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再通方法对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机械取栓组24例及联合治疗组26例。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各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A型)、心源性栓塞型(B型)和其他病因型(C型)。评估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和出血转化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3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评估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出血转化比例也更高(P0.05)。机械取栓组中,治疗后,与A型、C型比较,B型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 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房颤相关性栓塞患者中,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比较,机械取栓组和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均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均更高(P0.05);联合治疗组出血转化比例高于机械取栓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中,静脉溶栓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疗效最佳。而在房颤相关性脑栓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可能为最佳选择。联合应用疗效好于单独治疗,但出血转化比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97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rt-PA动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支架取栓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及血管再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NIHSS评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1个月两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ADL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P=0.746)。结论 rt-PA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能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极大提升血管再通率,改善近期预后,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联合机械支架介入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神经科收治的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用rt-PA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机械支架介入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TICI血流0~1级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CRP水平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ADL评分明显上升,研究组变化更明显(P<0.05)。两组血管再闭塞、消化道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泌尿系统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溶栓联合机械支架介入取栓能够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静脉溶栓,观察组予常规治疗及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观察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1、2、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 d 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记录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 86%、73. 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4)。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2、3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2、3个月NIHS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治疗后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3 d 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3 d CD3+、CD4+、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管急性再闭塞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746)。结论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极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731-3733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观察组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m RS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用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颅内出血性和非颅内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均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于洋  项广宇  李涛 《临床医学》2020,40(2):30-32
目的分析Solitaire支架取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治疗的3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同意行机械取栓患者168例作为观察组,不同意机械取栓患者13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100%,168/168)明显高于对照组(44. 70%,59/132,P 0. 0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2分比例明显高度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较高,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取栓后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需使用符合静脉溶栓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术后处理,观察组术后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取栓后24h、7d、14d两组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梗死、HT(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溶栓取栓后,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延龙 《大医生》2023,(16):53-55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采集病例资料入档,择取符合纳排标准的70例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展开研究,于发病≤4.5 h内实施静脉溶栓,纳入对象根据取栓方式分组,划分为对照组(予以单纯动脉内支架取栓)与观察组(予以支架取栓联合抽吸取栓),各纳入35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开通效果、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预后情况、术后并发症率。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取栓次数和术后72 h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术后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实施动脉支架+抽吸取栓技术,相较于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对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可取得更好的血管开通效果,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取栓次数,以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神经介入溶栓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近远期效果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行静脉溶栓治疗者34例,作为对照组;以DSA神经介入溶栓术者34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7.65%、97.06%,均高于对照组的44.12%、79.41%(均P0.05)。治疗后半年,观察组卒中复发率为8.82%,低于对照组的29.42%(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应用DSA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并改善神经功能状况且复发率较低及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静脉溶栓时间窗对进展性脑梗死血管再通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治疗的101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于发病4.5 h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51例,于发病3 h内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3 h内)静脉溶栓可以增加患者血管再通率,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9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研究组采用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3周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3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NT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治疗3个月后病变残余狭窄率、血管再闭塞率及病死率,以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周,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3周,两组组内不同时间NIHS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和3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3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和3周,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两组血清BDNF、NTF及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血清BDNF、NTF及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增加神经保护因子释放,利于神经功能重建,且在降低血管再闭塞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动脉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相关的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静脉溶栓患者(对照组)23例,动脉溶栓联合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观察组)12例。对两组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包括7d及2周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mRS)评分、7d病死率、24h出血转化率等。两组患者均予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和90d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比较,两组出血转化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动脉支架取栓在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相关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静脉溶栓。合理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可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急诊接受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常规急诊医疗服务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血管介入、静脉溶栓和溶栓桥接血管内介入的治疗情况,溶栓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P 0.05)。2组血管介入、溶栓桥接血管内介入的治疗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为2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P 0.05)。观察组溶栓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IS应用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可以优化诊疗流程,缩短患者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应用时间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4例,根据阿替普酶溶栓时间窗可分为1 h组21例、1~2 h组46例、2~3 h组42例和3~4.5 h组35例。采用NIHSS评分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治疗28 d、治疗90 d神经功能缺损情况,m RS评分评价溶栓90 d后临床疗效,采用TICI标准对各组患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再通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各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溶栓时间窗的推移,NIHSS评分逐渐升高(P0.05),阿替普酶溶栓应用时间与NIHSS评分相关(P0.05)。1 h组、1~2 h组、2~3 h组和3~4.5 h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5.8%、76.1%、59.5%和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h组血管再通情况不影响临床疗效(P0.05),1~2 h组、2~3 h组和3~4.5 h组的血管再通情况与临床疗效可能相关(P0.05)。3~4.5 h组的供血动脉再通情况与堵塞部位相关(P0.05),1 h组、1~2 h组和2~3 h组脑供血动脉再通情况与堵塞部位无关(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率与阿替普酶溶栓应用时间相关,阿替普酶溶栓时间窗小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取栓组,各45例。溶栓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取栓组接受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比较2组术后血管再通率;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随访6个月,比较2组术后卒中复发、心肌梗死以及死亡情况。结果:取栓组的完全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率均高于溶栓组(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取栓组的NIHSS评分低于溶栓组(P<0.05)。随访过程中,取栓组卒中复发率低于溶栓组(P<0.05);2组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可有效开通狭窄、闭塞的血管,提高脑梗死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远期卒中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积极降压对再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且收缩压在150~185 mm Hg的9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采取积极降压,即在溶栓开始60 min内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50 mm Hg并至少维持72 h;对照组患者按照指南标准降压,即将收缩压控制在180 mm Hg以下。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及溶栓后24、48及72 h给予多模式核磁共振检验,记录2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流再灌注及血管再通情况,对2组随访3个月,观察2组生存状态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24、48及72 h的收缩压水平均显著较低(P0.05),而2组同时期舒张压、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血管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3个月自发性脑内出血率、生存率、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血流再灌注率及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积极降压对再灌注未见不良影响,亦不会增加患者致残或死亡风险,提示静脉溶栓后早期避免收缩压骤升可能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9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过4.5 h的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1例和取栓组58例。溶栓组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取栓组接受Solitaire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手术结束前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2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并于90 d进行随访。结果:取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94.8%v.s.78.0%,67.2%v.s.41.5%,均P0.05);取栓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取栓组的NIHSS评分优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高于溶栓组的87.8%(P0.05);取栓组的基本治愈率高于溶栓组(50.0%v.s.31.7%,P0.05);溶栓组患者的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取栓组(P0.05);90 d随访,取栓组恢复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支架取栓治疗可显著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随访1年,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神经缺损状况(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24h、14d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d后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3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能提高短期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具有溶栓适应征的100例AIS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各50例,2组患者分别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3个月随访期间对患者的受累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2组疗效和临床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4 d,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2组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发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或动脉溶栓治疗,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2种方法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1):1727-172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主要予以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7d、2周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及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7d、2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利于患者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