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目的探讨苦参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化疗组和苦参治疗组,每组各30例。常规化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实施治疗,苦参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苦参治疗。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体检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化疗组及苦参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有下降,苦参治疗组sICAM-1、sVCAM-1的水平下降程度较常规化疗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苦参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高于常规化疗组的6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可明显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改善常规化疗药物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表达情况,并与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将该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0例TAO患者纳入研究,依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分为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重度组、极重度组,并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分析sICAM-1、sVCAM-1水平与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组血清sICAM-1与sVCAM-1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与非活动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与sVCAM-1显著高于组内活动期患者与对照组(P0.05),极重度组、中重度组、轻度组的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活动期患者病情程度与血清sICAM-1、sVCAM-1无显著相关性(P0.05);活动期患者病情程度与血清sICAM-1、sVCAM-1呈正相关(P0.05)。结论活动期患者病情越严重,血清sICAM-1、sVCAM-1表达水平越高,而非活动期患者无此特点,可指导TAO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其分期及预后评估的关系。方法选取常州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MM患者作为糖尿病合并MM组,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CRP、IL-17及sICAM-1水平;分析不同分期及预后质量的糖尿病合并MM患者血清CRP、IL-17、sICAM-1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RP、IL-17、sICAM-1水平与其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合并MM组患者血清CRP、IL-17、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Durie-Salmon分期增加,糖尿病合并MM患者血清CRP、IL-17、sICAM-1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MM预后不佳患者血清CRP、IL-17、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IL-17、sICAM-1与患者Durie-Salmon分期及预后质量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MM患者血清CRP、IL-17、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且患者临床分期及预后与CRP、IL-17、sICAM-1均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及各治疗方案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新诊断MM患者的临床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资料、治疗方法以MP(美法仑+泼尼松)、M2(美法仑+泼尼松+环磷酸胺+卡莫司汀+长春新碱)、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B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Thal+DEX(沙利度胺+地塞米松)等方案化疗为主的临床疗效.结果 120例MM患者,发病高峰在40~60岁,平均发病年龄54岁,发病年龄在国内有年轻化趋势;MM首发症状以骨骼疼痛、贫血、感染最为常见;临床疗效:①MP方案和M2方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9,P>0.05);MP方案和VAD方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6,P<0.05);MP方案和Thal+DEX方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70,P>0.05).②M2方案与VAD方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7,P<0.05);M2方案和Thal+DEX方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2,P>0.05).③VAD和Thal+DEX方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6,P>0.05).④BD方案总有效率最高,但由于观察例数尚少,尚需进一步观察.结论 目前国内MM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主要方案MP、M2、VAD、BD等,均有一定的疗效,适合不同的患者群体.适宜化疗方案的选择并联合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将有助于改善该疾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对脑膜炎家兔脑脊液(CSF)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为临床应用DEX辅助治疗脑膜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家兔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处理组和对照组;不同时点采集其脑脊液,采用ELISA法检测CSF中sICAM-1质量浓度。结果:模型组CSF sI-CAM-1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脑组织含水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塞米松处理组CSF sICAM-1质量浓度低于模型组同时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组织含水量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脑膜炎(BM)病程中sICAM-1分泌增多,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参与脑水肿形成;DEX通过抑制ICAM-1表达和(或)分泌,而减轻血脑屏障损害,减轻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UA患者、10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UA组、SA组及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Visfatin、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UA组患者的血清Visfatin、sVCAM-1、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SA组或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UA组患者的血清Visfatin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甘油三酯(TG)水平、sVCAM-1、sICAM-1水平均具有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UA组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与腰围、sVCAM-1、sICAM-1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UA患者表现为血清Visfatin水平的显著上升,其水平与血清sVCAM-1、sICAM-1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分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变化及动态监测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MM患者174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均检测其血清Hcy、sICAM-1、HMGB1水平,比较MM患者与健康体检者、不同临床分期MM患者、不同预后MM患者血清Hcy、sICAM-1、HMGB1水平,并分析MM患者临床分期与血清Hcy、sICAM-1、HMGB1水平的相关性及血清Hcy、sICAM-1、HMGB1水平三指标对复发MM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 MM患者血清Hcy、sICAM-1、HMGB1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随着MM患者临床分期的增加,血清Hcy、sICAM-1、HMGB1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Hcy、sICAM-1、HMGB1水平与MM患者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复发患者血清Hcy、sICAM-1、HMGB1水平高于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且部分缓解患者高于完全缓解患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AUC)值0.876大于Hcy预测0.758、sICAM-1预测0.729、HMGB1预测0.814(P0.05)。结论 MM患者血清Hcy、sICAM-1、HMGB1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逐渐升高,对病情进展、预后效果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浆细胞性乳腺炎(PCM)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在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PCM患者45例及健康体检者45例分别作为PCM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ICAM-1、sICAM-1、hs-CRP表达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CM组血管内皮细胞ICAM-1水平略低于对照组,而导管上皮细胞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组血清sICAM-1、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患者治疗后导管上皮细胞ICAM-1、sICAM-1、hs-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CAM-1、sICAM-1、hs-CRP的表达与PCM病症紧密相关,可作为其临床判断的有效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替吉奥胶囊对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周期及不良发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3例胰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给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吉西他滨治疗,观察组给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替吉奥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存活素(Survivin)、血管粘附因子(sVCAM-1)水平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术后生存周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37/47),高于对照组58.70%(2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组血清sICAM-1、Survivin及sV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40%(11/47),对照组为28.26%(13/46),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生存周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替吉奥胶囊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降低血清sICAM-1、Survivin及sVCAM-1水平,延长患者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86例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组)患者56例,根据梗死灶的容积大小分为3组:大梗死灶组26例、中等梗死灶组5例和小梗死灶组25例;恢复期脑梗死(恢复期组)患者30例]患者和31例健康体检者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56例急性期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急性期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组(P均〈0.05),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SSS评分、NIHSS评分、梗死灶容积均无相关性(r=0.139、-0.060、-0.034、0.202、-0.098、-0.026,P均〉0.05)。结论sICAM-1、sVCAM-1可能参与了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而与梗死灶的大小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妊高征(PIH)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ar adhcsion molecule-1,sICAM-1)检测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37例PIH患者及14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清sVCAM-1和sICAM-1的含量。结果 svcam-1在中重度妊高征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度妊高征组(P<0.05),轻度妊高征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sICAM-1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妊娠晚期血清sVCAM-1 水平明显升高,sICAM-1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二甲双胍组(A组)和二甲双胍加罗格列酮组(B组),每组各30例,治疗24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空腹血糖、血脂、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12周后血糖均不同程度改善,24周后B组血糖降低水平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仅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B组血清sICAM-1和sVCAM-1表达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可持续稳定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综合征,同时减少患者血浆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助于改善或延缓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评价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CM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马法兰、泼尼松)与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共有47例初诊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应用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CMP方案治疗的患者27例(TD+m VCMP组),应用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的患者20例(TD+VAD组),两组服用沙利度胺均为100 mg/d。每例患者均接受4个以上疗程治疗后评价。结果:TD+m VCMP组27例患者中CR 9例,VGPR 5例,PR 6例,TD+VAD组20例患者中CR 3例,VGPR 3例,PR 4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1%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及M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m VCMP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2.8%,TD+VAD组为6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m VCMP组患者在心脏毒性、重度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TD+V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CMP方案治疗初诊老年MM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38例MM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VAD组)16例,采用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TVAD组)22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TVAD组总有效率(77.2%)明显高于VAD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AD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浆细胞比例的下降及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的升高幅度均大于V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VA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VAD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不影响治疗。结论: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MM疗效显著、给药方便、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疗效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6例,抽签法分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十一酸睾丸酮治疗,观察组予以环孢素A+十一酸睾丸酮治疗,均治疗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血清sVCAM-1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37%(38/43)高于对照组65.12%(2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sV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sVCAM-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予以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血清sVCAM-1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确诊为盆腔EMs的患者55例,分别获取其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及术前血清,并选择36例同期非EMs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术前血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Ms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中VCAM-1和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相关性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sVCAM-1和sICAM-1的浓度;比较各组sVCAM-1和s ICAM-1的浓度,并绘制ROC曲线评价两种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结果 EMs异位内膜组中VCAM-1和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P 0. 05),VCAM-1和ICAM-1 mRNA在EMs患者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VCAM-1与ICAM-1在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 0. 05)。EMs患者血清中sVCAM-1和sICAM-1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EMsⅢ、Ⅳ期患者血清中sICAM-1的浓度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VCAM-1和sICAM-1诊断EM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81和0. 777。结论异位内膜组织中VCAM-1和ICAM-1的表达异常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血清sVCAM-1和sICAM-1有望成为EMs诊断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罗镝  潘德茂 《新医学》2006,37(3):171-173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对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心绞痛的可能机制.方法:把90例心绞痛患者分为2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为通心络组,余45例只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分别用ELISA和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水平,观察通心络对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通心络组治疗后血清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为P<0.05),TGF-β水平较治疗前增加(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心络组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降低更明显(均为P<0.05),TGF-β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通心络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贝前列素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测定27例糖尿病无肾病患者(糖尿病无肾病组)、48例早期DN(DN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并将48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贝前列素钠治疗组,各24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后sICAM-1、C反应蛋白(CRP)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结果 早期DN患者血清sICAM-1浓度[(1385±171) g/L与(943±167) g/L;t=1.034,P=0.002]明显高于糖尿病无肾病组.贝前列素钠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sICAM-1、CRP及UAER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贝前列素钠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DN患者即存在血清sICAM-1浓度升高,贝前列素钠治疗显著降低早期DN患者血清sICAM-1、CRP及UAER浓度,对早期DN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运用于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价值及对其血清黏附分子和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资料收集该院10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入院时间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治疗)与联合组(在前者基础上同时应用孟鲁司特钠治疗)各53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局部和全身症状,并对比治疗前后血清黏附分子、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鼻部症状及相关症状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同期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与P-选择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ICAM-1与P-选择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联合组各指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IL-10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血清IL-4均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发现,联合组各指标下降/上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其血清因子水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含硼替佐米PAD、PCD、VR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对细胞免疫指标、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多发性骨髓瘤,按不同化疗方案分为VRD(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组26例、P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组18例、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组34例。比较3组临床疗效、细胞免疫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记录患者总生存率与无进展生存率。结果 VRD组总有效率高于PCD组和PAD组(P<0.05)。治疗后,3组CD3+、CD4+、CD4+/CD8+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但治疗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D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高于PCD组和PAD组(P<0.05)。3组肺部感染、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低、消化道反应及疱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硼替佐米PAD、PCD、VR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均具有一定疗效,以VRD方案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