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疗结束时T残留的影响因素,减少T残留,提高NPC患者疗效。 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广西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691例NP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放疗结束时T残留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计算残留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筛选。结果 691例NPC患者中发生T残留227例,残留率为32.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组残留率高于年龄<50岁组(39.91% vs 29.60%;χ2=7.191, P=0.007);男性残留率高于女性(35.12% vs 26.74%;χ2=4.343,P=0.037);不同临床分期残留率、T分期残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口咽、喉咽、鼻腔、椎前肌、颈动脉鞘区、翼内肌、翼外肌、颅底、鼻窦、颞下窝、颅内、海绵窦、颅神经和喉咽等部位有肿瘤侵犯组残留率均高于无侵犯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和口咽、颅底、海绵窦、颅神经等部位有肿瘤侵犯是NPC放疗结束发生T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制定NPC放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性别、年龄因素和口咽、颅底、海绵窦、颅神经等部位有无肿瘤侵犯,可有效减少T残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经病理证实初诊的鼻咽癌204例,全部经鼻咽部和颈部MRI扫描,采用2003年RTOG推荐的颈部淋巴结的分区标准,分析鼻咽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结果:204例中185例(90.7%)伴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2.2%)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48例(25.9%)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33例(71.9%)为咽后及颈部淋巴结均有转移。在各区的分布是Ⅰa区0例,Ⅰb区12例(6.5%),Ⅱa区77例(41.6%),Ⅱb区179例(96.8%),Ⅲ区67例(36.2%),Ⅳ区21例(11.4%),Ⅴ区59例(31.9%),Ⅵ区0例,咽后区137例(74.1%),耳前区2例(1.1%)。1例(0.5%)发生跳跃性转移。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部早期(T1~T2)和局部晚期(T3~T4)病变淋巴结转移分布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咽后淋巴结转移与T、N分期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咽后淋巴结、颈上深组淋巴结最多见,跳跃性转移低。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差别,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与T分期无关。咽后淋巴结转移与T、N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3.
Cui CY  Li L  Liu XW  Liu LZ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10):754-758
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布和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94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的磁共振(MR)资料,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癌原发灶侵犯部位、颈部淋巴结转移和鼻咽癌分期的关系。结果有165例(56.1%)患者发现有咽后淋巴结转移。从C1到C3水平,外侧组咽后淋巴结转移率呈递减趋势。口咽、鼻腔、茎突前后间隙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率较高。294例患者中,有219例(74.5%)出现咽后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31例(10.5%)仅出现咽后淋巴结转移,54例(18.4%)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134例(45.6%)同时出现咽后和颈部淋巴结转移。T1、N0及Ⅰ期的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结论咽后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癌早期局部侵犯及上颈链、颈后三角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咽后淋巴结和Ⅱ区颈部淋巴结均为是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首站。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规律。方法搜集初治鼻咽鳞癌315例,全部行常规鼻咽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2003年RTOG推荐的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分区标准。结果315例中254例淋巴结转移,跳跃性淋巴结转移4例。254例转移淋巴结中,81例仅左侧转移,72例仅右侧转移,101例为双侧转移;73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21例仅有颈淋巴结转移,160例为咽后及颈淋巴结均有转移。原发肿瘤单纯累及顶后壁的89例中,78%累及咽后淋巴结;单纯累及侧壁的43例中,49%累及咽后淋巴结(x^2=11.00,P〈0.01)。原发肿瘤T1、T2、T3、T4期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5%、91.2%、71.9%、73.5%(x^2=1.81,P〉0.05)。局部早期(T1~T2期)和局部晚期(T3~T4期)病变淋巴结转移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咽后淋巴结最多见,跳跃性转移率低。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无差别,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与T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2008分期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志雄  杨智宁  詹益州  谢文佳  李国文  冯会亭 《癌症》2009,28(10):1029-1032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2008分期自推出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半年,其分期标准以及对某些解剖结构的定义有别于鼻咽癌’92分期和UICC2002分期。本文旨在从MRI影像学的角度,探讨鼻咽癌2008分期标准的合理性,提出2008分期中没有涉及或明确定义的分期因素,分析2008分期是否使病例期别分布产生变化。方法:收集17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MRI资料,按各个分期标准中提及的所有解剖部位,分别标记受侵犯与否,按2008分期标准,鼻腔和鼻咽的分界为双侧上颌窦后壁的连线。结果:口咽、鼻腔、软腭、椎前肌、茎突后间隙、颅内、眼眶和第1、2颈椎100%,翼内肌、翼外肌及以外的咀嚼肌间隙95%以上合并同期别或更高期别T因素。本组76.3%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Ⅱb区占91.9%;64.4%病例有咽后淋巴结转移,其中90.4%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咽后淋巴结〉3cm的有3例,按2008分期分别为T4N3M0、T2N1aM0、T4N1bM0。全组淋巴结包膜外侵犯63例,双侧颈淋巴结转移77例,这两项在相同最大横径和最长纵径中的比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腮腺淋巴结转移中(6.2%)1例为N0,1例为N1a,其余9例合并N1b以上的淋巴结转移。2008分期、UICC和’92分期的晚期病例分别为81.4%、78.5%和75.7%。结论:2008分期对鼻咽和鼻腔的分界定义偏前,以及将翼内肌列为T3,有其合理性;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的间隙受侵,应该给予明确定义;咽后淋巴结〉3cm,不论大小、侧数一律归为N1a.是合理可行的:淋巴结最大横径或最长纵径可能跟预后无关:淋巴结转移跨区时应该明确定义;腮腺淋巴结转移和耳前(咬肌前)淋巴结转移需要明确N分期归属;使用2008分期,对病例的分期分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60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3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以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测定所有受试者尿液中EGFR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两组尿液中EGFR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尿液中EGFR mRNA的阳性表达率(71.67%)与对照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型肿瘤与浅表型肿瘤(100% vs 63.04%)、高级别肿瘤与低级别肿瘤(100% vs 62.22%)、有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90.91% vs 60.53%)的EGFR mR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过表达,其过表达与肿瘤类型、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可作为膀胱癌诊断、肿瘤类型及肿瘤转移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及近期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Ⅲ期胃癌患者138例,行新辅助化疗50例(观察组),直接手术治疗88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输血、中转开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淋巴结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脏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0.0% vs 17.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出血量、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方案及周期等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无关(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6.9个月,对照组为30.9个月,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7);手术根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0% vs 68.2%,P=0.042),术后12个月复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4.0% vs 52.3%,P=0.038)。结论 新辅助化疗不是影响胃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同时可提高进展期胃癌的根治性切除率,降低术后近期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肿瘤体积大小评价食管癌临床分期标准的准确性、符合程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接受根治性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的375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选择合适的GTV-T体积分级标准,结合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临床分期,并结合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与病理T分期对应,将GTV-T体积按≤30 cm3、30~≤60 cm3、60~90cm3、>90 cm3分为T1、T2、T3、T4四级,5年生存率之间比较,T3与T4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而按T1、T2、T3+4三分级,各T分级之间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0者较有区域或非区域淋巴结转移N1~2者预后好(P=0.000)。对应GTV-T体积T1、T2、T3+4三分级,将食管癌临床分期对应分为Ⅰ、Ⅱ、Ⅲ期,将出现N2期或远处转移的患者,全部归入Ⅳ期,各期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GTV-T按T1、T2、T3+4三分级法能较好地反映预后生存;对应GTV-T三分级的临床四分期法,亦能较好的反应预后。  相似文献   

9.
779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仅影响临床分期及治疗计划,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779例经病理证实的首诊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均行MRI规范扫描,并根据影像学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RTOG2006版N+为基础)确定淋巴结位置。MRI资料分析由放疗科与影像科医师共同完成。以卡方检验分析不同T分期各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别及淋巴结不同直径之间包膜受侵的差别,同时分析淋巴结在各区分布特点及跳跃性转移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有592例(76.0%)出现转移淋巴结,各区分布如下:Ⅰ区1例(0.2%),Ⅱa区384例(64.9%),Ⅱb区499例(84.3%),Ⅲ区184例(31.1%),Ⅳ区33例(5.6%),Ⅴa区67例(11.3%),Ⅴb区21例(3.5%),咽后597例(76.6%)。本组各区最多转移淋巴结共1 479个,其中包膜外侵973个(65.79%),包膜外侵比例随淋巴结直径增大而增大(P=0.000)。各区淋巴结转移和T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跳跃性转移率为1.0%。结论:鼻咽癌Ⅱ区和咽后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均为前哨淋巴结。Ⅰ区转移率极低。淋巴结包膜外侵比例与最大径正相关。淋巴结很少跳跃性转移,T分期和各区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经病理证实初诊的鼻咽癌204例,全部经鼻咽部和颈部MRI扫描,采用2003年RTOG推荐的颈部淋巴结的分区标准,分析鼻咽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结果:204例中185例(90.7%)伴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2.2%)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48例(25.9%)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33例(71.9%)为咽后及颈部淋巴结均有转移。在各区的分布是Ⅰa区0例,Ⅰb区12例(6.5%),Ⅱa区77例(41.6%),Ⅱb区179例(96.8%),Ⅲ区67例(36.2%),Ⅳ区21例(11.4%),Ⅴ区59例(31.9%),Ⅵ区0例,咽后区137例(74.1%),耳前区2例(1.1%)。1例(0.5%)发生跳跃性转移。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部早期(T1~T2)和局部晚期(T3~T4)病变淋巴结转移分布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咽后淋巴结转移与T、N分期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咽后淋巴结、颈上深组淋巴结最多见,跳跃性转移低。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差别,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与T分期无关。咽后淋巴结转移与T、N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发表在Cancer,2016,122(4):546-558.

目的 准确的分期系统对癌症的治疗至关重要。随着癌症分期和治疗方法的演变,需要不断评价分期的适用性和改进性。方法 基于第7版AJCC/UICC分期回顾性分析香港和中国大陆2个肿瘤中心收治的 1609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首诊无转移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核磁共振分期评估。结果 无其他T3、T4期解剖结构受侵患者中,伴有咀嚼肌间隙(翼内肌和/或翼外肌)侵犯、椎前肌侵犯及咽旁间隙侵犯的三组患者之间OS相近。伴广泛软组织(上述侵犯结构以外的软组织)受侵患者OS与伴有颅内侵犯或颅神经侵犯相似。仅2%患者锁骨上窝以上淋巴结转移者直径>6 cm,其OS率与下颈淋巴结转移者类似。用下颈(环状软骨尾侧缘水平以下)代替锁骨上窝并不影响N分期之间的风险差异性。采用推荐的T、N分期,T4N0-2、T1-4N3期OS相近。结论 经AJCC/UICC分期筹备委员会审阅后,建议第8版分期应将翼内肌/翼外肌从T4降到T2期,增加椎前肌为T2期,用下颈取代锁骨上窝,将淋巴结最大直径>6 cm合并归为N3期,将T4、N3期统一归为ⅣA期。这些改变不仅使得相邻分期间风险差异性更好,而且使得临床实践性与全球适用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比较CT与MRI对鼻咽癌侵犯部位检出率的差别;评价MRI相对于CT对92分期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250例,所有病例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和颈部的CT及MRI资料.在CT和MRI上分别评价各个解剖部位的受侵犯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92分期.结果:MRI对于鼻咽超腔、茎突前间隙、口咽、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鼻窦、颈椎和颞下窝等侵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I对于鼻腔、茎突后间隙侵犯及颈部淋巴结的检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RI使32.0%的T分期发生改变;11.6%的N分期发生改变;30.0%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MRI对于诊断鼻咽癌的超腔侵犯、颅底骨质、鼻窦、海绵窦受侵,以及咽后淋巴结转移要明显优于CT;而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方面与CT结果一致.MRI主要影响鼻咽癌92分期的T分期;对N分期影响不大,临床分期的改变将有利于指引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MRI在鼻咽癌分期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Sun Y  Mao YP  Ma J  Huang Y  Tang LL  Wang Y  Liu LZ  Lu TX 《癌症》2007,26(2):158-163
背景与目的: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广泛应用,MRI对于鼻咽癌的诊断价值已被证实明显优于CT.本研究旨在分析MRI与CT检查对鼻咽癌'92分期及6th UICC/AJCC分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250例,所有病例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和颈部的增强CT及MRI资料.结合临床资料如颅神经受损及颈淋巴结大小,分别采用CT和MRI检查进行'92分期及6th UICC/AJCC分期,评价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MRI在诊断鼻咽癌软组织超腔侵犯(口咽、鼻腔、咽旁间隙)、咽后淋巴结转移以及颅底骨质、副鼻窦、海绵窦/颅内、颞下窝及颈椎侵犯等方面均明显优于CT,而对于颈部巴结转移的检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对于'92分期,MRI使32.0%的T分期发生改变(26.0%升级,6.0%降级);11.6%的N分期发生改变(6.4%升级,5.2%降级);30.4%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24.0%升级,6.4%降级).对于6th UICC/AJCC分期,MRI使39.6%的T分期发生改变(36.0%升级,3.6%降级);9.2%的N分期发生改变(5.6%升级,3.6%降级);37.6%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33.6%升级,4.0%降级).结论:MRI检测鼻咽癌局部病灶的侵犯范围要明显优于CT,而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方面与CT结果相似.建立新的、以MRI为主要手段的鼻咽癌临床分期系统的研究具有临床必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咽癌IMRT的CTV中Ⅱb区的上界,并寻找个体化缩减Ⅱb区范围的标准。方法 回顾分析2012—2014年收治的142例(AJCC 2010分期标准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37、41、5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采用IMRT情况。根据影像阅片研究鼻咽癌颈部淋巴结分布规律。比较缩减Ⅱb区范围者与未缩减者腮腺剂量参数差异并t检验及t'检验。结果 咽后外侧淋巴结和Ⅱb区淋巴结是最常见受累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5.4%和67.6%。在Ⅱb区受累患者中51.0%出现了高位阳性淋巴结,6.3%阳性淋巴结上界超过了RTOG分区定义的Ⅱb区上界。对符合拟定标准患者缩减Ⅱb区范围是安全的,优化靶区后可显著降低腮腺D50、V26(P=0.000)。结论 在勾画鼻咽癌颈部CTV时,原则上Ⅱb区上界应至侧颅底,但对符合拟定标准者可个体化缩减Ⅱb区上界,以更好地保护腮腺。  相似文献   

17.
丁忠祥  梁碧玲  沈君  孙颖  谢榜昆  袁建华 《癌症》2009,28(5):533-537
背景与目的: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Radiation Therapy Oneology Group,RTOG)等组织联合发表了对于头颈部肿瘤的淋巴结分区方法及N0期病例亚临床靶区勾画的推荐标准,但对于N+的患者是否同样适用没有明确的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RTOG分区对勾画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颈部靶区的价值。方法:收集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初治鼻咽鳞癌患者254例,全部病例进行常规鼻咽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RTOG推荐的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分区方法进行淋巴结分区。结果iRTOG分区的标志在横断位MRI图像上均清晰可辨。254例患者中,107例(42.1%)出现淋巴结坏死,78例(30.7%)有包膜外侵犯,4例(1.6%)出现跳跃性转移。51例(20.1%)患者出现了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侵犯,1Ib区上界以上区域有42例,斜方肌前缘以后的区域有6例受累,Ⅳ区的下界以下有23例。51例患者中,20例为两处出现了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侵犯。本组未见单纯发生在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转移病例。结论:MRI可以用来进行颈部淋巴结的RTOG分区;应用RTOG分区勾画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颈部靶区时,边界应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distribution, and spread pattern of retropharyngeal lymph node (RLN)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by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ETHODS AND MATERIALS: The MR images of 275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NPC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Nodes were classified as metastatic based on size criteria, the presence of nodal necrosis, and extracapsular spread. RESULTS: Retropharyngeal lymph node involvement was detected in 175 (63.6%) patients. Metastatic RLNs were seen at the following levels: occipital bone, 24 (9.6%) nodes; C1, 157 (62.5%) nodes; C1/2, 40 (15.9%) nodes; C2, 27 (10.8%) nodes; C2/3, 1 (0.4%) node; and C3, 2 (0.8%) nodes. The incidence of RLN involvement was equal to 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lymph node involvement (81.4% vs. 81.4%) in 215 patients with nodal metastases.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of metastatic RLNs was observed in the presence of oropharynx, prestyloid parapharyngeal space, post-styloid parapharyngeal space, longus colli muscle, medial pterygoid muscle, levator muscle of velum palatini, tensor muscle of velum palatini, Level II node, Level III node, and Level V node involvement. A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metastatic RLNs was found in T1, N0, and Stage I disease. Convers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metastatic RLNs was observed between T1, 2, and, 3; N2 and N3; or Stage II, III, and IV disease. CONCLUSIONS: There is an orderly de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metastatic lateral RLNs from the C1 to C3 level. Metastatic RLNs associate well with involvement of certain structures in early stage primary tumor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es of the upper jugular chain (Level II, Level III nodes) and the posterior triangle (Level V nodes). Both RLNs and cervical Level II nodes appear to be the first-echelon nodes in NP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咽癌颈转移淋巴结放疗后残留的影响因素,指导鼻咽癌治疗计划制定,减少颈淋巴结残留。方法:选取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260例,其中放疗后有颈部淋巴结残留100例,研究颈转移淋巴结大小等24个因素与放疗后淋巴结残留的关系,应用SPSS13.0进行χ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部位、个数、大小、活动度,T分期,N分期,化疗,鼻咽部剂量,淋巴结剂量,合并症,WBC下降,HGB下降,颈皮肤反应,粘膜反应,消化道反应,热疗16个因素与颈淋巴结残留有关。多因素研究发现淋巴结部位、大小、活动度,T分期,化疗,淋巴结剂量,消化道反应,颈皮肤反应8个因素为颈转移淋巴结残留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充分考虑淋巴结部位、大小等因素,合理制定鼻咽癌治疗方案,可减少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