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报道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引起的Trousseau综合征。方法 通过报道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引起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凝血象特点。结果 该患者无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也没有低灌注等诱因,但头颅MRI显示多个脑血管供血区新发梗死灶。结论 当头颅MRI示多个脑血管供血区域新发梗死灶,而无法用常规发病机制解释其病因,同时患者有恶性肿瘤存在时应想到Trousseau综合征的可能,尤其应注意是否为血液系统肿瘤引起的Trousseau综合征。目前尚未发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引起的Trousseau综合征的凝血象有别于实体肿瘤  相似文献   

2.
正颅脑损伤伤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是神经外科急诊中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56%~70%[1]。颅脑损伤后的凝血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外伤后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系统亢进,使颅脑损伤后再出血和死亡的风险大大提高,严重影响病人预后。本文就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1发病机制在生理条件下,凝血功能主要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实现,并使凝血与纤溶系统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颅脑损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使正常的凝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ACI)在时间窗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但溶栓后出现的脑血管再闭塞会使溶栓治疗前功尽弃,近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有定论,故而无有效的预防措施.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过程是凝血和纤溶的失衡.本文通过对比观察ACI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出现早期血管再闭塞与再通患者的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找可以预警溶栓后脑血管再闭塞的预测因子,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1溶栓治疗机制正常人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抗溶解系统处理动态平衡,以维护正常的血液循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主要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而纤溶酶原激活物又有血液原性和组织型。抗纤溶系统包括激活抑制物和酶抑制物。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一般无游离的纤溶酶存在,  相似文献   

5.
溶栓治疗脑梗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溶栓治疗机制正常人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抗溶解系统处理动态平衡,以维护正常的血液循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主要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而纤溶酶原激活物又有血液原性和组织型。抗纤溶系统包括激活抑制物和酶抑制物。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一般无游离的纤溶酶存在,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凝血/纤溶系统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关键作用。血栓调节蛋白(TM)作为一种凝血酶受体,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中发挥重要做用。为此,此文就TM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表现为急性脑梗死且双侧、前后循环均受累的Trousseau综合征的分析,探讨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首发表现为急性双侧前后循环脑梗死的Trousseau综合征3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3例均以单纯急性脑卒中起病,头部MRI显示为急性双侧前后循环脑梗死,伴凝血功能异常和肿瘤标记物增高。肿瘤诊断分别为胆管细胞癌、肺癌和乳腺癌。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表现为急性双侧前后循环脑梗死的Trousseau综合征。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推测3例脑梗死的形成主要与肿瘤造成的高凝状态有关。当老年患者以急性卒中起病,影像学检查提示特征性的急性双侧前后循环脑梗死时,要高度警惕存在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血浆F1+2及D-D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及低温组,观察其在溶栓前和溶栓后不同时点的F1+2及D-D水平。结果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抑制F1+2及D-D。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具有一定影响,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栓再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测定了56例HCH 患者发病48小时内血中凝血功能、抗凝及纤溶状态的9项相关指标。结果表明,HCH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抗凝血酶消耗性降低,纤溶活性代偿性轻度升高。据此认为抗纤溶药不宜用于治疗HCH。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方法回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我院)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2例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s综合征患者的相关临床特点,详述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典型Trousseau’s综合征患者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2例患者中有8例病理确诊为腺癌,D-二聚体平均值为(12.53±12.00)mg·L-1,梗死灶均累及多个血管供血区域,Trousseau’s综合征评分均≥3分。典型病例为女性,71岁,因"左侧肢体乏力10h"入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小板降低,D-二聚体升高;头颅MRI示多灶性脑梗死;FDG-PET/CT示胰腺恶性肿瘤。诊断考虑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s综合征。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症状渐好转。结论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Trousseau’s综合征治疗不同于常规脑梗死,预后极差。对于Trousseau’s综合征评分≥3分者应考虑Trousseau’s综合征相关脑梗死可能,以免延误原发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初发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905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和500例正常对照,计算各组代谢综合征的现患率。测定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初发卒中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现患率是对照组的3倍;伴代谢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80.75%)所占比例显著超过出血性卒中,CRP和FIB(均P〈0.05)均明显高于同组不伴MS的患者及对照组。结论代谢综合征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凝血纤溶系统、炎症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改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颅脑损伤能激活凝血系统造成高凝状态 ,这种高凝状态及随后发生的纤溶亢进可加重脑损害 ,影响预后。本文就颅脑损伤后凝血与纤溶系统异常改变的研究现状、发生机制、对预后的影响、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伴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患者与凝血和纤溶指标相关性及临床治疗的研究可以为探讨CMBs发病机制、指导此类患者治疗及预防远期并发症提供依据。目前研究表明ICVD伴CMBs患者未来再次发生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高,且ICVD与CMBs临床疗效有相互影响的作用[1]。本文对CMBs影像学表现、与凝血和纤溶指标相关性及ICVD伴CMBs患者临床治疗研究的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3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纤溶酶活性测定结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用纤溶酶激活药物和纤溶酶的生物代用品治疗提供了依据,并提示应用这类药物治疗宜在发病初(15~20天内)进行。预计用药后能纠正凝血与纤溶因子在发病早期的失调状态,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纤溶酶活性降低明显,提示预后不良的或纤溶缺陷的病人,应用纤溶酶制剂可能会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100例健康成人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 F:A g)、P-选择素(GM P-140)、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 I-1)的活性,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血浆中vW F:A g、GM P-140、Fg的含量、PA I-1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AT、PS、PC、t-PA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病理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系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ICH后引起机体和脑组织局部一系列病理性反应,其中包括脑内血肿的扩大、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直接损伤释放出的血管活性物质所致的脑水肿、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等变化。研究ICH的病理损伤机制,有助于指导病人的治疗,进而改善ICH病人的预后。因此,对ICH的病理损伤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此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与血脂。内分泌、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随着流行病学、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近年来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凝血及纤溶活性的系统研究,对提示脑血管病的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及进行临床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纤维蛋白肽A(Fill-rinopeptideA,简称FPA)与脑血管病的关系作一综述,旨在探讨FPA在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血栓前状态患者血浆中的含量变化及其对脑血…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TIA与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 6 0岁以上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方法 随机选出 TIA患者 6 0岁以上 30例 ,6 0岁以下 30例 (为对照组 ) ,采用双抗体夹心 EL ISA法测定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 (GMP- 140 )和 D-二聚体 (DD)浓度。结果 老年 TIA组血浆 GMP- 140浓度低于对照组 (P<0 .0 5 ) ,但两组浓度均略高于正常值。老年 TIA组 D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发病 3个月内随访 ,老年 TIA组中 6例发展成脑梗死 ,对照组有 2例 ,均为 DD增高者。结论 老年 TIA组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比较活跃 ,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故对老年人 TIA的治疗除给予抗血小板活化剂药物治疗外 ,还应适当给予降纤、抗纤溶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急性脑梗塞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检测23例急性脑梗塞(发病6h之内)患者入院即刻、溶栓治疗后即刻、2h、4h、6h、8h、1d、3d、7d周围静脉血中D-二聚体(D-Dimer)水平、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动态观察。结果UK治疗后,机体纤溶系统功能明显改善,对凝血系统也有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结论溶栓治疗后6h应加用口服抗凝剂。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是多因素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病理生理过程是凝血纤溶功能障碍,血栓形成.脂蛋白(a)是一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与冠心病和脑梗死均有密切关系.由于脂蛋白(a)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下简称纤溶酶原)结构极为相似,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干扰纤溶的作用,因而,本文测定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脂蛋白(a)与凝血纤溶功能并研究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