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后针道转移危险因素及消融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4例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发生针道转移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与肿瘤介入治疗中心行消融术再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评价危险因素、消融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例患者肝内肿瘤病灶均临近肝包膜,低分化肝细胞癌2例,中分化肝细胞癌1例,高分化肝细胞癌1例。消融术后发生针道转移时间间隔为3. 6~14. 3个月,针道转移病灶数目均为单发,3例位于前腹壁,1例位于右侧侧腹壁。后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3例,射频消融术治疗1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发热及暂时性疼痛加重,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复查增强CT显示3例患者转移灶完全消融,随访2~19个月无复发。1例患者局部病灶残余,但疼痛症状较前明显缓解,随访3个月残余灶无明显增大。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AFP及异常凝血酶原值均明显下降。结论消融治疗尤其是氩氦刀消融术治疗腹壁针道转移灶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耐受性好的优势,对于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或不愿意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594-159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消融术对危险区域肝癌的治疗效果并评估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9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9例初次行超声引导下消融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肿瘤位置不同分为危险区域组(134例)和非危险区域组(45例),均接受消融治疗。术后对患者肿瘤复发、死亡情况进行随访,无复发或死亡者随访至2019年9月。比较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患者消融术后并发症、肿瘤完全缓解情况、肿瘤复发或进展及术后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肿瘤局部进展率、累积生存率,2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2组患者基线水平无差异。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术后轻度、重度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甲胎蛋白(AFP)下降率、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2.5%vs 51.1%、6.0%vs 2.22%、75.0%vs 80.0%和33.9%vs 26.3%,P值均0.05);术后1个月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vs 93.3%,P=0.990);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术后1、2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0.7%、63.50%和37.1%、55.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2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P=0.449);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8%、93.3%和90.3%、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73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消融术治疗危险区域肝癌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两种治疗时间间隔对小肝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肝动脉栓塞治疗当日或第2日序贯射频消融)和对照组(肝动脉栓塞治疗后1~2周序贯射频消融),每组各35例。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与术后观察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0±2.76) d vs (14.31±2.19) d,t=-10.93,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完全消融率(95.12%vs 95.00%,χ2=0.001,P=0.980)、不良反应发生率(25.71%vs 20.00%,χ2=0.324,P=0.569)及1年复发率(11.43%vs 14.29%,χ2=0.128,P=0.7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术后实验室指标与观察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以及单独应用对兔肝VX2肿瘤的效果及病理学改变。方法将18只建模成功的荷瘤兔平均分为3组,每组6只:TACE+RFA治疗组(TACE后15 min采用RFA治疗),单独行TACE治疗组和单独行RFA治疗组。术后7 d处死实验兔,比较肿瘤区凝固性坏死区或出血性性梗死区的最大切面积,对比典型的病理切片。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RFA组中1只实验兔死于术中气胸;术后2 d TACE+RFA组中1只实验兔死于大面积肝坏死。16只实验兔存活至观察点结束,实验成功率为88.9%(16/18)。TACE+RFA组中的凝固性坏死最大长径、短径和肿瘤细胞坏死率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理分析显示,TACE+RFA组和其他组相比具有更多的血管栓塞及坏死区、较少的岛屿状存活肿瘤细胞群。结论 TACE+RFA较单独应用RFA和TACE能够收获更好的肿瘤毁损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室性早搏(室早)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正常心脏室早进行导管消融,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时QRS与室早QRS波型形态完全相同的起搏点,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结果:8例患者室早起源部位分别为:右室流出道3例,左室流出道1例,左冠状动脉窦1例,左后间隔1例,右后间隔1例,右室室上嵴1例。即刻疗效100%。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正常心脏室早,可作为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病人1230例,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52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678例(左侧旁道598例,右侧旁道8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30例。结果:经射频消融治疗后总成功率为97.8%,其中AVRT成功率为98.3%,AVNRT成功率为99.8%,IVT成功率为96.7%;复发率为1.6%。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随着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对于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早期肝癌患者,局部消融治疗可达到长期生存,并在稳定门静脉压力,保存肝脏功能,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局部消融可以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疗效。围手术期客观评价门静脉压力,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纠正脾功能亢进和防止术后肝衰竭,做好多学科团队协作管理,有助于提升消融后患者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在全球发病率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5位;病死率也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1]。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其中85%~90%为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81例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1~120个月,平均(24±18)个月,分析手术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381例快速心律失常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1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08例,其中左侧旁道109例,右侧旁道99例;显性预激(WPW)45例,其中A型预激16例,B型预激29例;频发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RVOT-VPC)17例。射频消融总成功率97.6%,术中及术后并发症3:67%,复发率2.37%。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安全、可靠,是目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局部热消融治疗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肿瘤微创介入中心接受TACE联合局部热消融治疗的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34例患者中行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75例,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共59例。评价患者的消融效果(分为完全消融和部分消融),随访获得完全消融的患者肝内肿瘤复发状况。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其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在全部患者中,有88例获得完全消融,46例为部分消融,完全消融率为65. 7%,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显示,合并门静脉癌栓[比值比(OR)=5. 051,P=0. 017],肿瘤包膜不完整(OR=4.199,P=0. 007)及肿瘤位于危险部位(OR=4. 967,P=0. 001)是影响消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获得完全消融的患者其中位无复发生存期是(17. 41±2. 73)个月,1、3、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 4%、23. 3%和17. 7%,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多发(OR=1. 708,P=0. 041)是其独立危险因素。TACE联合微波消融和TACE联合射频消融2种治疗方式对消融效果(χ2=2. 431,P=0. 119)和肿瘤复发(χ2=3. 292,P=0. 070)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门静脉癌栓、肿瘤包膜的完整性和肿瘤部位是大肝癌患者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对于获得完全消融的患者,肿瘤数目可用于评估肿瘤复发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综合评分模型是肝功能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肝细胞癌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了传统评分模型(CTP评分及MELD评分)和新型评分模型(白蛋白-胆红素评分、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白蛋白-吲哚菁绿评分)应用于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方面的价值与局限性,认为新型评分模型尤其是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邻近横膈部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解放军三○二医院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277例,共计362个原发性肝癌病灶,根据入组标准选择其中66例(共71个邻近横膈部病灶)作为研究组,95例(共114个位于肝实质病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灶治疗术后肿瘤灭活率、局部肿瘤进展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显示研究组65个病灶(91.5%)及对照组107个病灶(93.9%)完全灭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P=0.55);随访术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发生局部肿瘤进展的病灶分别为16.9%、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P=0.48)。研究组术后有22例患者出现副反应,对照组有37例患者出现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P=0.11)。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膈顶部肝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以射频消融为代表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肿瘤组织;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I;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三种。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房颤的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加大对AF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AF相关因素中,老年、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风湿性瓣膜病是最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15.
以射频消融(RFA)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已成为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在肝癌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主要适应证为肿瘤单发、直径≤5 cm;或者肿瘤2~3个、最大直径≤3 cm。数个临床研究表明射频治疗小肝癌的效果与手术切除相当,国内外多个肝癌临床治疗指南已经将射频与手术切除一样,并列为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临床上RFA常常与手术切除、血管介入、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放射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生物治疗等方法联合应用,在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射频消融在治愈性治疗肝癌的对手和挑战肝癌治愈性治疗的主要手段,可分为以下3种:1.1局部消融这种治疗手段,主要是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把针或探头放入肿瘤中的适当位置,通过注射化学药物或释放能量,把癌细胞杀死。局部消融的适应证为局限于肝内的肝癌。以前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最早报道于1987年,我国自1991年开始这项工作,并迅速在全国展开。至今接受消融的病例已逾数万。治疗的范围已从室上性心动过速扩展到室速和房颤。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成功率已达96%以上。局灶房颤消融也在部分医院开展,对合适病例的消融成功率可达7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肝移植被认为是目前HCC可能的治愈方法,但仅30%~40%的患者能够受益。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消融治疗(SABR)是近几年应用于体部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新的精确放疗技术,以"少分次、大剂量"改变了传统的剂量分割模式,因其提高了体部恶性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延长了总生存时间而受到重视。射波刀(CK)完成的SABR放疗技术具有高精度、无创伤的优点,可完成实时追踪照射(很好地解决了肿瘤的呼吸移动对治疗的影响),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有效率和局部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同时3级以上放疗毒性反应发生率很低,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技术,为进一步提高HCC的临床疗效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射频灭活后肝内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8月共47例患者55个肿瘤接受射频治疗。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或B级,肿瘤直径小于5cm,病灶数目不超过3个。随访肿瘤多发情况,时间6~71个月,射频后的肝内复发分为肿瘤局部复发与肝内远处转移。分析因素包括患者全身情况(有无肝炎肝硬化、肝功能Chilcl-Pugh分级、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肿瘤局部情况(大小、位置、数目)与治疗方法。采用Kaplan-Meier模型计算无瘤生存期,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共25例患者出现肝内复发,其中8例肿瘤局部复发,14例肝内远处转移,3例同时合并局部及远处转移。射频术后1、2、3年肝内累计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7.3%、40,3%、35.3%。单因素Log—rank检验显示肝内复发与肿瘤大小、位置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相关。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肿瘤大小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肿瘤数目是影响肝内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选择肝功能Child-PughA级,直径≤3cm的单发肿瘤患者进行射频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降低术后肝内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分析本院428例RFCA患者资料,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27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61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28例,阵发性心房扑动(PAF)9例,房性心动过速(AT)3例。结果:消融总成功率96.9%(其中AVNRT97.6%,AVRT97.4%,IVT82.1%,PAF77.8%,AT100%),总复发率4.6%(其中AVNRT2.4%,AVRT4.3%,IVT 17.4%,PAF 14.3%),并发症发生率o.9%,无致命并发症出现。结论: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