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鳖甲煎丸相关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了解鳖甲煎丸的学术研究动态。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文献计量学角度对1957年以来鳖甲煎丸文献进行分析,包括文献年代分布、文献来源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机构、文献类型、关键词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8年8月,共检索相关文献531篇,时间跨越61年,自2000年之后,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12年达最高峰;文献来源以期刊论文为主,占总文献的78.34%;载文最多的期刊为《中医杂志》,共载文15篇;在作者分布及研究机构中,已有以南方医科大学贺松其教授为主的研究团队形成;文献类型以基础研究为主,占总文献数的29.94%;关键词共提取1445条,其中热点关键词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等。结论:鳖甲煎丸逐渐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并已有研究团队、研究热点形成,但在科研中仍存在不系统、不规范等不足。  相似文献   

2.
鳖甲煎丸的研究概况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并分析鳖甲煎丸在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等方面的文献,反映5年来鳖甲煎丸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及研究概况.显示鳖甲煎丸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心绞痛、高血脂症等,实验证明鳖甲煎丸具有抗肿瘤、抗肝纤维化及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但鳖甲煎丸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有必要对鳖甲煎丸进行深入系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阐明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鳖甲煎丸的现代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鳖甲煎丸为医圣张仲景所创,该方具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软坚消之功。原方用治疟病日久而成的“疟母”、“瘕”病症。随着对该古方研究的不断加深,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且疗效卓著,兹将鳖甲煎丸有关文献报道作一综述。1临床研究1.1个案报道鳖甲煎丸治疗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已取得满意疗效。赵氏治疗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示:Alb34.3g/L,AlT143u/L。肝纤维化指标示:LN220.9μg/mL;HA797μg/mL;PC-Ⅲ419ug/L;CoⅣ141.2μg/L。B超示:慢性肝炎声像图、脾肿大。予鳖甲煎丸治疗3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B超…  相似文献   

5.
6.
鳖甲煎丸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曾凡波  晏菊姣  万波  李风英 《中成药》2002,24(7):529-532
目的:证实鳖甲煎丸是否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功能。方法:应用血瘀,大鼠纤维化肝胶原蛋白和尿羟脯氨酸排泄量,抗肿瘤等药理模型其功能。结果:(1)本品具有促羊红细胞与自身血块的吸收作用。(2)本品通过对肝硬变的大鼠治疗后直胶原纤维减少和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低于肝硬变组,同时能使肝硬变大鼠尿羟脯氨酸排泄量显著性增加,表明药物有促进胶原纤维降解的作用,使已形成的肝胶原重吸收。(3)本品有明显的抑制S180肿瘤生长作用。结论:本品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鳖甲煎丸加减治疗肝硬变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硬变顽固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鳖甲煎丸加减治疗,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5 d,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5.52%,治疗组有效率为86.2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鳖甲煎丸加减治疗肝硬变腹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是原发于肝细胞或者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病的肝癌约45%发生在我国大陆地区,每年约有12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发展变化快,患者就诊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有  相似文献   

9.
鳖甲煎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鳖甲煎丸的现代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研究鳖甲煎丸抗肾脏纤维化作用奠定基础。目前鳖甲煎丸临床主要用于慢性肝脏疾病的治疗,实验研究多局限于抗肝纤维化研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借鉴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成果,鳖甲煎丸抗肾纤维化的作用应该说是肯定的。但有关鳖甲煎丸抗肾纤维化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进行鳖甲煎丸的临床研究,并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该方抗肾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对扩大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范围,揭示"久病入络"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鳖甲煎丸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鳖甲煎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可能性,为进一步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奠定基础。方法:查阅近10年鳖甲煎丸组成的单味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药化研究。结果:鳖甲煎丸组成单味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结论:鳖甲煎丸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可能为扩大经方鳖甲煎丸的应用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金匮要略》等5种中医古籍中,橘枳姜汤的方证、药量、药用单位存在诸多差异。文章融合版本学、文字学以及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方法,对各书异文进行全面考证,提出:橘枳姜汤的方证包括胸中证、咽喉证、口中证,胸中证表现为胸中气塞,甚者有胀满之感,同时可兼有短气;咽喉证表现为噎塞,咽喉部的痒与干涩;口中证表现为燥唾,吐涎沫,其中又以“胸中气塞”为核心。药量以“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最为可靠。根据古今度量衡折算标准及方后煎服法,从古代文献角度为本方的现代应用提供用量参考:陈皮110 g,枳实21 g,生姜55 g。橘枳姜汤错综复杂的异文现象,显示了传世方书文本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应扎实做好文字辨析、医理推敲、判断取舍的文本考释,为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梳理古今文献中关于麦门冬汤的条文及研究,考证分析麦门冬汤的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应用,为麦门冬汤现代临床应用及制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古籍文献研究,在中医古籍数据库第五版《中华医典》中以“麦门冬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现代临床研究,在中国知网以“麦门冬汤”为主题词,并将检索时间设置为197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检索。摘录麦门冬汤的主治病症、药物组成、用药剂量、制法、煎服法等信息的条文及有关临床研究,依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纳入书名、主治、药物及剂量、煎服法等相关信息,以考证麦门冬汤的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应用。结果 最终筛选纳入麦门冬汤相关条文357条,涉及古籍115本。麦门冬汤首载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麦冬、半夏、人参、粳米、大枣、甘草组成,随着后世流传,其主治、药物组成、剂量及其煎服法等均略有变化,但大体与《金匮要略》》一致。纳入183篇现代文献,分析麦门冬汤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性疾病等。结论 根据古今文献考证分析发现,麦门冬汤在后世流传中其药物组成、用药剂量、主治病证、煎服方法等基本与《金匮要略》》原方相一致。在现代临床应用方面,不仅沿用麦门冬汤的主治,还拓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但总不离“肺胃阴虚”这一核心病机。麦门冬汤的现代临床应用促进了经典名方的传承创新,并为其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辨证与治则(虚寒腹满、实热腹满)、具体方药(实热证、虚寒证、实寒证、表里兼证)、用药特色(益脾胃,助气化,阴阳兼顾,祛阴寒,扶中阳,温运并施,畅气机,复升降,脾胃兼顾,治虚劳,倡建中,重视补脾)探讨《金匮要略》重视脾胃思想。  相似文献   

14.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录《金匮要略》所载方剂14首,其中6首含有甘草,包括桂枝芍药知母汤、苓桂术甘汤、橘皮竹茹汤、麦门冬汤、甘姜苓术汤、厚朴七物汤。这6首方剂中的甘草均无炮制要求。为明确这6首方剂的甘草炮制,通过《金匮要略》通行本与吴迁本甘草炮制的对照,《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甘草炮制的对照,《伤寒杂病论》主要传本甘草炮制的分析,梳理两晋至宋元医书转载的上述6首方剂中甘草的炮制情况,以及汉至宋元时期的甘草炮制沿革,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推断出这6首经典名方所用甘草炮制法为“炙”。继而回顾炙法历史,阐明“炙”为直火烘烤,接近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单炒(清炒)法,建议上述6首方剂均使用炒甘草。该文可为《金匮要略》经典名方的其他关键信息考证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秦艽汤是治疗中风的常用经典方剂,出自刘完素所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及独活16味药组成。历代医家对该方的组方原理及主治中风属于“内风”还是“外风”存在争议,该文通过整理和分析记载大秦艽汤主治的相关古今文献,厘清经典名方大秦艽汤的证治源流。刘完素原著辨析大秦艽汤为治疗“内风”之方,方中秦艽、羌活、独活等风药可宣通郁滞,开通玄府,使气血经络畅行,而后世受“外风”思想影响,认为该方为治“外风”方剂。古代医家逐步补充了大秦艽汤主治中风所见口眼?斜、半身作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并将大秦艽汤扩展用于筋燥、瘛疭、痉证、痹证等疾病;现代医家对本方病机的阐述仍以“外风”立论为主,为经络空虚、风邪入中,功效为疏风清热、养血活血。临床上多将大秦艽汤用于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脑血管疾病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可用于风湿免疫系统的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皮肤性疾病等,以上分析结果将为经典名方大秦艽汤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古今文献共检,分析总结运动障碍的取穴规律,为给运动障碍人群制定安全有效、规范系统的选穴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华医典》(第五版)及2011-202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F)中运动障碍选穴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分析归纳选穴规律。结果 古籍条文纳入443条,共涉及121个腧穴;现代文献纳入249篇,共涉及152个腧穴。使用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四肢部和头面部取穴较多,躯干部取穴较少;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五输穴、下合穴和原穴;曲池、阳陵泉、悬钟、肩髃、手三里、合谷、足三里、环跳、百会、尺泽为古今常用的腧穴。结论 古今治疗运动障碍的选穴以运动障碍肢体局部腧穴为主以调形,配合百会穴以调神,体现了“形神共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昆仑穴的古籍文献,归纳整理其主治病证、腧穴的单穴及配伍应用和应用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源数据库检索昆仑穴的相关条文,建立昆仑穴应用数据库,通过IBM SPSS STATISTIC 26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检索相关的古籍著作共计238部,纳入文献条文432条,昆仑单穴主治病证共达47种,优势病证为:腰痛、足痛、头痛、下肢肿(头痛、下肢肿为并列关系)、癫痫、鼻衄、喘证、难产(癫痫与鼻衄、喘证、难产为并列关系)、肩背痛、太阳中风、前阴肿、疟疾、暴喘、中风、水肿、小儿阴肿(暴喘、中风、水肿、小儿阴肿为并列关系);配伍主治病证73种。最常见的配伍用穴频次前10依次为合谷、照海、绝骨、足三里、太冲、太溪、涌泉、金门、腕骨、申脉、三阴交、天柱、委中、阳溪(腕骨、申脉、三阴交、天柱、委中、阳溪出现频次相同);最常使用的方法为针刺和艾灸。结论 上述结果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籍中昆仑穴在单穴治疗中与配伍治疗的临床应用,总结分析古代病案中昆仑的优势病种和与之相配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整理和分析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调经相关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组方、剂型和用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逐一录入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调经相关中成药,并对功效、剂型、服用方法、用药注意事项进行统计、分类和归纳。同时对纳入中成药组成相关中药进行录入,明确调经相关高频中药,并分析其功能主治、性味归经,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 共纳入调经中成药142种,根据功效共分为12类,以调经、理血、补益、活血消癥为主,代表中成药分别为八珍益母丸、少腹逐瘀丸、驴胶补血颗粒、桂枝茯苓丸,符合“气血宣行”“调肝理脾”的月经病中医药治疗原则;调经中成药剂型以丸剂和胶囊剂居多,特殊用法有以黄酒或生姜汤送服。注意事项以妊娠禁忌占比最多,其次为经期禁忌、饮食禁忌;高频药物功效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为主,频次前3位的是当归、白芍、川芎。性味以温性,甘、苦、辛为主,主归肝、脾经。结论 治疗月经不调用药应以养血活血理气、补肾扶脾、养肝和胃为主,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剂型,辨证应用药引和服用方法,注意用药禁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合理选择调经中成药。  相似文献   

19.
温补法源于《内经》,经过后世医家的发展,日益完善。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等后世医家对温补法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到了清代温补之风盛行,医者妄用温补,病家只喜温补,以致造成了大量的误诊误治。清代著名医学家王孟英在其著作《王孟英医案》中因误诊误治而导致的病症占有相当数量。今仅对《王孟英医案》中部分因温补所致的医案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梳理华盖散的历史沿革、处方演变及现代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以“华盖散”及其异名“华盖汤”为关键词,检索中医智库、中华医典、爱如生中国医学库及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等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获取与“华盖散”有关的古籍条文信息及现代临床研究文献,系统梳理与分析华盖散的历史源流、处方组成、制法、用量、主治病证、药材基原、药材炮制方法及现代临床应用。结果 纳入华盖散相关的古籍信息198条,涉及中医古籍93种。华盖散由炒紫苏子、赤茯苓、炒桑白皮、橘红、炒苦杏仁、麻黄、炒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宣肺解表、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风寒束表之咳嗽上气,痰气不利等。制法建议为煮散,将七味药物粉碎成粗粒,每次用量折合为紫苏子1.27 g、赤茯苓1.27 g、桑白皮1.27 g、橘红1.27 g、苦杏仁1.27 g、麻黄1.27 g、甘草0.64 g,加水300 mL,煎取210 mL,去药渣,饭后温服。纳入临床研究文献21篇分析华盖散的现代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肺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治疗。结论 笔者考证并总结了经典名方华盖散的关键信息,可为其复方制剂的研发和临床运用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