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血清甲胎蛋白(AFP)及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在肝细胞癌(HCC)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5月-12月于北京佑安医院肿瘤微创介入中心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肝恶性肿瘤患者134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HCC患者103例,非HCC患者31例,对其血清AFP和PIVKA-Ⅱ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AFP及PIVKA-Ⅱ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FP及PIVKA-Ⅱ诊断HCC的效能,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AUC比较应用Z检验。结果 HCC组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均明显高于非HCC组(P值均0.001);血清AFP诊断HCC的AUC为0.842,PIVKA-Ⅱ诊断HCC的AUC为0.863,二者联合诊断AUC为0.869,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血清AFP单独诊断HCC的敏感度为70.9%,特异度为90.3%;PIVKA-Ⅱ单独诊断HCC的敏感度为72.8%,特异度为77.4%。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度为82.5%,特异度为77.4%。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表达存在相关性(r=0.207,P0.05)。结论在肝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清AFP及PIVKA-Ⅱ对HCC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PIVKA-Ⅱ单项检测诊断HCC效能优于AFP,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CC效能优于单项检测,血清AFP及PIVKA-Ⅱ检测能够为临床上拒绝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的肝肿瘤患者病理分型的初步推断提供依据,进而有益于后续规范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肝病患者(50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为肝脏良性病变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原发性肝癌组)和5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分别利用电化学发光法、特异免疫膜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AFP、GGTⅡ、GP73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对单项及联合检测结果作图绘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AFP、GGTⅡ、GP73单独和联合检测的AUC、敏感度、特异度。结果血清GGTⅡ水平在对照组或肝脏良性病变组、原发性肝癌组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是对照组与肝脏良性病变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FP和GP73水平在原发性肝癌组、肝脏良性病变组,对照组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独检测时GP73的特异度为69%,敏感度为92%;GGTⅡ的特异度为64%,敏感度为84%;AFP的特异度为51%,敏感度为76%。联合检测特异度为94.6%,敏感度为98.8%。结论单独检测时GP73指标最好,3个指标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均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PIVKA-Ⅱ、AFP和AFP异质体(AFP-L3)的优化组合对肝细胞癌(HCC)筛查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7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肝病中心118例HCC患者和76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血清,分别检测PIVKA-Ⅱ、AFP和AFP-L3水平。比较各指标及其不同组合对HCC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PIVKA-Ⅱ、AFP及AFP-L3筛查HCC的效能,计算敏感度及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HCC组PIVKA-Ⅱ、AFP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炎肝硬化组(Z值分别为7. 80、3. 80,P值均0. 001)。HCC组中PIVKA-Ⅱ、AFP、AFP-L3阳性比例均高于肝炎肝硬化组(χ2值分别为153. 36、83. 97、168. 82,P值均0. 001)。PIVKA-Ⅱ和AFP阳性率在H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 6%vs 67. 8%,χ2=0. 02,P 0. 05),但在肝炎肝硬化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5%vs 51. 3%,χ2=23. 37,P 0. 001)。PIVKA-Ⅱ和AFP-L3阳性率在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 6%vs 35. 6%,χ2=25. 83,P 0. 001),但在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5%vs 9. 2%,χ2=1. 01,P 0. 05)。AFP和AFP-L3阳性率在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 8%vs 35. 6%,χ2=24. 50,P 0. 001),在肝炎肝硬化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1. 3%vs 9. 2%,χ2=31. 92,P 0. 001)。PIVKA-Ⅱ筛查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32,显著高于AFP的0. 662 (P 0. 01)和AFP-L3的0. 656(P 0. 01)。以PIVKA-Ⅱ 40 m AU/ml、AFP 10 ng/ml和AFP-L3 10%作为各自提示HCC可能的阳性界值,在ROC曲线中,PIVKA-Ⅱ和AFP的敏感度均为67. 8%,高于AFP-L3的55%。PIVKA-Ⅱ的特异度为85. 5%,高于AFP的48. 7%和AFP-L3的60%。PIVKA-Ⅱ、AFP和AFP-L3均阳性时,对HCC的筛查敏感度仅为29. 7%,但特异度提高至98. 7%。PIVKA-Ⅱ+AFP联合筛查HCC的敏感度为55. 9%,特异度为90. 8%。PIVKA-Ⅱ+AFP-L3联合筛查HCC的敏感度为30. 5%,特异度为98. 7%; AFP+AFP-L3联合筛查HCC的敏感度为34. 7%,特异度为93. 4%。结论在除外抗凝剂和胆汁淤积等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血清PIVKA-Ⅱ单项升高对HCC的筛查价值显著优于AFP或AFP-L3单项升高。PIVKA-Ⅱ或AFP任一指标升高可显著提高对HCC的筛查敏感度,PIVKA-Ⅱ、AFP和AFP-L3三者或两两同时升高可显著提高对HCC的筛查特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复合物(PIVKA-Ⅱ)、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单项及联合检测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HBV相关HCC、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并检测PIVKA-Ⅱ、AFP、FER水平,分别分析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HBV相关HCC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产生三项指标联合预测概率的新变量pre。结果血清AFP及PIVKA-Ⅱ水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HCC及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1.446、59.613,P值均0.001)。AFP水平在HBV相关HCC组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4.609、-6.026、-6.031,P值均0.001),乙型肝炎肝硬化AFP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Z=-2.30,P=0.021);PIVKA-Ⅱ水平在HBV相关HCC组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6.080、-6.595、-5.608,P值均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PIVKA-Ⅱ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Z=-2.153,P=0.031);FER水平在HBV相关HCC患者组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Z=-2.177,P=0.029)。单项指标检测诊断HBV相关HCC时,AFP的敏感度最高(79.49%),但FER的特异度最高(94.28%);双项目检测方案中,AFP/PIVKA-Ⅱ方案的敏感度最高(89.74%),FER+AFP和FER+PIVKA-Ⅱ方案特异度较高(97.14%);三项目检测时,FER/AFP/PIVKA-Ⅱ方案的敏感度较高(92.31%),FER+AFP+PIVKA-Ⅱ特异度较高(97.14%)。结论 PIVKA-Ⅱ、AFP、FER三项联合检测可提高单独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血清PIVKA-Ⅱ和AFP对HCC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单项即可很好辅助诊断,二者联合未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肝病患者(50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为肝脏良性病变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原发性肝癌组)和5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分别利用电化学发光法、特异免疫膜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 AFP、GGTⅡ、GP73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q 检验;对单项及联合检测结果作图绘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 AFP、GGTⅡ、GP73单独和联合检测的 AUC、敏感度、特异度。结果血清 GGTⅡ水平在对照组或肝脏良性病变组、原发性肝癌组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但是对照组与肝脏良性病变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AFP 和 GP73水平在原发性肝癌组、肝脏良性病变组,对照组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单独检测时 GP73的特异度为69%,敏感度为92%;GGTⅡ的特异度为64%,敏感度为84%;AFP 的特异度为51%,敏感度为76%。联合检测特异度为94.6%,敏感度为98.8%。结论单独检测时 GP73指标最好,3个指标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均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岩藻糖基化高尔基体蛋白73(Fuc-GP73)在鉴别诊断低浓度AFP原发性小肝癌(s HC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患者及体检中心健康者共150例,其中低浓度AFP s HCC患者50例(s HC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CHB组),肝硬化患者20例(LC组),除肝癌外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20例(MTDS组),健康对照者40例(NC组)。应用凝集素亲和层析柱联合ELISA法检测血清中Fuc-GP73含量。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FucGP73检测对s HCC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模型评价各标志物联合检测的诊断效果。结果各组Fuc-GP7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7.225,P=0.001),其中s HCC患者Fuc-GP73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Fuc-GP73在s HCC组、CHB组、LC组、MTDS组和NC组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40/50)、0(0/20)、20%(4/20)、5%(1/20)、0(0/4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143,P0.01),其中s HCC组Fuc-GP73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值均0.01)。Fuc-GP73检测s 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0.0%、95.0%、90.0%和0.892;与其他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s 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可达96.0%、98.0%、97.3%和0.991。结论 Fuc-GP73可作为一种新的优于AFP的s HCC检测的糖基化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AFP、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测的HBV相关HCC患者200例(其中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43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42例,比较4组患者的AFP、PIVKA-Ⅱ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su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2项指标联合预测因子的新变量,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AFP、PIVKA-Ⅱ单独或联合诊断HBV相关HCC的曲线下面积(AUC),AUC的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 HBV相关HCC患者的AFP、PIVKA-Ⅱ水平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432、-6.369、-2.158、-13.202、-9.609、-7.584,P值均0.05)。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组的PIVKA-Ⅱ水平明显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Z值分别为-2.977、-2.308,P值均0.05)。HBV相关HCC患者在手术治疗后5~7 d内的AFP、PIVKA-Ⅱ水平显著低于术前(Z值分别为-96.892、-76.997,P值均0.05)。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0%、86.4%,AFP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5%、50.4%;AFP、PIVKA-Ⅱ及AFP联合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的AUC分别为0.757、0.905、0.912,PIVKA-Ⅱ与AFP的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48,P0.001);二者联合对HBV相关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最高,明显高于AFP单独诊断价值(Z=7.814,P0.001)。结论血清PIVKA-Ⅱ水平对HBV相关HCC的诊断价值优于AFP,二者联合检测能提高HCC的检出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中甲胎蛋白(AFP)、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表达及联合检测对诊断HCC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对40例HCC、20例肝外良性疾病及10例正常体检人群的外周血AFP mRNA、h-TERT 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3种指标在HCC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77.5%、85%及7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FP mRNA、VEGF mRNA的阳性表达与HCC患者血清AFP水平无关(P>0.05),h-TERT mRNA与患者血清AFP水平存有相关性(P=0.01);3种指标与HCC患者的TNM分期高度相关(P<0.01).AFP mRNA在诊断HCC特异性较高,而AFP mRNA和h-TERT mRNA联合检测效果更好(敏感度92.%,特异度80%).结论:3种指标对诊断HCC均能起到良好的参考作用,联合检测AFP mRNA及h-TERT mRNA能增加诊断HC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所致胸痛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2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经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80例(心梗组),急性肺栓塞72例(肺栓塞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浆cTnI、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分析cTnI、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肺栓塞的鉴别效果。结果肺栓塞组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心梗组,cTnI水平显著低于心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二聚体ROC曲线的AUC值为(0. 95±0. 05),95%CI=0. 82~0. 99,最佳界点值442ng/m L,其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 00、0. 95。cTnI ROC曲线的AUC值为(0. 95±0. 02),95%CI=0. 92~0. 97,最佳界点值0. 37ng/m L,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 85、1. 00。cTnI、D-二聚体拟合数据后,ROC曲线AUC值为(0. 98±0. 02),最佳界点值取0. 17,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 00、0. 99。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肺栓塞引起的急性胸痛,联合进行血浆cTnI、D-二聚体检测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GP73)检测用于肝细胞癌(HCC)辅助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HCC患者145例( HCC组)、肝炎与肝硬化患者128例(良性肝病组)、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87例(肿瘤对照组)及健康体检者99例(健康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GP73,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胎蛋白(AFP),计算二者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HCC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GP73的变化情况。结果 HCC组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肿瘤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 P均<0.01)。单项检测GP73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0%、85.4%,AFP分别为46.2%、80.3%;联合检测GP73和AF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78.3%。 HCC治疗后GP73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 GP73对HCC有较好的诊断性能,可作为恶性肝病的独立指标与AFP互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多重定量抗体芯片同时检测肝细胞癌(HCC)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肿瘤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的水平,建立HCC早期诊断模型,以提高HCC早期诊断的准确度.方法 运用双抗体夹心原理建立了相关指标的多重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8种肿瘤相关血清学标志物作为芯片检测目标:甲胎蛋白(AFP)和7种细胞因子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应用该系统检测临床确诊的160例HCC和58例肝硬化(LC)患者血清,随机抽取其中60%为训练集(HCC 96人;LC36人),40%为测试集(HCC64人;LC 22人),通过对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SPSS软件做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训练集创建诊断模型,获得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以及cut off值,并在测试集中验证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AFP联合7种细胞因子在训练集中诊断的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83.3%,准确度为90.9%;而在测试集中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77.3%,准确度为86%;传统血清AFP值(cut off值为20 ng/ml)诊断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59%,准确度为64%. 结论 多重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AFP联合7种细胞因子诊断模型对肝癌早期诊断优于传统AFP,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抗体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9例HCC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65例肝硬化(HC)患者作为对照1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科确诊的72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AFP、VEGF、p53抗体测定,其中AFP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VEGF、p53抗体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1病例组血清AFP、VEGF、p53抗体显著高于对照1组(P0.01),对照1组血清AFP、VEGF、p53抗体显著高于对照2组(P0.01)。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AFP、VEGF、p53抗体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95%CI,0.738~0.905)、0.827(95%CI,0.731~0.899)、0.634(95%CI,0.515~0.756),AFP-AUC与VEGF-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抗体-AUC显著低于AFP-AUC与VEGF-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ROC曲线可知,AFP、VEGF、p53抗体诊断HCC的最佳cut-off值分别为197μg/L、233 ng/L、0.63 k U/L,由此得知这3个指标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81%、87.59%,82.28%、89.78%,65.82%、86.13%。结论血清AFP与VEGF诊断HCC的临床性能相当,而p53抗体诊断HCC的灵敏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与透明质酸(HA)在HBV相关慢性肝病进展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4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患者142例,其中伴有肝硬化的肝细胞癌(HCC)36例(HCC组),乙型肝炎肝硬化66例(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CHB组)。另选取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血清中GP73浓度,化学发光法检测HA浓度。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曲线分析比较GP73和HA单独或联合应用的临床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Z检验,性别比、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CHB组、肝硬化组及HCC组患者血清GP73和H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肝硬化组、HCC组患者GP73和HA水平均明显高于CHB组(U值分别为677、637、291、193,P值均0.05)。肝硬化组内比较,失代偿期患者GP73与HA水平均显著高于代偿期患者(U值分别为171、212,P值均0.05)。对于CHB患者,GP73与HA联合检测的AUC及敏感度均高于GP73单独检测(0.950 vs 0.790,Z=2.32,P0.05;91.70%vs 72.20%,χ~2=5.14,P0.05)。预测肝硬化时GP73的诊断敏感度高于HA(87.90%vs 69.70%,χ~2=6.05,P0.05);二者联合应用较HA单独应用特异度降低(62.30%vs 86.80%,χ~2=14.60,P0.05),敏感度提高(93.90%vs69.70%,χ~2=11.80,P0.05)。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时GP73、HA联合应用敏感度高于HA单独应用(83.80%vs 67.60%,χ~2=4.17,P0.05)。GP73、HA和AFP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549、0.525、0.807,GP73与HA对HCC的诊断价值不如AFP(Z值分别为3.49、3.80,P值均0.05)。结论 GP73和HA均可作为监测HBV相关慢性肝病进展的辅助指标,联合应用对诊断肝硬化及肝硬化代偿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水平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北华大学附属医院HCC患者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1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FP、GPC3浓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分离法检测GGTⅡ。结果 HCC组GGTⅡ、GPC-3、AFP水平分别为(21.65±11.05)U/L、165.00(118.37-503.92)ng/ml、63.26(15.3-279.54)μg/L,均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3±1.96)U/L、96.37(61.19-261.29)ng/ml、10.37(4.89-17.6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确定GGTⅡ、GPC3、AFP诊断肝癌的临界值分别为5.8U/L,180.10ng/ml,79.36μg/L,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776、0.817。在单项检测中GGTⅡ的敏感度为86.9%,高于GPC-3、AFP(54.3%、52.1%),AFP的特异度最高为93.4%,GPC-3和GGTⅡ的特异度分别为83.6%、90.2%。联合检测中AFP/GGTⅡ诊断肝癌的准确率91.6%,特异度为88.5%。AFP/GPC3/GGTⅡ诊断的敏感度100%,特异度75.4%。结论 GGTⅡ、GPC3、AFP能有效鉴别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联合检测能弥补单项血清标志物的不足,提高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肌肽二肽酶(CNDP1)作为肝细胞癌(HCC)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价值。方法通过基因芯片及GO分析筛选HCC诊断候选标志分子CNDP1。收集HCC癌组织125例, 癌旁组织85例, 肝硬化组织125例, 肝血管瘤远离部位相对正常肝组织32例, 以及66例HCC和82例非HCC患者血清样本。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CC组织及血清CNDP1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CNDP1在HCC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CNDP1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在HCC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CNDP1的水平均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NDP1诊断HCC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 2(95%CI 0.676~0.830 5),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79% 、62.50%。血清CNDP1与血清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能较显著提高诊断效能(AUC = 0.820 6, 95%CI 0.753 5~0.887 8)。血清CNDP1诊断A...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已建立的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预测模型(REACH—B评分模型)。方法收集2004年10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初次入院、HBsAg阳性超过半年的患者,分为HCC组和对照组(非HCC组),回顾性收集相关指标,进行评分评估。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各模型预测价值。结果预测3年HBV相关性HCC发生,共纳入627例患者,其中HCC组151例,对照组476例。REACHB评分模型预测3年HCC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5%CI:0.74~0.82),敏感度为73.00%,特异度为78.70%。联合甲胎蛋白(AFP)建立R—AFP评分模型,对3年HCC发生的AUC升至0.80(95%CI:0.76~0.83,Z=2.50,P=0.01),敏感度为71.03%,特异度为79.13%。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3与AFP之比(AFP—L3%)建立R—AFP—L3%评分模型,对3年HCC发生的AUC进一步升至0.83(95%CI:0.80~0.87,Z=2.45,P=0.01),敏感度为75.01%,特异度为79.32%。预测5年HBV相关性HCC发生,共纳人159例患者,其中HCC组65例,对照组94例。REACH—B评分模型预测5年HCC发生的AUC为0.79(95%CI:0.72~0.87),敏感度为73.60%,特异度为75.43%。R-AFP评分模型对5年HCC发生的预测价值AUC升至0.84(95%CI:0.77~0.90,Z=2.70,P=0.006),敏感度为83.12%,特异度为77.89%。结论联合AFP及AFP—L3%能优化REACHB评分模型对3年和5年HBV相关性HCC发生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玻连蛋白(vitronectin,VTN),ɑ-1-B糖蛋白(alpha1 B glycoprotein,A1BG),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筛选最佳检测组合.方法利用ELISA方法检测160例HCC患者,70例慢性乙肝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患者,70例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health comparison,HC)人员的血清VTN,A1BG,AT-Ⅲ浓度,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AFP浓度,分别比较玻连蛋白(VTN),A1BG,AT-Ⅲ,AFP在HCC组,LC组,CH组,HC组中变化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AFP,HRG,A1BG和AT-Ⅲ单项及联合检测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以肝病状态(HCC组,非HCC组)为应变量,血清AFP,A1BG和AT-Ⅲ测定结果为自变量,建立HCC诊断综合预测模型.结果血清AFP,VTN,A1BG和AT-Ⅲ水平在HCC组,LC组,CH组和HC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98.93,51.68,84.00,115.34,P0.05).(1)HCC组和其他组相比,VT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1),作为筛查指标相对效能较差;(2)单独检测时,AFP,HRG,A1BG和AT-Ⅲ曲线下面积(AUC)为0.878,0.579,0.712,0.801,VTN的AUC效能最低,无诊断价值,综合预测模型AUC为0.923,与AFP,A1BG和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AFP,A1BG和AT-Ⅲ单独诊断HCC的敏感性分别为70.00%,64.37%和61.25%,特异性分别为91.05%,74.74%和83.68%,AUC分别为0.878,0.712,0.801.综合预测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5.00%和88.42%,AUC为0.923,与单独诊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预测HCC概率P=1/[1+exp(0.152-0.035 AFP-0.006 A1BG+0.021 AT-Ⅲ)],且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 AFP,A1BG,AT-Ⅲ联合检测效果优于AFP单独检测,能够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肝脏》2015,(10)
目的评价PEG10对慢性丙型肝炎(HCV)相关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HCV患者67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单纯慢性HCV组23例、肝硬化组25例和HCC组19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ALT、AST和血清AFP等信息,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PEG10 mRNA水平。结果 AF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8,当231 ng/mL为AFP诊断HCC的界值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63%和93.75%,PEG10mRNA的AUC为0.880,最佳诊断界值为2.09,此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21%和87.50%,PEG10诊断效能稍高于AFP,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10 mRNA水平与HCC患者性别、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和转移情况均不相关(P0.05)。结论 PEG10 mRNA在HCC患者的水平明显高于慢性HCV和肝硬化,同时PEG10 mRNA与肿瘤大小、数目、临床分期均不相关,是一种理想的HCC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和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PHC患者作为PHC组,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以及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两组患者的AFP、FER、CHI3L1和GP73表达水平进行观察并比较。观察单项指标检测以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检出率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PHC组患者的AFP、FER、CHI3L1以及GP73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测发现,CHI3L1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最高;联合检测中,AFP+FER+CHI3L1+GP73平行实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最高。单项检测中,CHI3L1的阳性检出率最高,而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各单项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项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单项或两项联合检测。结论 PHC患者的AFP、FER、CHI3L1和GP73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者,这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PHC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脾脏硬度(SS)和脾脏体积(SV)在肝细胞癌(HCC)患者接受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9年2月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肝切除术的HCC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术前测量SS、肝脏硬度(LS)、SV、剩余残肝体积(FRLV)和炎症指标等。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S与LS、SV的相关性;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PHLF发生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SS、SV/FRLV和入肝血流阻断(HIO)的临床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最终纳入148例HCC患者,其中21例(14. 2%)发生PHLF。根据术后病理报告,73例(49. 3%)患者发现肝硬化。肝硬化与非肝硬化患者比较,SV、LS、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 610、6. 952、20. 580,P值均0. 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S与LS、SV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650、0. 453,P值分别为0. 002、0.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肝硬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LS、SS、SV/FRLV、手术时间、是否输血、HIO时间均与PHLF的发生有关(P值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V/FRLV[风险比(HR)=26. 564,95%可信区间(95%CI):1. 611~422. 541,P 0. 001]、SS(HR=1. 018,95%CI:1. 014~1. 154,P=0. 008)和HIO时间(HR=1. 045,95%CI:1. 012~1. 084,P=0. 002)是PHL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V/FRLV预测PHLF的AUC为0. 867(95%CI:0. 755~0. 926,P 0. 001),敏感度为0. 783,特异度为0. 919; SS预测PHLF的AUC为0. 856(95%CI:0. 715~0. 984,P 0. 001),敏感度为0. 673,特异度为0. 862; HIO预测PHLF的AUC为0. 694 (95%CI:0. 542~0. 862,P=0. 003),敏感度为0. 696,特异度为0. 741。结论 SS与SV/FRLV有助于预测HCC患者PHLF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