环境类型未改变的占71.2%、部分改变的占19.3%、彻底改变的占9.5%;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4.10 亿m2。全省现有钉螺环境共4 830处,分布于7个市38个县(市、区),有螺面积2.65 亿m2,其中2016年新发现有螺面积1 287.65 hm2、复现1 375.32 hm2。全省平均活螺密度0.392 0只/0.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2.93%。有螺环境中,湖沼型和山丘型环境数分别占22.4%和77.6%,有螺面积分别占86.7%和13.3%;杂草为有螺环境中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在环境数(占82.2%)、有螺面积(占57.3%)和活螺密度(0.413 9只/0.1 m2)方面占比均较高。按环境类型统计,沟渠型在有螺环境数(占56.8%)、平均活螺密度(0.570 3只/0.1 m2)和平均活螺框出现率(18.57%)方面占比较高,滩地型有螺面积(占87.8%)占比较高。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为1950年和1952年,最近一次发现感染性钉螺的年份为2012年。现有螺环境主要沿长江水系分布。结论 首次建立了安徽省钉螺分布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全省钉螺分布历史与现状,可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长江中游湖南君山段江滩钉螺分布的变化,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钉螺分布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块江滩作为监测点,开展钉螺纵向监测,并收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的水情、泥沙等资料信息。 结果  2003~2015年,江滩钉螺分布范围缩小了74.77%,面积减少了72.56%,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97.20%,感染螺平均密度下降至0。 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湖南君山段江滩钉螺分布范围、分布区域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螺平均密度均呈整体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临江村垸内小区域高密度感染螺分布及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4月查螺中,发现华容县集成乡临江村坑内有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分布,感染螺框出现率及感染螺密度高,且集中在一个小区域内,为多年所罕见,对此作了调查和剖析。1现场概况临江村烷内经多年灭螺,近几年尚存钉螺分布区9处,面积627万m2,活螺平均密度均在0.20只/框(每框0.11m2,下同)以下,以往20年境内仅在个别年度直到过极少数感染性钉螺。但该村烷外江滩上钉螺密布,且年年均查获感染性钉螺,是既往人、畜的主要感染场所。2调查方法与结果ZI烷内钉螺调查2.l.l各居民组查螺结果1996年4月,通过采用系统抽样直螺,l组~6组查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时空分布现状,为江苏省消除血吸虫病、制定精准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7年在长江江苏段流域南京、镇江市和扬州市江滩中选取75块进行抽样调查,对3年各项螺情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分析和“热点分析”工具探索钉螺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平均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扬州市活螺数、活螺密度整体下降,但2016年稍有上升。核密度及热点分析均发现长江江苏段流域活螺分布热点区域为扬州市和镇江市交界江滩附近区域。结论 江苏省长江流域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且存在“热点区域”,江滩钉螺监测工作仍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时空分布现状,为江苏省消除血吸虫病、制定精准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7年在长江江苏段流域南京、镇江市和扬州市江滩中选取75块进行抽样调查,对3年各项螺情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分析和“热点分析”工具探索钉螺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平均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扬州市活螺数、活螺密度整体下降,但2016年稍有上升。核密度及热点分析均发现长江江苏段流域活螺分布热点区域为扬州市和镇江市交界江滩附近区域。结论 江苏省长江流域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且存在“热点区域”,江滩钉螺监测工作仍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评价长江武汉段铁板洲以平整滩地、 翻耕种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方法 方法 2011-2015年, 在综合防治前后, 每年春季均在铁板洲进行螺情调查, 并对洲滩相邻的花园社区6~65岁居民进行病情调 查; 2014年7月下旬开展哨鼠监测。此外, 对综合开发治理后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结果 结果 2011年综合治理前人群感 染率为0.72% (3/414), 2012年综合开发后人群感染率为0.37% (2/536), 2013年降为0.31% (1/326), 2014、 2015年未再查 出血吸虫病病人。与2011年相比, 2015年铁板洲有螺面积下降了22.18%, 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97.83%, 活螺平均密度 下降了98.25%, 各年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哨鼠监测未发现阳性哨鼠。与综合治理前相比, 铁板洲治理后每年净收入 增加233.33%。结论 结论 铁板洲实施农业综合治理后血吸虫病病情及螺情均显著下降,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评价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方法 选择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的通江河道及其流域作为研究现场,对通江河道砼护坡工程实施前后流域内河道、灌区及通江口外江滩进行钉螺消长的纵向观察,评价护坡工程控制钉螺效果;同时对河道内潮位变化、钉螺扩散、滩地淤积等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实施通江河道砼护坡3年,河道钉螺面积下降74. 68%,有螺框出现率下降61. 15%,活螺密度下降85. 65%,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面积降至O。但其后钉螺面积则徘徊不下,有螺框出现率上升,并再次出现感染性钉螺;内陆灌区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河道内水体持续保持血吸虫感染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通江河道内潮位变幅大,月平均潮位差在3. 45~5. 57 m;河道内由于工程原因和泥沙淤积,存在大量孳生钉螺的淤积滩地;汛期河道漂浮物平均携带钉螺18. 10只/kg;通江口外存在大面积江滩钉螺,钉螺密度呈增长趋势;同时河道沿线涵闸均缺乏防螺措施。结论 在水位未控制的通江河道单纯进行砼护坡不能防止钉螺扩散,也不能完全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建议此类通江河道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增加防螺措施,同时最大限度控制和杀灭通江口外江滩钉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洪涝灾害对长江下游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长江洪灾后每年按常规方法进行沿江地区人、畜血吸虫病调查,同时对沿江洲滩钉螺消长情况和有关影响因素进行纵向观察。结果洪涝灾害后沿江地区人、畜血吸虫病检查阳性率分别维持在0.65%~1.71%和0.14%~10.62%;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增加,且后者随前者增加而增加,两者相关具有显著性(r=0.866,P=0.005);洪灾后2年感染螺框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第3年开始恢复性上升,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与此三项指标的相关具有显著性(r1=0.836,P1=0.010;r2=0.773,P2=0.024;r3=0.893,P3=0.003)。调查资料显示距长江口愈近,洲滩淹水时间愈长,平均潮差愈大,钉螺分布愈少,江阴及其下游未发现钉螺。结论长江洪涝灾害可引起钉螺扩散、急性血吸虫感染增加,而这种影响在灾后逐渐显现,具有延迟性;加强洪灾前后的预防控制措施均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安徽省长江流域螺情变化趋势,为钉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992~2012 年间安徽省长江流域活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资料,观察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螺情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山丘活螺密度总体上最高,并于1993、1996、2001 年出现高峰期;1992~1998年江滩活螺密度高于洲滩,1998 年之后洲滩高于江滩,江滩活螺密度于1996、1998 年出现高峰期,洲滩于2003 年出现高峰期。洲滩感染性钉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高于江滩、山丘,并于2004 年出现高峰期, 山丘于1993、1997 年出现高峰期。结论 长江流域螺情变化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加强传染源控制的同时应重视螺情控制。  相似文献   

17.
钉螺在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生存繁殖及易感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钉螺在长江河口段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生存、繁殖及感染情况。方法用长江河口段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泥土及江水,将采自长江上游江滩的当年新螺置实验室内饲养,观察其生存、繁殖及感染情况,并用血吸虫病流行区泥土作对照。结果6个月和12个月后的钉螺存活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278,0.4161,P均〉0.05);春季每只雌螺的平均产卵数为67.69个,95%可信区间为24.0260~110.0974;螺卵平均孵化率83.6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1318,P〉0.05);子代成螺经人工感染60d后,感染率为1.40%(5/356)。结论长江上游江滩钉螺在长江河口段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实验室能够正常生存和繁殖,其子代钉螺能够在实验室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汛期湖北省长江流域和汉北河流域血吸虫感染性。 方法 在长江流域湖北段和汉北河流域共设17 个监测点, 开展螺情调查, 并采用哨鼠测定法监测水体血吸虫感染性。 结果 长江流域湖北段和汉北河流域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35只/0.1 m2 和0.67只/0.1 m2 , 钉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33%和0.05%。在长江流域共开展2次水体感染性监测,第1次哨鼠阳性率为5.5%, 有4处阳性环境; 第2次哨鼠阳性率为5.5%, 有7处阳性环境。在汉北河流域开展1次水体感染性监测, 哨鼠阳性率为11.9%, 有4处阳性环境。 结论 汛期湖北省长江流域和汉北河流域水体血吸虫感染性较高。采用哨鼠测定法监测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可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和蔓延, 同时还可间接了解查灭螺工作质量和药物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