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打鼾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病率,探讨打鼾与夜间低氧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调查的方法对克拉玛依市天山社区1121例3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人户睡眠问卷调查及夜间呼吸血氧监测。结果鼾症高危组与鼾症低危组在颈围、腹围、氧减指数、夜间最低氧饱和度、呼吸暂停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鼾症组与非鼾症组在体重指数、颈围、腹围、氧减指数、夜间最低氧饱和度、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鼾症高危组与低危组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打鼾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夜间低氧相关,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鼾症分级有关,颈围和腹围是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反比通气(IRV)对腹腔镜手术肥胖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反比通气组和常规容量控制通气组(对照组),每组30例。建立二氧化碳(CO2)气腹时,反比通气组吸呼比为2∶1,对照组吸呼比为1∶2,通气模式为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吸频率不变,潮气量7 ml/kg。观察并记录气腹开始前(T0)、气腹后30 min(T1)、气腹后60 min(T2)及气腹解除后5 min(T3)的气道压峰值(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测量T0、T1及T2的动脉血气并计算氧合指数(O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反比通气组T1、T2时间点Ppeak显著降低、Pmean、Cdyn显著升高(P<0.05),T2、T3时间点Pa O_2、OI显著升高(P<0.05)。两组p H值、Pa CO_2及Sa O_2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比通气可有效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肥胖患者的气道峰压,提高动态肺顺应性并改善氧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机械通气容量控制模式(VCV)与压力控制模式(PC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ICU收治的ARDS病人68例,随机分为PCV组及VCV组,每组各34例。记录通气开始时及通气24 h后2组病人呼吸力学、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变化,并统计2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通气开始时,不同模式组呼吸力学、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通气24 h后,PCV组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低于VCV组,平均气道压(MPaw)高于V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PaO_2、PaCO_2及氧合指数(OI)水平均较通气开始时升高,且PCV组PaO_2及OI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通气24 h后,2组心率(HR)均较通气开始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VCV组显著低于PCV组(P 0. 05),VCV组中心静脉压(CVP)较通气开始时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VCV组显著高于PCV组(P 0. 05)。2组均未出现气压伤。结论ARDS病人机械通气肺复张2种通气模式(PCV及VCV)均可改善氧合,但PCV模式对控制气道峰压更有效,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可缩短通气时间,改善氧合的作用优于VCV,值得在ARDS治疗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期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在术中采用PEEP,观察组患者在全麻诱导期就给予PEEP,比较两组患者在气腹完成时(T0)、气腹30min(T1)、气腹60min(T2)、气腹90min(T3)、放气时(T4)等不同时间的动脉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值、肺泡动态顺应性及氧合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动脉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值、肺泡动态顺应性在T1、T2、T3、T4时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在T2、T3、T4时刻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麻醉诱导期给予PEEP,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发生低和高二氧化碳血症,改善患者的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保障患者呼吸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肺复张联合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2017年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RDS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及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期间行肺复张。比较两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包括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呼吸频率(RR)、呼吸力学指标[包括气道峰压(PIP)、肺静态顺应性(Cstat)及气道平台压(Pplat)],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28 d病死率。结果 (1)观察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PaCO_2、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RR、PIP、Cstat、Pplat及治疗24 h后RR、Ppl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4 h后PIP低于对照组,Cstat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治疗后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复张联合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能有效缩短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改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降低VAP发生率及短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跨肺压(Pt P)指导下机械通气(MV)对急性呼及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ARDS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17例)。根据设置不同的呼气末正压(PEEP)与胸腔内压(食管球囊测定法测得)计算得出不同的Pt P,观察组中,设定Pt P分别为10、15、20 cm H_2O 3个亚组,执行MV策略;对照组根据ARDS协作网(ARDSNet)意见制定MV策略;观察2组患者机械通气后1、24、48 h呼吸力学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监测各时间点血液动力学指标,记录患者MV时间、R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均好转,但对照组各时间点呼吸功能与血液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通气48h后,观察组中Pt P20 cm H_2O亚组肺容积、肺静态Cst、气道PIP、气道Pplat、PEEP及PaO_2、PaCO_2、PaO_2/Fi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血液动力学指标MAP、CVP、CI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5); Pt P10 cm H_2O亚组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及PaO_2、PaCO_2、PaO_2/Fi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血液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 05)。Pt P20 cm H_2O亚组MV时间与R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 0. 05);各组间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跨肺压为10 cm H_2O时的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通气效果较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是安全可靠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复张后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不同模式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肥胖患者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90例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PEEP5组和PEEP10组,设置潮气量(VD)8 ml/kg,分别在肺复张后不给予PEEP、PEEP 5 cm H2O和PEEP 10 cm H2O。观察气腹建立前(T0)、气腹建立后10 min(T1)、气腹后头低足高位20 min(T2)和气腹结束(T3)时的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有效静态总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氧合指数(PaO_2/FiO_2)、死腔量(VD/VT)和肺内分流量。结果与传统组比较,PEEP5组和PEEP10组T1时Ppeak、Raw、VD/VT和Qs/Qt增加,Cst和PaO_2/FiO_2下降,T2和T3时VD/VT和Qs/Qt下降,PaO_2/FiO_2增加(P<0.05);与PEEP5组比较,PEEP10组T3时Ppeak、VD/VT和Qs/Qt下降,PaO_2/FiO_2增加(P<0.05)。结论肺复张后给予小VD(8 ml/kg)+PEEP可以改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肥胖患者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且PEEP 10 cmH2O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小儿急性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心率(HR)、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呼吸道阻力(Raw)。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呼吸频率、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儿HR、Ra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h,观察组患儿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点PaO_2、PaC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在PaO_2、PaCO_2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小儿急性肺损伤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患儿呼吸频率和氧合指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低潮气量通气对老年人术巾肺顺应性(CL)及氧合的影响。方法40例60岁以上、ASAI或Ⅱ级老年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开腹手术。观察组潮气量(VT)为7ml/kg预测体质量(PBW);对照组VT为12ml/kgPBW。分别于插管后5min(T0)、30min(T1)、1h(T2)、3h(T3)4个时点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CL;并于各时点桡动脉处抽血测血气指标。结果对照组在机械通气期间,Ppeak、Pplat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2,P=0.013);两组CL均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12);对照组T3时点PaO2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低潮气量通气改善了老年人术中的氧合及CL,能减轻机械通气造成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辅助呼吸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选择52例以重症闭合性胸部创伤为主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及保护性肺通气治疗组,每组各26例;均以PB760呼吸机辅助呼吸(SIMV+PVS+PEEP模式),分别记录机械通气前及通气后8、24h动脉血气分析PaO_2、PaCO_2及氧合指数(PaO_2/FiO_2);同时记录每组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时间、治疗有效和无效(死亡)例数。结果保护性肺通气组8、24h后氧合指数、PaO_2明显优于常规通气组(P0.01),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短于常规通气组(P0.01),病死率也低于常规通气组(P0.05)。结论保护性肺通气方式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无创正压通气对重型创伤性湿肺的疗效。方法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将68例重型创伤性湿肺患者分成急性肺损伤组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组,并监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急性肺损伤患者早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PaO2、PaCO2、血乳酸水平、SaO2、呼吸频率、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结论早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患者疗效确切,但对于氧合指数≤200mmHg的患者疗效欠佳,应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不同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以及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年龄≥65岁)40例,随机分为容量控制通气(VCV)组(n=20)和压力控制通气(PCV)组(n=20)。两组患者在气腹前通气模式为VCV,潮气量(Vt)为8 ml/kg,I/E为1∶2,调整呼吸频率,维持PETCO235~40 mm Hg。建立气腹后,VCV组呼吸机参数不变。PCV组设定压力使Vt为8 ml/kg,调整呼吸频率,维持PETCO235~40 mm Hg。记录患者在麻醉诱导完成后10 min、气腹前(T0)、Trendelenburg体位后10 min(T1)、Trendelenburg体位后60 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气道峰压(Ppeak)、呼吸频率(RR),并且在以上时间点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MAP在T1明显高于T0(P0.05),Ppeak在T1和T2明显高于T0。与VCV组相比,T1、T2时间点PCV组Ppeak明显降低。两组Pa O2在T1、T2明显低于T0,而Pa CO2升高。结论在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VCV与PCV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但PCV可以明显降低气腹以及头低脚高位时的Ppeak,在无心肺疾病及BMI正常的老年患者中,两种通气模式都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科胸腔镜下手术单肺通气期间,延长吸气时间对PetCO_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PaC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同组医生手术的患者,年龄20-65周岁,ASAⅢ级,全麻机械通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或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3),对照组(C组,I∶E=1∶2)和实验组(E组,I∶E=1∶1)。取平卧双肺通气后15min(t_0)、侧卧单肺通气后30min(t_1)、60min(t_2)三个时间点,检测动脉血气并记录PetCO_2监测值,比较两组各时段PetCO_2和PaCO_2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观察期间两组的PetCO_2及PaCO_2的监测值在t_0、t_1和t_2三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PetCO_2和PaCO_2在TLV和OLV时均密切相关(P0.01),与双肺通气(t_0)相比,两组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t_1和t_2)PetCO_2和PaCO_2的相关性均稍有下降,但仍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E组在t_1、t_2两个时间点PetCO_2和PaCO_2的r值较C组略有下降,但无明显差异,仍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随着单肺通气时间的延长,PetCO_2与PaCO_2的相关性下降。结论单肺通气期间,延长吸气时间(I∶E=1∶1),对PetCO_2和PaCO_2的相关性无明显影响,但两者相关性与单肺通气时间成反比,通气时间越长相关性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3种不同通气模式对高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龄患者60例,年龄≥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气腹前3组通气参数均设定为潮气量(VT)=10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吸呼比(I∶E)=1∶2。气腹后通气参数设定分别为:小VT组(L组)VT=7 ml/kg,RR=16次/min,I∶E=1∶2,呼气末正压(PEEP)=0;小VT+PEEP组(L+P组)VT=7 ml/kg,RR=12次/min,PEEP=5 cm H_2O,I∶E=1∶2;大潮气量组(C组)通气参数同气腹前。分别记录气管插管前(T0)、气腹前(T1)、气腹后15 min(T2)、气腹结束时(T3)、手术结束时(T4)、气管拔管后(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抽取动脉血监测各时点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监测并记录T1、T2、T3时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同时计算肺泡动态顺应性(Cd)[Cd=VT/(Ppeak-PEEP)];监测并记录T1、T2、T3、T4时的呼末二氧化碳(PETCO_2)。结果气腹后3组Ppeak及Pplat均升高(P<0.05),以C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随着气腹时间的增加,C组数值进一步升高(P<0.05)。3组气腹后Cd均下降(P<0.05),以L+P组降低幅度最低(P<0.05)。3组气腹后PETCO_2均显著升高(P<0.05),以L组升高最为明显,随着气腹时间的增加,L组数据进一步升高(P<0.05)。L组气腹后p H降低,随着气腹时间的延长,L组进一步降低(P<0.05)。至手术结束时L组p H值仍与气腹前有明显差异(P<0.05)。L组气腹后PaCO_2升高(P<0.05),手术结束时L组PaCO_2与气腹前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VT结合低水平PEEP通气在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可以有效地降低气道压,预防肺损伤,同时可提高通气效果,避免CO_2蓄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用于妇科腔镜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随机化原则将汉川巿第二人民医院妇科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收的88例腔镜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n=44)给予常规通气,观察组(n=44)给予保护性通气。比较分析两组T0(插管前)、T1(气腹后)、T2(手术1h)、T3(气腹毕)、T4(术毕)呼吸力学、肺氧合功能指标。结果 T0时,两组气道峰压、肺顺应性与平均气道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观察组气道峰压低于参照组,肺顺应性高于参照组,T1~T3时,观察组平均气道压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肺氧合功能指标相当,P0.05;T0~T4时,参照组和观察组PaO_2(动脉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观察组PaC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呼气末二氧化碳)与参照组对比明显提高,而肺内分流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腔镜手术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既能提高肺顺应性,又可改善氧合功能,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PPV)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44例ARDS患者,采取前瞻性对照研究方式,按照病因不同,分为肺内源性组(23例)和肺外源性组(21例),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P0)、治疗后1h(P1)、治疗后2h(P2)呼吸动力学指标(肺容积、Cst、PIP、Pplat)、血流动力学指标(MAP、CVP、HR、CI)、血气分析(PaO2、PaCO2、PaO2/FiO2、SaO2)及心、肾、凝血指标。结果:(1)呼吸动力学指标:应用PPV后1h、2h,两组患者肺容积增加、肺静态顺应性(Cst)下降,组内P1、P2与P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组内比较,PIP、Ppla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外源性组,P1、P2与P0比较,MAP、HR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源性组,P2与P0比较,MAP、HR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1时间点,肺外源性组比肺内源性组MAP、HR下降明显(p<0.05);P0、P2时间点,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气分析结果:肺内源性组,P2时间点,各指标优于P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外源性组,P1、P2时间点,各指标优于P0(p<0.05);组间比较,P1时间点,肺外源性组血气指标优于肺内源性组(p<0.05);P0、P2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肾、凝血指标:组间比较,PT、APTT、D-二聚体、BNP、Cr、BUN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均可改善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氧合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外源性ARDS患者可较快改善患者氧合指数,提高回心血量;PPV对于不同病因的ARDS患者心、肾、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比例辅助通气联合SIMV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66例,按照有创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模式(对照组)以及比例辅助通气模式(PAV)联合SIMV通气模式(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在不同有创通气模式后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平均气道压力的变化以及人机对抗次数。结果观察组PaCO_2水平在治疗后6h、12h、24h以及48小时时均较同时期对照组的PaCO_2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氧合指数(PaO_2/FiO_2)在治疗后1h、6h、12h、24h以及48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气道压力以及人机对抗次数在治疗后1h、6h、12h、24h以及48h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比例辅助通气联合SIMV通气模式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在维持同样的氧合指数情形下,具有低平均气道压及PaCO_2水平,具有临床推广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价值及安全性,以期更好的为临床决策与发展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通过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120例新生儿随机分组,分别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加以评价。比较指标包括:氧合指数(OI)、pH值、PaO_2、PaCO_2、治疗成功率、病死率、辅助通气时间及肺漏气率等。结果两组治疗后PaO_2、pH值、OI值均显著升高,PaCO_2显著降低(P0.05)。治疗1 h时:间歇组PaO_2、pH值、OI值均显著高于持续组(P0.05),两组PaC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两组PaO_2、PaCO_2、pH值、O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NIPPV组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NCPAP组(P0.05),而NCPAP组的辅助通气时间明显高于NIPPV组(P0.05),病死率、肺气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IPPV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呼吸机械通气技术,治疗效果更优,起效时间更快,治疗成功率更高,在NRDS的治疗中将有着广阔的前景,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下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36例ARDS患者按不同发病原因分为肺内源性组及肺外源性组。两组均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均为4 h。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通气前及通气后1 h、2 h、4 h时的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静态肺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指数(CI)等指标,并进行血气分析检查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结果肺内源性组患者俯卧位通气1 h、2 h后Pa O2/Fi O2、Pa CO2、Pa O2较通气前无明显改善(P0.05),4 h较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肺外源性组1 h即开始改善(P0.05),2 h较1 h改善更显著(P0.05),4 h较2 h上述指标改善有所下降。肺外源性组患者各项氧合指标在2 h改善优于肺内源性组患者(P0.05),在4 h与肺内源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俯卧位通气后较前在Pip、Pplat、Cst、Raw、HR、MAP、CI等参数上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外源性组与肺内源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肺外源性ARDS俯卧位通气早期氧合改善效果优于肺内源性组,且较肺内源性组氧合改善迅速,但维持时间短。肺内源性组ARDS氧合改善较肺外源性所需时间长。俯卧位通气治疗对其呼吸力学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通气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RDS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各23例,分别采用HFOV治疗和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肺功能变化、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HFOV治疗组患儿在治疗2 h时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动脉二氧化碳(PaCO_2)出现改变,经治疗6h后,氧浓度(FiO_2)、氧合指数(OI)显著下降,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_2)明显上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MV组在治疗6h后PaO_2、PaCO_2和OI等指标,与开始治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与CMV组治疗至同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FO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气漏并发症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IV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儿的氧疗时间、住院时间HFOV组比CMV组为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组能更快、更好地改善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通气效果、病程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明显优于CMV组,早期应用于RDS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