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初诊CampanacciⅠ级、Ⅱ级骨巨细胞瘤患者治疗后复发率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由我中心收治的75例确诊为CampanacciⅠ级或Ⅱ级四肢骨巨细胞瘤的初治患者进行随访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中共有5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2%。其中门诊随访40例,电话随访和信访1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12~50岁,平均30.6岁。平均随访时间是50.6个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A:病灶刮除、植骨术;B: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灭活方式有高速磨钻、骨水泥、电刀烧灼、液氮、酒精。随访内容包括:(1)单纯刮除植骨术与刮除、灭活植骨术对术后复发率的影响;(2)辅助灭活方法在降低复发率中的作用;(3)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术后复发率影响的比较。应用SPSSl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例采取病灶刮除、植骨术的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为55.6%;45例采用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的患者复发7例,复发率为15.6%;(2)不同灭活方法都可以降低复发率,但不同辅助灭活方式比较,得出只有高速磨钻在使用和不使用时的复发率是有差别的,液氮、酒精、电刀烧灼及骨水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灭活方法及其联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但是对其作用单独进行分析,只有高速磨钻达到统计学意义,其他的4种灭活方法都可以不同程度降低复发率,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初诊CampanacciⅠ级、Ⅱ级骨巨细胞瘤患者,为减少复发,应根据本医院具体情况,积极联合应用多种辅助灭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2000年5月-2008年5月收治骨巨细胞瘤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9~56岁,平均32岁.股骨远端19例,胫骨近端18例.Campanacci分级:Ⅰ级4例,Ⅱ级23例,Ⅲ级10例.根据肿瘤部位、Campanacci分级及患者年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单纯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10例,刮除植骨内固定16例,瘤段切除+人工关节置换11例.结果 随访时间1-9年,平均5年,刮除植骨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11.5%,瘤段切除+关节置换组无复发,术后患者Enneking功能评定:优19例,良8例,可5例,差5例,总满意率为86.5%.结论 病灶刮除植骨是骨巨细胞瘤基本的外科治疗方法,局部辅助处理措施可降低病灶刮除术后的复发率.瘤段切除适用于Campanacci Ⅲ级骨巨细胞瘤,虽复发率较低,但重建后的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灶刮除、蒸馏水+氯化锌灭活、抗菌素骨水泥填充、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临近膝关节CampanacciⅢ级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3例临近膝关节CampanacciⅢ级骨巨细胞瘤患者,入院后均经病理活检确诊后采取上述手术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7.2年,平均随访5.1年。随访时评估受试者HSS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现复发,无骨水泥及内固定失效问题,且HSS评分、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病灶刮除、瘤壁蒸馏水+氯化锌灭活、抗菌素骨水泥填充、钢板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临近膝关节CampanacciⅢ级骨巨细胞瘤的一种有效、复发率较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初诊Campanacci I级、II级骨巨细胞瘤患者治疗后复发率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由我中心收治的75例确诊为Campanacci I级或II级四肢骨巨细胞瘤的初治患者进行随访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中共有5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2%.其中门诊随访40例,电话随访和信访1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12~50岁,平均30.6岁.平均随访时间是50.6个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A:病灶刮除、植骨术;B: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灭活方式有高速磨钻、骨水泥、电刀烧灼、液氮、酒精.随访内容包括:(1)单纯刮除植骨术与刮除、灭活植骨术对术后复发率的影响;(2)辅助灭活方法在降低复发率中的作用;(3)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术后复发率影响的比较.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例采取病灶刮除、植骨术的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为55.6%;45例采用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的患者复发7例,复发率为15.6%;(2)不同灭活方法都可以降低复发率,但不同辅助灭活方式比较,得出只有高速磨钻在使用和不使用时的复发率是有差别的,液氮、酒精、电刀烧灼及骨水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灭活方法及其联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但是对其作用单独进行分析,只有高速磨钻达到统计学意义,其他的4种灭活方法都可以不同程度降低复发率,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初诊Campanacci I级、II级骨巨细胞瘤患者,为减少复发,应根据本医院具体情况,积极联合应用多种辅助灭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长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长骨巨细胞瘤患者113例。Campanaeei Ⅰ级17例,Ⅱ级58例,Ⅲ级38例。行囊内刮除术87例,其中囊壁处理使用苯酚22例,无水酒精46例,50%氯化锌19例。行囊外切除术26例。平均随访时间70.2个月(24~125个月)。结果刮除组共复发23例,切除术组复发2例。刮除组不同囊壁处理方式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74)。Campanacci Ⅲ级患者刮除术组和切除术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术后MSTS评分刮除组为26.5±2.9分,优良率97.2%。切除组为23.3±4.8分,优良率为85.4%。两组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6)。结论长骨巨细胞瘤患者应根据影像学分级,术后功能要求等不同因素个体化选择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行刮除术后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1993年~2004年共收治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35例,其中施行刮除术且获随访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21岁(19~40岁)。Campannacci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骨折2例)、Ⅲ级5例。11例术前行穿刺活检,8例阳性,3例阴性。前入路7例,外侧入路5例。刮除+骨水泥填充3例,刮除+植骨9例。术后病理Jaffe分级:I级7例、Ⅱ级5例。结果随访24~80个月(平均47个月)。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33.3%,复发时间为术后3~38个月(平均19.3个月)。结论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行刮除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前确诊、X线分级Ⅰ级者复发率低,病理骨折复发率高。股骨颈解剖结构复杂,不易在直视下刮除和难以切除菲薄的包壳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髌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髌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9年5月收入我院的1例和外院会诊的3例髌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年龄20~37岁,平均26.8岁;左膝3例,右膝1例。所有患者均以前膝痛为首发症状,X线片显示髌骨溶骨性病变,骨皮质膨胀,边缘硬化。CampanacciⅠ级1例和Ⅱ级2例行病变刮除植骨术,Ⅲ级1例行髌骨全切术。术后病理均确诊为骨巨细胞瘤。结果3例刮除植骨的患者分别随访24、31-16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局部无复发,元肺转移,膝关节活动正常,随访X线片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融合。髌骨切除的患者通过加强膝关节屈伸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13个月除行走稍跛行外,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对于前膝痛的年轻患者,应警惕髌骨肿瘤的可能性。髌骨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Ⅰ级和Ⅱ级的病变可采用刮除植骨术,Ⅲ级选择髌骨全切术。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应用氨甲环酸对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06月至2019年12月有完整资料的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20例,均采用刮除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是否应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手术切开皮肤前10 min,氨甲环酸20 mg/kg静脉滴注完毕,术后24 h内每间隔3~4 h给药1次(每次10 mg/kg)。对照组:手术前后均未应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2组病人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复发率及术后MSTS评分。结果:氨甲环酸组术中出血量(750.00±73.60)mL、术后引流量(277.00±40.43)mL、手术总失血量(1 121.30±74.85)mL、HCT差值(0.05±0.02)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877.50±93.13)mL、术后引流量(334.00±28.17)mL、手术总失血量(1 304.50±108.07)mL、HCT差值(0.09±0.02),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氨甲环酸组隐性失血量(94.30±13.10)mL与对照组(93.00±13.51)mL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氨甲环酸组复发率(10%)与对照组(20%)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氨甲环酸组MSTS评分[(28.20±1.14)分]与对照组[(28.40±0.97)分]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在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刮除骨水泥填充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不仅降低手术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而且不影响肿瘤复发率及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可作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新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GCT)的治疗。方法:回顾51例四肢复发性GCT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外科治疗依据病理和影像学分期,进行扩大的肿瘤刮除、辅助囊壁处理或肿瘤切除功能重建。结果:平均随访36个月,再复发8例,总复发率为15.7%,局部囊内刮除后再复发率为22.7%(5/22),肿瘤边缘切除后再复发率11.5%(3/26),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8%、结论:GCT复发后肿瘤局限且无明显软组织肿块,再次刮除空腔充填;有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的Campanacci Ⅲ级和部分肿瘤较大的Ⅱ级患者,行瘤段切除后功能重建,选择性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肢体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的疗效,并与病段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2003—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骨巨细胞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35岁。病变部位位于股骨远端12例,股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8例,胫骨远端2例,桡骨远端6例,肱骨近端3例,腓骨近端4例。按照Campanacci分级:Ⅱ级15例,Ⅲ级22例。治疗方法: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或加内固定16例;病段切除21例,其中病段切除加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13例。结果随访4~12年,平均随访6年。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复发3例,复发率18.8%;病段切除组复发2例,复发率9.5%(均为软组织内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随访: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7年发生骨关节炎1例,未予特殊处理;病段切除组肿瘤假体重建组分别于术后5年、12年因松动返修各1例。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骨水泥填充组平均评分为28分,病段切除组为22分。功能评定优良29例,中差8例,其中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优良率为93.8%,病段切除组的优良率为66.7%。结论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是肢体骨巨细胞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彻底清除病灶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对于CampanacciⅢ级合并病理性不稳定骨折者可选择病段切除或加假体重建,应注意假体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中的PTEN、MMP-7表达与临床分期分级及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骨巨细胞瘤标本PTEN、MMP-7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骨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期、分级及复发与转移的关系。结果PTEN、MMP-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0%、72.3%,其中在MMP-7阳性表达组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30.0%,在MMP-7阴性表达组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48.5%,二者呈负相关;在“三结合分类”组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68.2%、28.0%,MMP-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0%、72.5%、96.0%,组间差异明显,(P<0.05);复发组中PTEN、MMP-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86.3%,无复发组中PTEN、MMP-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68%,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与病理分期、分级及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TEN、MMP-7的表达与“三结合分类”有一定的关系,并与转移,复发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评估,对其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RECK基因以及金属蛋白酶-2 (MMP-2)在骨巨细胞瘤(GCT)以及骨软骨瘤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RECK基因的表达与GCT的发生、生长以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30例GCT和10例骨软骨瘤肿瘤组织中RECK与MMP-2的表达,进而分析RECK、MMP-2在上述肿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和比较RECK基因在不同外科学分期、影像学分级GCT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了解RECK基因的表达与GCT预后(复发率)之间有无关系.结果 RECK基因在GCT肿瘤组织中表达较对照组(骨软骨瘤)阳性率低(P<0.05),并且在不同外科学分期和影像学分级的GCT肿瘤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RECK基因与MMP-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ECK基因的表达与GCT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无显著相关性,与肿瘤的预后(术后复发率)有相关性,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ECK及MMP-2均不是GC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是GC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CT肿瘤组织中RECK基因低表达、MMP-2高表达.RECK基因可能在骨巨细胞瘤的发生、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以为GCT的预后判断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71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10月西京医院收治的71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5年生存率与年龄、肿瘤分级、TNM分期、肿瘤转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与肿瘤分级、TNM分期、肿瘤转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与TNM分期、肿瘤转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Cox风险生存模型统计结果表明TNM分期和复发转移是影响胃神经内分泌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类、肿瘤分级、化疗与否、手术方式等与其预后无关(P>0.05)。复发转移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级、肿瘤分类、脉管/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辅助化疗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是否复发转移在TNM分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是否复发转移是影响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因素,肿瘤分期、是否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分级治疗的临床意义与鉴别诊断。方法 :按Jaffe分级 ,2 6例中 ,Ⅰ级12例 ,Ⅱ级 11例 ,Ⅲ级 3例 ,术后随访 16例 ,Ⅰ级 7例 ,Ⅱ级 6例 ,Ⅲ级 3例。结果 :7例复发 ,Ⅰ级 3例 ,Ⅱ级 3例 ,Ⅲ级 1例 ,复发率Ⅰ级 4 2 .86% ,Ⅱ级 50 % ,Ⅲ级 33.33% ,Ⅱ、Ⅲ级肺转移各 1例。结论 :分级与复发无明显关系 ,与远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5月-2010年2月应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巨细胞瘤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5岁-56岁,平均37岁。股骨远端6例,胫骨近端8例。Campanacci分级:Ⅱ级1例,Ⅲ级13例。结果:随访时间1年-10年,平均5年,无患者复发,术后患者MSTS功能评定:优8例,良4例,可2例,总体满意率为85.7%。结论:应用瘤段切除+膝关节置换方法治疗严重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Ⅲ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CD147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乃贵  王民  王莹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2):1846-1848
目的:研究CD147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47在36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及Jaffe分级、En-neking分期和复发的关系。结果:CD147的阳性表达率为47.2%,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等因素无关。在Jaffe分级中随着级别的增高,阳性表达率也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Enneking分期II、III期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I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的CD14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CD147与骨巨细胞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CD147可作为评价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48例,根据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及Campanacci分级,选择手术方式,其中行刮除植骨术32例,瘤段切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6例。结果随访时间1~8年,平均4年,刮除植骨术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为9.4%,瘤段切除+关节置换术无复发者,复发率为0,术后满意度调查:优15例,良26例,差7例,总满意率为85.4%。结论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有刮除植骨术,但其复发率高;瘤段切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复发率较低,但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07例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乳腺癌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7例患者分成复发转移组(34例)及非复发转移组(73例),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TAMs、VEGF、MVD、p53蛋白表达、化疗方案、脉管癌栓、S-TK1、S-CD105、GLUT-1及HK-II与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绝经情况与术后复发转移无明显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原发肿瘤大小、p53蛋白表达、S-TK1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原发肿瘤大小、p53蛋白表达、S-TK1表达与乳腺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针对影响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因素,进行综合的预防及治疗,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DNA ploidy analysis by DNA cytofluorometry was performed on 41 tumors obtained from 37 patients with primary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 Histologically, 26 of the tumors from primary or recurrent lesions were evaluated as grade I, and 13 tumors as grade II. Among the 33 primary GCT patients, 4 patients had local recurrence or pulmonary metastasis. The DNA ploidy pattern and the percentage of hyperdiploid cells showing a greater DNA content than diploid cells, were obtained from DNA cytofluorometry. All of the 33 primary tumors were diploid. Of 6 recurrent tumors, 4 were diploid and 2 were euploid-polyploid. One of the two pulmonary metastatic tumors was diploid, but another that demonstrated a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to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was aneuploid. The percentage of hyperdiploid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primary and recurrent tumors (P = 0.0188) and between grade I and grade II tumors (P = 0.0052), whil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tumors in the cases that recurred or metastasized and those that did not. Thu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cell proliferative activity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biological aggressiveness and histological grading, although DNA ploidy is not useful for predicting pro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