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1例嗜酸性蜂窝织炎.患者男,36岁.双下肢红斑时有痒痛半个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2.55×109/L(分类0.263),骨髓嗜酸性粒细胞0.125,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骨髓组织病理示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增生活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及皮下组织浅层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不同程度纤维素样变性、坏死直至阻塞,周围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浸润,呈火焰状,其间有少量淋巴细胞.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予甲泼尼龙和抗组胺药等治疗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嗜酸性蜂窝织炎.患者女,42岁.躯干出现水肿性红斑、结节伴瘙痒1月余.皮肤科检查:右侧腹部、臀部可见大片水肿性红斑、结节,界限较清,皮损形态不规则,触之有浸润感,触之较韧,无明显鳞屑.右侧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火焰现象,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14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次全切术后7周,双小腿红肿2周。体检:双下肢可见大片水肿性红斑,界限不清,触诊有浸润感,无压痛,皮温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灶性海绵水肿,真皮浅层水肿,真皮全层可见血管周围及胶原束间多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周围见中等密度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1岁。右侧肩胛部丘疹、结节1年。右肩胛部可见多个紫红色丘疹、结节,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质软,部分皮损有蒂,表面光滑,呈群集性分布,互不融合,无压痛。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不规则增生扩张。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肌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皮损予以液态氮冷冻治疗。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9岁。头面、手足散在血疱样丘疹、结节3天。皮肤科检查:面部、手足散在绿豆至花生大丘疹、结节,质地稍硬,浸润明显,表面可见紫癜样改变,部分皮损破溃结痂。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6岁。全身泛发丘疹、结节伴瘙痒3年。皮肤科检查:双侧腋窝及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全身皮肤弥漫性褐色斑,躯干及四肢见多发黄豆大丘疹及结节,头发及眉毛脱落,皮损受累面积超过90%。实验室检查: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7.71×109/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B)基因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层及真皮浅层血管和皮肤附属器周围淋巴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涂片及组织病理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增高,诊断: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予甲泼尼龙及沙利度胺等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数降至正常,皮损及症状均改善。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误诊为血管瘤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患者男,40岁。左耳廓及左耳后多发结节伴瘙痒8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耳廓及耳后散在多个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硬,孤立不融合,可推动,无压痛,部分皮损表面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向管腔突出,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间淋巴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并发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患者女,50岁。全身红斑及丘疹伴瘙痒3个月,外周血EOS进行性升高,其百分比最高值0.411,EOS计数4.03×10~9/L。予口服抗组胺药、雷公藤、环孢素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效果欠佳。既往桥本氏甲状腺炎15年。皮肤科检查:躯干及四肢多发对称性红斑和丘疹,头皮弥漫性鳞屑,躯干皮损部分融合成片,边界不清,伴有少量鳞屑,可见抓痕。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总IgE正常,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s)-DNA、抗SSA、抗SSB及抗Sm抗体均阴性。骨髓活检及涂片EOS均增高,未见原始细胞。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及EOS浸润。胸部、腹部及盆腔CT平扫:前上纵隔多发软组织密度团块影。转至胸外科行胸腺扩大切除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结外MALT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2岁。左背部出现带状皮疹3月余。皮肤科情况:左背部可见一带状斑块,质韧。外周血和骨髓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胶原间、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可见致密的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  相似文献   

10.
报道1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男,53岁。面部反复出现红斑、丘疹、脓疱5年,加重3个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外毛根鞘细胞间水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毛囊内见脓疱,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真皮内毛囊及血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给予雷公藤多苷、米诺环素等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11.
<正>嗜酸性环状红斑是一种罕见的反复发作的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环形红斑为特征的皮肤病。本病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在真皮层弥漫性浸润。我科诊治1例嗜酸性环状红斑,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女,71岁。因周身间断红斑、丘疹伴瘙痒8个月,加重1周,于2021年3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发病后曾多次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予口服抗组胺药、中药(具体成分及剂量不详),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皮损时有反复,近1周下肢出现环形红斑伴瘙痒明显。既往右膝关节置换术后,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否认遗传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双下肢散在紫红色环形或半环形斑片,可见少量脱屑(图1A);躯干及四肢散在红色水肿性丘疹(图1B)。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嗜酸性环状红斑。患者男,59岁,双上肢环状红斑伴瘙痒2月余,外院曾按"湿疹"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皮疹反复发作,否认疫区旅游史。皮肤科检查:双上肢多发水肿性环状红斑,中央消退,外周隆起,逐渐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胶原及浅中层血管周围致密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未见"火焰征"。诊断:嗜酸性环状红斑。予口服氯雷他定片、咪唑斯汀、羟氯喹、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后,皮疹明显消退,目前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3.
木村病1例     
患者女,31岁.10年前发现双侧耳后、上颈部和上臂皮下肿块,无瘙痒和疼痛,逐渐蔓延至腹股沟、腋下、耳前、上眼睑和嘴角下侧等部位.5年前躯干、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伴剧烈瘙痒,无发热、咳嗽等全身不适症状.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增高.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量淋巴细胞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可见淋巴细胞周围胶原硬化,淋巴滤泡周围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增生的血管.予氨苯砜、抗组胺药等治疗后病情较前改善.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10岁。双下肢反复出现斑块伴瘙痒2个月。右小腿外侧可见一直径约3.0cm的暗红色水肿性斑块,有浸润感,无触痛,皮温较高。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深层胶原纤维及脂肪小叶间有片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部胶原纤维间见火焰现象。诊断:嗜酸性脂膜炎。每天予强的松35mg口服[1mg/(kg.d)],2周后皮损好转。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61岁女性患者,右前臂结节、斑块伴瘙痒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部分胶原束内可见嗜酸粒细胞脱颗粒形成"火焰"现象。诊断:Wells综合征(嗜酸性蜂窝织炎)。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6.
报道1例嗜酸性蜂窝织炎。患者男,19岁:双侧下肢先后出现红斑3年,红斑持续发展,无明显不适。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可见“火焰征”及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包绕的肉芽肿样结构,以皮下脂肪明显、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5.2×10^9/L。予泼尼松30mg/d,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变应性肉芽肿病。患者男,71岁。躯干、四肢红斑、瘙痒伴双下肢麻木1年。皮肤科检查见躯干、四肢泛发性红色斑块。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周围及胶原束间多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经强的松治疗后,皮损明显消退。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男,71岁.伞身散在红斑、丘疹及小结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第1次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予以精皮质激素治疗后皮损消退,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持续增多.发病近4个月,结节再次出现,第2次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弥漫淋巴细胞浸润,多数浸润细胞核大,染色深,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染色:大的肿瘤细胞CD20、CD79a、Bcl-2均(+).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给予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呲喃阿霉素、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后皮损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1岁。双下肢红斑、结节伴疼痛2周,加重3天。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亢进,表皮厚度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多少不等淋巴细胞浸润;脂肪小叶间隔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骨髓穿刺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22岁。四肢皮肤水肿、硬化1年。查血嗜酸粒细胞340×106/L;ANA1:40(+)。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可见片状淋巴细胞、较多嗜酸性粒细胞。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给予强的松、西米替丁、青霉胺口服并联合物理疗法,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