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市浦口区朱家山河、七里河和高旺河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回顾和现场调查方法,评估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结果通江河道实施水位控制、砼护坡水利血防工程及药物灭螺后,工程段钉螺即消除,内陆灌区未发生钉螺扩散,河口外江滩虽然仍保持有钉螺孳生,但钉螺密度大幅下降至1.0只/0.1 m~2以下。结论通江河道水位控制、砼护坡结合药物灭螺综合措施可稳定有效地控制和消除钉螺孳生,阻止钉螺向内陆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及河口水利血防工程钉螺控制效果。方法选择老便民河、潘家河和新便民河3项水利血防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河岸硬化+河口溢流坝工程、河岸硬化+河口建闸工程和主河道及部分支流河岸硬化工程。现场观察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变化,比较不同水利血防工程对通江河道钉螺控制的效果。结果在实施常规药物灭螺条件下,老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即被消除,但目标保护区(支流河道及灌区)钉螺仍未能消除;潘家河工程实施后即消除了主河道及支流和灌区钉螺;新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面积下降89.22%,支流及灌区钉螺面积则维持不变。结论通江河道河口建闸或溢流坝更有利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控制,在水位不稳定的通江河道实施水利血防工程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和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评价合溪水库血防工程对钉螺控制的效果。方法 方法 在水库库尾区、 消落带、 上游集雨区、 坝址及下游等,分别实施水渠硬化工程+主要水系拓宽+溢流坝工程、 填高复垦+库岸硬化护坡工程、 环境改造灭螺工程和综合治理。监测水库血防工程建设前后螺情消长情况, 分析该工程对合溪水库不同区域的钉螺控制效果。结果 结果 水库建成蓄水并采取血防工程措施后, 库底区、 坝址区域、 库区消落带、 库尾区及坝址下游等地原有钉螺全部消除, 已连续3年监测未发现钉螺; 上游集雨区钉螺密度由2009年的0.620 4只/0.1 m2降至2013年的0.113 2只/0.1 m2, 但钉螺面积下降不明显。结论 结论 合溪水库血防工程有效地防止了上游集雨区钉螺向库区扩散, 控制钉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东洞庭湖出口洪道整治工程岳阳县麻塘大堤段水利血防工程灭螺效果进行血防效果评估。方法收集岳阳县2008~2017年东洞庭湖出口洪道整治工程设计资料和周边环境钉螺调查资料,结合现场调查综合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工程实施前至2017年春季,麻塘大堤北闸沉螺池涵闸改造防螺工程实施后垸外洲滩钉螺密度下降94. 1%,沉螺池闸内及下游渠道钉螺降为0;麻塘大堤块石护坡防螺工程实施后垸外易感地带钉螺密度下降72. 0%,大堤护坡沿线钉螺降为0。两处血防水利工程实施后均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岳阳县东洞庭湖出口洪道整治工程防灭螺效果显著,各项指标达到血防要求,但工程实施后仍需加强工程维护与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243项灭螺工程的费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评价243项灭螺工程费用-效果,为今后灭螺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比较灭螺工程实施前后螺情变化,计算直接投入,以有螺面积下降率作为灭螺效果评价指标,并以有螺面积下降1个百分点的费用为单位进行费用-效果分析。结果:实施灭螺后有螺面积下降率为78.68%,其中江滩地区下降59.93%,其它地区均下降93%以上,不同地区灭螺的费用-效果有较大差别。结果显示药物灭螺有较好的费用-效果,而环境改造灭螺效果好,但费用较大,且费用随环乞讨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结论:不同地区不同方法灭螺费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灭螺规划必须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6.
水利血防工程血吸虫病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水利血防工程对血吸虫病流行扩散的影响,为评价水利血防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湖北省阳新县富水流域下游干流防洪灭螺治理一期工程、湖南省株洲市白石港流域水利血防工程、江西省玉山县七一灌区水利血防工程、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节水灌溉水利血防工程等4个国家重点水利血防工程所在区域进行血吸虫病监测,收集2003~2007年以来的螺情、疫情,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螺情、疫情消长情况。结果工程建设后,4个工程所在区域钉螺面积分别下降83.69%、21.62%、66.20%、28.36%,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98.41%、86.07%、61.63%、78.96%,活螺密度分别下降99.55%、89.70%、55.10%、76.19%,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75.44%、100%、60.00%、100%。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77.56%、71.94%、88.60%、24.46%,家畜(牛)的感染率也相应下降。结论水利血防工程对控制血吸虫病有积极作用。工程竣工后须加强工程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湖北省阳新县富水下游防洪灭螺治理一期工程与钉螺消长情况,为考核与评估水利血防工程的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施堤防加固、抬滩降滩、铲草深埋钉螺、涵闸改造、增设拦螺设施以及灌溉区硬化灭螺等措施。结果钉螺面积减少143.40 hm2,下降率为58.15%,活螺平均密度下降96.83%,钉螺感染率下降100%,人群感染率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下降76.79%和90.11%。结论实施富水下游防洪灭螺治理一期工程是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纵向观察林业血防工程的抑螺效果。方法 选择长江安徽段上游的安庆市南梗(1989 年造林)、中游段的无为县刘渡花园(2001 年造林)、八步缺(2001 年造林)和下游段的和县陈桥洲东江柳林(1997 年造林)为试点,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和2010 年秋季现场螺情调查,比较造林前后上述4 个试点螺情变化,以评估林业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效果。结果 2010 年4 个试点共查螺992 框,其中林地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死亡率均显著低于草滩(均P<0.01)。安庆市南梗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下降了23.6%(χ2 =14.8,P<0.01),活螺密度下降了72.4%,造林后6 年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较低,6 年以后呈回升趋势,但低于造林前,长期呈下降趋势;无为县刘渡花园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由50.4%下降到1.16%,(χ2 =180,P<0.01),活螺平均密度由3.6 只/0.11m2下降到0.017 只/0.11m2,造林后5 年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低于造林前,6 年后呈回升势态;无为县刘渡八步缺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由83.7%下降到48.4%(χ2 =32.9,P<0.01),活螺平均密度由8.7 只/0.11m2下降到2.5 只/0.11m2,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多数年份低于造林前,而第4、7 年螺情回升;和县陈桥洲东江柳林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林业血防工程不利钉螺生存,滩地造林有明显的长期抑螺作用。  相似文献   

9.
氯代水杨胺在云南省山区的灭螺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新型灭螺药氯代水杨胺在云南省山区的灭螺效果。方法采用浸杀法将10%氯代水杨胺可湿性粉剂(LDS)配制成0.1、0.2、0.4、0.6、0.8mg/L溶液,同时设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2mg/L和清水对照组,观察两种药物实验室和现场浸杀24、48、72h的灭螺效果。10%LDS剂量0.2、0.4、0.6、0.8、1.0g/m2,同时设50%WPN2g/m2和清水对照组,观察两种药物实验室和现场喷洒及撒粉1、3、7d的灭螺效果。结果室内浸杀试验,气温25~26℃,水温21~22℃,钉螺接触药物72h后,0.1、0.2、0.4、0.6、0.8mg/LLDS及WPN组和清水对照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3.33%、100%、100%、100%、100%、100%和6.67%。现场浸杀试验,气温18~28℃,水温18~23℃,钉螺接触药物72h后,各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1.11%、100%、100%、100%、100%、100%和3.33%。室内喷洒灭螺后7d,LDS0.2、0.4、0.6、0.8、1.0g/m2组、WPN组和清水对照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0.00%、94.00%、96.00%、99.00%、99.00%、94.00%和6.00%;现场喷洒灭螺后7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0.00%、82.14%、88.35%、90.83%、96.55%、92.56%和4.55%,现场撒粉灭螺后7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4.77%、88.89%、94.50%、90.38%、92.17%、90.38%和4.55%。结论 10%氯代水杨胺可湿性粉剂在山丘型地区具有较好的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病的传播与流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经济社会发展。水利血防是指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利用水利工程结合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发挥控制钉螺孳生繁殖和扩散等防治作用,从而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与流行的一种防治策略。本文回顾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水利血防的历史沿革,以及水利血防在推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在当前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在向传播阻断和消除阶段推进的新时期,水利血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水利血防对策建议:开展水利血防新策略研究;加强水利血防新技术研究,提高水利血防工程的效率和适用性;加强水利血防工程技术指导,完善工程评估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和感染状况, 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在全省18个血吸 虫病流行县 (市、 区) 各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行政村作为血吸虫病螺情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与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螺情调查, 对捕获的钉螺用压碎镜检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LAMP) 检测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建立螺情监测数据 库, 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结果 18个监测点共调查总面积1 826.55 hm2 , 查出有螺面积55.03 hm2 , 较2013年和2014年分 别下降了57.70%和40.63%。无新发现有螺环境; 未查见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共设调查框718 532框, 有螺框出现率 0.45%, 活螺平均密度0.013 9只/0.1 m2 。传播控制地区的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均最高, 主要分布在水田、 沟渠、 滩地、 塘堰、 旱地等环境和水稻、 旱地作物、 杂草、 树林等植被中。监测点有螺面积、 有螺框出现率、 捕获总螺数、 捕获活螺数等 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已连续3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云南省监测点钉螺已得到有效控制, 但仍需加强综合灭螺 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分布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监测数据,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查螺5 710.94 hm2,累计查出有螺面积205.69 hm2;共调查2 094 553框,平均有螺框出现率0.62%,活螺平均密度0.025 4只/0.1 m2。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均为最高;钉螺主要分布在塘堰、滩地、水田、沟渠、旱地等环境,以及水稻、旱地作物、杂草、树林等植被环境中。3年间监测点有螺框数、有螺框出现率、捕获总螺数、捕获活螺数、钉螺复现面积等螺情监测指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回升明显,需继续加强综合灭螺措施,有效控制钉螺孳生扩散的势头,降低血吸虫病疫情扩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大型水利血防工程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现场勘查等方法,收集湖北省阳新县富水流域下游干流防洪灭螺治理一期工程、湖南省株洲市白石港流域水利血防工程、江西省玉山县七一灌区水利血防工程和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节水灌溉水利血防工程等4个国家重点水利血防工程所在区域2004-2009年的螺情、病情资料,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疫情变化情况。结果水利血防工程实施后,2009年4个工程区钉螺面积分别下降了16.22%、100%、34.45%、49.19%,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81.42%、100%、53.17%、26.90%,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92.73%、100%、47.27%、50.00%,钉螺感染率均下降为0。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3.64%、100%、99.10%、92.65%,家畜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1.80%、100%、85.17%、92.99%。结论在血吸虫病疫区,因地制宜建设水利血防工程,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结果,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安徽省根据《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开展钉螺全面调查,调查环境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6年安徽省共调查了22 848处环境,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历史有螺环境17 927处,其中环境类型未改变的占71.2%、部分改变的占19.3%、彻底改变的占9.5%;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4.10 亿m2。全省现有钉螺环境共4 830处,分布于7个市38个县(市、区),有螺面积2.65 亿m2,其中2016年新发现有螺面积1 287.65 hm2、复现1 375.32 hm2。全省平均活螺密度0.392 0只/0.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2.93%。有螺环境中,湖沼型和山丘型环境数分别占22.4%和77.6%,有螺面积分别占86.7%和13.3%;杂草为有螺环境中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在环境数(占82.2%)、有螺面积(占57.3%)和活螺密度(0.413 9只/0.1 m2)方面占比均较高。按环境类型统计,沟渠型在有螺环境数(占56.8%)、平均活螺密度(0.570 3只/0.1 m2)和平均活螺框出现率(18.57%)方面占比较高,滩地型有螺面积(占87.8%)占比较高。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为1950年和1952年,最近一次发现感染性钉螺的年份为2012年。现有螺环境主要沿长江水系分布。结论 首次建立了安徽省钉螺分布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全省钉螺分布历史与现状,可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云南省钉螺螺壳形态学变异,为钉螺遗传进化研究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现有钉螺分布区,综合考虑钉螺密度、地理位置、海拔、水系、环境类型等多个因素后,选取3个州(市)1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12个行政村作为钉螺采集点。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每个采集点采集约200只钉螺,随机选取其中30只成年钉螺(螺旋数6~7个),对钉螺的11个螺壳形态学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2个钉螺样本群中,壳高最长的钉螺样本采自洱源县永乐村,为7.33 mm;最短的样本采自古城区东元村,为4.68 mm。壳顶角度最大的样本采自弥渡县蔡庄村,为59.47°;角度最小的样本采自洱源县前甸村,为41.40°;12个钉螺样本群的螺壳形态学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9.075%,其中以外唇缘厚度变异系数最大,达29.809%。12个钉螺样本群间平均欧式距离为2.26,其中以洱源县前甸村和大理市五星村两地钉螺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小(0.26),以弥渡县蔡庄村和楚雄县苍岭村两地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大(8.17)。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将12个钉螺样本群划分为3类:弥渡县蔡庄村钉螺样本群,楚雄县苍岭村钉螺样本群,洱源县前甸村、大理市五星村、永胜县杨伍村、祥云县小桥村、洱源县永乐村、大理市小岑村、南涧县安定村、古城区东元村、鹤庆县莲义村、巍山县甸中村钉螺样本群;3类样本群差异主要体现在与壳顶角度和外唇缘厚度相关的主成分2上。结论 随采集点纬度逐渐减小,云南省12个钉螺样本群螺壳形态指标欧式距离及螺壳形态变异程度逐渐增加,壳顶角度可作为反映螺层成长过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行政村尺度上探讨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空间分布特征,为精准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行政村为单位收集2017年湖北省螺情资料,构建湖北省钉螺分布空间数据库,分析钉螺分布的空间聚集性。在ArcGIS软件支持下,获得流行村与长江的距离,分析该距离与有螺面积间的关系。结果 2017年,湖北省钉螺主要分布在13个市、63个流行县(市、区)、5 450个流行村。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村级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现有钉螺面积、垸外和垸内有螺面积存在空间聚集现象(Z值均> 0,P均< 0.05);山丘型有螺面积呈随机分布,没有聚集现象(Z值> 0,P > 0.05)。聚集和异常值分析结果显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现有钉螺面积、垸外和垸内有螺面积分布模式均有H?H、H?L、L?H和随机分布4种类型,其中比例较高的是H?H型;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现有钉螺面积和垸外有螺面积呈H?H聚集模式的流行村分别有340、125个和110个,主要聚集在武汉市和荆州市,且主要聚集空间位置基本一致。垸内有螺面积呈H?H聚集模式的流行村有319个,主要分布在荆州市、孝感市和黄石市。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现有钉螺面积和垸外有螺面积与流行村距长江的距离均呈负相关(r = –0.094、 -0.225和-0.177,P均< 0.01)。结论 长江流域钉螺孳生的聚集区,尤其是距长江较近的流行村是湖北省钉螺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行政村尺度上探讨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空间分布特征,为精准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行政村为单位收集2017年湖北省螺情资料,构建湖北省钉螺分布空间数据库,分析钉螺分布的空间聚集性。在ArcGIS软件支持下,获得流行村与长江的距离,分析该距离与有螺面积间的关系。结果 2017年,湖北省钉螺主要分布在13个市、63个流行县(市、区)、5 450个流行村。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村级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现有钉螺面积、垸外和垸内有螺面积存在空间聚集现象(Z值均> 0,P均< 0.05);山丘型有螺面积呈随机分布,没有聚集现象(Z值> 0,P > 0.05)。聚集和异常值分析结果显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现有钉螺面积、垸外和垸内有螺面积分布模式均有H?H、H?L、L?H和随机分布4种类型,其中比例较高的是H?H型;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现有钉螺面积和垸外有螺面积呈H?H聚集模式的流行村分别有340、125个和110个,主要聚集在武汉市和荆州市,且主要聚集空间位置基本一致。垸内有螺面积呈H?H聚集模式的流行村有319个,主要分布在荆州市、孝感市和黄石市。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现有钉螺面积和垸外有螺面积与流行村距长江的距离均呈负相关(r = –0.094、 -0.225和-0.177,P均< 0.01)。结论 长江流域钉螺孳生的聚集区,尤其是距长江较近的流行村是湖北省钉螺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及感染性钉螺时空分布特征。方法根据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建立的数据库,描述全省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有螺环境中钉螺空间分布和感染性钉螺在1950-2016年聚集分布情况。结果1950-2016年,安徽省共发现钉螺孳生环境22757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5004个,分别呈单峰和双峰状变化,1970年是变化拐点;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共14.10万hm^2,其中88.08%于1950-1979年首次发现;共消灭11.45万hm^2有螺面积,77.17%的历史有螺环境在1970-1999年消灭。截至2016年,全省现有螺环境4830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1051个;78.12%的现有螺环境已存在40年以上,65.75%的感染性钉螺环境在10年内消除了感染性钉螺。安徽省现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Moran’s I=0.196,Z=139.63,P<0.001);局部热点分析显示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在空间上呈聚集性,长江以南呈高值聚集,长江以北呈低值聚集;21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活螺密度高值聚集区分布于长江沿线及支流水系。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现有螺环境中感染性钉螺在4处区域存在时空聚集性。结论安徽省现有螺环境存在时间长久,仅靠药物难以消灭,必须结合环改灭螺。现有螺环境的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聚集性,部分聚集区也是近年的高风险区域。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的历史上感染性钉螺聚集分布的区域中,部分环境流行因素和人畜感染的风险仍然存在,还需将其作为重点防控区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在垸内水网地区生存繁殖的可能性和期望生存时间。方法采用笼养法,将采自四川省丹棱县的湖北钉螺滇川亚种、湖北省江陵县实验区内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进行雌雄鉴定分离,分别以雌雄比1∶1配对后,放养在江陵县实验区的螺笼内,分别于3、6个月和9个月后,定期观察其生存和繁殖情况。将采集的滇川亚种钉螺采用室内瓷盘饲养法饲养,采用动物生存寿命表法计算滇川亚种钉螺在脱离原孳生环境后的期望生存时间。结果滇川亚种钉螺在同种及混合现场放养状态下,经过3个月和6个月后,存活率〉75%,至9个月后仍有20%以上的存活率。两个亚种钉螺3个月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χ个月=38.641,P〈0.05),同一亚种雌螺与不同亚种雄螺放养后,雌螺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aχf=13.255,P〈0.05;2cχg=4.882,P〈0.05);9个月后各组均可查获数量不等的子代钉螺。室内实验推算滇川亚种钉螺和指名亚种钉螺的期望生存时间分别为35.84 d和41.16 d。结论滇川亚种钉螺离开原孳生环境后有足够的存活时间完成远距离被动迁移;迁入水网地区后能够继续生存繁殖,并能产生子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