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TAVR治疗的重度AS患者21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3.71±8.91)岁,男9例,女12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7.71±5.32) mmHg∶(100.19±30.13) mmHg,1 mmHg=0.133 kPa,P0.01]。术中联合ECMO支持1例,联合经导管二尖瓣球囊扩张1例,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1例,瓣中瓣植入2例。术后消化道出血1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2例,发热2例,急性脑梗死1例,轻度瓣周漏11例,股动脉穿刺点处假性动脉瘤1例,临时起搏器置入处皮下血肿1例,死亡1例。术后30 d患者症状及心脏超声指标均改善。结论:TAVR治疗外科手术禁忌或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主动脉瓣单纯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等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经心尖途径TAVR治疗主动脉瓣单纯关闭不全的患者53例,随访1年,观察术后左心室各径线、主动脉生物瓣内和瓣周反流、二尖瓣反流程度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经股动脉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前后围术期内心功能及主动脉瓣压差、跨瓣流速的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接受TAVR的27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对经TAVR治疗前、术后1d、7 d、1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BNP、LVEF、最大跨瓣血流速度、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进行分析,观察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接受TAVR治疗后围术期内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改善。患者BNP、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最大跨瓣流速下降明显,在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术后LVEF值明显上升,术后7 d可显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功能<50%的患者中,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TAVR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临床疗效确切,在围术期即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BNP值、提高LVEF。合并LVEF下降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接受TAVR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渡性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暂时不宜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R)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过渡性PBAV的20例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2 ±8)岁.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疗效,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PBAV,主动脉瓣瓣口面积从术前的(0.55±0.09) m2增大至(0.77±0.15)m2,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从术前的(49.5±15.0) mmHg(1 mmHg =0.133 kPa)降至术后的(31.7±12.0) mmHg(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的(31.7±9.0)%增加至术后的(39.0±11.0)% (P =0.018),肺动脉收缩压从术前的(55.1±18.0)mmHg降至术后的(38.7±11.0)mmHg(P =0.025),主动脉瓣反流分级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4).术后发生低血压4例,一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术后24 h和30 d分别死亡1例和3例患者.术后30 d内,5例患者实施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实施TAVR,5例等待TAVR.结论 对于不宜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TAVR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PBAV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结果,有望成为一种安全的过渡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衰退包括人工瓣叶撕裂、钙化、纤维化及血管翳形成等, 可造成瓣膜功能障碍, 进而导致生物瓣狭窄或者关闭不全。目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老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主流治疗方式;该文报道1例TAVR术后瓣下梗阻患者, 考虑为严重血管翳形成伴医源性室间隔缺损, 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中瓣植入术和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成功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不良事件风险评估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行TAVR治疗后发生不良事件或死亡的患者共9例,作为A组,选取同期行TAVR治疗后未发生不良事件且仍存活的患者共22例,作为B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病情、合并症、NYHA分级、心脏超声指标等资料,分析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以确定风险评估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左心功能不全比例、术前心房颤动比例、左房容积和左室后壁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术后患者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包括术前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左心功能不全和心房颤动、高主动脉瓣跨瓣压差、高左房容积和高左室后壁厚度(P0.05)。结论:临床中术前、术后注意诊断并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和合并症等资料,可降低患者行TAVR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评价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的单组观察性研究,入选2021年3至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外科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的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评估后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人工瓣膜植入后立即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计算即刻器械成功率。即刻器械成功定义为:(1)器械成功进入血管入路、被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2)植入瓣膜达到预期的疗效,即手术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脉瓣最大流速<3 m/s,且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术后30 d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致残性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8.1±6.3)岁,其中男性8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10例。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器械的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术后即刻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7.55±4.08)mmHg,峰值流速为(1.78±0.44)m/s,与术前相比平均跨瓣压差以及峰值流速均下降(P均<0.05)。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11例(11/11)患者均达到即刻器械成功。术后30 d,11例患者中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主动脉瓣平均压差为(9.45±5.07)mmHg,峰值流速为(2.05±0.42)m/s,均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对于中国人群中传统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且为传统内科治疗无法逆转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方法,可进一步开展第2阶段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在治疗主动脉瓣狭窄(AS)围术期内的心功能、瓣周漏、主动脉瓣跨瓣流速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接受TAVR术的40例患者及SAVR术的40例患者。对其围术期内临床表现、LVEF、主动脉瓣过瓣流速、LVEDD、LVESD、瓣周漏等进行比较和分析。观察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TAVR及SAVR治疗后后围术期内疗效。结果:TAVR组对比SAVR组,死亡,LVESD,LVEDD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舒张期主动脉瓣反流面积、主动脉瓣过瓣流速、瓣周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行外科手术的高危AS的患者,虽然TAVR相对于SAVR瓣周漏的发生率高,但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编者建议对于不能接受SAVR的高危AS患者且TAVR技术相对成熟的条件下选择TAVR。对于能接受SAVR的高中低危AS患者,编者建议选择SAVR,因其较TAVR瓣周漏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死亡。  相似文献   

9.
王亮  高力明  黄晶  张奇 《中国循环杂志》2023,(12):1297-1301
主动脉瓣狭窄合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治疗首选外科手术,本文报道一例患者应用经导管技术先行室间隔血管微粒球栓塞(PSEM)治疗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后择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病例。患者为77岁男性,因活动后胸闷、气促入院,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跨主动脉瓣平均压差53 mmHg(1 mmHg=0.133 kPa),LVOT峰值压差93 mmHg。心外科评估手术风险极高。多学科讨论后决定治疗策略为先行PSEM解除LVOT梗阻,择期行TAVR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应用微粒球栓塞第一间隔支后LVOT峰值压差明显下降,6 d后行TAVR治疗,术后主动脉瓣压力阶差降为2 mmHg。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经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外科高危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围术期效果及并发症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12月我院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其中主动脉关闭不全为主者2例,主动脉瓣狭窄为主者2例。结果 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轻度瓣周漏,1例心包积液,1例卒中,1例术后14 d死亡。经妥善处理瓣周漏减轻、心包积液治愈,卒中好转。术后1个月复查心功能好转。结论 虽然经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并发症较多,但经处理部分可好转,心脏功能近期改善满意,同时其在外科高危的无钙化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及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主动脉瓣生物瓣毁损后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总结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因主动脉瓣生物瓣毁损在阜外医院接受TAVR治疗患者,共10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并随访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行TAVR治疗成功。1例因Ⅲ°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余无围手术期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瓣膜反流、急性肾损伤、大出血、血管夹层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的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较术前显著下降[(18.1±8.4)mmHg vs (39.7±22.9)mmHg,(2.3±0.8)m/s vs(4.0±1.0)m/s,P均0.05]。术后6个月的平均跨瓣压差为(14.8±7.7)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5)。术后NT-proBNP较术前明显下降[(808.6±358.5)pg/L vs(11050.3±13557.5)pg/L,P 0.05]。出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入院显著增加[(94±8.4)分vs (71±23.1)分,P 0.05]。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者为60%,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0.05)。结论主动脉瓣生物瓣毁损后行TAVR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前,白塞病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但术后瓣周漏、瓣膜撕脱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该文报道1例合并白塞病的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随访2年,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处于正常范围,无明显瓣周漏;心脏增强CT扫描未见瓣叶增厚、撕脱情况,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合并冠状动脉重度钙化及狭窄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行经导管冠状动脉旋磨及支架置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一站式”手术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4到10月于阜外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旋磨及支架置入+TAVR“一站式”手术治疗的患者3例。收集患者的术前临床、影像学(包括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根部及全主动脉CT)评估资料,及冠状动脉介入、TAVR手术资料和手术效果、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例患者,其中2例为女性,年龄范围66~80岁,平均胸外科医师学会(STS)风险评分为7.8%,术前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为4.4 m/s,平均跨瓣压差为52.3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8.6%。2例患者需旋磨靶病变位于前降支中段,1例位于左主干到前降支,3例均合并非旋磨靶病变,平均SYNTAX积分为20分。术中均采用股动脉入路,先进行主动脉瓣跨瓣留置猪尾导管,然后行冠状动脉靶病变旋磨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同期进行非旋磨靶病变的支架置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予以主动脉瓣球囊扩张及自膨胀瓣膜置入,1例因瓣膜位置偏高予以“瓣中瓣”置入。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即刻效果满意,术中均无并发症。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为2.1 m/s,平均跨瓣压差为9.3 mmHg,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9%。随访6个月内无死亡,无冠状动脉再次血运重建。结论对于合并冠状动脉重度钙化及狭窄且外科风险较高的AS患者,行冠状动脉旋磨及支架置入+TAVR“一站式”手术治疗初步结果满意,该技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一站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一站式" PCI+TAVR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或反流患者35例,记录术中、术后不良事件及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35例患者平均年龄(77.0±6.6)岁,平均心胸外科协会风险评分(6.8±2.1)%。术前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4.6±0.8)m/s,跨瓣压差(53.4±23.0)mm Hg(1 mm Hg=0.133 k Pa)。35例患者均进行了PCI,其中处理冠状动脉靶病变≥2处共5例,左主干病变8例,重度钙化病变予以旋磨3例,所有患者PCI过程无并发症。PCI后立即应用国产自膨胀瓣膜行TAVR,1例术中死亡,2例急诊转外科,2例置入第二个TAVR瓣膜,无术后即刻中度及以上瓣周反流,无急性冠状动脉闭塞。住院期间永久起搏器植入5例,无大出血及脑卒中发生,6个月随访全因死亡2例,无新发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及脑卒中。二叶瓣比三叶瓣瓣叶钙化程度更为严重[(529.5±277.8)mm~3vs.(301.8±316.2)mm~3,P=0.041],二叶瓣患者术中死亡、急诊转外科及瓣中瓣比例相对三叶瓣患者更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三叶瓣比较30 d全因死亡率、早期安全率以及6个月全因死亡率、脑卒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具备成熟PCI和TAVR经验的中心行"一站式"PCI+TAVR安全、有效,在二、三叶瓣患者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急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8家中心行急诊TAVR的患者。收集机械循环辅助装置(MCS)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实验室检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左心室射血分数)。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 次要终点事件为卒中、大出血、主要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永久起搏器置入、急性肾损伤。计算器械置入成功率, 器械置入成功指患者存活, 单个人工主动脉瓣置入位置合适且术后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脉瓣峰值流速<3 m/s, 同时无中度及以上人工主动脉瓣膜反流。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估计患者随访期间生存率。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 年龄(72.5±8.1)岁, 其中男性34例(70.8%)。器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心肺运动试验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在无症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住院行TAVR手术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无症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检查,观察手术的安全性指标:瓣膜置入即刻成功率、瓣膜移位、死亡、心脏传导阻滞、瓣周漏、冠状动脉阻塞、脑卒中、入径血管破裂、心脏压塞、主动脉夹层、大出血;有效性指标:术前及术后1 d、7 d、3个月的脑钠肽(BNP)、心脏彩超情况;运动耐量指标: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心肺运动试验情况。通过上述指标评价TAVR疗效。结果:(1)TAVR手术安全性指标:瓣膜植入即刻成功率100%,发生瓣膜移位0例;新发束支阻滞1例(3.5%),无症状;瓣周漏1例(3.5%),且<2 mm。无脑卒中、入径血管破裂、大出血、死亡、冠状动脉阻塞、心脏压塞、主动脉夹层病例。(2)TAVR手术有效性指标:BNP、主动脉瓣最大跨瓣流速、主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好转。(3)TAVR手术运动耐量指标:Weber心功能、峰值摄氧量、无氧阈、二氧化碳当量斜率、收缩压下...  相似文献   

17.
瓣周漏(PVL)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常见并发症。该文报道1例TAVR术后发生PVL的老年患者,再次行TAVR联合PVL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无人工瓣反流,轻度瓣周漏。“瓣中瓣”技术是TAVR人工瓣膜衰败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有经验的中心可以选择介入封堵处理严重PV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接受TAVR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36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实验室检查、影像辅助检查等全部临床资料,对手术过程、成功率、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2.42±6.14)岁,瓣膜置入成功率100%。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的脑钠肽、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主动脉瓣跨瓣流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随访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都有显著改善(均P<0.01)。并发症方面,住院期间1例(2.8%)患者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有2例(5.6%)患者存在轻度瓣周漏(<2mm),术后6个月随访时只有1例(2.8%)患者存在轻度瓣周漏;术后6个月随访时1例(2.8%)患者缺血性卒中。结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行TAVR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有效改善左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9.
经股动脉逆行导丝跨瓣是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最常见的跨瓣方法。该文报道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衰败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导丝逆行跨主动脉瓣难度大,采用穿刺房间隔顺行跨瓣方法成功建立轨道,人工瓣膜经股动脉逆行释放,避免顺行释放可能造成的二尖瓣损伤。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明显改善,无明显瓣周漏,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检查在主动脉瓣狭窄伴左心室功能不全、低流速低压差患者行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3-10至2016-07,在我院连续入选列为常规外科换瓣手术禁忌,且准备行TAVR适应证评估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同时合并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伴低流速低压差者,共纳入有效病例5例。记录LDDSE检查前、过程中的平均跨瓣压差、最大流速、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对判定为真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且具有左心收缩储备功能患者行TAVR治疗,无左心收缩储备功能者采取药物治疗或酌情行TAVR治疗。观察TAVR治疗后心功能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变化。结果:5例患者均表现为LDDSE检查阳性,平均跨瓣压差均≥40mm Hg(1mm Hg=0.133k Pa),每搏输出量增加≥20%,提示患者为真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且有心脏收缩储备功能。LDDSE过程中、结束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中4例行经TAVR治疗,1例因暂无瓣膜等待TAVR或球囊扩张术。TAVR术后患者心功能逐渐好转或恢复至正常,NT-pro BNP持续下降。结论:低流速低压差且伴左心功能不全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考虑行LDDSE检查明确心功能储备情况和主动脉瓣狭窄程度;如有心脏收缩功能储备,建议行TAVR治疗。TAVR是此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