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CMZL)。患者男,26岁。右大腿伸侧、左肩部及左前臂各一红色或紫红色浸润性斑块,大小不等,界限清楚,表面可见米粒大丘疹,无鳞屑、破溃及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可见淋巴样细胞弥漫或结节状浸润,少量累及表皮,浸润细胞中大量小至中等大小的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胞质透亮,可见轻度核异形;表皮下、浸润细胞周围偶见浆细胞。免疫组化:可见大量反应性的CD3+T细胞,其周围环绕的小淋巴细胞CD20、CD79a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因子(Bcl)-2均(+);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40%+);浆细胞限制性表达轻链-λ,不表达轻链-κ;散在肿瘤细胞CD30、CD21、CD10、Bcl-6及D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均(+)。诊断:PCMZL。治疗:予手术切除右大腿伸侧及左肩部皮损,术后随访至今,皮损未复发及未见新发皮损。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89岁。左小腿结节、肿块2个月。皮肤科情况:左小腿伸侧可见一鸡蛋大小肿块,中央破溃、结痂。周边可见多个红色结节,质硬,伴轻度压痛。皮损活检示:真皮弥漫性淋巴样肿瘤细胞浸润,不累及表皮,与表皮间可见无浸润带。免疫组织化学示:CD3(-),CD20(+),CD10(-),CD21(-),BCL-2(+),BCL-6(-),MUM-1(+),Ki-67(80%~90%+),CD30(-),CD79a(+),EBER(-),ALK(-)。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以阴囊多发结节斑块为表现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53岁.因阴囊结节6个月就诊.体格检查:阴囊多发暗红色结节斑块,伴溃疡形成,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瘤细胞偏大,核不规则;免疫病理检查示CD30(+)、CD8(+)、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1(-).复习相关文献,发生于生殖器部位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国内未见报道,英文文献中仅有2例报道.  相似文献   

4.
例1,女,15岁。皮肤反复红肿、水疱、溃疡3年,浸润性斑块和结节6个月。组织学检查示真皮全层中等大小不典型淋巴样细胞呈血管中心性浸润,浸润细胞为LCA+,CD45RO+,CD56+,EBV+。最后诊断: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确诊后经系统化疗无效,1个月后死亡。例2,男,44岁。右腰部浸润性肿块进行性增大1年,局部淋巴结肿大4个月。组织学特征为真皮全层及皮下大量致密的中等至较大的母化淋巴样细胞浸润,浸润细胞对CD4+和CD56呈弥漫性阳性反应。最后诊断: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患者行皮损切除后系统化疗,在随访中。CD56+皮肤淋巴增生性疾病常具有较高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皮肤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73岁。右下肢大小形态不五之暗红色结节、肿块,部分皮损表面溃破、结痂。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大片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有异形性改变,可见核分裂现象;免疫组化染色CD79a呈强阳性表达,CD3呈阴性表达。确诊为皮肤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8岁。右颈肩部肿物7个月,加重3周。皮肤科情况:右颈肩部见20cm×20cm大小肿块,质地中等度硬,未触及疼痛。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部至皮下脂肪组织内见密集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膜厚,染色质粗颗粒状,核仁明显,核分裂可见。免疫组化显示:大淋巴样细胞CD20弥漫(+),CD79a,BCL6,MUM1(+),CD3,CD4,CD8散在(+),CD56,CD30,CD10,BCL-2(-),Ki67(+)约80%。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8个疗程CHOPE方案化疗及1个月放疗,皮肤肿块完全消退。随访5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男,78岁。左小腿多个暗红色斑块、结节2个月余。左下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大,胞质淡染,核大、不规则,异形性明显,有丝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CD3(-)、CD8(-)、CD20(+)、CD79α(+)、B细胞淋巴瘤(Bcl)-2(+)、Bcl-6(+)、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CD10(-)、T细胞内抗原(TIA)(-),Kappa(k)(+)、Lambda(λ)(-)、增殖核抗原(Ki-67)约95%(+)。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治疗上给予R-CD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后,左小腿肿块缩小。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6岁。双下肢相继出现红色结节及溃疡4月余,鼻部溃疡1个月。右大腿皮损组织病理示: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染色:CD2,CD3,CD56,TIA-1,Grb和EBER均(+),CD20(-)。诊断:鼻型节外NK/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88岁。双下肢多发结节、溃疡6个月。皮肤科检查:双下肢多个暗紫色结节,触之较硬,中央溃疡、结痂。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及皮下组织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细胞核大、深染,异形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可见小灶状坏死。大淋巴样细胞表达CD20、CD79a、Bcl?2,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阳性。诊断: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放弃系统化疗,确诊6个月后死亡。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皮肤CD_(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71岁。右上肢反复出现结节2年。右肘部外侧密集数十个蚕豆至核桃大结节,部分表面破溃。右上胸部有片状浸润性斑块、结节。右肘部结节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均可见肿瘤细胞呈弥漫、致密浸润性生长,无亲表皮现象,肿瘤细胞为淋巴样细胞,体积较大,形态多样,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0强阳性,Ki67细胞增殖指数约80%,CD43阳性,LCA,CD45RO,CD3部分阳性,ALK,EMA,CD15,CD10,CD20,CK-P,S-100,HMB45,Vimentin,TDT及CD68均阴性。诊断: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采用COP方案化疗一个周期,2个月后皮损全部复发,死亡。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4岁。面部、右下肢出现红斑、结节1个月,无淋巴结增大,无系统受累。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多量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S-100蛋白(+),CD68(+),CD1a(-)。诊断:皮肤Rosai-Dorfman病。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皮肤白血病.患者女,17岁.右胫前肿块2个月余,右大腿出现紫红色结节、躯干出现紫红色浸润性斑块1个月余,偶有疼痛和瘙痒.血常规检查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榆查示真皮浅层有一狭窄无浸润带,在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大小不一的单一核细胞浸润,部分胞核较大,深染,偶见核丝分裂.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CD3、CD4、CD5、CD8、CD20、CD79、MPO标志均为阴性,CD68阳性,且TdT标记30%~40%单一核细胞为阳性,提示为淋巴细胞前体细胞,结合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给予患者DOCP(吡柔比星、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及长春新碱)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胫前肿块缩小变平,身体其他部位皮损均消退.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并发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80岁.全身水肿性红斑伴水疱、大疱,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在发病7个月后,右胫前出现多个暗紫红色结节,逐渐增多、增大,并扩展至右股内侧和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小叶弥漫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多数淋巴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相.免疫组化染色:CD20( ),bcl-2( ),bcl-6( ).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在肿瘤出现后1个月,患者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病情出现反复,通过CHOP方案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患者女,58岁。左侧大腿暗红斑及斑块1年余,背部红斑及斑块伴溃疡3个月余。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部分坏死,真皮至皮下大量胞质丰富的大淋巴样细胞成片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其间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大淋巴样细胞强阳性表达CD30,阳性表达CD2、CD3、CD4和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MUM)-1,部分表达CD5和T细胞内抗原(TIA)-1,Ki-67阳性率95%;而不表达CD8、CD20、CD79α、CD56、EB病毒编码RNA(EBER)和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PC-ALCL。  相似文献   

15.
31岁男性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结节伴肢端麻木感8年。体格检查:全身皮肤散在直径1~5 cm淡红至紫红色斑片和结节。双侧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直径1 cm的淋巴结。双手尺侧及双足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四肢肌电图检查示:获得性多灶性感觉运动神经病。PET-CT提示淋巴瘤。右肘尺神经组织病理示:弥漫增生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D3、CD5、TIA-1均阳性,Ki-67约40%~70%阳性。TCR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左小腿皮肤结节组织病理:表皮和真皮浅层、皮肤附属器及部分血管周围较多异形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CD3、CD5、GrB、TIA-1均阳性,Ki-67约40%阳性。诊断为:(1)非霍奇金淋巴瘤IVB期;(2)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3)神经淋巴瘤病。治疗:先后采取吉西他滨+培门冬酶、DICE、CHOP、EPOCH+来那度胺、BECOP+西达苯胺等化疗方案,目前口服西达苯胺治疗,原皮损逐渐消退,但双小腿仍有新发结节,总体病程缓慢进展。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87岁.右下肢结节1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下肢内侧可见8 cm×8 cm肿块,周围可见数个大小不等黄豆至蚕豆大的散在褐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可见单一核细胞呈团块状浸润,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胞核淡染,并见核异形性和较多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结果:Bcl-2(+)、MUM-1(+).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LBCL-LT).  相似文献   

17.
患儿女,7岁,以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为首发症状,半年后左下肢出现皮下肿物确诊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首发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水疱、溃疡、结痂伴发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可见角化不良细胞,界面改变,表皮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未见异型细胞;淋巴结病理:淋巴结大片坏死,其间血管壁坏死,周围绕以多数淋巴样细胞;肿物病理:大量淋巴样细胞弥漫分布。免疫组织化学:CD30(+),ALK胞浆(+),CD5(-),CD7(+),CD4(+),CD8(-),TIA-1(+),CD2(+),LCA(+),EMA(+),CD3(-),Vimentin(+),Ki-67(>80%+)。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8.
患儿女,10岁,右臀部环状斑块8余年,曾多次误诊为股癣。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毛囊角栓,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浅中层弥漫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真皮内可见上皮样细胞结节,浸润的细胞有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及组织细胞等。抗酸染色(-),PPD试验(3+)。诊断:疣状皮肤结核。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72岁,因四肢、躯干红斑、结节、肿块2年,加重伴溃烂3月,于2009年3月9日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报告见皮肤真皮内大量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未侵及表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瘤细胞L26(+),Bcl-6(+),Mum-1(+),CD10弱(+),K i-67(+)约90%。诊断为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19岁。全身反复发作进行性溃疡伴发热1年。皮损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迅速破溃形成溃疡,伴剧烈疼痛。皮损渐发展至躯干、四肢,伴间歇性高热。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层结节状中至大异形淋巴样细胞浸润,伴局灶性亲表皮生长。浸润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D3、CD8、T细胞细胞内抗原、T细胞受体β均阳性。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提示T细胞克隆性增生,确诊为皮肤原发性侵袭性亲表皮CD8阳性细胞毒T细胞淋巴瘤。患者通过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博来霉素化疗,皮损部分好转,但仍于发病后22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